道可道: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作者:张永超 编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5-01

评分:5分

ISBN:978721003833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道可道: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目录

晚清达人
曾国藩痴狂写挽联
左宗棠与曾国藩恶语相向
彭玉麟为悼念情人画十万幅梅花
郭嵩焘“东方*有教养者”
李鸿章不堪“东方俾斯麦”
王闾运称内阁总理衙门是动物园
张之洞躲不开新名词
军阀竞雄
袁世凯街头莫唱卖元宵
张勋顾不得“头可断,辫难剪”
冯国璋有“钱癖”的“糊涂将军”
黎元洪“总统不是人当的”
段祺瑞喜欢下棋的“歪鼻将军”
吴佩孚经济属“出纸片子坑人”
张作霖“只有我老婆不能给你们”
陈炯明炮轰孙中山
张宗昌“三不将军”的由来
冯玉祥给吴佩孚祝寿送清水
阎锡山*忌讳地名
孙传芳枪炮战胜了投壶
韩复榘“没有到的请举手”
汤恩伯卖师求荣,病死日本
李宗仁嗜食“鸡颈饽”和“鼠牙米”
政要名流
孙中山“予不名一文也”
徐锡麟“区区心肝,何屑顾及”
黄兴假夫妻变成了真夫妻
蔡锷假风流,真豪杰
宋教仁自号“渔父”惹风波
李烈钧将勋章挂在狗脖子上
汪精卫决心一臭到底
蒋介石“我愿死在日本人枪林弹雨之下”
伍廷芳“您以后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
林森“有姨太太的不许坐”
廖仲恺“为国家管好了荷包”
胡汉民三局棋决生死
于右任“夸胡子”
孔祥熙“我只在票币上加个圈圈”
王宠惠蹭吃蹭喝有高招
张继天下男人怕老婆,唯独我老婆不怕我
张自忠“将军是为国殉职之相”
何应钦“扫他妈的墓”
陈果夫任命烟瘾好友当禁烟局长
戴笠博宠蒋介石有一套
陈诚“大元帅袖珍本”
张学良慷慨陈词三摔酒杯
国学大师
辜鸿铭全中国仅有两个“好人”之一
康有为从不帮人在扇面上题字
蔡元培“三不主义”
章太炎将粉笔当做香烟的“章疯子”
梁启超中国莫不如开明专制
王国维爱书如命
鲁迅写骂我的文章销路肯定好
马一浮怒斥岳父改建铁路
熊十力“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黄侃“三不来教授”
钱玄同“言论多而成功无”
胡适“大我”是永远不灭的
郭沫若做人有两种
吴宓“欲杀胡适耳!”
林语堂“做文人要带点儿丈夫气”
傅斯年“我是三等人才”
钱钟书妙言巧拒女读者
文坛翘楚
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陈独秀为争“父”字几动武
苏曼殊革命诗僧的奇行怪癖
邵飘萍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
陶行知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刘半农为编“骂人专辑”反遭骂
萧楚女大声演讲竟将裤腰带撑断
许地山不会数数的“许真人”
郁达夫*短的演讲5分钟
徐志摩竟是金庸的表哥
成舍我“人皆玳瑁,我独乌龟”
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醉
老舍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
冰心“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沈从文**次上课不敢面对学生
聂绀弩既不能令,也不受命
梁实秋撰文怒顶《乡下人到上海》
学人轶事
马相伯戏挽袁世凯
张百熙中国“大学之父”
吴虞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
马君武风流韵事多
马寅初蒋介石的脑袋是“电灯泡”
马叙伦趣谈“偷听生”
蒋梦麟北大的“功狗”
李四光名字缘于将错就错
潘光旦“他不能出洋,谁还能出洋!”
梁思成“无齿之徒”
叶公超“纵通鲜卑语,不做国际官”
艺苑春秋
吴昌硕“等我死了以后一起送”
齐白石按价画虾
徐悲鸿三顾“齐”庐
刘海粟题词张冠李戴
李苦禅人生“苦”多
丰子恺画羊出洋相
张大千酒后误画虎
李金发由梦而得笔名
谭鑫培戏台上随机应变
杨小楼因谣言而弃艺从道
盖叫天善从文物古玩中得到启示
梅兰芳给冒名者以资助

道可道: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内容简介

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却能以小见大,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本书录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名流的趣闻掌故。如政治上,从曾国藩、李鸿章到袁世凯、孙中山,到汪精卫、蒋介石;学术上,从辜鸿铭、康有为到胡适、郭沫若,到沈从文、钱钟书;艺术上,从齐白石、徐悲鸿到盖叫天、梅兰芳等等,以见证这百余年间之特殊人物的非凡人生。

道可道: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节选

晚清达人
曾国藩痴狂写挽联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中国清朝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据说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了很久,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求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可是曾国藩出去散步了,于是李鸿章就让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等曾国藩回来后,李鸿章对他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说:“我已经考察过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个人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个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不值得信任,担不得大任;右边的是一将才,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地问:“还没用他们呢,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曾国藩笑着说:“刚才回来时,走过他们的身边,左边的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一小心谨慎之人,但是却没有开创精神,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右边那位一直从容冷静地站着,可见此人沉毅有为,是一位大将之才。”
这三个人,左边的是张树声,右边的是刘铭传,中间的人则姓吴。
后来,张树声转战南北,积功官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
而刘铭传则因智勇双全,功名成就甚早:1884年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刘铭传统兵到台湾,与法军在基隆、淡水一带苦战,结果大败法军。其后治理台湾6年,修筑铁路,兴办实业,政绩斐然。
至于姓吴的,则在战斗中畏缩不前,投机取巧,只做到了道员而已。
曾国藩曾写过一首《爱民歌》,歌词是这样的:
三军各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军士听教训,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酷爱写挽联,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甚至常给活着的人写。因为活人忌讳,他便偷着写。一次,一好友到曾国藩家中拜访,在书房,朋友见砚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新文,便欲欣赏,不料曾国藩竞死死护住。好友硬抢过来,竞看到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几人都被曾国藩一一“敬挽”了一番。好友怒不可遏,拂袖而去,自此断交。
曾国藩*善幽默,曾说:“人当愁思之际,一闻谑语,开口便笑,百忧顿解。”一日和客人讨论时局,叹息说:“不肖者接踵而起,此辈办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当设一科日‘绝无良心科’,以安顿之。”客人大笑。曾国藩攻克金陵后,枢府疆吏、众亲友纷纷祝贺,无外乎是一些歌功颂德的言辞。曾国藩将贺辞汇编成册,题日《米汤大全》。
曾国藩攻占南京后,势如破竹。有人劝其反清自立,曾国藩怒斥其意,并解散所部湘军。他对劝者一再表明,自己无问鼎之意,并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以明心志。此后,朝中每当有事向其问及良策时,他都会竭尽全力。而对于朝廷大员人选的问询,他往往点到为止,从不僭越。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期间,清朝的江南乡试10年未行。为了安慰士子们的进取之心,招抚徒氓,1864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就上折要求尽快恢复江南乡试。贡院修好后,曾国藩特意在东西两头各添牌坊一座,上书“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乡试于农历十二月二日正式举行,传统的“秋闱”成了“冬闱”,这在科举史上还是**次。这次乡试共有苏皖士子两万余人参加。正副主考官是刘昆、平步青,试题有“叶公问政二章”、“有余不敢尽”、“汤执中立贤无方”等。谁知乡试举行的第二天,突然“雨雪纷纷”,“天气奇冷”,“中饭后风雪转盛”。曾国藩“念应试者在闱中寒苦异常,忧灼之至”,遂在署中“绕屋旁皇,不知何以为计”,数次派人至贡院探问消息。及至数日后“天气大晴”,他心中才“为之一慰”。此次乡试放榜,共得正榜273人,副榜48人,解元名叫江璧。曾国藩得知结果,非常,高兴,说“江璧”二字即江南肃清之意,是指长江流域完璧归赵。
1872年2月的一天,曾国藩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曾国藩是这样解释传统思想的: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刑政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所送的挽联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左宗棠与曾国藩恶语相向
自诩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并曾自称“小亮”或“今亮”的左宗棠虽然出身寒微,却有远大的抱负。在家塾苦读时,曾题一联自诩: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67年,他追剿捻军驻潼关。当时的陕西布政使林寿图对他执礼甚恭,所献诗篇有“卧龙腾渭水”及“羽扇风流绝世无”的句子,让左宗棠大为陶醉。然而,由于他太倨傲,所以有人不服气,借批评诸葛亮,作了一联讽刺他:
祭东风、破曹操,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失街亭、斩马谡,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欤!
左宗棠听说后非常不高兴,以后再也不署名“小亮”、“今亮”了。
左宗棠善作诙谐之语,总制陕甘时,将军恭镗慕名至兰州拜谒。左宗棠在署中款待恭镗。逗留半个月后,左宗棠为其饯行,酒酣时忽然狂笑不止,座客愕然。左公望着恭镗说:“昔宪庙纯皇,戡定边界,其时诸将帅无一不是骆驼。”席间,左右侍立者十几人,左宗棠指着他们说:“此辈亦无一不是骆驼,一旦负重,则颠蹶不起。”又自指说:“鄙人亦是骆驼,但比众骆驼稍胜一筹;鄙人力能负重,还不致竭蹶啊。”又指恭镗说:“公亦承认是骆驼否?”恭镗大笑,其他宾客亦莞尔。
左宗棠与曾国藩二人为湖南同乡,自从成丰二年,曾国藩因丁母忧,后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咸丰十年左宗棠被曾国藩聘为幕僚。后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曾国藩对左宗棠是非常信任的,往来书信中处处对左宗棠以兄相称,而自谦为弟。左宗棠也摸透了曾国藩秉性,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然而两人在表面友善的背后,并非毫无矛盾。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且始终特别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他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辞辛辣,令人不快。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此话后来传到曾国藩耳朵里,嫌隙由此而生。此时曾左二人虽然关系上有裂痕,但还只表现在个性差异上。真正关系破裂还在天京城被攻克,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两人一来一往,争执激烈,从此交恶。
及至朝廷论功行赏时,曾国藩被封一等侯爵,左宗棠则深感不平。后来曾国藩逝世,清廷谥以“文正”时,左宗棠仍愤愤不平地对人说:“他都谥了‘文正’,我们将来岂不要谥为‘武邪’吗?”
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并留下一副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曾国藩与左宗棠久有龃龉,两人曾作嵌名联互嘲。曾出上联:“季子敢鸣高,
与予意见大相左”;左对下联:“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
1866年春,左宗棠由广东回到福州。当时,清廷正考虑购雇轮船,左宗棠却主张“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当年夏天,他上疏清廷,阐明其加强海防的主张:“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9币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他还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知入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彭玉麟为悼念情人画十万幅梅花
彭玉麟是湘军名将,1857年他率部与太平军战于鄱阳湖口长江之滨。一天,他率战船300余艘围攻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小姑山,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后终于攻克。高兴之余,他吟诗一首:
书生笑率战船来,江上旌旗耀日开。
十万貔貅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
这首有点玩笑意味的诗,很快传了开来,*后传到彭妻方梅仙耳中。方梅仙不知缘由,心里很不是滋味,遂在某次给丈夫的信中,有意无意地带上一句:“请代问候小姑。”彭玉麟*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战争结束,夫妻俩见面,开诚布公地谈起此事,才消除了误会。
彭玉麟少年时生长在安庆,与舅父王氏住在一起。其外祖母有养女王竹宾,年纪比他大一点儿,“少小相亲意气投”,私订终身。但彭玉麟17岁时,跟随父母回其原籍衡阳。12年后,其舅父去世,外祖母和王竹宾无人赡养,彭玉麟遣其三弟赴安庆接其外祖母和王竹宾至衡阳就养。此时,彭玉麟早已娶妻邹氏,竹宾尚未嫁。恋人相见,情何以堪。彭妻邹氏百般防范。未几王竹宾出嫁,4年后因难产而卒。他为了悼念情人,誓画十万幅梅花以报。彭玉麟悼其恋人的诗现存多首,哀艳沉痛,录两首如下:
少小相亲意气投,芳踪喜共渭阳留。
剧怜窗下厮磨惯,难忘灯前笑语柔。
生许相依原有愿,死期入梦竟无繇。
黄家山里冬青树,一道花墙万古愁。
皖水分襟十二年,潇湘重聚晚春天。
徒留四载刀环约,未遂三生镜匣缘。
惜别惺惺情缱绻,关怀事事意缠绵。
抚今思昔增悲哽,无限心伤听杜鹃。
郭嵩焘“东方*有教养者”
郭嵩焘是个理性兼具批判精神的洋务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他主张“循理”外交。所谓“循理”,就是遵循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以“理、情、势”三个基本原则加以处置。
当时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好勇斗狠,一度重塑了晚清八旗兵的雄风,但其率性而为的秉性也使中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1859年6月16日趁英法军舰到达大沽口准备换约之际,这位亲王为了“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竞命令“各营大小炮位环击叠击”。毫无防备的敌舰被击沉5艘,击伤6艘,英军死伤1578人,被擒2人,法军死伤14人。从未取得如此胜利的晚清将士和朝廷,对此皆大欢喜。
但随僧格林沁防守天津的郭嵩焘对此却大泼冷水。他曾多次劝说僧格林沁慎言战事,说因为洋人的偶然失误而取得暂时的胜利,可能会招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当时连曾国藩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给郭嵩焘写信,称大沽口之战大快人心。郭嵩焘坚持对外关系中要讲道理,而不是一味地蛮干。这样清醒的理性的声音,一介武夫僧格林沁如何听得进去?他放胆高言道:“洋兵伎俩,我所深知,彼何足惧哉?”不过,僧格林沁很快就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追悔莫及了。
1875年,马嘉理案在云南发生,英国要求清朝派出谢罪使臣谢罪。郭嵩焘被任命为“谢罪”使臣,兼任常驻英法公使。对这种“以夏委夷”的举动,朝廷内外一片哗然。他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为此也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他家乡的愤怒学子扬言要砸了“汉奸”郭嵩焘的老家,并*终迁怒于与他关系密切的一个和尚,一把火烧了和尚庙以泄愤。在一片怀疑和咒骂声中,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的号)为*。”
在英国,郭嵩焘从容地参见英国女王,没有让英国人嗤笑中国士大夫的迂腐,也没有让英国人报1793年马嘎尔尼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遭受中国侮辱的一箭之仇。为树立中国外交官的形象,他对属员规定了五戒:一戒吸食洋烟,二戒嫖,三戒赌,四戒外出游荡,五戒口角喧嚷。在英国的三年间,他被英人誉为“所见东方人中*有教养者”。
中国公使一千人的到来,不仅在伦敦上流社会掀起一阵“中国热”,就是市井小民也好奇不已,频频围观并评头论足。一日,中国使馆的几位仆人上街购物,奇异的装束竟引得一个醉汉用手杖敲他们的脑袋,但随即被路见不平者扭送法办。英国法庭拟以伤害罪判处该犯劳役,但郭嵩焘却特意致信英国首相,请求豁免那位醉汉。此事见诸报纸后,引来伦敦市民对中国人的普遍尊重。日后中国人再上街,竟有博得路人欢呼之礼遇。
郭嵩焘在贝尔发明电话的那一年到伦敦担任首任驻英公使,并受伦敦电气厂厂主毕谛的邀请,访问了他的工厂。毕谛为让这位外国人了解“高科技产品”的惊人之处,特意请郭嵩焘观看刚发明不久的电话,并请他和他的随从张德彝亲自尝试打电话。
虽然初次打电话的效果不是很好,但郭嵩焘和张德彝的那次通话,可说是中国电信史上的**次。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