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

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

作者:郭灿金,许晖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8-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816922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 目录

长孙无忌:“国舅”的屁股会思考
长孙皇后:“国母”的智商数**
魏征: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徐懋功:我与初唐三代领导人过过招
房玄龄: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宰相
贺知章:李杜联手捧出来的诗歌泰斗
程咬金:英雄老了成糊涂虫
秦琼:“战神”老了成“门神”
侯君集:一场事先张扬的谋反事件
张韶:一场后现代风格的造反事件
索元礼: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刑讯逼供的老外
来俊臣:将“酷吏”事业进行到底
宋之问:才子,流氓,杀人犯
张鷟:意淫小说的开山鼻祖
卢藏用:潜力股是怎样变成垃圾股的
李隆基:从政变别人到被别人政变
郭子仪:政变黑手是怎样漂白的
黄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吃人
李白:“不屑仕进”背后的科举弃儿
狄仁杰:唐室功臣外衣下的“官油子”
李磷:我把李白送进监狱
卢杞:我将颜真卿送上绝路
陈子昂:诗人原来善拍马
自居易:诗笔曾是杀人刀
元稹: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太平公主: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乔知之:红颜知己楼上愁
高适:“愤青”老了成“滑头”
辩机:一个枕头引发的血案
鱼玄机:一桩耸人听闻的杀人案的量刑分析

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 内容简介

大家都知道贺知章是著名的诗人。谁知道他实际上才华平平,只是李白和杜甫基于自身的利益而联袂打造出来的一个诗林泰斗形象?众所周知,魏征是李世民的“镜子”,他敢于直谏,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谁知道他实际上是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冒死走“犯颜直上”的政治道路?本书选取了大唐盛世*有争议的30个人,从皇帝到大臣,从武将到才子,揭示他们背后不为常人所知的真相。

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 节选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档案】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其父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其妹为唐太宗皇后。自幼即与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李世民征伐,曾参与策划和组织玄武门之变。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宰相,封赵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承乾被废,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身份,力主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为宰相之首。因反对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所诬诟,被削爵流放黔州,后自缢死。
长孙无忌:“国舅”的屁股会思考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的**红人。他既是李世民的发小,又是李世民的妻兄;更为关键的是,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千钧一发之时,他是李世民可以依靠的重要人物。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公开,越来越白热化。李世民的赫赫军功已到了令太子无法安睡的程度。眼见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壮大,李建成焉能不如坐针毡?
据说,占据政治主动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试图先发制人,但却无功而返。他们只好*大限度地孤立李世民,抓住一切机会诋毁李世民营垒的重要人物。这招很奏效,不久,房玄龄、杜如晦就被逐出了秦王府,李世民几乎被弄成了光杆司令。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动作不断,让朝野有政治头脑的人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肃杀之气。
关键时刻,留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镇定。他坚决支持房玄龄等人发动政变、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实施斩首的建议,力主先行下手、一招制敌;并与秘密潜回的房玄龄、杜如晦一起,辅佐李世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玄武门兵变,在玄武门成功伏杀政治对手李建成、李元吉。
越过兄弟的尸骨,李世民成了储君。不久之后,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从此成为大唐帝国的**主人。
通过非法手段走上皇位的李世民,难免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毕竟双手占满了鲜血。因此,他上台后的**件大事,就是极力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以此化解自己心头的阴影。这就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面对历史,二是如何开创未来。开创未来是后话暂且不说,如何面对历史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李世民集团的统治基础。高明的李世民通过两个人完成了重写历史的任务,这两个人就是魏征和长孙无忌。魏征来自于李建成阵营,为人足智多谋,堪称反面典型。对于政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作为胜利者的恢宏气度;更重要的是,作为敌人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魏征可以向世人证明,是李建成不仁在先,李世民不义在后。通过魏征对李建成集团的揭露,可以反证玄武门之变的政治正确性。长孙无忌长期跟随李世民,可以说是正面典型。对长孙无忌的重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跳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循环论;更重要的是,作为革命阵营的历史见证者,长孙无忌可以向世人证明,李世民是如何天纵神武,如何在极为不利的政治形势下,化被动为主动,又是如何心存不忍,在手下人集体劝进的前提下,才对李建成集团采取了行动。这又从正面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罪恶。
因此,在唐太宗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才能仅仅在中档水平左右的长孙无忌,居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世民在临死前甚至对左右大臣这样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也因此,来自敌人阵营的魏征,*后也能被画像于凌烟阁,并名列第四。
即使这样,即使长孙无忌长期跟随李世民左右,他的实际政治才能也没有丝毫的提高。
晚年,李世民*为闹心的事情是太子问题。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因品质问题被废去太子称号。于是,群魔乱舞,众皇子开始了力度极大的竞争。*后,整个王朝都把目光定格在了长孙皇后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身上。朝野一致的看法是:相比较而言,李泰更为出众。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长子李承乾既然被废,按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了。更何况,唐太宗本来就对李泰十分欣赏,甚至破例允许他在王府中置文学馆,听任其招揽贤人学士,任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使在平时,唐太宗对李泰的封赏也超过他人,且常常有意无意中暗示自己有立李泰的意向。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比李泰小了整整九岁,且个人才能、气度都远远在李泰之下。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胜利的砝码押在了李泰这边。
然而,因为有了长孙无忌,因为有了长孙无忌有用屁股思考问题的习惯,事情就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本来,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在立哪个外甥为太子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应该保持绝对的中立,至少表面上应该装得一视同仁才对;可是,长孙无忌却不是这样。他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场——“固请立晋王治”。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需要从长孙无忌的“屁股”说起。
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如何在后李世民时代继续自己的尊崇地位,如何保证自己的屁股坐在舒服的位置上,无疑成了长孙无忌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未来的岁月中,要保住自己的尊崇地位,必然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将来的统治者相对柔弱,只有这样,长孙无忌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如果出现一个强势领导人,长孙无忌的美梦将会成空。而在两个候选人中,晋王李治生性懦弱,内向柔靡,完全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形象;魏王李泰则不同,他聪明绝伦,个性张扬,好读书,喜诗文。另外,因为有李世民的偏爱,在李泰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文武官员,可以说,李泰早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更为严重的是,李泰恃才傲物,甚至连自己的亲舅父长孙无忌也不放在眼内。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皇帝,他还会倚重舅父吗?既然不会被倚重,长孙国舅哪里还会有什么尊崇的日子可过?因此,长孙无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把屁股坐在了李治的一边。经过屁股的思考,长孙无忌将*为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李治。有了长孙无忌的表态,仁弱的李治几乎赢得了元老派无条件的支持。为了在自己死后贞观政策能得以延续,唐太宗不得已对元老派作出让步,同意立李治为太子。就这样,好像是龟兔赛跑,看似腿脚敏捷的李泰败在了终点上。如同预料的那样,成为帝国领导人的李治给了舅父长孙无忌以丰厚的回报: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的地位更加稳固,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过如此吧。以至于大家有了共同的感受:唐高宗李治即位的前几年,卖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然而,甘蔗没有两头甜,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厄运却悄悄逼近,生活残酷的本质在显露,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整个形势已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关头。可是只会用屁股思考问题的长孙无忌却没有听到死亡在唱歌。
这场灾难和女人有关。
风起于青萍之末。皇后王氏因无子而渐渐失去李治的宠爱,这成了王皇后的一个心病。而萧淑妃的肚子却十分争气,在王皇后的嫉妒中,耀武扬威地为皇帝生出了一个儿子。生出了儿子的萧淑妃越发赢得了皇帝的偏爱,这更令王皇后怀恨在心。怎么办?关键时候,王皇后突然想起来高宗李治的一个隐私——他和父亲李世民的才人武氏曾有过不清不白的关系。当李治还是太子时,他利用太宗生病的机会,和武氏眉来眼去,勾搭成奸。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一起做了尼姑。然而,李治旧情难忘,他曾利用太宗的祭日,偷偷摸摸和武氏约会。王皇后咬咬牙,顾不得自己的愤恨,暗中让武氏蓄发,并诱劝李治要敢爱敢恨,做个真正的男人,大胆将自己的所爱纳人后宫。“宁赠友邦,不给家奴!”单纯而愚蠢的王皇后显然要利用武氏,将李治的感情从萧淑妃身上拉回来。
王皇后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被纳入后宫的武氏果然很快取代了萧淑妃,“我的眼中只有你”,李治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曾经喜欢过别的女人。然而,显然王皇后既不了解男人也不了解女人。不久之后,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搬来的救兵很快就成了自己的敌人。她与萧淑妃同时失去了她们赖以为生的皇帝的宠爱。不仅如此,武氏还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欲望,她对于皇后的位置发起了总攻。为了陷害对手,武氏甚至不惜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以此抹黑对方,置王皇后于死地,进而要求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自己为后。
平静的朝廷被武氏搅得风生水起。
没有人看好武氏!尽管她有着李治的宠爱,她有着无限心机。因为大唐是一个讲究门第的社会,王皇后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孙女,堪称出身名门。而武氏则出身低微,几乎世代务农;她的父亲武士彟也不足挂齿,曾经是一个木材商人。出身如此不堪的女人*多也只能为皇帝提供一时的身体服务,想当皇后,做他娘的大头梦去吧!因此,所有人都认为,李治册立武氏的念头*多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当不得真。即使当真又能如何,谁不知道李治是个只知道倚赖舅父长孙无忌的窝囊废呢?
这一次,长孙无忌再次用屁股思考问题。本来他和武氏无冤无仇,但是他很清楚武氏出身寒门,出身寒门的女人怎能成为大唐的皇后呢?这样的女人成为皇后,岂不意味着名门望族的失败?名门望族的失败岂不就是自己的失败?屁股决定大脑啊!于是,长孙无忌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反对。
在长孙无忌看来,自已有绝对的把握打赢这场皇后保卫战。武氏只不过是个小女人,背后连一个像样的支持者都没有,而自己则拥有所有元老无条件的支持。更何况,长孙无忌觉得完全可以把握得住自己一手扶起来的亲外甥李治。李治没有力量也没有勇气和自己对抗啊!
然而,仁弱的李治在废立皇后这件事情上所展示的决心却让所有的人大跌隐形眼镜,他让所有的人看到了一个软弱的人固执起来会发生什么。李治是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永徽六年(655年),李治不顾元老重臣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冒死极谏,“悍然’’下诏,废除王氏皇后封号,改立武氏为皇后。
这个武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取得胜利的武则天开始了疯狂的秋后算账,那帮极左的元老要么被远贬蛮荒,生不如死;要么为人所诟陷,惨遭灭门。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长孙元忌被诬以谋反,唐高宗李治问也没问,即下令削去了长孙无忌朝廷内外的一切职务,将其流徙黔州。三个月后,长孙无忌被迫自杀。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被流放或被砍头。
估计长孙无忌至死也没明白,他曾十分看重的李治的柔弱而今竟然成为杀人的钢刀,而当初自己的苦心孤诣,不过是提前为自己挖了一个坟墓。
【点评】
屁股决定着大脑,尾骨连接着神经。都是屁股惹的祸啊!长孙无忌的所有作为、所有遭遇加在一起只能说明一个结论:坚持用屁股思考问题,其结果必然失败。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档案】
生于公元601年,卒于公元636年。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其父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十三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
“国母”的智商数**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题为《春游曲》,它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是一段公案,但这首诗通常被记在长孙皇后的名下。然而,在我看来,谁都可以是这首诗的作者,唯独长孙皇后不可能是。这首诗浅薄、骄矜,和长孙皇后的一贯风格南辕北辙。多少了解点长孙皇后的处事方式的人就可以断定,即使刀架在脖子上,长孙皇后也决不会写出如此轻佻的诗句。因为,“兰闺”、“艳妾”、“看舞蝶”、“听啼莺”……这一类的话语方式,根本不可能属于长孙皇后。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长孙皇后的为人。
尽管贵为李世民的皇后,贵为中国历史上*为显赫的贞观时代的“国母”,尽管出身名门,长孙皇后在童年依然是个苦孩子。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一代名将,长孙家族在北魏、北周和隋三个朝代都威名远扬。然而,在长孙皇后八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却撒手人寰。失去了父亲,长孙皇后就失去了一切,很快,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就被强势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扫地出门。无奈之下,兄妹二人投奔了舅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这段日子,对于长孙皇后至关重要,至少让她学会了察颜观色,学会了等待和忍耐,学会了如何应对复杂的环境——所有这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学到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五年之后,这个刚刚年满十三岁的苦命女孩就嫁给了哥哥长孙无忌的好朋友李世民。李世民是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后来的日子风生水起,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经过若干年的浴血奋战,李氏王朝*终建立,国号大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皇后也就成了秦王妃。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是公开的秘密,二人的矛盾*终发展到了必须摊牌的程度,摊牌的结果就是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男人之间的厮杀,但是这厮杀背后却可以看见一个女人的身影,这个身影属于长孙皇后。《旧唐书》如此记载了玄武门之变前后长孙皇后的作为:“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