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作者:刘泽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6-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70698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卷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
**章商代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社会概况
二、上帝和祖先崇拜与神权政治
三、“余一人”和王权专制思想
四、几个政治概念的出现
五、结语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节西周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周公尊天崇祖,敬德保民思想
一、周公旦辅政
二、敬天思想和对殷代上帝观念的修正
三、尊祖敬宗
四、明德慎罚思想
五、保民
六、建业与守业
七、结语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的政冶思想
一、《尚书•吕刑》关于刑的起源与用刑原则的理论
二、祭公谋父论德与兵
三、邵公论弥谤
四、芮良夫论王不可专利
五、虢文公论民之大事在农
六、伯阳父论“和”、“同”
第四节西周后期讥讽诗的政治意义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节春秋时期社会概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状况
二、政治形势发展的特点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春秋时期政治思潮综述
一、对“民”的种种认识
二、关于对君主、圣王的诸种认识
三、关于天人关系与政治
四、关于礼、法、刑、政的诸种观点
五、关于君主专制的种种认识
六、关于用人的几种主张
七、关于忠孝
八、关于仁
九、华夷之论
第三节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一、管仲的修旧与改良思想
二、晏婴的社稷重于君主说与“和同”论
三、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四、叔向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
五、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论
……
第四章春秋末和旧中国社会概况
第五章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
第九章《管子》“轻重”篇的商业治国理论
第十章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吕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附言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
**章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先秦政治文化的集成
第二章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
第三章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
第四章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
第五章《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
第六章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
第七章《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第八章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第九章《五经》崇拜与思维方式
第十章经学的在官与在野之争与儒学之分化
第十一章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十二章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
第十三章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
第十四章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
第十五章《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
第十六章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
第十七章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
第十八章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
第十九章裴颁的崇有论和名教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章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一章论贞观时期君臣的民本思想
第二十二章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
第二十三章从韩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第二十四章“理学”的圣人无我与圣王专制
第二十五章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第二十七章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自由观念的转变
第二十八章近代社团政党与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
第二十九章学会做公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
弁言
**章王权主义: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第三章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
第四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第五章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第六章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第七章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第八章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第九章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十章先秦人性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一章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的整合
第十三章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
第十四章王权至上观念与权力运动大势
第十五章先秦民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六章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七章礼学与等级人学
第十八章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第十九章儒家人论与王权主义
第二十章儒家的理想国与王权主义
第二十一章不宜从儒学中刻意追求现代意识
第二十二章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
第二十三章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第二十四章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第二十五章君主名号穹庐性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十六章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十七章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
第二十八章臣民卑贱论
第二十九章臣民的罪感意识刍议
第三十章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
第三十一章论处在政治与思想文化复杂关系中的士人
第三十二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与王政
第三十三章清官问題评议
第三十四章先秦诸子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认识
后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泽华先生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合集,共分三卷:**卷《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通观三卷,他有两个论断,一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质,他的结论是王权主义,儒学就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权力支配经济。在学术界,持此类学术观点的学者被称为“刘泽华学派”,与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学者形成对比。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节选

节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一、管仲的修旧与改良思想
管仲,又称管夷吾、管敬仲。《史记·管晏列传》载为颍上人。《索引》云,
颍上为汉之颍阳、I临颍,即今河南许昌西,春秋属郑。管仲当是郑人。《史记》
说管仲青年时期曾与鲍叔一同经商。《战国策·秦策五》载:“管仲其鄙人之贾
人。”后来管仲与鲍叔来到齐。鲍叔投在公子小白门下。管仲投在公子纠门下。
齐襄公死后,公子争立,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管仲随同公子纠逃亡在
鲁,经鲍叔推荐,齐桓公接纳管仲,委以相任,佐助桓公成就霸业,成为历史上
著名政治家。《左传》记载管仲与桓公同死于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①
管仲与桓公的政治相始终,在政治舞台上活动有四十多年。
管仲的事迹和言论主要记录在《左传》、《国语·齐语》中。《管子》一书为
战国人所作,不可视为管仲本人的作品。《齐语》记载管仲如下一段话集中表现
了他的政治思想:“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则国安矣。”业,韦注:“犹创也。”这句话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思想:对旧法
不是简单革除或废弃,而是扬其善者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对民,主要解决他们
的生计问题;对百姓即贵族,则要尊重依靠。具体而论,管仲的政治思想与措
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四民分居定业论 这是管仲处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主张。四民即士、
农、工、商。这四种人原来的界限比较严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开始发生变
化。一些士不得不从事于农事,战争的需要也须从农中抽兵。工商的地位也在发
生变化,工人比较集中,反抗斗争很突出;一些大商人社会地位也在上升,金玉
其车,结交公侯。上述情况发展下去会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管仲比较保守。他反对四民混合交换,他认为:“四民者,
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①针对“杂”的情况,他提出“分居定.
业”。所谓“分居定业”,就是不准士、农、工、商混杂,要各自“群萃而州
处”。韦注:“萃,集也;州,聚也。”具体办法是:“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
处农就田野。”关于士,他只说“使就闲然”,没有指明处所,因为当时的士一
般都居国中。闲然,清静也,意思是指士不得干别的,专门从事士的活动。根据
“分居定业”的精神,“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各守其业,不得交流。“秀民”可以上升为士二但必须经“有司”选定。
这种“分居定业”不是靠经济手段,而是靠权力与行政强力手段使之就范。
他提出要用严格的行政制度把四民分开,用户籍法严格控制,如“制国以为二十
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农处田野,规定“三十家为邑”,
“十邑为卒”, “十卒为乡”, “三乡为县”, “十县为属”,整个齐国分为“五
属”。②这套制度是否实行了呢?从《左传》看不能证明。
管仲认为分居定业的好处在于。“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各自从事
自己的职业,“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以提高技能、技术和效率。
耳闻目濡,便于继承经验,传宗接代,“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
能”③。
管仲的出发点是怕“杂”,因“杂”议会引起思想活跃,即“言咙”。“杂”
和“言咙”又会引起“事易”,使统治秩序受到威协。从当时的情势看,这种做
法不能说是进步的。当时的历史需要的正是“杂”、“言咙”、“事易”,只有如此
才能分解旧的经济体系和政治秩序。
在征收贡物上,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这是使鄙野农民定居专业的经济措
施。所谓相地而衰征,就是分别土地的好坏上下,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征税。他
说:“陆(高平日陆)、阜(大陆日阜)、陵(大阜日陵)、瑾(沟上之道也)、
井(九夫为井,井间有沟)、田(谷地日田)、畴(麻地日畴)均(平也),则
民不憾。”相地而衰征是为了“使民不移”。征收赋税,虽然是国家强力的直接
剥夺,但它考虑到的自然条件对产品多少有直接影响,以求把自然条件带来的益
处收归国家,使劳动者在好地与坏地上的收益大体相同,从而使民安居。
在经济上管仲还重申和提出“山泽各致其时”,“牺牲不略”,“无夺民时”
等主张。古人很注意山泽时禁,这里包含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无
夺民时”是保护农耕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当时违反农时的现象很普遍,管仲主
张加以节制,以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牺牲不略”对祭祀乱杀乱宰是个限制,有
利于牲畜的成长。
强化军士组织 这点在管子政治主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时是战事
横起的时代,士中的大部分历来以军职为业,但从西周后期开始有些松弛。管仲
主张把士重新组织起来,专事军事。国中之士分为十五乡,十五乡的行政与军事
编制相结合。行政组织为:“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
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军事与行政相结合:“五家为轨,故
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戎车一乘),里有司帅之;
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
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五乡为一军,齐分三军,齐侯率中
军,国、高二氏各率一军。由士乡之士组成的士卒,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作战。
一伍为一个战斗组,祸福与共,“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行政与军事结合
叫作“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①为了增加武备、武器,实行以武器赎罪。根据
罪大小赎以犀甲、戟、赣(缀革有文如缋)盾、金(恶金、美金)、矢等。于是
齐国“甲兵大足”。
在行政上,管仲主张用威治民,要使每个“民”都畏惧权威,决不可让民
随心所欲。在他看来“畏威如疾”之民是*好的“民”,“从怀如流”之民是*
坏的“民”。民只有“畏威如疾”,国家才能治理好。他还提出“式权以相应,
比缀以度,囗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斑序颠毛,以为民纪统”②。大
意是,治政用民要均平相当。以法度为标准衡量民众。本要正,以本正末,用赏
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使老少有序。这些即是治民的纪纲。君主要牢握
六柄,即生、杀、贫、富、贵、贱。六柄要慎用,不可任意而为。后来的法家之
所以祖述管仲,与上述思想有密切关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卷) 作者简介

刘泽华是目前国内著名的政治思想史专家,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肄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选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10余个研究会理事。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主编并与他人合著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士人与社会》(第一卷、第二卷)、《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