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作者:赵亚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08-06-01

评分:5分

ISBN:978712203128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用镜头和文字独到地展现出大地震前川西北的美丽风貌。这是一本需要用心感悟的书,真实地书写出大地震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2007年6月,赵亚辉等组成科考队,沿着70多年前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西北部采访时所走过的道路,重走中国西北角。历时超过一年,到达中国西北部7个省区超过120个县。其中,在2007年8月,作者曾在汶川、北川、江油、绵阳等地进行长时间的细致走访,深入了解川西北羌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羌族文化、秀美山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时间赶赴震区,先后在绵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绵阳等地进行采访报道,有较大影响。
本书作为《重走中国西北角》的特别专辑,通过有价值的**手的文字、照片对比震前、震后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状况,为读者还原汶川、北川等地的历史真实,展示羌族文化的人文荟萃。本书图文并茂,有大量原创的冲击力极强的震前、震后的对比照片,可以从中回忆川西北的风物人情。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经在“重走中国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经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后,作者又**时间赶赴重灾区。重回故地,当日人文荟萃、景致独特的川西北已是满目疮痍,只有在今昔图文的对比中,让昨日重现,还原真实的川西北。
地震前后的强烈对比,震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让我们对这片不曾关注的土地有了特别的记忆和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本书有限的收益捐助给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以表达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书,是对受灾严重的川西北*好的纪念。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宋明
作为救援队的“编外队员”,亚辉在火线中记录下鲜为人知的内幕和故事。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总指挥 赵和平
多年后,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尽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 姚檀栋
亚辉用文字和镜头,独到地展现出大地震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也恰好解释了他的抗灾博客为何能脱颖而出,十多天访问量就突破千万。
——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跟随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发现偏僻角落的精彩,追寻未曾在意的感动,经历灾难现场的悲壮,感悟历史瞬间的永恒。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晓军
震后,完全现场的目击,读来动人心魄。震前,人文地理的大餐,读来甘之如饴。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 单之蔷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目录

序一:吴恒权
序二:范东升
自序
汶川、汶川……
从帕米尔到汶川
成都,志愿者拼死去灾区
汉旺的哭喊
抢救“国宝”专家
惊魂6小时
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
空降汶川
震中映秀
双胞胎的奇迹
废墟中捡衣服穿的孩子
妻子的歌声,让我活下来
*让人无语的事
徒步紫坪铺
野人回来了
都江堰的泪
129小时,截肢后,活着出来
时间静止3分钟
婴儿推迟6天出生
一个救援队员的灾区十日
生命高于一切
北川:尔玛之殇
奔向北川
不是震中的震中
破碎河山
北川中学的记忆
三七连环的意外
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
北川女生再次来信
女儿含笑离去
总理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我们北川人,不服输
寻找大禹出生之地
一天挣两块钱的打铁老人
山体崩塌前后
中国*险峻的情人桥
西游记里妖怪出没的洞穴
长征中不应被遗忘的千佛山战役
一个伐木工人的变迁
政府大门变魔术
封城、封城……
防疫的战争
目击堰塞湖
决战唐家山
绵阳:科技城之难
四个没想到
灾民之城
飘扬的黄丝带
神秘的九院
飞船和火箭的摇篮
那一刻,我飞了起来
广场上的按摩师
*离谱的“鸿门宴”
七年之痒看绵阳
江油:李白故里之忧
青莲镇上访李白
寻找铁杵磨成针
月圆妹妹和粉妆楼
李白纪念馆里的稀世奇珍
误会之一:生于江油还是生于碎叶
误会之二: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溺水
破旧老屋里的四世同堂
一个花甲老人的尖峰时刻
稀世国宝飞天藏
偏居一隅 心怀天下
茂县,松潘,九寨一路向北……
羌人在川不在甘
古老神秘的舞蹈
色彩绚丽的服饰
雄伟奇特的碉楼
给你戴孝一万年
羌笛的秘密
中国*离奇的古城
寻找失踪的千年潘洲
十万佛像堆成的小山
奇特的白马藏人
追拍世界珍稀的梅花鹿
中国*美的地震遗迹
即便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代后记)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节选

抢救“国宝级”专家
国家救援队190名队员,已经连续两昼夜没有休息了,他们在和死神赛跑。
队伍分成两组,一组在东汽中学,一组在东方汽轮机厂总厂。这是我国一一个重要的汽轮机企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有300多名员工遇难。
地震时,在厂里一座办公楼里,有20多名专家正在开会,只有几个人跑出来,其余全部被压埋在废墟下,其中有我国权威的汽轮机叶片专家刘海波,堪称“国宝”。
我在现场看到,这座办公楼为4层砖混结构,中间会议室全部坍塌,两边的楼房一层被切断,主体向中间倾斜十几度,摇摇欲坠,楼板层层叠压,相互交错。在废墟的后面,有一堵墙连接危楼,形成一个u形的包围圈,在前面有一条3米深3米宽的水沟,对于紧急撤离来讲简直就是“无路可逃”。
这里俨然一座“孤城”,救援难度很大。队员们搭了一个悬空的5米木梯,才能深入到楼里的废墟中去施救。现在余震不断,木梯随时都有断落的危险,给救援带来很大的考验。
救援队员卢杰独自一人率先进入废墟,找到了专家刘海波。他的身体被两块交错的楼板压住,其中一块楼板长达8米,直通到左侧危楼的墙根,上面压着大量的废墟,只要轻轻一动,上面废墟就会坍塌,整个左侧危楼就会倒塌。
“把我的腿锯掉,让我出去。”已经被压埋很长时间的刘海波,激动地对卢杰说。“你别急,我们会有更好的办法”,经过冷静思考,卢杰提出了充分利用吊车的力量,将交错叠压的两块楼板捆绑在一起,吊升后形成一个稳定的A字形的营救方案。
中国地震搜救中心曲国胜总工程师和结构专家孙柏涛研究员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20名队员轮番上场,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抢救。压住刘海波的楼板一厘米一厘米地慢慢吊升,救援队员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刘海波和整座废墟的变化。
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营救,“国宝级”专家刘海波在没有受到任何二次伤害的情况下获得解救。之后不久,主任工程师袁晓阳等5位技术人员,被陆续救出。
……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作者简介

赵亚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曾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赴印尼班达亚齐采访印度洋海啸重灾区,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日……
著有《亲历世纪大灾难》等著作,报道和作品多次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反映出中国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时代风貌。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科技好新闻一等奖等。李长春同志称赞他是“记者的榜样”,王兆国同志称赞他是“青年的楷模”,陈至立同志称赞他的事迹“要编入大学新闻专业教材”。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