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潮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本书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这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这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
隋、唐时代,建立统一帝国之趋势已成;隋之瓦解,似为这大趋势中之一个波折;所以为时不久,即有唐之统一。这情形与秦、汉时代,颇相仿佛…不过到底只是相仿佛而已,并非全然相同。隋、唐时代,部族的成分,文化的内容,甚至帝国的地位,实较秦、汉时代为复杂,为丰富,为伟大。
——周谷城
农民起义推翻隋炀帝统治,给唐统治者一个严厉的教训。唐前期的三个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年间),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代表进步倾向,也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在全国行施租庸调制和主要在关东推行均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并减轻赋税…唐前期国内安宁,四裔宾附,富强无比,*根本的原因是农民获得土地。
——范文澜
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子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转瞬而逝的美丽。这个统一中国不足三十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粉墨登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朝出现在唐朝的前面,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短暂的隋朝引出了大唐盛世。 也许是隋朝实在过于短暂,后人论及隋朝,通常关心的是隋朝灭亡的原因,希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观点认为“乱隋”亡于朝廷的横征暴敛和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情形与“暴秦”相似;有人认为隋朝的灭亡,多半是由于王朝施政举止失措,政策脱离现实,导致了“崩盘”。有的时候王朝“自加压力”,希望在历史大潮中“奋勇争先”是好事。但自加压力并不一定都能够奋勇向前,反而可能把自己累趴下。隋朝的情形大致就属于后者。 《昙花王朝》一书就带着探究隋朝灭亡原因的“问题意识”,将隋帝国从王朝胚胎孕育到天下汹涌、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参与到了隋朝灭亡原因的大讨论中来。
**章百年乱世出新朝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北方的西魏王朝和南方的梁朝经过外交协商,接收了一批流亡在梁朝的西魏将领。这些将领包括贺拔胜、独孤信等名将。西魏权相宇文泰非但没有惩罚他们,还热情接见,加官晋爵(比如贺拔胜被封为太师,独孤信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让归来的游子们立即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将领名单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独孤信的部将——杨忠。宇文泰**眼看到杨忠的时候就被杨忠漂亮的髭髯和威猛的体态吓了一跳,再一打听,更是吓了一大跳。
原来杨忠同志不仅相貌非凡,而且胆子更加不凡。人家是提刀射箭杀野兽,杨忠是左臂夹住野兽腰,右手拽掉野兽的舌头,赤手空拳干掉一头猛兽。宇文泰当即拍板:人才,难得的人才啊,杨忠调入我的帐下听用。
如果宇文泰知道正是杨忠的儿子日后篡夺了宇文王朝的天下,他很可能会为自己对杨忠的信任和重用感到后悔。
普六茹一家
杨忠成为宇文泰的心腹重将,追随宇文泰,在对突厥、东魏和南梁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宇文家族后来创建了北周王朝,杨忠也就成了王朝的开国元勋。
宇文泰特别感激杨忠的忠诚和功劳,决定给杨忠家族赐姓“普六茹”。“杨忠”也就变成了“普六茹忠”。姓氏的改变,在汉族人看来是一件大事,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数典忘祖”的表现。可在宇文泰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恩赐。宇文泰是鲜卑人,当时的华北是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天下。北魏王朝也好,宇文泰建立的北周王朝也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杨忠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出身于北魏边镇晋北的汉族家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立下再大的功劳,当了再大的官,在少数民族统治者看来依然是个异族的奴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宇文泰赐姓,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从内心里认同杨忠是自己人,是族人。这不是天大的恩赐,是什么?
杨忠只能接受这样的恩赐,谁让你是人家帐下的奴才呢!
在乱世之中,杨忠已经是一个幸运儿了。
杨忠出身很低,年轻时又遇到边镇骚动、北方大乱。一开始,杨忠不想像多数年轻人一样去当兵,而是希望过平稳安逸的生活,所以就拼命地往南方逃亡。但是跑到北魏南部边境的时候,那里也在打仗。杨忠不得已,也参了军,做了名北魏政府军士兵。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北魏的北海王元颢等宗室和高官南逃投降了梁朝。杨忠也莫名其妙地被裹挟在这股南逃的潮流中,到了江南。不久,南梁扶持元颢返回中原争夺帝位,杨忠又莫名其妙地随军返回了中原。尔朱荣打败了这股北上的军队,杨忠做了俘虏。因为身强体壮,杨忠被编人尔朱荣部下将军独孤信的部队,继续当兵,扛枪吃粮。
北魏分裂后,杨忠追随独孤信西入关中,投入宇文泰的阵营。独孤信的部队被派去收复东魏的荆州,结果一败涂地。独孤信、杨忠等人只好逃亡江南,这一游荡就是三年,直到被宇文泰交涉接收回北方。
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辅佐儿子宇文觉执政。杨忠继续当宇文政权的铁杆将领,因功受封为柱国、随国公(后改为隋国公)。杨忠历经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四朝,在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因病结束征战生活,回到京城长安。皇帝宇文邕和主政的宇文护亲自到杨家探望病情,授予杨忠帝国元勋的荣耀。
几天后,杨忠死在家中。
《隋书》对杨忠的记载相当简单:“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日桓。”
杨忠留下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杨坚(普六茹坚)。
杨坚于大统七年(541年)六月出生在冯翊的般若寺。乱世里养活一个孩子很难。杨忠很迷信,就把杨坚放在寺庙中,觉得那样可能会好养活一点,还给儿子取了个小名“那罗延”。那罗延是鲜卑语,原意是“金刚不坏”的意思。杨坚果然没坏,在寺庙生活了十二年。
等杨坚大富大贵以后,官方给杨坚的出身和出生造了很多“谣言”,什么杨坚诞生的时候“紫气充庭”、小时候头上长龙角,等等。得到杨坚本人肯定的一个“谣言”说杨坚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是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这样显赫的出身已经难以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起码杨坚的父亲杨忠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出身带来的任何好处。杨忠奋斗一生,留给儿子*大的遗产就是“普六茹”的姓氏。
人一旦出名了,是非就多,就很难被他人看清楚。大学问家李德林后来专门写了《天命论》,吹捧杨坚的外貌说:“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吴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李德林将杨坚身上的特征都和天命、日月等敏感事物联系在一起,极力论证杨坚的形象注定了他必将成为皇帝。实际上,杨坚因为遗传的关系,长得像杨忠一样威猛魁梧——我们看那一时期的雕塑,武将的形象大致如此。
一代枭雄宇文泰看了杨坚后,感叹说这个小孩子长得很好,不像是来自于晋北那样的北方边镇。宇文毓即位后还曾经派遣善于相面的赵昭去观察杨坚,看看这个小孩子日后会不会成为奸雄。赵昭回来对宇文毓说:“杨坚不过是做柱国的料。”柱国类似于大将军,意思是说杨坚日后*高也就做到大将军,不会对北周的皇位造成威胁。
但是一转身,赵昭就悄悄对杨坚说:“你以后肯定会登基做皇帝的,但是要先经历一场残酷的杀戮才能平定天下。”
杨坚十四岁的时候得益于家庭的帮助进人政坛,在首都做了一名功曹。因为父亲的功勋,杨坚在两年时间里就升到了骠骑大将军的高位,进封大兴郡公。宇文邕即位后任命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的实职。
566年,杨忠的好朋友、柱国大将军独孤信把刚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杨坚。独孤家的女儿成为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两家联姻后,关系更近了。独孤信所代表的关陇军队势力站到了杨坚一边。
顺便说一句,这个独孤信非常厉害,分别将三个女儿嫁给了周明帝宇文毓、杨坚和贵族李家。嫁人李家的那个女儿生前没有前两个姐妹的荣耀,但生下了唐高祖李渊,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杨坚进入仕途之初,宇文护主政北周。宇文护不知为什么,看杨坚特别不顺眼,多次想加害他。他曾晋升杨坚职位,想拉拢他为自己所用。杨坚问父亲怎么办,杨忠只淡淡说了一句:“少说话多做事,要和权臣保持距离,要学会明哲保身。”杨坚照做了,宇文护也无计可施。
不久杨忠去世,杨坚袭爵为隋国公。不满宇文护的周武帝宇文邕聘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妃,给杨坚的地位上了一层保险。
杨忠死后四年,宇文邕诛杀了主政的宇文护,开始亲政。北周的前两任皇帝在位都很短,无所作为,宇文邕却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北周帝国在宇文邕的治理下,逐渐强大。他力排众议,御驾亲征,消灭了北齐王朝。从此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
这时,齐王宇文宪劝宇文邕说:“普六茹坚这小子有反相,不会甘心居于人下,应该早日除去这个祸害。”
宇文邕说:“我只让他做到大将军,不会有事的。”
话虽如此,宇文邕还是对相貌奇特、出身将门的杨坚产生了猜忌之心。内史王轨又劝宇文邕说:“皇太子不像是个好君主,而杨坚却有反相,恐怕日后…”
宇文邕见有人说自己接班人的坏话,不高兴了:“有天命在,能怎么办,能有什么事情?”
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下不了铲除功臣、亲家杨坚的决心。杨坚听了这些对话后不免心惊胆战起来。在宇文护时,杨坚就学会了韬光养晦,现在继续装出一副平庸木讷的样子来,“苦练内功”。
尽管不断有人想打击杨坚,但杨氏家族、独孤家族的势力护卫着杨坚基本的地位,加上杨坚又是皇亲,所以这些明枪暗箭始终不能对杨坚构成致命的威胁。
吞并北齐的第二年(578年),宇文邕在征讨突厥时暴病而亡,年仅三十五岁。
宇文邕在世时,挑选长子宇文赟作为接班人。他对宇文赟的要求非常严格,动不动就施用体罚,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宇文邕严令太子的属官们每月写一份详细报告,禀明太子在这个月的所作所为;还常常警告宇文赟:“从古至今被废的太子数目不少,难道我别的儿子就不堪继任大统吗?”
尽管父亲从来没有将更立太子的事情提上日程,但宇文赟始终生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里。宇文赟原本好酒好色,现在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癖好,坚持每天和大臣们一样,五六点钟就伫立于殿门外等待父皇早朝,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例外;坚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说话温文尔雅。因此,宇文邕对宇文赟的表现大致还是满意的。
实际上宇文赟是个杰出的演员。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像他这样登基之前规规矩矩,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太子。
宇文赟平常因为有老爹的严格管教,言行不仅正常,而且还多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一旦父亲去世,没有人再拘束他时,他就会坐在皇位上将天下闹得天翻地覆。
宇文邕早逝的时候,宇文赟刚好二十岁。父亲的棺材还摆放于宫中没有人殓,宇文赟就原形毕露。他不但没有丝毫悲伤之色,而且还抚摸着脚上的杖痕,恶狠狠地对着父亲的棺材大声叫骂:“死得太晚了!”宇文赟将父亲的嫔妃、宫女都叫到面前,排队阅视,将长得漂亮、自己喜欢的都纳入后宫,毫不顾及人伦纲常。
从此,宇文赟开始了淫荡荒唐的执政生涯。
宇文赞虽然昏庸荒淫、倒行逆施,但对手中的权力看得紧紧的,对任何潜在的政治威胁都特别敏感。即使是王公贵戚和宠妃,宇文赞觉得谁有问题、有二心,就把谁叫到跟前来领“天杖”。所谓的“天杖”就是打板子,先是以一百二十杖为度,后来增加到二百四十杖。打板子的效果很好,有异心的没异心的大臣都早早地被宇文赞打死了。
宇文贽在宝座上肆虐了九个月后,觉得做皇帝太麻烦了,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干脆将帝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周静帝)。宇文赟以“太上皇”的身份,通过宠臣郑译等人遥控指挥朝政。
既荒唐又专制的宇文赟对自己的岳父杨坚也起了疑心。
表面上,宇文赟即位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升为皇后。杨坚水涨船高,升任大司马,位列群臣之首。暗地里,宇文赟老想把老丈人叫到跟前来领“天杖”。
一次,宇文赟单独召见杨坚,事先对左右侍卫说:“如果一会儿杨坚在席上神色有所异常,就立即杀了他。”
宇文贽小看了杨坚。杨坚在宇文护和宇文邕时期,整天小心谨慎,早就练得喜怒不形于色了。
他来了后神色自若,与宇文贽面对面毫无异常,左右侍卫们也就没有下手。
宇文赟既没有杨坚谋反野心的真凭实据,又碍于他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难下决心除掉杨坚了。
那么杨坚到底有没有“不臣之心”呢?
北魏、北周延续下来的是一个到处君臣相残、朝代兴亡的乱世,形势瞬息万变。要让一个人,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对某个王朝死心塌地的忠诚,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杨坚不是圣人,对北周王朝没有“愚忠”。他前脚刚从宇文赞的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来,后脚就对心腹说:“宇文赞这么乱搞,迟早要出事的!我看他的相貌,是个短命相,而各个宗室亲王又散居力弱,不久朝廷就会有大变乱了。”杨坚的这个判断,现实得惊人,哪里是一个“忠臣”应该说的话!
尽管杨坚对北周王朝怀有了异心,但*现实、*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暴君宇文赟的手下保命的问题。只有保住了性命和地位,才能谈宏伟蓝图。杨坚觉得不能和宇文赟硬碰硬,不如到地方上去任个实职,既可以避祸又实惠。杨坚就去找老同学、皇帝身边的红人、内史上大夫郑译。他送钱送物,拼老命巴结郑译,说:“我想到外地去镇守藩镇,希望你能在宫中帮我多留意留意。”郑译对杨坚的印象很好,打了保票说:“杨公的德望,天下人谁不知道。大家都支持你。现在你想进一步发展,我怎么能不帮忙呢?”
宇文赟决定出兵南伐陈朝,想调郑译去南边监军。郑译便向皇帝请示元帅人选。宇文赞反过来问他的意见。郑译趁机郑重地推荐了杨坚:“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国公杨坚出征,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军事。”宇文赟对郑译一向信任,而且觉得将杨坚放到外地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下诏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这是580年间的事情。
无名政变
杨坚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还没有出征,宇文赟就病倒了,而且是日益严重。
宇文赟的病完全是游戏过度、纵酒荒淫的结果。杨坚平时很注意保养,但突然声称自己“暴得足疾”,走不了路了,不能去扬州赴任,逗留在京城。杨坚心想宇文赞万一病死了,谁还愿意去扬州前线和说鸟语的南方人打仗啊!
隐约地,他觉得自己命运的转机要来了。宇文赟的病越来越重,呈现出“龙驭归天”的可能了。
现在,不仅是杨坚,宫廷内外的许多人都活动开了。皇帝的死意味着一场新的权力分配的开始,谁都想在其中捞上一把。即使什么也捞不着,也不能让自己成为权力分配的牺牲品。深受宇文赟信任的两个近臣:内史上大夫郑译和御正大夫刘昉,尤其紧张。近臣的权力完全得益于他们和皇帝走得近。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近臣的权力基础是*脆弱的,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就会用自己亲近的人来替代老皇帝身边的人。郑译和刘哮眼看着宇文赞气若游丝,心里急啊。如何才能保住已有的权位,或者再前进一步呢?
郑译、刘昉二人都是世家子弟出身,祖祖辈辈都是大官。因为政治起点高,他们才能长期活动在宫廷中,亲近宇文赟。宇文赟也将他们都作为心腹。这样的宫廷政治人物通常都轻浮奸诈,随性妄动。比如刘昉“性轻狡,有奸数”,“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刘昉在宫廷中的轻浮狂妄的举动,曾经使他受到废黜。但宇文赟离不开这样的角色,不久又任命他为大都督、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一起主持宫廷事务。
郑译的情况也差不多,先是在宫中欢歌狎饮被宇文邕除名为民,后来又擅自把修建皇宫的木材运回自己家造房子被宇文赟削职为民。郑译虽然不成器,但很对宇文赟的脾气。加上刘防多次为郑译求情,宇文赞很快将郑译叫到后宫中陪吃陪喝陪玩耍,还把郑译作为自己和外面的联络人。
如今,郑译、刘昉二人一合计,新皇帝宇文阐年幼无知,如果要想保持富贵荣华,必须与新的主政人搞好关系。其中*简单的方法就是扶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大臣主持朝政。得了,干脆我们“造”出一个主政大臣来吧,到时候自己也能分享朝廷大权。郑、刘二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杨坚。
一来,杨坚是皇亲国戚——隋国公,群臣之首;二来,杨坚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关系不错。
…
张程,编辑,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现从事时事政治及历史图书的编辑和写作。曾出版译著《中国人本色》(中国言实出版社),专著《三国大外交》(重庆出版社),《禅让》(线装书局),《夺宫》(九州出版社),《剑锋春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历史学经历了一个变革创新的世纪,兴旺丰收的世纪,兴旺丰收的世纪成绩显著,名家辈出,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总结,...
流沙疑冢 本书特色 《考古中国·流沙疑冢》:午夜,巨响,惊扰了夜的美梦。人影晃动,黄沙之下,迷奇的通道将他们引向何方?当点点红晕与片片光芒交错,层层泥土下的骸骨...
殖民统治时期的斯里兰卡 本书特色 斯里兰卡在近代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西方殖民统治,从葡萄牙到荷兰再到英国,殖民强权的介入深刻改变了斯里兰卡固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
《杜甫诗选》内容简介: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号为“诗史”,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谢思炜先生评注的这本《杜甫诗选》,精心
新编历史小丛书:仰韶文化 本书特色 《仰韶文化》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什么叫“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村落和建筑...
《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内容简介:◆ 科学规划这五年,跟着华与华做出永续经营的超级品牌! ◆ 单项咨询费过千万,中国本土传奇公司
魏晋南北朝史略-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政治、学术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了全面而提纲挈领式的叙述...
中国粮政史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研究农政可以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社会进行侧面的分析。全书有九章,分别论述了战...
国人必知的2300个历史常识:世界卷 本书特色 特色介绍:彩色引导页,打开瑰丽的画卷,让全书精华一目了然,带领读者进入阅读胜境。索引包含2300个世界历史知识点...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乙编(全六册) 本书特色 ★ 《吴郡图经续记》(宋)朱长文纂修,主要记载吴郡地区地理、历史、事志、风俗等,被认为是宋代地方志开始定型之作。★...
《诗情画意:中国经典诗词》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收录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古诗,旨在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
美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历史以深刻的洞察探索美国的文化以敏锐的触角分析美国人的性格一部深入剖析美国崛起及现当代世界新秩序形成与发展的扛鼎力...
《2022法律硕士联考重要法条释解》内容简介:本书按照法律硕士联考考试大纲章节编排顺序,同时兼顾刑法和民法典的编纂体例,将法律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 本书特色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编辑推荐:大众历史类读物。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儿》。她让皇帝专情一生,她让百官俯首称臣,...
本书全面搜集整理廖氏全部著作,计140余,凡百数十卷,施以新式标点,并加校勘及每书提要,再配以人名、书名索引,附录廖平传记、
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 内容简介 近年来后现代史学在中国颇受重视,西方相关作品之译作也受到知识分子欢迎,不过以后现代史学的问题意识来研究当代中...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内容简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智能制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书重点介绍在应用此类技术
甲午战争史 本书特色 《甲午战争史》史料渊富,考订精严,书中史识不凡,多独到之笔。作者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都灌进了全里,这是他奉献给读者*宝贵而真挚的贡品。 —...
海瑞 内容简介 明朝后期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实干家,以为政清廉与刚直不阿著称。他的政绩当时已广为传播,并为人民群众所爱戴,对后世亦产生深远影响。...
《Apache Kafka实战》内容简介:《Apache Kafka实战》是涵盖Apache Kafka各方面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作者结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