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59辑

老照片:第59辑

作者:冯克力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2008-06-01

评分:4.8分

ISBN:978780713692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老照片:第59辑 目录


邢文举 为“中央文革”做记者的日子(上)
一位普通的部队宣传干事,被临时调任“中央文革记者”后的非凡经历
张光渝 记张维翰范树瑜夫妇
身为富家子弟、范筑先女婿的张维翰坎坷而传奇的人生道路
王炳毅 杨西光的家世和经历
胡剑杨 森与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
范 泓 金融实业家束云章其人与事
刘汉忠 张发奎片影
郑广江 辗转白山黑水间
苏仲湘 下放东北的日子
在饥肠辘辘中,依然保持昂扬的“政治”斗志,构成了一段特殊的民族记忆
冯印谱 一张毕业合影
朱新地 童年的风景
黄正德 我的画友同学
胡大进 父亲
张祚臣 伯父的故事
史耀增 充满忧郁的眼睛
照片上那双忧郁的眼睛,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章开元 再看北京老照片
昔日的北京城,因为这些照片的存在而驻足
徐宗懋 《镇江沦陷记》之影像版
陈希贤 时隔五天的两张照片
刘巍峰 刘公岛上的石碾
冯克力 《中国》,中国

老照片:第59辑 本书特色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老照片》(第59辑)是其中一辑!

老照片:第59辑 节选

《老照片》(第59辑)借助于老照片,真实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几段现代历史,如:为“中央文革”做记者的日子,森与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下放东北的日子,再看北京老照片、记张维翰范树瑜夫妇等等。有着老照片做佐证,大大增强了该书历史的可靠性。

老照片:第59辑 相关资料

为“中央文革"做记者的日子(上)邢文举 口述 杨民青 整理
“文革”初期,我从沈阳军区借调北京,当了十六个月的“中央文革”记者。我以《解放军报》记者身份,先后在南京、上海目睹并参与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活动。
总政的借调通知
1933年2月,我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1950年11月,从学校参军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4月,在朝鲜火线入党。1965年,我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七六七仓库政治处任宣传干事,被抽调参加社教工作团,在黑龙江通河县搞了一年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社教运动告一段落,我返回原单位。
回到仓库,政委南荫堂告诉我,沈阳军区后勤部来电话,通知借调我到北京总政工作。南政委不愿让我走,给沈阳军区后勤部朱士焕政委打了电话,受到朱士焕的批评。
沈阳军区后勤部的干部处长和保卫处长一起来到我们仓库,找我谈话说,组织调你到北京去,工作非常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表现,现在正进行“文化大革命”,是组织考验你的时候,一定要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
说实话,听说要借调总政,我深感受宠若惊。我当然无法料到,此行虽然只有十六个月的时间,却影响和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名义上的“钦差大臣”
1966年9月9日,我从沈阳乘火车到北京,除我们沈阳军区三十多人外,还有来自北京、济南、广州军区的同志,共约二百人。人员到齐后,便召开了会议,总政副主任刘志坚讲话说,中央调部队同志参加“文化大革命”,到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做记者工作。接着,“中央文革”成员王力讲话,那时的王力,是颗正在上升的“新星”,不少人以能见到他、聆听他讲话感到荣耀。
王力说,调你们到“中央文革”工作,任务是到各地观察“文化大革命”情况,你们一定要紧跟毛主席,紧跟“中央文革”,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领导讲话后,“中央文革记者站”负责人徐学增说,我们是“中央文革记者”,到各地是以《解放军报》记者的名义公开活动,主要任务是观察“文化大革命”,反映各地情况,向“中央文革”报告,站不站在造反派一边,是立场问题,是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
徐学增是新华社资深军事记者,战争年代写过不少报道,为人忠厚老实,对组织一向忠诚。后来他被整得相当厉害,曾和我一起被关在“中央文革”的“小号”。
“中央文革记者站”为我们照相、办证,我们就算是《解放军报》记者了,但实际是为

%

老照片:第59辑 作者简介

冯克力,1954年生于济南,服过兵役,做过工,后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

老照片:第59辑 作者简介

冯克力,1954年生于济南,服过兵役,做过工,后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