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拳

金刚拳

作者:李佩基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8-06-01

评分:4.7分

ISBN:978750093318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金刚拳 节选

nbsp; 序
编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偿还一代武术宗师韩其昌(1893一
1988)生前许下的诺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很好地继
承和发扬,它不属于我们哪一个人,而是我们祖国的宝贵文化遗
产,我们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献给国家,献给人民。”因
此笔者有责任按照授业恩师的遗愿去总结写出来,把国家的武艺
真实地传播下去,发扬光大。笔者都是甲子有余的老年人,早在
上世纪40年代初从师学艺,已达半个世纪。我们想以此为先导,
把恩师所授各派拳术、器械分别整理出来,献给喜爱武艺的青少
年、关心儿女成长的父母、关心发掘整理武术的理论研究者和教
师学生,献给一切志同道合的志士、仁人。
恩师常讲,学习拳术与做其他事一样,要一板一眼,称为要
有板有眼地学,要循序渐进地学。笔者初学拳始于金刚拳,从基
本套路与定式腿法入门,是规规矩矩、有板有眼地进行的,这种
基本功的训练让人终身受益。初学拳的人一般都梦想不下多少工
夫、不用多少时间就可以掌握学成,其实那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汉朝哲学家王充说过: “不学自识,不问自知,古今之事,未知
有也……故智能之事,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因此,学拳与办
一切事情一样,都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坚韧不拔的艰苦磨
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学成。历代武艺超群的拳术名
家、武林高手都是下过一番苦工夫,超常规尽自身*大努力,加
上名师严教与方法正确才成为名家,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么说
来,是否中国拳术就难学难记难用、高不可攀?不是的。根据我
们多年学习实践体会,产生这种认识偏差,关键是对它的规律性
缺乏深入的了解造成的。一旦对其规律性的内涵有了透彻研究,
就由难变易了。学习难易与时间长短、掌握快慢与运用自由度,
都决定于自己刻苦努力的程度、名师指导与方法正确,这是成功
的必经之路。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金刚拳规律性强,
好学易记,操练直观,便于实践。先学定式定路练“趟子”,在
熟记基本手势、腿法、架势、套路的基础上,再学习金刚散手两
人对打对练,准确明了一手一势一腿一脚的使用尺度与着力点,
就是说在定位定时严格规定的基础上,演习成熟后再跳出框架竞
自由。常言“拳套有限,而拳意无边”,常练常新,温故知新,
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三人都是新中国**代大学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四
十年来奔走在高山峻岭、大河上下,为了向大自然要宝藏,忍受
着高山缺氧的严寒、戈壁沙滩大漠的酷暑,战胜了艰难困苦,为
祖国地质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没有退缩,
意志更坚,得益于良好体质,虽在四十年恶劣环境下磨炼,而今
眼不花耳不聋,无任何疾病,还能窜奔跳跃,摸爬滚打。毫无夸
张地说,是由于自身几十年来经年不息的刻苦练功、坚持不懈磨
炼的结果。身体是个无价宝,没有好体质,再有本事、才华,也
无法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健康的身体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我们的信念,是能像为人类奋斗在荒滩大漠找寻宝藏的人一样,
愿在茫茫群山之中为他人开拓一条理想小路,走向健康的捷径,
使广大青少年有一个体魄健壮的身体,为祖国去建功立业。一切
事物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拳术本身就是自然发展的产物。笔者
根据韩其昌恩师传授记录,结合自身练功心得和体会编写成此
书,所写有不足之处,期望武林同仁和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几次请教师叔韩俊义老前辈,高龄老人
仍能以精湛的招式指点套路,并对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金刚
拳及梅花桩等武艺,以发扬国粹,使之流传后人,不至泯灭无传
以精练语言告诫笔者。本书能与读者见面,是师叔的指点与诸师
兄弟的努力结果。
*后应当提到,在本书成稿过程中,照片提供者为李佩基、
陈树昆和本门弟子李琛光,摄影由地质矿产部傅长春摄影师完
成,其中部分摄影由丁宝源和孙喆华完成。对本书成稿提供帮助
的人不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1992年秋于北京
前言
武术是运动身体之方法,然而绝不等于是游戏、舞蹈。中国
武术不仅是健体强身之瑰宝,更是锻炼搏斗技能,是借身手足之
伸缩起落进退以击、以格而击败敌手之拳勇及防身护体之术。拳
*初是人类从事简单劳动时,为自身生存向自然界作斗争如狩
猎、打斗、厮杀及仿生物形态而互相嬉耍、喜庆娱乐、祭祀活动
等等的思维表达方式,这在远古的岩画及壁画中都有反映。拳初
始没有一定的形状,多一手或少一个动作都一样。到后来,生产
产品有了剩余,劳动进一步细化,才使它逐步规范化。然而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俗不同,向大自然作斗争的方式不同,其
演化差异较大,各成体系。人向大自然作斗争是多样性的,而人
自身在大自然中也得到了锻炼与补偿。孔子擅长射箭、御车、登
山和田猎;管子说,拳勇是大腿和胳膊强有力而出众独秀者;孙
子讲,只有强壮才能搏刺;荀子讲,齐人兴盛技击,赵人重士卒
之勇,而秦重技士。凡此,说明古人注重武技,以此作为大战之
助、军事技能的基础。
再者,中国拳种衍生的武文化,与古朴哲理相联系,与道、
佛各教盛行密不可分。反映在拳理中,即常讲阴阳、五行、八
卦,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指导攻防矛盾的化解。文字是记录语
言的符号,而拳术是无形语言的先导。一个文明发达的人类社会
是必须有文字的,而拳术比文字反映文明更早,同时,其延续也
像万花筒中的图案般变换多彩。自唐少林寺僧昙宗等佐太宗平王
世充,后其徒以技击授人,称少林派;到宋朝武当丹士张三丰以
技击得名而绝技显于世时,从此少林、武当两派为世人所推崇。
自此门派众多,各派拳术套路繁简不同,造诣各异,名人武士层
出不穷,各门派都有过辉煌业绩,然均不出内外两大派。
明清之后,洋务大开使武术衰落,学习国外成为风尚。我
们从不反对学习外国好的东西。我们三人是学地球科学的,是
满怀豪情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学进而丰富本国的科学知识的。
关键在于不能忘记自己的好传统,不能妄自菲薄。英国的李约
瑟博士在他所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中国文明时说:
“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
的,只要深入挖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本着
继承、发展、发扬古老文明象征的中华武术是有着历史意义及
现实意义的。
金刚拳属于戳脚门派。它重手眼身法步,尤其重腿脚功,是
北腿的主要代表之一。拳谚云: “拳打三分脚踢七,有拳无腿难
赢人,抬脚进步打满门。”戳脚派套路很多,在河北深县一带,
有金刚架、金刚捶、华拳、八翻手、四行拳、罗门八步、二郎
拳、哪吒拳、九枝子等众多套路,均应属此派范畴。这些拳种都
含有玉环步、连环步、鸳鸯脚,这些步法在金刚拳中都有练习
法。如鸳鸯脚是一种腿脚功夫,它形似鸳鸯,是成双成对的两个
脚法组成进退连环不断的招术。传言水浒传中的武松惯用此腿
法,他运用“玉环步鸳鸯脚”打败了蒋门神。
金刚拳按初始学习渐进方式可分为八趟,每趟练习称为“踢
趟子”。学会以后,可以分趟子演练,亦可连续几个趟子(套路)
演练,其掌握尺度要按自己功夫深浅、气力结合适度而定,不可
过努而伤着身体。
其昌老师晚年曾多次给我们讲,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酷爱
武术。在老家河北深州这个武术之乡首先学习金刚拳,约在公元
1906年至1910年间,先后拜“飞刀”王玉栋、韩玉亭、沈老
凯、李提铭、刘老望(观)、李老遂和“大杆子”王耀先等名师学
艺。时年十三四岁的韩其昌跟李提铭学棋枪、套刀时,李提铭师
爷已年过60岁。他先在河北饶阳北官屯学习棋枪,后接李师到
深县继续学习棋枪、套刀,先后学习了金刚拳、罗门八步、小梅
拳。后李老遂传授了迷魂巴掌、巴掌套、吞袖锤等。继之,他又
学习本门派的众多套路与散手(称手套)。戳脚功夫是韩其昌老
师启蒙拳脚的基本功,有此深厚功底后,学形意、走八卦、演太
极,后专攻梅花桩。经数十年磨练,精益求精。学百家拳,行万
里路,终不坠其青云之志和执著追求,终成一代宗师。 、
其昌老师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态
度终身如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入京师,不论在大学还是在师
大女附中、木贞、贝满女子学校或在志诚男、女中学任教,以至
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任教,都始终如一地以武德为传授武
术之首务,强健学子之体魄,使武林瞩目,开武林一代新风,故
桃李满天下,且大都业艺卓超,德泽高华。
产生出这部书的想法源于1984年。在北京市梅花桩研究会
成立前后,韩其昌老师曾几次讲道: “我一生学习过多个门派、
各种拳术。现在国家提倡献艺、献书,发扬传统武术。你们都是
多年坚持学习、艺已上身之人,应当尽快把我传授你们的东西分
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不要混淆。俗话说,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
字;不学哪家拳,不知其劲道、奥义之所在。只有多学多练,才
能融会贯通艺上身。”
本着授业恩师的心愿,我们将金刚拳这个传统武术宝库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按恩师传授方式加上自身体验整理成书,于
1992年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转眼间到了2006年,
回首看此书稿仍有不足之感,特此在跋文中写出师传、体验要义
列于书后,供后来人学习提高。
再者,当时作者李佩基的拳照为60周岁,陈树昆已是62
岁,所摄照片已难以达到年轻人那种精气神饱满的状态,但却比
图画更显真实。
本书准备出版时,得到学生胡庆明、林旦航、承金、阮鸣和
黄静等的大力帮助。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陕西榆林市榆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王连
祥董事长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6年12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