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两个世纪的环境不但恶劣,而且充满了摧残生机的陷坑与风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心灵,也就难免畸形,充满了戾气与不平衡的心态,以为“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更以口诛笔伐的手段来排除异己,建立舆论权威。不仅一般社会中弥漫着“推倒重来”的文化态度,连学术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合政治运动,实践“矫枉必须过正”的荒谬理论。
本书为叶嘉莹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稿结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脉络,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读诗词、如何懂诗词,如何联系诗词与人生等主题。
本书的特点在于,根据讲演录音整理,文字生动,有现场感。叶嘉莹教授已有几十年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古典诗词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当中。经她挑选的十个题目,于古典诗词初学者或者感兴趣者而言,是基础而重要的十点,而也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讲授,叶嘉莹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第五讲 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
《诗经》是我国*早、*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而且用的都是*简单的形容词。“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简单*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五言后来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详见.本书第三讲)
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天”是**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大陆”,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长空”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两个字都是平声。我先讲这个,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七言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求是对句。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诗人的落花诗,它的体式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叫作一联,开头两句是**联,也叫“首联”;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联,我们管它叫作“颔联”;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联,我们管它叫“颈联”;*后两句是第四联,叫“尾联”。中间的两联,就是“颔联”和“颈联”,都要求是对句。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诗里边*为精美、要求*严格的一种体式。而这个精美的严格的要求不是强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们中国独体单音的这种语言本身的特色,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这样的美感特质。我们一般说的律诗都是八句,五个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那有没有句数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当它们两句两句都对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这样长篇的如果都对起来,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么长,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词性相同,那就要求得过分严格,让人觉得太死板了,就运转不动了,呆滞了,所以在长短上要要求适中。
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而晚清时代,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体诗歌发展到*为精美的一个阶段。因为有过去那么多的作品可以吸收,可以参考,可以继承,所以是它*精美的一个阶段。再以后我们就有了五四的文学革命,新文学开始了,写旧诗的人就减少了。如果还继续写下去,中国的旧体诗会不会有更新的成就?这个已经是不能假设、难以想象的了。晚清的时候,诗歌就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类旧诗,我们就叫作“同光体”。什么是“同光体”呢?“同光体”这个名字初见于陈衍给沈乙庵(曾植)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见《石遗室文集》卷九)。陈衍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陈石遗,他曾提出来所谓“三元”之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开元”,盛唐的开元年间,李白、杜甫都是开元时代的;“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间,像韩愈这些诗人的时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间,苏东坡、黄山谷这些人的时代。所以我们从他提出“同光体”,而且提出所谓“三元”说,我们就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融汇唐宋,兼有两个时代诗歌之长,而同时在继承之中还有所创新的这样一种风格。
当然,在晚清那个时候,与“同光体”的“三元”之说同时,诗坛上还有所谓“诗界革命”,说这个旧诗应该革命了,旧体诗都是陈芝麻烂谷子陈陈相因,应该把新的东西加进去。所以那个时候就有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他们就把一些新名词、新事物都写到旧体诗里去。当时晚清诗坛的发展就有这么两种趋势。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晚清诗人叫陈宝琛,他是“同光体”诗人里的一个大家。我们说诗歌的发展,有其本身成长的一个过程,不是人力所能转变的,而是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时代的背景有密切关系的。清朝是一个多变的时代,中国跟外国开始接触了,不能够再闭关自守了。而接触的结果,中国就在列强之前表现出软弱和屈服。我们说百年国耻,就是当时发生了很多战争,订立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而*后清朝当然是走向了灭亡,这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而就在这样一个大变故的时代之中,文学上却可以融汇唐宋之所长,陈宝琛可以说是当时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作者,所以我觉得他的诗其实是很值得讨论的,可是一般人很少讲他的诗。
其实在中国晚清的时候,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曾经出现了好几位杰出的作者,留下了很多杰出的篇章,可是就因为他们是处在晚清时代,随着清朝的败亡,时局的改变,他们就成了“遗老”。而在革命刚刚成功、新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大家就对这些所谓的“遗老”表示鄙视,认为这些人的身份、品格都是有问题的。这实在是不应该,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情况,而一个人在成长中又有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一个质量,所以这些人都有他们的不得已之处,连王国维也不例外。但是王国维因为在学术上有可观的成就,所以大家还是尊敬他的,至于像陈宝琛,像陈曾寿这些人,大家都不谈他们的诗词,而其实他们的诗词都写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看看这个陈宝琛是何等样的人。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晚号听水老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死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相当长寿。同治七年(1868)考中进士,二十八岁就进入了翰林院,十年以后又进用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五年(1879)充为侍讲,侍讲就是给皇帝讲课,而且日讲《起居注》,记录皇帝的生活,以敢于直谏著名。陈宝琛在当时属于所谓“清流”,就是以直言敢谏、批评时政著称。后来发生了中法战争,在安南之役,陈宝琛与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因为论见相左而“苟且成议”,就是说跟法国谈判订条约的时候,订得比较草率,所以在光绪十年就被降调去职,他就回到了故乡。陈宝琛的故乡在福建闽侯,他回到福建去以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学者文人,在仕途上不得意的时候就投身教育,所以陈宝琛从官场上下来后,也投身在教育事业,创办了福建的优级师范学堂,现在已经被政府确认为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陈宝琛也成了福建师范大学的**任校长。他在故乡闲居了二十几年,等到宣统继位,于是他就被召入朝,充经筵讲官。本来曾一度让他任山西巡抚,后来就革命了,所以没有到任。辛亥革命以后他自然就成为遗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据陈三立为陈宝琛所写的墓志铭记述说,当清帝逊位时曾有人劝其退职归隐,陈氏回答说:“吾起废籍,傅冲主,不幸遘奇变,宁忍恝然违吾君,苟全乡里,名遗老自诡耶!”陈氏是福建闽侯的世家,陈宝琛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在清朝仕宦的。他的曾祖是陈若霖,曾经做过刑部尚书,兼管顺天府(顺天府就是首都京畿一带),所以蒙皇帝屡赐御书。皇帝的御书当然要很珍贵很尊敬地保存,所以他家建有“赐书楼”。他的祖父陈景亮曾做过云南布政使。父亲陈承裘做过刑部郎中,都是学仕有成。他家陆续建的还有“还读庐”等五座书楼,人称“陈氏五楼”。“还读”是出于陶渊明的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中国古代有所谓“耕读世家”,说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就归隐田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所以叫作“还读庐”。
还有“沧趣楼”,也有一个出处,“沧趣”是出于杜甫的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曲江对酒》)“吏情”,做官的感觉。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他在首都做拾遗的时候写的,做拾遗就常常给皇帝上奏疏,批评时政,而皇帝当然不肯采纳,所以杜甫很失意。“吏情更觉沧洲远”,官场之中那种逢迎苟且、贪污腐败,使他无法适应,所以就觉得退隐“沧洲”逍遥自在的生活现在离我更加遥远了。“老大徒伤未拂衣”,他说我年岁老大了,我很悲伤,我怎么就没有拂衣而去呢?所以“沧趣”是“沧洲之趣”,是归隐田园。
还有“北望楼”,“北望”出于李商隐的诗:“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北楼》)他说我登上这个楼向北望,可以看见首都,所以我不顾从楼上跌下去的危险,“轻命倚危栏”。
你看它很妙,它说是“还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吏情更觉沧洲远”,所以我叫它“沧趣”;可是我虽然是归耕,虽然是向往沧洲的情趣,可是我没有忘怀我们的国家,没有忘怀我们的朝廷,所以我仍然是“北望”。辛弃疾被贬斥不用的时候,就盖了一座田庄,自号“稼轩”,“稼”就是庄稼。他曾为“稼轩”写过《上梁文》,内有:“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他说就算我现在不能为国家做事了,我还关心庄稼,关心人民的生活。
陈宝琛*后还有一座楼,名字叫作“唏楼”。什么是“唏楼”呢?“唏楼”是出自《楚辞·九歌》:“与汝沐兮咸池,唏汝发兮阳之阿。”“成池”就是天池,他说我跟你沐浴在咸池,沐浴完了以后,头发都湿了,就在那山脚下,在太阳里把头发晒干。“唏发”其实就是屈原所说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就通这个“罹”,就是“遭遇”,“尤”就是怨尤。说我不能进入朝廷,不但不被朝廷接纳,而且遭遇了怨尤。但是就算朝廷不用我,我退下来还要重新整理修饰我本来清洁的服饰,所以我们赞美屈原高洁、好修。因此“唏楼”的意思是:就算“进不入以离尤”,我还要保持我的这种高洁和完美。
我们接下再来看陈宝琛。刚才我们讲到,辛亥革命后他就成为遗老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关东军就开始筹建伪满洲国,所以当时他就面临一个考验。我们说人生常常会经过一些考试,就是在真正碰到人生考验的时候,你选择了哪一条道路。这个时候,就看你能不能分辨是非轻重,知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所以当时其他的一些遗老,像郑孝胥这些人,就追随溥仪,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建立了伪满洲国。而陈宝琛的态度是如何的呢?溥仪不是写过《我的前半生》吗?在这本书中,他说当日本人的关东军要让他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个提出反对的就是陈宝琛。我曾经写过《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也是卷进这个里边去的,所以对王国维的死,人们都说他是“殉清”,其实不然。
这么多年以来大家一直在争论这些事情,我想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你想,陈宝琛从光绪时候就是侍讲,是给皇帝讲书的老师,宣统的时候他身为太师、太保,还是皇帝的老师。王国维也曾经“行走南书房”。你既然跟这个朝廷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那么当这个朝廷败亡了,你采取什么态度?所以从感情上说,王国维跟陈宝琛都不能够断然割舍。有人认为这是软弱,说你怎么不跟他划清界线呢?“文革”的时候很多子女都跟父母划清了界线,表明我才是革命的。可是我们说真正有人心、有感情之人,既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感情,他就没有办法真的割舍去。王国维没有办法完全划清界线,陈宝琛更没有办法完全划清界线。可是他们两个人都是有持守的人,所以当溥仪被日本人带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的时候,王国维没有去,陈宝琛也没有加入他们。而陈宝琛跟宣统的关系比王国维更密切,所以他虽然没有加入他们,就是王国维所说的那个“小圈子”里去搞政治,可是他关心宣统,曾经多次去见宣统,劝宣统要独立自强,不要听日本人的摆布,可是当时已经无可奈何了,所以陈宝琛是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
刚才我们说了,以诗歌的发展而言,晚清时代是中国的旧诗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时代,“同光体”诗人对唐宋有一种融汇和继承。而且,以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感情而言,处在如此的难以言说、难以辩解的一个不得已的时代,那么他们可以写出什么样的诗来呢?刚才我们引过陈衍的《沈乙庵诗集序》,说他们有所谓“三元”说,而陈衍在《石遗室诗话》里,曾经赞美陈宝琛的诗,说他“肆力于昌黎(韩愈)、荆公(王安石),出入于眉山(苏轼)、双井(黄庭坚)”,说他继承了各家的长处。而陈三立给陈宝琛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说他的诗“感物无端,蕴藉绵邈,风度绝世”。“感物无端”,我们以前曾经讲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花落鸟啼,皆与神通”,所以看到落花,他岂能无所感?而且无端的感悟不是你从理性上可以安排,可以说明的那种写作方法,“无端”就是“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自然涌起的这样一种感动。“蕴藉绵邈”,在这个革命的立场之中,他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他这种亡国的悲哀没有办法诉说,所以“蕴藉”,他不能说出来,他有多少感情都没有办法诉说。“绵邈”,就是有这么长远、悠远的味道,可以让读者去寻思、冥想。“风度绝世”,这种风格、这种品度真是绝世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他的落花诗。
他的落花诗一共是四首。现在的人读旧诗已经很困难了,读七言律诗就更困难了,因为它还要讲平仄、讲对偶。而且七言律诗里边往往就会有一些典故,就会有一些出处,这对青年人说起来是*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你有一天能够看懂了,你就会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达到一个非常精微美妙的程度,这种语言、这种感情真是精微美妙,而我们通常说的话是何等的粗糙,何等的浅薄。
……
叶嘉莹(1924— ),古典诗词专家,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应聘为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等大学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并应邀讲学于北京、复旦等数十所大学。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 年获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着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合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清词选讲》等三十多种,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而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尤其贡献卓越。
《残雪自选集》这套自选集以小说为重头,并收进了一些残雪在创作后阶段写下的对一些经典作家的评论。作品的排列以发表的时间为顺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作品精选丛书-冰心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冰心自1919年开始文学写作,到1994年基本搁笔,创作活动已75年。其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
张爱玲十五讲 本书特色 资深研究专家张均,深度细说张爱玲,引领“张迷”,全方位追踪传奇背后的真实人生,探究张爱玲身世中无可逃避之哀剖析张爱玲爱情中不能承受之痛,...
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2卷 总第2卷) 内容简介 本卷《民商审判政策与精神》栏目刊登*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同志和民二庭长奚晓明同志在上海会议上的讲话...
高考英语词汇冲刺 本书特色 本书是紧密结合现代高级中学必修、进修教科书及*新教学大纲精心编制而成的,对于广大师生,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与目...
《海怪简史》讲述中国古代海怪故事,全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
唐诗类选 内容简介 我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在现代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诗歌爱好者或写作者来通读《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或《全唐诗》,虽...
铁路桥梁动力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了铁路桥梁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以及列车速度、轨道不平顺等参数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铁路桥梁动力学 目录 推荐...
大神级作者入园,轻松系新作,碰撞心灵:迷羊《训貂英雄传》魔貂国弱鸡王子跌落人界,与人类骚年开展愉快同居生活……才不是!魔
杨式太极拳械集粹 内容简介 本書的太極拳部分包括:楊式大功架太極拳、楊式小功架太極拳和太極對拳。楊式太極拳定型大功架後,楊式小功架太極拳已為吳式太極拳繼承,因此...
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其深邃的文化学思考和精湛的叙事学解释,在中国古典小说史研究领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中国小说发端于...
屈原与宋玉 本书特色 本书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分六章分别叙述了屈原和宋玉的生平和作品,方法和见解颇具新颖之处。陆侃如关于屈原、宋玉作品的出版,是其日后作为文...
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至散文艺术中来了。本书内容包括:少年游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为2007年8月第2次印刷。全书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突破-2010年最新版 本书特色 本教材紧扣*新教学大纲,编者历经近四年,结合自己的专业学识与实战经验,在深入研究*新大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德汉对照)这中短篇小说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奥地利在一战之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通货膨胀带给老
穆兴风,穆氏当家。无情变滥情。本以为可以游戏花丛,遗遥人生。但,一次车祸却让他的生命终结。同时,灵魂附在了一个披父亲卖予
基督教二千年 本书特色 马超群编写的《基督教二千年》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种。书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及其两千年的...
英文原版12-20000Leagues Under the Sea(海底两万里) 内容简介 Several warships have been involve...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本书特色 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一个分支,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