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山自青来水自流、道莫染污岂用修、倒驾慈行渡苍生、高山顶立海底行、明灯除却千年暗、断臂求法难安心等。
本书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只是精选几个禅的哲理故事,聊聊作者个人的一些人生体验。这些故事内容经典,集代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浓缩了禅的思想和智慧的精髓。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大致地了解禅的历史、人物和思想,还能启迪智慧,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工作、感情和事业,走向成功。
【**章】山自青来水自流
1轻松离开——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在禅堂上讲法,仰山和香严智闲站在一旁侍候。
沩山禅师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个佛的道法都相同,每个人都找到了解脱路。”
仰山问:“什么是每个人的解脱路?”
禅师回头看着香严智闲说:“他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香严智闲说:“如果谈到过去、未来和现在 ,我倒有个答案。”
禅师问:“你怎么样回答?”
香严智闲告别一声就走了出去。
禅师又问仰山:“智闲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
仰山说:“不契合。”
禅师合:“你的意思又怎么样呢?”
仰山也告别一声走了出去。
禅师呵呵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啊!
俗人看禅
人的解脱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对于烦恼和忧虑,亲自轻松地离开一下,这不正是走的解脱之路吗?
哪一个是真的我。
人们大多知道两种意识:一种是意识,一种是潜意识。这个意识形成自我的观念,也就是“我思故我在”。但是,根据《楞伽经》的讲述,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真识即白净识,又称自性、真如、法界等,超越物质和意识等一切差别。现识即藏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潜意识,它贮藏业习种子,也使种子不断向外显现。分别事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显意识。喜怒哀乐就是通过显意识表现出来的,但它与潜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关于自我的概念,便形成三种不同的认定:
凡夫以显意识为我,处处贪婪,遍至一切六情根中,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为邪定聚。
修行人以潜意识为我,受业习的左右,忽而向善,忽而向恶,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是为不定聚。
真悟道者以真识为我,纯善无恶,是为正定聚。
所谓修行,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使真识外显;要使真识外显,就要使潜意识外显;要使潜意识外显,就要使业习种子发芽、生长,以至死亡,但不能再结新种子。禅宗五祖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就是修道的真谛,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法修行的成法等是道谛;促使业习种子果报成熟,这就是苦谛,表现为身体的病痛、精神折磨、社会上的遭遇等。一切苦无常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远离生灭,这就是灭谛,种子贮藏在潜意识中,随缘带来一切果报这就是集谛。
人的一切智慧皆是真识的显现。如果道谛的修行,那么隐藏的业习种子发作时,就会开花结果,还会结出更多的种子,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愚痴,果报会更加痛苦,这就是集谛必然带来苦谛,只是时间早晚时机的成熟。修道谛则偿还业债,不造恶因。因此,能够走向清净。清净了,那些蒙蔽我们大智慧的尘埃落定,智慧的光芒就显现出来,所以只有修道人才明白世间是苦的真谛。这种苦来自一种无明,也就是凡夫对于真我的不自觉。
人都有一些习惯性盼行为,习惯成自然。在修道者看来这就是含藏识所包含的习气种子,如果习气已然磨尽,潜意识的障碍消失,心无余物,真识显露,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转识成智。这时不再有集谛,也不再有苦谛,也无须道谛的修习,也无灭谛常在。这时的心才是妙明真心,人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
所谓喜怒哀乐,只不过为随顺世俗而过眼烟云。虽然只是一场戏,却演得比真的还真,等到散场时,大家各归其本来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自己的来处,便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了。
注解:
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
四谛:一苦谛,人生之苦报。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业。能集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檠也。涅檠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檠故名道。是为悟之因。
克期取证——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他又去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又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苦行就是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仍然“知非即舍”,他说:苦行非道也。下山后,释迦牟尼佛已经变成背弯人瘦。他来到中印度恒河边上的一个牧场,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好可怜,才供养他牛奶,他重新吃营养的东西,他恢复普通人的生活,在恒河边上一棵菩提树下面打坐,释迦牟尼佛座上盘坐,发誓不证道不起此座,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因此,七天当中,**天,发现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太空上有一颗辰星在那里亮,这个时候他悟道了。
俗人看禅
人都应当远离虚幻,但过于厌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虚幻的,也要远离,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你才真正的除掉了虚幻。如同钻木取火,等到火苗出来了,木头就会化为灰烬。
疑惑
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每个人都收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资源相对来说肯定宽松一点。然而,人活着总想生活得更好一点,除非有先见之明,否则事先很难说。人总要活着,要消耗多少?多和少的问题,谁都不想自绝后路,都想可持续发展自己。而人生来就无知。我们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我们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现在就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各种技能,都处在这个相有限的阶段,无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类都理性。恰恰相“流俗众,仁者希”,佛说“不可说”。
人并非为了五欲六尘而活,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人的确有许多不理性疯狂的现象,有果必有因,在的东西,总有一些原因吧?
明明存在的东西,可是有些人却说不存在。食欲,性欲,人之本性。孔老夫子也承认。五欲并非我们本来就追求的目的,但是把它说成是“虚”的,你相信吗?
人生太无奈,人生太复杂,哪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干着他们自认为应该干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未必。如何做价值判断?如何断定这个事情客观上到底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确,这个世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纯粹的善举和纯粹的恶行都极少的。大部分人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善中有恶,利中有弊。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少做点错事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毕竟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在变。固然古圣先贤有许多真理流传几千年,依然字字珠玑,然而新的时代有新的情况,有新的时代特殊性。就算是“相”在变,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就一定不变了吗?
注解: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不立文字——摩诃迦叶
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座,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禅宗西天**代祖师。
俗人看禅
“因果法则”是宇宙的一个法则。因就是种子(前因),果就是果实(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种瓜想得豆,种豆想得瓜”这违反了因果法则,得不出结果,所以不是因果。因果可以相互转
化: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变成另一件事情的起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循环延续不问断。
微妙的禅
许多人认为禅很神秘,其实不然。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静虑”,也叫“思维修行”。同时,释迦牟尼佛又在灵山法会上为我们传下了一种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达摩祖师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叫禅宗。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睛与耳朵方面,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禅法东渐——达摩祖师
摩诃迦叶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般若多罗尊者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达摩大师秉承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中国。因当时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机缘不合。于是达摩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后来,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代开山祖师。再由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俗人看禅
一个律师既当正方,又当反方。法官开始判被告有罪,后又改判无罪,几个循环后,不了了之。可见,文字本身也是个相,思想本身也是个相,没有对和错,是和非。但我们依然会争论不已,因为我们的经历和理解和角度不同,即使同,表达也不会同。
相其实根本就是个虚妄的东西,我们自己可以完全的反抗自己刚刚说的一切,循序渐进直到空性的产生。其中理解和领悟非常的重要,否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抠字眼了。
明心见性
实现自我的觉醒的**步,用禅的语言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天成的,是完美圆融的,人们也许会问,这完美圆融的本性来自何方?禅师说:真空妙有。这种“空”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空”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有了“空”才能孕育一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禅宗所说的“空”。
自性是圆融的,因为人的自性是无所障碍,无需依赖,无所执著的是一种安详的自在,因为自性源于空性,任何的执著都是一种阻碍,它阻碍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就是从真空中生出的妙有,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所以,空性对于我们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空性并不是空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用空间做一个相似的比方,借此来理解空性的妙用。
阿难在佛的弟子中记忆超群,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性情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状态决定的,我们的性情的贫穷与富有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当我们在物质的烦恼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当我们以布施的心对待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富足。
大多数人不能明心见性,因此,都是比较自私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痛苦和愚昧的来源正是自私的心理。减少自私获得智慧,禅的方法之一、是慈悲和无嗔,慈悲是真心地关心别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不应该有私利在其中,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
院子比较亮——师父与小和尚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寺庙的院子里找东西,他的师父看见了就问他:“你在找什么?”
“找库房的钥匙。”
“那可是重要的事,我也来帮你找吧!”于是师父也蹲在院子里帮小和尚找钥匙。
“你知道库房的钥匙掉在哪个角落啊?”师父问。
“我在屋子里掉的。”小和尚说。
“那你在院子里找什么呀?”师父有些责怪地问。
“因为院子比较亮啊!”
俗人看禅
小的时候,妈妈说不要靠近火,于是我戒火,我们带着清新和理解靠近火,哪怕只有一次,就足够体验到火对身体的伤害,从此,我理解性地不近火了。戒的关键是清醒、智慧和慈爱的具备,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是我们的选择和慧根。如果没有理解和清醒,人的行为就成了放纵。
禅修的目的
世界幽默大师卓别林表演过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人睡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一个士兵忽然觉得自己的腿痒,便抱起腿猛挠,怎么也不管用,结果,睡在另一个方向的士兵醒了,照着腿痒的士兵就是一拳,他被打愣了,这才明白自己挠的是别人的腿。
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智慧,因为没有经过禅修的人,在禅师的眼里也是一个迷失的众生,禅修的大事就是自我的觉醒。“一念觉,众生是佛。”觉醒就是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别人,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真心去听去看,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智慧是现成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禅就是开发我们智慧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禅的精神是超越了宗教观念的,通过禅修我们才能体验到活在当下的于佛无别,也就是禅宗经常提起的“即心即佛”。
贫穷也能布施——阿难尊者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一个贫民窟中乞食,这时一个穷人对阿难说:“我很穷,没什么可布施的。”
阿难说:“布施可以使你变得富有。”
穷人说:“我已经穷到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了,拿什么布施呢?”
阿难说:“那你就拿你的贫穷来布施吧!”
俗人看禅
我们一定能做我们想做的人,这要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做。做好事不难,但有几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时间,去为别人付出?即使是做了所谓的好事,不是争名就是图利,就是不能做自己。
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
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
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的感觉。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困惑;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从禅修的特色来看,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世上生存的芸芸众生谁不需要智慧呢?可是获取得到智慧的方法,是人们世代追求的目标。其实,佛法无边,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禅。有些人习惯于把拥有知识看成是智慧,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越来越丰富了,人们运用广博的知识做事、赚钱,但是并不快乐,反而增加的诸多的烦恼。真正能使我们快乐的是智慧,所以,人们经常走人一个错误的循环:烦恼——知识——更烦恼;而不是:烦恼——智慧——快乐,禅就是让我们走从智慧到快乐的路线。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总之,如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禅宗把这些不同叫做人的根器不同,根的意思就是指大树有粗大根系,小树只有细小的根系。一场大雨下来了,落下的雨水没有差别,而大树小树的受益却能分出多寡;器是指盛水的器皿,小的器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枉然,人们要为此不平,那么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也许我们总是起到坏牌,我们不必抱怨,我们只要能把我们手中的牌打得淋漓尽致,无论输赢,我们都会成为快乐的人。
自然和谐——大珠慧海禅师
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用功。”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
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这样,岂
不是同师父你一样用功?”
大珠说:“不同。”
源律师说:“有什么不同?”
大珠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说不同。”
俗人看禅
散乱的心,是失败的根,如果我们能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成功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智慧,禅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禅意味着自然和谐。如果你刻意追求,快乐便会如惊弓之鸟立刻离你而去;但如果你真心的投入,快乐便本来就在你的身边。
人眼中的世界
人眼中的世界和佛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估计是不同的,就好比你叟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信奉佛教的人在中国人里占了多少比例,不过就日常接触来看,并不是很多,基本上十个中国人里只能找出一个自称是信奉佛教的人,并且这一个自称信奉的人还很值得怀疑。
绝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这么一种观点,他们中比较诚实的人会说:我爱钱,钱就是一切,为了钱做什么都可以。当然也有比较委婉不那么直露的说法,那就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
曹军,出身剧作世家,喜好国学,尤其热衷于佛学研究。曾原创《国学与管理系列丛书》,编著《与大科学家对话》《没有结尾的故事》系列丛书,是资深的科普读物、儿童文学、哲学宗教类选题策划人和原创作者。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本书特色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秘传中国道家长生不老养生祛病的大法**本彻底改善体质恢复健康完美人生的千年道家养生秘...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本书特色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无念禅师身体力行,从一字不识到开悟禅师,无念禅师悟道因缘,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如何笑对人生。禅非一...
圣保罗 本书特色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
古代希腊哲学史料丰富,卷帙浩瀚,故古希腊哲学史常为多卷本,其第一卷则为“前苏格拉底”。本书循例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苏格拉
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四大主题展开:以天人之际为真奠立终极依据,以人性善恶为其提供德性凭借,以内圣外王描摹政治思想,以德主刑...
禅宗心法 内容简介 当代在海外有两位著名居士,一为佛家居士南怀瑾先生,一为道家居士萧天石先生,两人互为师友,遍访佛道,均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
洛克的自然法辩难-经典与解释-49 本书特色 本辑刊选译了西方学界研究洛克的五篇代表性文章,主要围绕洛克的《自然法问题》展开。学者莫里斯和霍维茨的论文对洛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由韩庆祥主编,为了反映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并为学界提供一份可供参照讨论的学术...
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 本书特色 《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增订版)》:艾兰文集之三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 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研究 本书特色 高惠珠编著的《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研究》抓住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 本书特色 李德顺所著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力求表达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并运用新的哲学方法所进行的思考。本...
国富论 本书特色 本译本是根据Methuen & Co.,Ltd 1930年出版的版本译出的,这个版本是亚当. 斯密生前*后一个版本。《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经济...
齐物论释 定本 庄子解故 管子余义 广论语骈枝 体撰录 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 本书特色 《章太炎全集(齐物论释定本庄子解故管子余义广论语骈枝体撰录春秋左...
有意义的行为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方哲学理论与实践书系”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有意义的行为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人文研究、作为文化工具的通俗心理学、...
庄子很“生气”:从“于丹红”现象说起 本书特色 动荡喧嚣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于丹错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是非观、名利观,学庄子不能在逃遁中寻求自我麻...
鬼谷子 本书特色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鬼谷子》就是“轴心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本书...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
《自由的迷思》是根据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于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间,在美国各地所作的演讲结集成书的
禅道与人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深刻领会禅学精义,拜读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对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禅的智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撷取其中对现代人生颇具开悟与启...
宋代性二元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性二元论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的主旨是论证宋代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由萌芽、提出、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兵结论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