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山自青来水自流、道莫染污岂用修、倒驾慈行渡苍生、高山顶立海底行、明灯除却千年暗、断臂求法难安心等。
本书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只是精选几个禅的哲理故事,聊聊作者个人的一些人生体验。这些故事内容经典,集代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浓缩了禅的思想和智慧的精髓。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大致地了解禅的历史、人物和思想,还能启迪智慧,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工作、感情和事业,走向成功。
【**章】山自青来水自流
1轻松离开——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在禅堂上讲法,仰山和香严智闲站在一旁侍候。
沩山禅师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个佛的道法都相同,每个人都找到了解脱路。”
仰山问:“什么是每个人的解脱路?”
禅师回头看着香严智闲说:“他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香严智闲说:“如果谈到过去、未来和现在 ,我倒有个答案。”
禅师问:“你怎么样回答?”
香严智闲告别一声就走了出去。
禅师又问仰山:“智闲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
仰山说:“不契合。”
禅师合:“你的意思又怎么样呢?”
仰山也告别一声走了出去。
禅师呵呵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啊!
俗人看禅
人的解脱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对于烦恼和忧虑,亲自轻松地离开一下,这不正是走的解脱之路吗?
哪一个是真的我。
人们大多知道两种意识:一种是意识,一种是潜意识。这个意识形成自我的观念,也就是“我思故我在”。但是,根据《楞伽经》的讲述,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真识即白净识,又称自性、真如、法界等,超越物质和意识等一切差别。现识即藏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潜意识,它贮藏业习种子,也使种子不断向外显现。分别事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显意识。喜怒哀乐就是通过显意识表现出来的,但它与潜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关于自我的概念,便形成三种不同的认定:
凡夫以显意识为我,处处贪婪,遍至一切六情根中,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为邪定聚。
修行人以潜意识为我,受业习的左右,忽而向善,忽而向恶,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是为不定聚。
真悟道者以真识为我,纯善无恶,是为正定聚。
所谓修行,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使真识外显;要使真识外显,就要使潜意识外显;要使潜意识外显,就要使业习种子发芽、生长,以至死亡,但不能再结新种子。禅宗五祖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就是修道的真谛,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法修行的成法等是道谛;促使业习种子果报成熟,这就是苦谛,表现为身体的病痛、精神折磨、社会上的遭遇等。一切苦无常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远离生灭,这就是灭谛,种子贮藏在潜意识中,随缘带来一切果报这就是集谛。
人的一切智慧皆是真识的显现。如果道谛的修行,那么隐藏的业习种子发作时,就会开花结果,还会结出更多的种子,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愚痴,果报会更加痛苦,这就是集谛必然带来苦谛,只是时间早晚时机的成熟。修道谛则偿还业债,不造恶因。因此,能够走向清净。清净了,那些蒙蔽我们大智慧的尘埃落定,智慧的光芒就显现出来,所以只有修道人才明白世间是苦的真谛。这种苦来自一种无明,也就是凡夫对于真我的不自觉。
人都有一些习惯性盼行为,习惯成自然。在修道者看来这就是含藏识所包含的习气种子,如果习气已然磨尽,潜意识的障碍消失,心无余物,真识显露,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转识成智。这时不再有集谛,也不再有苦谛,也无须道谛的修习,也无灭谛常在。这时的心才是妙明真心,人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
所谓喜怒哀乐,只不过为随顺世俗而过眼烟云。虽然只是一场戏,却演得比真的还真,等到散场时,大家各归其本来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自己的来处,便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了。
注解:
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
四谛:一苦谛,人生之苦报。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业。能集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檠也。涅檠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檠故名道。是为悟之因。
克期取证——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他又去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又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苦行就是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仍然“知非即舍”,他说:苦行非道也。下山后,释迦牟尼佛已经变成背弯人瘦。他来到中印度恒河边上的一个牧场,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好可怜,才供养他牛奶,他重新吃营养的东西,他恢复普通人的生活,在恒河边上一棵菩提树下面打坐,释迦牟尼佛座上盘坐,发誓不证道不起此座,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因此,七天当中,**天,发现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太空上有一颗辰星在那里亮,这个时候他悟道了。
俗人看禅
人都应当远离虚幻,但过于厌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虚幻的,也要远离,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你才真正的除掉了虚幻。如同钻木取火,等到火苗出来了,木头就会化为灰烬。
疑惑
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每个人都收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资源相对来说肯定宽松一点。然而,人活着总想生活得更好一点,除非有先见之明,否则事先很难说。人总要活着,要消耗多少?多和少的问题,谁都不想自绝后路,都想可持续发展自己。而人生来就无知。我们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我们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现在就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各种技能,都处在这个相有限的阶段,无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类都理性。恰恰相“流俗众,仁者希”,佛说“不可说”。
人并非为了五欲六尘而活,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人的确有许多不理性疯狂的现象,有果必有因,在的东西,总有一些原因吧?
明明存在的东西,可是有些人却说不存在。食欲,性欲,人之本性。孔老夫子也承认。五欲并非我们本来就追求的目的,但是把它说成是“虚”的,你相信吗?
人生太无奈,人生太复杂,哪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干着他们自认为应该干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未必。如何做价值判断?如何断定这个事情客观上到底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确,这个世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纯粹的善举和纯粹的恶行都极少的。大部分人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善中有恶,利中有弊。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少做点错事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毕竟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在变。固然古圣先贤有许多真理流传几千年,依然字字珠玑,然而新的时代有新的情况,有新的时代特殊性。就算是“相”在变,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就一定不变了吗?
注解: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不立文字——摩诃迦叶
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座,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禅宗西天**代祖师。
俗人看禅
“因果法则”是宇宙的一个法则。因就是种子(前因),果就是果实(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种瓜想得豆,种豆想得瓜”这违反了因果法则,得不出结果,所以不是因果。因果可以相互转
化: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变成另一件事情的起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循环延续不问断。
微妙的禅
许多人认为禅很神秘,其实不然。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静虑”,也叫“思维修行”。同时,释迦牟尼佛又在灵山法会上为我们传下了一种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达摩祖师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叫禅宗。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睛与耳朵方面,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禅法东渐——达摩祖师
摩诃迦叶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般若多罗尊者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达摩大师秉承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中国。因当时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机缘不合。于是达摩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后来,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代开山祖师。再由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俗人看禅
一个律师既当正方,又当反方。法官开始判被告有罪,后又改判无罪,几个循环后,不了了之。可见,文字本身也是个相,思想本身也是个相,没有对和错,是和非。但我们依然会争论不已,因为我们的经历和理解和角度不同,即使同,表达也不会同。
相其实根本就是个虚妄的东西,我们自己可以完全的反抗自己刚刚说的一切,循序渐进直到空性的产生。其中理解和领悟非常的重要,否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抠字眼了。
明心见性
实现自我的觉醒的**步,用禅的语言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天成的,是完美圆融的,人们也许会问,这完美圆融的本性来自何方?禅师说:真空妙有。这种“空”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空”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有了“空”才能孕育一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禅宗所说的“空”。
自性是圆融的,因为人的自性是无所障碍,无需依赖,无所执著的是一种安详的自在,因为自性源于空性,任何的执著都是一种阻碍,它阻碍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就是从真空中生出的妙有,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所以,空性对于我们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空性并不是空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用空间做一个相似的比方,借此来理解空性的妙用。
阿难在佛的弟子中记忆超群,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性情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状态决定的,我们的性情的贫穷与富有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当我们在物质的烦恼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当我们以布施的心对待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富足。
大多数人不能明心见性,因此,都是比较自私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痛苦和愚昧的来源正是自私的心理。减少自私获得智慧,禅的方法之一、是慈悲和无嗔,慈悲是真心地关心别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不应该有私利在其中,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
院子比较亮——师父与小和尚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寺庙的院子里找东西,他的师父看见了就问他:“你在找什么?”
“找库房的钥匙。”
“那可是重要的事,我也来帮你找吧!”于是师父也蹲在院子里帮小和尚找钥匙。
“你知道库房的钥匙掉在哪个角落啊?”师父问。
“我在屋子里掉的。”小和尚说。
“那你在院子里找什么呀?”师父有些责怪地问。
“因为院子比较亮啊!”
俗人看禅
小的时候,妈妈说不要靠近火,于是我戒火,我们带着清新和理解靠近火,哪怕只有一次,就足够体验到火对身体的伤害,从此,我理解性地不近火了。戒的关键是清醒、智慧和慈爱的具备,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是我们的选择和慧根。如果没有理解和清醒,人的行为就成了放纵。
禅修的目的
世界幽默大师卓别林表演过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人睡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一个士兵忽然觉得自己的腿痒,便抱起腿猛挠,怎么也不管用,结果,睡在另一个方向的士兵醒了,照着腿痒的士兵就是一拳,他被打愣了,这才明白自己挠的是别人的腿。
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智慧,因为没有经过禅修的人,在禅师的眼里也是一个迷失的众生,禅修的大事就是自我的觉醒。“一念觉,众生是佛。”觉醒就是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别人,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真心去听去看,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智慧是现成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禅就是开发我们智慧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禅的精神是超越了宗教观念的,通过禅修我们才能体验到活在当下的于佛无别,也就是禅宗经常提起的“即心即佛”。
贫穷也能布施——阿难尊者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一个贫民窟中乞食,这时一个穷人对阿难说:“我很穷,没什么可布施的。”
阿难说:“布施可以使你变得富有。”
穷人说:“我已经穷到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了,拿什么布施呢?”
阿难说:“那你就拿你的贫穷来布施吧!”
俗人看禅
我们一定能做我们想做的人,这要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做。做好事不难,但有几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时间,去为别人付出?即使是做了所谓的好事,不是争名就是图利,就是不能做自己。
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
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
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的感觉。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困惑;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从禅修的特色来看,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世上生存的芸芸众生谁不需要智慧呢?可是获取得到智慧的方法,是人们世代追求的目标。其实,佛法无边,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禅。有些人习惯于把拥有知识看成是智慧,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越来越丰富了,人们运用广博的知识做事、赚钱,但是并不快乐,反而增加的诸多的烦恼。真正能使我们快乐的是智慧,所以,人们经常走人一个错误的循环:烦恼——知识——更烦恼;而不是:烦恼——智慧——快乐,禅就是让我们走从智慧到快乐的路线。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总之,如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禅宗把这些不同叫做人的根器不同,根的意思就是指大树有粗大根系,小树只有细小的根系。一场大雨下来了,落下的雨水没有差别,而大树小树的受益却能分出多寡;器是指盛水的器皿,小的器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枉然,人们要为此不平,那么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也许我们总是起到坏牌,我们不必抱怨,我们只要能把我们手中的牌打得淋漓尽致,无论输赢,我们都会成为快乐的人。
自然和谐——大珠慧海禅师
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用功。”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
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这样,岂
不是同师父你一样用功?”
大珠说:“不同。”
源律师说:“有什么不同?”
大珠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说不同。”
俗人看禅
散乱的心,是失败的根,如果我们能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成功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智慧,禅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禅意味着自然和谐。如果你刻意追求,快乐便会如惊弓之鸟立刻离你而去;但如果你真心的投入,快乐便本来就在你的身边。
人眼中的世界
人眼中的世界和佛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估计是不同的,就好比你叟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信奉佛教的人在中国人里占了多少比例,不过就日常接触来看,并不是很多,基本上十个中国人里只能找出一个自称是信奉佛教的人,并且这一个自称信奉的人还很值得怀疑。
绝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这么一种观点,他们中比较诚实的人会说:我爱钱,钱就是一切,为了钱做什么都可以。当然也有比较委婉不那么直露的说法,那就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
曹军,出身剧作世家,喜好国学,尤其热衷于佛学研究。曾原创《国学与管理系列丛书》,编著《与大科学家对话》《没有结尾的故事》系列丛书,是资深的科普读物、儿童文学、哲学宗教类选题策划人和原创作者。
《净空法师说佛》内容简介: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
《今日如何读旧约:希伯来圣经导论》是美国大学中经典的希伯来圣经教科书,已更新至第4版,中译本即据此历时6年迻译。本书的主要
科学学习理论概论-科学哲学的视角 本书特色 当前,科学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哲学的作用,科学哲学作为科学教育理论的基础地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科学学习理论概论...
法相唯识学--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文库中的《法相唯识学》分册的上册,全书内容包括法相唯识学概论诸序、概论、唯识教释类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
形而上学导论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一生都是在讲形而上学。因而他讲形而上学常有深刻的分析,描述,甚至批评。也常有人主要因其批评竟认为需要蔑视形而上学。本书是海德格尔...
《周易》选评 内容简介 本书对《周易》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阴阳变化之道,对立和谐之理,观物取象之旨,明于忧患之用等。《周易》选评 目录 编者的话导言阴阳变化之道...
时代的精神状况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不是那种思辨性的历史哲学的反思)作底线,描写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
宗教律法与社会秩序-以道教戒律为例的研究 本书特色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个体的人:祁克果的基督教生存论思想 本书特色 《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个体的人:祁克果的基督教生存论思想》把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
呻吟语:让人受益终生的处世经典 本书特色 《呻吟语:让人受益终生的处世经典》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
中国古代教化史 本书特色 一言以蔽之,教化就是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礼仪的、教育的、宗教的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手段,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思想行为的形成...
和其他心灵修道的旅程相比,佛陀是从发问开始,而不是从答案开始。从一位王子到苦行者,从各种疑惑到完美觉醒,当我们想要仿效同
静思晨语 本书特色 证严法师是台湾著名僧人和社会慈善家,“净化人心”是证严法师一生的宏愿,其思想与著作,对世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以“直接、重点、尊重、及时、务实...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 内容简介 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展示著名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校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这是一...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 本书特色 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课。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 内容简介 读此书,您可以...
寒山寺佛学(第9辑) 内容简介 《寒山寺佛学(第九辑)》系《寒山寺佛学》第九辑,收录2012年至2013年在佛学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20篇,着重对敦煌佛教和因明学...
《流沙坠简》按简牍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析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小学术数方技书,涉及《苍颉》、《急就》、《力牧》、《历谱》
黄老学论纲 内容简介 “黄老学”,过去通称“黄老之学”或“黄老道家”。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后,学术界...
西方现代思想史 本书特色 《西方现代思想史(修订版)(精)》(作者罗兰·斯特龙伯格)为研究西方现代学术思想的*新力作之一。旨在成为一种了解西方欧洲传统中*重要的...
宗教.北京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和文化名城。北京是中国的窗口。从宗教方面来讲。北京的地方亦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