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指导是一种预防、治疗和缓解国际“身体”上的疾病——战争的艺术。欲避免战争的危害,则需有良好的战争指导,而唯有了解时代发展对战争本质所造成的影响,始能决定正确的战争指导方式。
《战争指导》一书是英国战史大师富勒将军继《西洋世界军事史》后的另一力作。书中分析了1789年以来,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革命对战争所造成的影响,并指出了20世纪战争指导的谬误和缺失,以及今日寻求和平时所应具有的战争指导观。
这并不是一本战史,而是通过对战例的分析,指导战争。本书专门研究自1789年以来所曾经打过的战争,同时对于战争指导的看法也并非以纯军事的角度为主;反之却更重视一切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战争的影响。
**章专制帝王的有限战争
一、三十年战争与意大利雇佣兵长
专制帝王(Absolute king)的时代是从宗教战争的劫灰中产生出来的,后来的*高潮就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其后半段是临时招募的雇佣兵所作的残酷斗争,而且常常都有大量的饥民被卷入其中。金德里(Gindel)在其所著的仨十年战争史》中曾经提到,一支3.8万人的军队,却跟着有12.7万人的妇孺和随营者。等到l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 ia)使这种无政府状况告一段落时,中欧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据说死亡的人员总数是800万人,而在战斗中丧命的35万士兵尚未计算在内。在绍令吉(Thuringia)地区中,19个村落原有房屋1717栋,*后一共只剩下了627栋;在波希米亚,本有3.5万个村落,之后尚有人烟者不过6000个,人口总数也由200万人减到70万人。在战争期间,人食人已经不是奇事。迷信之风盛行,在1625年到l628年之间,据说维尔茨堡的主教(The Bishop of WU rzburg)曾经以巫术的罪名,活活烧死了9000人。在1640年到1641年之间,在尼斯河(Neisse)一地就烧死了1000人。
这种战争中的野蛮残酷风气与15世纪在意大利盛行的温和战争手段恰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在佛罗伦萨(Florence)、米兰(Milan)等地区中,当那些封建诸侯之间发生私斗时,所依赖的都是有高度训练的职业性佣兵,由“雇佣兵长”(CON-dottieri)招募和率领。这些军人为金钱而打仗,今年他们可以将其劳务出售给甲王子,明年又可以将其劳务出售给乙王子,对于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生意也是一种手艺。在这种战争中,勒索俘虏的赎金,比杀死雇主的敌人更为有利。因为战争是他们的职业,所以延长一个战争显然要比结束一个战争更为有利。诚如史学家圭恰尔地尼(Guicciardini)所说:“他们会用整个夏季的时问来围攻一个要塞,所以战争可以拖得极长,而战役的结束往往只损失极少数的生命,甚或毫无损失。”(《剑桥中古史》)在15世纪末时,那些著名的军人,例如雇佣兵长维特里(Paolo Vitelli)和柯隆那(Prospero Colonna)等,就曾经宣称说:“要想赢得战争应尽量利用思考和计谋,而不是靠实际的砍杀。”[泰勒(F.L.Taylor)所著《意大利的战争艺术:1494~1529》一书]
对于这些军人,阿曼爵士(Sir Charles Oman)曾作过下述的评论:
把战争指导之权交给那些伟大的雇佣兵长去执行,其后果就是使战争往往变成一种艺术演习,甚至于像下棋一样。其目的是想要把敌人引入一种死地,然后将其俘获,而并不想与他作成本高昂的战斗。甚至于让人怀疑这些雇佣兵长,也像不忠实的拳师一样,往往事先与对方有秘密的协议,而故意使战争拖长或以和局不了了之。即便偶然发生战斗,那也几乎是一种不流血的事件……马基雅维里(Machi—ave]li)曾经说过,有时一场大的会战中被杀死的人员不过两三个,而俘虏的总数却可以有几百人之多。(《剑桥近代史》)
在这种雇员佣兵与雇佣兵之间的战争期间,一种外交的新观念也开始生根了,而军人的“强权”(might)与公民的“公理”(right),也开始分家了。所以对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早期外交家与法理学家而言,意大利恰好足以当做一个实验室。
二、法理学家与战争的限制
这些法理学家中*著名的一位就是格劳秀士(Hugo Grotius,1583-1645)。他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写了一本国际法的教科书:《战争与和平的法理》(De JureBelli ac Pacis)。他在这本书中一方面攻击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无限战争所具有的毁灭性;另一方面他也建议在战斗、征服、榨取敌国和对付其平民人口等方面,都应采取有节制的温和态度。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人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在其所著《利维坦》(Leviatjlan)一书中,曾经有过下述的言论:“这是一种基本的理性通则,只要在希望尚未断绝之前,每个人都应尽量致力于和平,等到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时,才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他说追求和平是自然状态下的**条基本法则,自卫才是第二条。
霍布斯、格劳秀士以及17、18两个世纪的任何法理学家,都不曾认为应该绝对禁止战争。他们是足够聪明的,所以并不认为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他们只是主张应该节制战争中的暴力与毁灭性而已。法特尔(Emmerich deVattel,1714—1767)在其所著《国家的法律》(The Law of Nations)一书中,对此曾作详细的讨论。他在那本书中曾经提出下述的问题:“所有的交战国都认为他们自己是合乎正义的,在他们之间应由谁来做法官呢?”他的回答是说:“正因为没有法官,所以对于战争的一切限制都应作成规律,这种规律就叫做国家之间的志愿性法律。”他说:“这个法律中的**条就是双方都承认有一种常规战争(regular war)的存在。假如要想使战争有任何的秩序和规则,并使回到和平的门户经常开放着,这就是一种绝对必要的条件。要想指出任何其他的规律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家并不承认有高于它们的法官存在。”
所以决定战争行为及其效力的合法性者,并不是其战争的理由是否合乎正义,而是其战争的手段是否合法——换言之,一切应符合一个常规战争的要求。
关于战争中所应使用的正当方法,法特尔曾作下述的评论:“对于敌人所作的一切不必要损害,任何并不足以产生胜利和使战争结束的敌对行为,都是自然法则所禁止的放纵行为。但是有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国与国之间,必须有相当的忍受能力。若是大家都任意地报复,其结果只会使暴力的程度迅速增大,而终至必须拼倒一个才会罢休。所以在国与国之间,必须有一种概括性的规律存在着。那是不受环境影响的,而且也易于作确实的应用。”
所以一切的关键就是“节制”,并且任何行动都不应妨碍和平的恢复。法特尔又说:“一个和平条约必定是一种折衷妥协的结果。若是一定要遵守严格硬性的正义规律,则双方都将不让步,于是和约也就永无签订的可能性了。”
同时因为“和约的目的不仅是结束战争,而且也是要解决争执。假如征服者强迫对方接受过分屈辱的条件,则结果所建立的不是和平,而只是一种暂时表面性的平静。只要一有机会,失败者一定会设法推翻这种和约”。
三、专制帝王的军队
不管那些法理学家曾经作过什么建议,但若非宗教改革使教皇的权威受到严重的削减,则那些建议将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在此以前,国王是要受到教廷控制的,在此以后,即便是天主教的国家,对于加冕典礼也只不过是当做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而已。1661年,路易十四统治了法国,他也总揽着一个专制帝王所应有的一切权力和权利。他的理论即为“君权神授”,他的宫廷制度也变成了欧洲诸国的楷模。简言之,在政治方面又回到了意大利暴君式的统治形式。
不过,在15世纪中的暴君(封建诸侯)与17、18世纪中的国王之间,却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一个军事性的差异。前者的权力是以其职业性的佣兵为基础,后者的权力却是以其职业性的常备军为基础。虽然常备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王查理七世(1445—1448)的时代中,但是直到1643年,西班牙的旧式陆军在罗克鲁瓦(Rocroi)被大康地(Great Conde)击败之后,法国陆军不久又在卢弗瓦(Louvois)主持下改组。之后,常备军才有了自己的规范形式,这样的形式继续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与过去的旧陆军不同,这种新型常备军是经常保持着备战的态势,并且完全听命于其君主。欧本汉(Oppenheim)在其所著的《国际法》一书中曾经这样说过:“若非常备军制度的建立,则战争法律与惯例的发展将根本不可能。若无纪律则战争行为的人道化也不可能。而没有常备军,则军人与平民之间也就不会有重要的差异。”
军人与平民的分离,*大的主因是后者在三十年战争中所受到的虐待实在太可怕,所以对军人有痛心疾首之感。进一步说,中欧诸国都已经把人口、资源和财富消耗殆尽了,所以新的常备军在数量上也就势必是有限的,农业与交通的不发达也限制了大兵力的成长。[沙克斯元帅(Marshsl Saxe)认为一支军队的理想数字为3.4万人,其中步兵4.6万人,骑兵1.2万人,加上炮兵也不过5万人而已。]在每一个国家中,陆军都是一种由长期服役的兵员所组成的纪律之师,与平民人口完全分开,在和平与战争中其行动都受到同样严格的约束的。
四、有限战争
沙克斯元帅(1696-1750)为18世纪的名将之一,他在其名著《战争艺术论》中,对平常的兵员来源,曾有很扼要的说明:“兵员中有的是志愿投效的、有的是俘虏过来的、有的是强迫拉夫的,而*普通的却是骗人上当,例如利用赌博等手段。”因为当兵的都是社会中的渣滓,所以纪律必须森严。诚如腓特烈大帝所云,因为荣誉对于他们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必须使他们害怕长官甚于危险。只要纪律略一放松,即足以产生野蛮的行动。
严格的纪律使军人的生活十分艰苦,所以逃亡之风盛行,因为只有逃亡才能逃避长官的鞭挞。其结果使战术的行动也深受限制,换言之,仅能采取密集队形的行动,因为那是长官的眼睛所能够看见的。在18世纪中,逃亡的风气是如此严重,腓特烈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只好拟定了一些严格的纪律:避免一切的夜行军,士兵被派去搜集粮秣或洗澡时,都必须有军官随行,尽量不作追击的行动,以防部队在混乱中逃亡。此外还有下述的其他限制因素:当时各国都感到民穷财尽,而常备军的成本又极高。在这个时代中的战斗,死伤率也极高,因为常常是在30步到50步的距离发射排枪的。虽然沙克斯元帅曾说过:“我曾经看到双方在近射程发射排枪之后,所杀死的人还不到四个”,但这却可能是偶然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双方都知道死伤的可怕,遂互相暗中约定彼此向对方战线的上空放枪。尼克森上校(Col.Nick—erson)曾经说在马尔普拉凯(Malplaquet)之战中,有一位专家估计联军的损失为33%,另一位则估计为22%。在七年战争(1755-1763)中,一般的损失常为15%到20%。在1760年的托尔高(Torgau)会战中,腓特烈损失了30%的兵员,在1758年的左恩多夫(Zorndorf)会战中,联军的损失更高达50%。这可以算是一个世界纪录,这一支野战军一共只作了一天的战斗,而被击败的那方也并未完全被击溃。(尼克森《乌合之众:1793—1939》)
这也就足以解释为何当时的风气总是尽量避免战斗,而多用迂回运动的原因。另外一个理由为补给制度的改变。因为抢劫的办法已经受到禁止,所以部队的给养必须依赖补给纵队,这又必须沿途设置仓库,并由国内基地来作源源不断的补充,或者是用现金购买当地的产品。通常,仓库又总是设在要塞化的城镇中,所以为了夺取它们,围城战就变成了一时的风尚。这种补给制度的*大弱点是假如一支军队想要获得适当的补给,则其前进的*大限度,距离*近的要塞不应超过7天的行程,而距离*近的野战面包烘房不应超过两天的行程。仅当补给体系发生故障时,才会临时采取强迫征发的办法。下述的例证可以说明平民生活与战争是如何的完全脱节,斯特恩(Laurence Sterne)在其所著的游记中,曾经叙述他在七年战争期间,离开伦敦前往巴黎的情形,他说:“我从来都不曾考虑到英国正在与法国交战。”当他到达多佛(Dover)之后,才突然想到他并未携带护照。可是他却并未因此而中止旅行,当他到了凡尔赛时,法国外长克瓦瑟公爵(Duke of Choiseul)却早已为他准备好了一份护照。在巴黎他还到处受到法国人的欢迎,一切都十分的愉快。
战略是以消耗为主,而不是以歼灭为主,目的是消耗敌人的精力,而不是要杀死他。通常打击的目标都是敌人的补给线和要塞,而不是他的军队。早在1677年,奥瑞里伯爵(The Earl of Orrery)就曾经说过:“我们在战争时是像狐狸而不像狮子;你可能要作20次围城战之后,才会碰上一次会战。”(《战争艺术》)二十余年之后,英国大文豪笛福(Daniel Defoe)也曾经这样写道:“现在常常是双方各以5万人的大军,彼此对峙着,在整个战役中都是盘马弯弓地互相监视着,然后各自宿营过冬了事。”[摩里(Henry Morley)所著《笛福的早年生活与早期主要著作》]1793年的皮齐盖托内(Pizzighetone)之围对于一个“有限”性的围城战可以算是一个完善的例证。当双方议定休战之后,我们就可以从《高多尼的回忆录》(Memoirs of Goldoni)中读到下述的记载:
从缺口上架起了一座桥,使围攻者与被围者之间有了互相往来的交通工具。于是到处都大开筵席,双方的长官互相请客,触目所见都是一片娱乐升平的景象。这哪里是打仗,连迎神赛会也都没有这样热闹。
在这个有限战争的时代中,所有一切拖长的作战都是以消耗为主要原则。因为金钱总是不充足的,而常备军又和民兵不同,一年12个月都是要发饷的,所以很明显,在这个时代中的聪明军人都认为消耗敌人的财源,实为赢得战争的*好方法,而损失也远比在会战中歼灭敌人轻微。所以决定性因素是金钱而不是血液,在不断迂回进退的运动中那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和准确的判断——于是敌人的府库逐渐空虚了,假如他不愿意破产,则也就势必要与对方谈判和平。换言之,这也正是沙克斯元帅在论会战时所发表的高见:
虽然我对于会战问题曾经作了许多检讨,但实际上我却不赞成它们,尤其是在一个战争开始时为然。一位能干的将军可以避免它们,并同时使战争尽量的拖长,达到其从心所欲的程度。这种战争指导的方法具有许多利益,再没有比这种方法更能消灭敌人实力的了。
近代的批评家,*著名的为福煦元帅,曾经认为沙克斯元帅是完全反对会战的,并且认为这种思想很可笑。这实在是一种错误,他们不是不曾读过沙克斯的著作,就是故意作断章取义式的曲解。
这位曾在丰特努瓦(Fontenoy)、罗可斯(Rocoux)和劳费德(Lauffeld)等会战中屡获胜利的名将,对于会战的价值,也正像腓特烈和福煦一样具有深刻的认识。请看他自己所作的结论:
尽管如此,却千万不可以误解我所说的话。假如你有一个造成会战的机会,而且根据所有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理由,都认为有获得胜利的希望,那么当然不应忽视这种机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遇事切不可听天由命,而必须在将到的领域中,达到尽善尽美的标准。假如环境对于你是那样有利,足以促使你有寻求会战之必要时,那么第二步,你就必须要知道如何去收获胜利的成果。在这一方面,你又必须舍弃今天所流行的风气,即不应以已成为战场的主人翁为满足。穷寇莫追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反之,你必须倾尽全力去追击敌人。他的退却可能本来是有秩序的,也许会因此立即变成了真正的溃逃。
……
富勒,将军,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为英国军事史家、战略思想大师和近代战车作战思想的先驱。1878年生于英国齐切斯特,1898年开始军旅生涯,曾参加过南非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富勒积极倡导军事改革,创造机械化部队,但因曲高和寡,而于1930年自军中退伍,官拜少将。
退休后,富勒致力于军事史及战略思想的写作。他著作等身,计有专著45部,包括《西洋世界军事史》等。其思想渊博而富有创见,对整个欧洲军人的作战思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963年富勒获颁英国三军学会的最高荣誉奖章。1966年2月10日逝于英国。
草根社区中的合作治理与公民治理: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研究的理论指导与研究设计;地方政...
国家的神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后一部著述。本书论述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者在人类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基础上,对政治学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历史的...
中国很高兴 本书特色 部分语录之一:唯有人民币可能替代美元。随着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国际大投资家罗杰斯等人看好人民币,放言未来唯有人民币可...
现代空战兵器 本书特色 ★ 24开平装,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 含有多幅珍贵的图片资料,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 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普及世界军事知识,提高...
孙子兵法 本书特色 当代知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 本书特色李勇建、乔晓娇、孙晓晨、王治莹、范维澄、郭重庆编*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 精)》在界定突发事件与非常规...
元代云南政区设置及相关行政管理研究 本书特色 元朝政府在总结前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对云南进行了一元制下多层次的设置。《元代云南政区设置及相关行政管理研究》就元代...
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 本书特色 《哈耶克思想论集:知识自由与秩序》为德国著名学者格尔哈德帕普克主编的一部关于哈耶克思想的论文集。知识、自由与秩序:哈...
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 本书特色 《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
从政提醒-领导干部值得深思的8个问题 本书特色 《从政提醒--领导干部值得深思的8个问题》由陈秀梅编著,本书一方面,就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出现的模糊认...
故事就是历史 兵器的故事 本书特色 古代社会,掠夺战争频繁,而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兵器,因此兵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防御敌人,兵器有时也是身份地位...
话说中国抗战史-湘西大会战1945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抗战史》是一套完整记录中国抗战史的鸿篇巨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
1946-1950-决战锦州-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本书特色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战争经典作品全新演绎第四野战军斗进行曲1946-1950-决战锦州-国共生死决战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先生著作新校本 内容简介 一九五二年春,錢穆先生應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先生根據講義整理而成本書,分別從“政府的組...
陈玲玲,湖北荆门人,深圳大学政治学硕士。现为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参与2005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华人政治文化与政党政治”、中央组织...
论政治的本性 本书特色 本书为著名政治哲学家墨菲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晚年总结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墨菲在本书中全面阐发了她关于政治认同、激进民主以及人类生...
大趋势-中国下一步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期待再次进入一个“改革高潮期”。与此同时,当前的国际环境也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如何...
《秦法之变》内容简介:本书是秦汉史研究学者黄中业的代表作。本书从秦国法制建设的角度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进行了考察和详述,是该
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方政党研究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涉及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体制中的各个方面,如...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本书特色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力作。库恩是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也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