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境时,你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1.从众(conformity)
功京
这一天赖明芳老师在下课后往办公室的方向移动,心里想着:“唉!连她也沦陷了。以后这个班该怎么上才好?”
自从二年级实施分组的制度之后,教英文的赖明芳老师就觉得上起课来很没有成就感。一年级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但至少班上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认真地盯着她看。班上同学成绩有好有坏,不过平均分数也还能维持在五十几分,提问题、讲笑话也都有基本的反应。但是升上二年级之后,学校实施分组教学,赖明芳老师上课的一年级九班在二年级成了8组班,成员大概改变了1/2。刚开学的时候上课气氛还可以,凭着一年级时和同学们建立的深厚情谊,原本一年级九班的成员多数还是很捧场。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只要上课时的互动还过得去,一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随着一次次的段考过后,二年级九班的学习动机就一次次地低落。从开学以来,学生们的眼神慢慢地由聚精会神变得黯淡涣散,目光渐渐地从讲台上的老师移向抽屉里的漫画。剩下少数还想坚持的同学,却感觉自己的头一直在膨胀,膨胀到颈椎已经无法负荷它的重量,必须靠在桌上才能得到舒解。到了二年级下学期,班上还有心在上课的人数已经只剩下个位数,这其中,张子乔一直都是赖明芳的精神支柱。她的英文成绩其实不错,只是受到数学和理化两科的拖累才没有办法被分到A组班上课。在二年级九班全班上课意愿低落的情况下,赖明芳几乎只能对张子乔上课了,好像只有她才听得懂,也只有她才愿意听。
张子乔一定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当她确定被分到8组班的时候,感觉好像遭到全世界的遗弃,这时候还有赖明芳老师这么愿意看重她的存在,让她心里真的非常感动,她也真心地决定要认真地读好英文来回报赖明芳老师的器重。一个学期过去了,她的确表现得很好,就算在A组班里,她的英文成绩也绝对能名列前茅,只可惜数学和理化的成绩一直都没有起色,或者可以说是变得更差了(因为读书时间分配的问题)。
二年级结束了,过完一个暑假之后,大家又再度回到学校打算度过国中生涯的*后一年。张子乔打算以同样的方式来面对国三的学习,却发现她的同学好像变了,她不太能理解暑假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同学们似乎变得有点排挤她。她好不容易才从好朋友慧芸口中问到原因,原来是因为她对读书的积极态度,威胁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存在。如果大家都不读书,那么不读书就是一个常态,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可是有一个人这么不合作地想要读书,她的“好”就仿佛是在强调别人的“坏”一般地刺眼。当然,她没有错,班上的同学也不会因此而推她、打她、骂她,但是大家就是自然而然地不太想理她。
听到慧芸这么说,子乔的心里开始感到茫然了。她这个年纪还不太会思考未来,在她心目中冲击的情感,只是“回应明芳老师的期待”与“寻求同侪的认可”这两件事的挣扎。慧芸*后还好心地劝她:“我觉得你也不要那么认真了,反正我们只是B组班,全校也没有老师对我们有任何期待,而且说实在的,你现在这么拼又怎么样?上不了公立的高中,结果还不是和我们一起在私立高中当同学。”
子乔犹豫了好久一直没有办法做出决定。明芳老师当然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了她的心不在焉,于是下课的时候,明芳老师特别把子乔找来聊天:“子乔,你知道吗?或许你现在是在B组班,老师也不敢骗你说只要现在开始认真,一定能考上好的学校。然而,国中阶段只不过是你生涯中的一小段,你以后还有高中、大学甚至研究所可以让你有机会展现你的实力,证明学校现在的分组是错误的。老师相信你有英文方面的天赋,继续努力下去,你一定可以打败现在那些A组班的同学。只是如果你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那么你等于是对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投降了,难道你真的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到你未来的成就吗?”
得到明芳老师的鼓励,子乔终于又再度振作起精神。没错,同学是一时的,只有自己会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不管原因是什么,现在不努力,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子乔勇敢地做自己,不去理会同学们的杂音。
三年级下学期,愈是接近毕业的日子,同学们的心情就愈是浮动,子乔的处境也愈是辛苦。老实说,就连子乔*要好的朋友——慧芸,也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往来了,她在班上强烈地感受到孤单。每次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往往浮现一些讨厌的声音:“算了吧!这么认真又有什么意义?增加3分、5分吗?对结果又有什么帮助?看看你身边的同学吧!玩牌、下棋、听MP3,日子过得多么悠闲啊!反正你们*后还不是会在同一所私立高中,又何必浪费现在的时间呢?放弃吧……”
子乔不想理会心里面那个讨人厌的声音,但是她也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孤单”的问题。是的,明芳老师很器重她,甚至其他老师也都觉得她很不错,在B组班还能做到这样的坚持。但是她只是一个国中生,她实在是忍受不了被同学隔离的感觉。
子乔终于放弃了,她上课时回避明芳老师的目光,下课时总是在**时间冲出教室,生怕老师又再找她去谈话。当她开始在上课时间看小说的时候,同学们也开始愿意让她靠近了;当她敢在上课时间把耳机塞到耳朵里听MP3的时候,同学们更是主动找她聊天了。*后,她成功地找回朋友,下课时间可以和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各种无聊的八卦问题。虽然她对那些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想到终于有同年龄的讲话对象,感觉就安心许多。至于明芳老师,子乔难免会不时地泛起一股歉意,她心想:“我毕业之后一定会写一封信向老师忏悔,而且上了高中之后也一定会好好地认真读书,等到我成功之后,我一定会**个告诉老师这个好消息……”
但是,未来的事准知道呢?放弃坚持之后,子乔还有未来吗?以打败现在那些A组班的同学。只是如果你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那么你等于是对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投降了,难道你真的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到你未来的成就吗?”
得到明芳老师的鼓励,子乔终于又再度振作起精神。没错,同学是一时的,只有自己会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不管原因是什么,现在不努力,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子乔勇敢地做自己,不去理会同学们的杂音。
三年级下学期,愈是接近毕业的日子,同学们的心情就愈是浮动,子乔的处境也愈是辛苦。老实说,就连子乔*要好的朋友——慧芸,也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往来了,她在班上强烈地感受到孤单。每次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往往浮现一些讨厌的声音:“算了吧!这么认真又有什么意义?增加3分、5分吗?对结果又有什么帮助?看看你身边的同学吧!玩牌、下棋、听MP3,日子过得多么悠闲啊!反正你们*后还不是会在同一所私立高中,又何必浪费现在的时间呢?放弃吧……”
子乔不想理会心里面那个讨人厌的声音,但是她也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孤单”的问题。是的,明芳老师很器重她,甚至其他老师也都觉得她很不错,在B组班还能做到这样的坚持。但是她只是一个国中生,她实在是忍受不了被同学隔离的感觉。
子乔终于放弃了,她上课时回避明芳老师的目光,下课时总是在**时间冲出教室,生怕老师又再找她去谈话。当她开始在上课时间看小说的时候,同学们也开始愿意让她靠近了;当她敢在上课时间把耳机塞到耳朵里听MP3的时候,同学们更是主动找她聊天了。*后,她成功地找回朋友,下课时间可以和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各种无聊的八卦问题。虽然她对那些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想到终于有同年龄的讲话对象,感觉就安心许多。至于明芳老师,子乔难免会不时地泛起一股歉意,她心想:“我毕业之后一定会写一封信向老师忏悔,而且上了高中之后也一定会好好地认真读书,等到我成功之后,我一定会**个告诉老师这个好消息……”
但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放弃坚持之后,子乔还有未来吗?
故事背后
有一次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访问的对象是一个新生代歌手——范逸臣,一个看起来非常斯文,唱起抒情歌曲“I believe”非常动听的歌手。但是听到他说他国中的时候也曾经和同学拿着西瓜刀去找人械斗的时候,我真是吓了好大一跳。根据他的说法,他在国中时因为不喜欢读书,所以没有办法和班上“好同学”那一群人在一起;但是在国中这个环境,若是没有一个团体可以依附的话,是非常危险的事(这或许不是一个客观的想法,但是根据现象学的论述,本来就没有客观这回事,当事人的想法绝对是*重要而唯一的想法)。于是,他靠到了那一群会打架的朋友那一边。当他拿着西瓜刀准备“出征”的时候,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惶恐,但是,他还是做了……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阿希(Asch)曾经做过一个有关“长度判断与从众”的实验。他先准备一张卡片,上面画有长、中、短三条线段,并且分别标示为a、b、C,受试者看过后收起来,然后再提供另一张卡片,询问受试者卡片上的线段应该是属于a、b、c三线段中的哪一条?参与实验的一共有5个大学生,但是其中有4个是捣蛋分子。刚开始,4个人都不捣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试者)几乎每一题都能答对。但是几题之后,4个捣蛋分子开始故意大声地说出错误的答案(虽然错误,但是4人的答案是相同的),借此观察受试者是否会因此而更改答案?
实验结果发现有1/3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4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实验中,更有高达3/4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赫伯特(Herbert)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的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说来,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组或是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的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里(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力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90分以上(有希望考上**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大利益来考量。
学校在每一次的段考之后,都会利用升旗的时间做各班前三名的颁奖,这真的很花时间,而且往往耽误到**节的上课时间(至少是上课前的休息时间)。可是教务处说让同学上台领奖,可以对全校的其他同学起激励的作用,所以坚持继续做下去。真的有效吗?考试前三名的同学又不是“众”,怎么能够引起其他同学的效法呢?
我觉得人心是复杂的,其复杂的程度应该远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座迷宫,所以就让我们用迷宫来做解释吧!大多数的迷宫都可以在入口处看到终点,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心底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依循;但是如果直直地往终点前进,我几乎可以保证一定走不到终点,要不然还算什么迷宫呢?相同的,希望学生读书吗?拿着棍子逼他坐在书桌前盯着书本看是一个方法;有一些老师喜欢把学生在下课或放学时间叫到办公室来看书,这又是另一个方法。不过这些方法都太直接了,就好像走迷宫时直直地往终点走。或许,这些人手上有一把开山刀,可以狠狠地砍出一条路来,但是这样太容易失败了,也不符合教育的精神。
我在和学校老师聊天的时候,发现某个老师谈起教育目的时,讲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我在一旁听着也不断地附和点头,但是谈到任何达成目的的方法时,我就不敢苟同了。他谈到孩子们应该要培养未来的竞争力(用力点头),所以要加强课后辅导(用力摇头);他说学力测验很重要(轻微点头),所以平时就要多做模拟考、复习考(拼命摇头);他觉得孩子要培养挫折容忍度(认真点头),所以平常就要多施加压力让他们习惯(死命摇头)。我觉得像这样的推理都太过简单、太小看教育这回事了。难怪家长们都看不起老师,因为这种推论随便哪个家长都做得到,又何必要老师来教呢?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然而,要如何才能够影响这多数人呢?我曾经在《逃学老师》一书里提到“团体”的观念,也提到领袖的角色如何在团体里扮演着引导流行的角色,简单地说,还是一句话:“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带领学生。”我恨死了有一些人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我很想问这些人凭什么决定什么才是“好”或“不好”?有什么权力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就因为孩子不懂事吗?那么又做了多少的努力来让孩子懂事呢?还是觉得不懂事*好,这样就可以尽情地操纵他们。
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就像一开始举的例子,子乔在*后关头放弃了,如果只能看到“又一个学生堕落了”,那么接下来就只会看到第二个、第三个、**百个、一千个。又像是国中时代的范逸臣,假设他真的被警方逮捕了,大概会被留在看守所里待几个小时等家长领回吧!但是若不能理解他心里的挣扎,只懂得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处罚,岂不是更加深他往那个团体靠拢的决心,这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吗?
……
铁路边的孩子们(中英对照)《哈里波特》作者最喜爱的英美经典文学名著 本书特色 《铁路边的孩子们》(中英对照)以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为背景,以铁路为主线,讲述了一家人...
吹牛大王历险记-(青少版) 本书特色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吹牛大王历险记(青少版)》是世界上*伟大的少年文学名著之一。阅读本书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改掉爱说大话...
巴黎圣母院-彩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作者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名作,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中国读者必...
考研英语高分作文黄金模板 本书特色 风靡全国,畅销十年,5000万读者的选择。谙熟15类黄金模板,掌握3步快速写作流程,背诵100篇经典文章,参透6项高分作文原...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本书特色 程玉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毕业。曾参编《语言学概论》(岑运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初级缅甸语会话教程 本书特色 权威专家审定,内容翔实新颖;专业标准发音,情景真实生动;课文练习结合,掌握倍加轻松;语言文化并重,理解全面深刻。初级缅甸语会话教程...
最新公文写作范本大全 本书特色 岳海翔编*的《*新公文写作范本大全》为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精品图书系列”之一种,依据党和国家...
爱丽丝梦游仙境 本书特色一只穿着背心、带着怀表、自言自语的白兔?爱丽丝真怀疑自己看错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跟着这只奇怪的白兔,想看个究竟,不料一不小心跌入了兔...
StevenH.StrogatzisprofessorofappliedmathematicsatCornellUniversity.Hereceivedhis...
高中物理 必修1-RJWL-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 内容简介高中物理 必修1-RJWL-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 目录 学霸考前必记**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
英语单词记忆密码:熟词扩展(白金版) 本书特色只要识得500常用熟词,通过熟词与词根、词缀 结合,无限派生,词汇量迅速扩大到5000。托马斯·凯、杨红丹*的《英...
劳动关系-(第四版) 本书特色 《劳动关系》一书是程延园教授在长期从事劳动关系研究、教学与实践基础上撰写的一本优秀教材,初版于2002年8月,在劳动关系领域产生...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多年教育改革成果和执教经验的全面展示和系统总结。本书是对科学管理班集体的开放性思维和建设性的概
中国学生必读经典--格列佛游记 本家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送给孩子的经典文学作品。部编教材推荐必读(中小学必读名著)。初中语文老师推荐阅读的名著。语言优美,专为...
《数学概览:Klein数学讲座》将对中国的学生和年轻的数学家起积极的影响。1893年夏天,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19世纪
好老师激励后进生的21个课堂技巧 本书特色 美国*著名“问题学生”教育专家里奇·考伯34年经验分享。21个高效课堂管理策略,案例+方法,快速激发后进生学习热情。...
推荐书目同步课外阅读:鲁迅小说全集 本书特色 《鲁迅小说全集》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创作,其中短篇小说32篇,中篇小说1篇,共计33篇,它们分别选自《呐喊》《...
大卫科波菲尔 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8—1850年。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
比较教育(第三版)自考通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内容简介 《比较教育》**版出版于l982年,l985年第二版时作了简单的修订。十多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 本书特色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附卡)》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公共营养师(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