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07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07

作者:王能宪 主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8-07-04

评分:5分

ISBN:9787503935411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07 目录

总述
特辑
成果
课题
讲座
教育
展演
文化交流
出版·期刊
纪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07 内容简介

年报分为10个栏目,主要介绍我院在2007年度的重要事件,所有学术成果,立项的科研课题情况和在2007年度举办的院级学术讲座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07 节选

总述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成绩显著。下面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予以评述。

2007年,我院继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领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展演活动,在公众、学界和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月12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暨“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在日本东京国立剧院隆重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夫妇,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组委会主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和一千六百多名中日各界人士共同欣赏了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共同承办的“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晚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主持。晚会集中展示了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泉州提线木偶等。精彩的演出使日本观众充分感受到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充满人文关怀的晚会为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勾画了一个中国自古“以和为美”的思想背景,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和平、合作和发展的理念。
4月16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穆萨·哈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副主任田青,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76届执行局会议的各国执委、各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以及法国社会名流、各界人士和中、法等国的重要媒体记者共1800余人参加了艺术节开幕式。松浦晃一郎总干事和周和平副部长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艺术节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等组成。这是有史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规模*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也是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艺术节,精选出来的600多件展品和两场演出,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
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6月8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分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等陪同下,参观了展览。高层领导人的莅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也是对我院工作的重要支持。
文化遗产日期间,我院还举办了多项重要活动。6月5日至9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珍稀剧种展演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政协礼堂举行。本次展演汇集山西、福建等10省区26个剧种的26出经典折子戏。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周和平和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近百位领导干部,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等观看了演出。6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戏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6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举行。6月9日至11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由文化部和建设部联合主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划国际论坛”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国际重大展演和集中于文化遗产日的重要活动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4月13日,我院还举行了《**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首发式。该图典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化部领导下,组织近30名专家学者历时7个月编纂而成的。该书系统地介绍了518个代表作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国内**部系统介绍**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4月24日,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以《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演讲;4月25日,王文章院长接受美国国家民俗中心3个多小时的录像专访,全面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9月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水下廊道东侧展厅举办。这是国家大剧院落成之后举办的**个展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项目方面,5月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苏省文化厅、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在江苏省常熟市开幕。7月15日至17日,由我院和山东省文化厅主办,我院曲艺研究所承办的“全国传统曲艺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泰安市隆重举行。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文化厅等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晋江市举行。
以上,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进行的几项有代表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同其他相关的会议、论著、讲座、课题、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等,共同构成了我院在这一领域的总体成绩。
综合来看,我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延续并强化了以往的几个特征:**,将多年的学术积累转化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传播、宣传和服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牢固地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第二,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演出、展览和学术研讨结合起来,构成多层面的、立体的格局,使理论与实践、学术与社会彼此互动和互补。这两个特点,在2006年年报的总述中我们已经做了阐述。
第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院持续地在国际舞台上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我院连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昆曲、古琴艺术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连续召开相关国际会议,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2007年,我院又在日本组织专场晚会,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大型展演,王文章院长应邀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讲学,等等。这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不仅向国际社会传播和介绍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施的保护工作,而且也使我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学术代言人。这一角色和地位反过来又对我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工作是我院各项工作的基础。2007年,我院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共计完成学术专著62部,译著3部,论文集5部,教材2部,论文473篇,评论361篇,译文4篇,学术资料58种,共计发表字数2896.9万字。另外,2007年,全院共举办院外学术活动49次,我院科研人员出席院外各类学术活动近600人次,共计有13项个人获奖奖项。
2007年,我院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例如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与和谐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世界儒学大会发起国际会议、《中华艺术通史》出版座谈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汇报会、中国现代舞论坛、纪念傅惜华百年诞辰研讨会、阿甲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全球化视野下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这些会议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推进了我院科研工作的进展,也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学术影响力。
在科研课题方面,2007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83项课题获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资助;我院共计11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占全国立项总数的13.3%。其中,国家重点课题3项,国家一般课题6项,国家青年课题2项,各学科立项课题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原创性。这些课题的立项及其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综合学科优势。
在已经立项的课题中,《昆曲艺术大典》、《京剧艺术大典》、《中国艺术科学大系》等集体重大项目及其他课题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一批重要课题陆续结项。其中,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经过6年艰苦努力,完成了73篇考察报告,并编辑完成了《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西部人文资源考察实录》、《西北少数民族仪式考察》、《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5部考察集,《黄土地的记忆》《梭嘎日志》、《陕西药王崇祀风俗考察记》、《西南山地文化考察记》4本考察笔记,《人文资源法律保护论——以西部人文资源保护为起点的研究》、《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文化生态与人文资源研究》3部论著和总报告书《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共计400余万字。另外,还建立了一套《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其中含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一百多个小时的音频、视频资料,近两万多张图片资料。该课题对西部文化的生态环境、功能和过程,做了准确的记录和描述;既是重要的对策性研究,又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堪称奠基性的重大学术工程。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是另一个已结项的重要课题。该课题成果详尽记叙了藏戏、壮剧、傣剧、章哈剧、白剧、彝剧、侗戏、布依戏、苗剧、蒙古剧、满族新城戏、维吾尔剧等24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课题按各剧种的实际情况,分为形成历史和发展现状、演出团体、著名演员、代表剧目、音乐特点、表演风格、舞美特色、演出习俗等部分。该课题成果成为我国*权威、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整体面貌的史学专著,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全国艺术科学的特别研究课题于2006年10月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之后,我院和文化部有关司局、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单位,分别从四个大的方面近20个方向进行了研究。2007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期课题的大部分子课题都已经完稿。
其他在2007年结项的课题如《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美学访谈与研究》、《百位文艺家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及理论》、《香港电影史(1897-2006)》等,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了预期成果,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制度化的讲座是我院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戴维·格鲁斯教授应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层学术论坛”作题为《艺术与科学》的演讲。格鲁斯教授以平实而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位科学家眼中的艺术与科学,让听众耳目一新。此外,研究生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美术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等都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讲座涉及文化理论、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学科和专业,讲座者包括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著名美术家范曾、著名导演冯小宁等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谱系和学术思想的交集,对于活跃我院的学术空气,激发学术创新,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院在承担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普及和宣传工作的同时,学术研究仍保持整体推进的态势,并以学术会议、课题、成果和学术观点等在全国相关学术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居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院又需要不断地依据时代课题调整自身的学术方向。例如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文化新形势下,如何在保持我院传统艺术史论研究的学术优势的同时,向当代延伸,向理论提升,在国际平台上,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学术发言人和代言人,这也许将是我院今后努力的方向。
2007年,我院研究生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为462名,比上一年增加7.4%,是历年来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多的一年;硕士研究生实际录取人数90人。博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29人,比2006年增长约40%;博士研究生共录取35人,是录取人数*多韵一年,报考者与录取者的人数比例近10:1。2007年,我院录取香港、台湾地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名。同时,我院研究生院对2名圆满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的博士后人员组织了出站答辩和考核。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