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再证明,已经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往往不会轻而易举地灰飞烟灭,只要具有适当的气候条件,这些垃圾就会死灰复燃,重新泛滥作恶。近几年来,古老的纳妾恶俗就又有所抬头,据一些报刊报道,有些地方,尤其是某些开放地区,一些目无法纪的男性,手中有了点权势,尤其是发了点财,竟然公开地纳妾了。有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妻妾同居,有的堂而皇之地在家门外“金屋藏娇”,他们并非什么“法盲”,而是根本不把国家严禁纳妾的法律放在眼里。有的纳妾者还振振有辞地公然宣称他们纳妾“有理”,什么“不能眼看着妻子生不出儿子而断绝香火”呀,“事业兴旺了,需要个贴心的帮手”啦,“我们三方(甚至四方、五方)情愿,这是我们的自由结合”啊,如此等等,都能毫不胆怯地说出口来。稍有法律常识者都会明白,如此这般的“理由”,都是无理强辩,根本无助于推卸他们的违法罪责。但这也提醒人们,“无子断后”、男尊女卑的陈旧封建观念,在资本主义世界也属违法的重婚和被视为堕落的“自由”婚外姘居,正在我国某些地区泛滥,毒害着人们,诱发着犯罪;对于敢于藐视法律的人来说,是难以盼望他们自觉守法的。
公开的纳妾者毕竟还是极少见的,只要认真地依法办事,倒也不难惩治。值得注意的倒是那些并不公开的纳妾者。他们以金钱、权势为诱饵,腐蚀、勾引甚至逼迫软弱的女性就范,和他们婚外往来,形成变相的妾,隐蔽的妾。少数来华久住的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在国内有妻子儿女,却又以聘请秘书、助理为名,物色年轻的中国女性,用金钱、出国等方式引诱腐蚀,形成所谓的“异国性伙伴”。这都已经不是什么开放时代的“秘闻”,其数量之多也已到了使正常人吃惊的地步。凡此种种,不仅使许多女性、许多家庭深受其害,也严重地败坏着社会风气,已经成了一种再也不能等闲视之的社会病毒。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妾,今天俗称小老婆,但是我们在阅读古人著作,或者观看传统戏曲的时候,却会发现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甚至会遇到妻也被称或自称为妾的现象。从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中,可以发现妾的历史,婚姻制度的演变,妇女的卑下历史地位,以及许多有趣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小妾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现象。全书语言流畅,图片丰富,是一本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书。
**章妾的起源
**节 从妾的名称说起
妾,今天俗称小老婆,但是我们在阅读古人著作,或者观看传统戏曲的时候,却会发现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甚至会遇到妻也被称或自称为妾的现象。从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中,可以发现妾的历史,婚姻制度的演变,妇女的卑下历史地位,以及许多有趣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
妾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东汉刘熙《释名》的解释是:“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东汉许慎则在《说文解字》中说:“女子有罪者为人妾。”两位文字学家都只讲了一个方面的史实,而没有找出根源。从字源学来说,刘熙、许慎所见到的“妾”字,只是流,不是源。已知的*早的妾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写作*或*,上半是个“辛”或“*”,即后来的凿字,当时是一种行刑工具;下半是个“女”字,是女性侧体屈身的象形。据甲骨文及其他记载来看,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对于战俘及不必处死的罪犯,常常是用刺瞎眼睛、砍断一肢或剃去头发等方法,把他们变为便于管束也易于识别的奴隶。妾,就是被剃了头发、受了黥刑的女奴,她们既要充当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也会成为奴隶主的泄欲工具。于是,被奴隶主看中了的女奴,就会成为奴隶主的一种比正式妻子地位低贱而又与一般女奴有别的性偶伴。后来,妾不一定来自女奴,而是正妻以外的众妻的俗称,以表示与正妻有别。
随着妾制的发展,妾还有许多别称,常见的有:
如夫人。这是由奴隶主贵族的正妻称为夫人衍生出来的。《左传•僖公十七年》说齐桓公“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就是指地位、待遇如同夫人的六个地位很高的妾。但在后世,文人则只是把“如夫人”当作对别人的妾的一种尊称、美称。《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的“因他第七位如夫人有病”一语,只是指大商人万雪斋的第七个妾,没有第七个妾如同夫人的意思。
如君。春秋时期,诸侯的正妻也称小君,汉代又有给贵族妇女加上“君”的封号的做法,因此,如君也常被当作对别人的妾的尊称、美称(见《癸巳类稿》卷七)。
小妻、小妇、次妻。这都是由正妻又称大妻、主妻引申出来的。《汉书.淳于长传》说成帝许皇后的姐姐寡居,与淳于长私通,“因取为小妻”。同书《王凤传》提到王凤在正妻之外,又有“小妇”。《战国策•秦策一》则有长妻、少妻并举的用法。到后来,小妻、小妇、次妻都变成了口语中的“小老婆”,但在多妾之家,地位又高于他妾。
小星。《诗•召南•小星》本来写的是卑官小吏“夙夜在公”的辛劳生活,但《诗序》却说此诗颂扬国君夫人无妒忌之心,“惠及众妾”,《礼记》中又有把夫妻比作日月的话。后世文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称妾为小星,以示文雅。
簉室、侧室、外室。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出使齐国途中,有个女子投奔了他,他收为妾,因行色匆忙,“使助薳氏之簉”,意思是把此妾临时安置在薳氏住房旁边的房屋里居住,因此旧时又称妾为篷室。又由于古代贵族住房布局一般是前有正寝,后有燕寝,燕寝两侧又有小寝,妻居燕寝,妾居小寝,所以妾又被称为侧室、偏房。至于外室,又称外宅,是因为古代有些人因受礼制和家庭矛盾的制约,常把妾安置在家门外面居住,因而妾又有外室、外宅、外妇等名称。
姬、美人。姬本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含义和“美人”、“美女”类似。古清丁观鹏《宫妃话宠图轴》代贵族的妾,多是年轻貌美,打扮也漂亮,因而又都被用作妾的别称。“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汉书.元后传》),就是指聘王政君为妾。与此相应,姬人、姬侍也都是妾的别称。《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中的美人,就是指妾。但在汉代,美人又是皇帝、太子众妾中一个等级的名称。
此外,由于古代帝王及太子妃妾众多,等级复杂,因而有着许多表示不同等级的名称。例如,汉元帝的后宫里,除了皇后以外,尚有昭仪、婕妤、烃娥、容华、美人、充依、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个等级的多种名称。太子除了正妻以外,也有良娣、美人等不同等级的妾(《汉书,外戚传上》)。通常讲的皇帝妃、嫔,只是对帝王众妾的总称。
在民间,由于历代习俗的变异,妾又有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堂前人(均见宋廖莹中《江行杂录》)和接脚夫人(见《窦娥冤》)、两头大等多种俗称。
不过,在某些时代和某些特殊家庭当中,被称为“妻”的倒是一定等级印妾,被视为“妾”的反倒是妻。例如,“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曲礼》)中的“妻”,就是妾,而且是等级较低的妾。这是因为,天子地位高贵、特殊,他们的妻子有特殊的称呼,被庶民称为妻子的,在他们却只是一种妾。至于妻也被视为妾,是因为春秋时期规定,妻子一定要按婚礼正式聘娶,如果不经正式婚礼聘娶就同居,则被认为不算合法的妻子,而只是妾,所谓“奔则为妾”,就是指未经婚聘的结合。《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鲁宣公的哥哥声伯未举行婚礼就和妻子同居,宣公夫人穆姜就不承认这位嫂嫂,只把她看成是妾,这位嫂嫂在鲁国呆不下去,只好另嫁到齐国去。
由于妾的地位比正妻低贱,再加上妾还有另一种女奴婢的含义,因而在古代,妾常被当作女性自指的谦称,不论已婚未婚的女性,都可使用这种谦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史记•陈丞相世家》)。这里的“老妾”,是王陵的母亲自指。“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是少女缇萦上书救父中的话,她尚未婚,自称为妾,是下对上的一种谦词(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来,女性对尊者、丈夫,常常以妾自称。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习惯谦称而误解了她们的身份。作为一种谦词,做臣子的在国君面前,有时也称自己已逝或尚在的母亲为先妾、母妾。《战国策》中,匡章对齐威王说的“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先妾是指去世的母亲。《陈书•沈炯传》中,沈炯上表说,“臣母妾刘。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是指尚在的母亲和婶母。
妾,还是一个姓,据《万姓统谱》说,汉代就有个叫妾胥的人。这个相当罕见的姓,究竟是从祖先卑贱的仆妾地位演化而来的,还是(妾阝)这个古老地名的简化,已无从查考。只是要注意,如果把“妾胥”理解为小老婆的办事员,那就冤枉了古人,闹大笑话。
妾,又是《易经》八卦中兑卦的别名(见《易•说卦传》)。兑在八卦中位居第八,这一别名,倒可能与妾的低下地位有点关系。
妾的种种别称,虽然各有其起源,但是,都是在有了妾这一事实以后才陆续出现的。即使是妾这个字,也是在有了妾这一事实以后才被发明出来的。那么,妾这一事实又是怎样起源的呢?
第二节 妾的早期来源
1媵——族外婚的嬗变
媵,是*早的一妻与众妾共事一夫的婚姻方式。所谓“媵”,就是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做妾,“古代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女);娣,女弟也。”(《仪礼•士昏礼•媵御俊》郑玄注)这种婚嫁方式,是古老的群婚制蜕变。个体婚姻家庭形成的时候,男性利用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特权,沿袭旧俗,娶一个妻子,同时把妻子的妹妹、侄女占为己有。古籍中记载的*早的姐妹同嫁,是尧把两个女儿一起嫁给了舜。尧和舜都是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物,正处于从对偶婚向个体婚的过渡时期,一嫁二女与嗣后的媵还不完全相同。夏代第五个君主少康即位前做过有虞氏的庖正,同时娶了虞思的两个女儿(见《左传,哀公元年》)。这时个体婚制早已形成,两女同嫁已经有了媵的性质,至于另外有无侄女媵陪,则无从查考。
相同。夏代第五个君主少康即位前做过有虞氏的庖正,同时娶了虞思的两个女儿(见《左传-哀公元年》)。这时个体婚制早已形成,两女同嫁已经有了媵的性质,至于另外有无侄女媵陪,则无从查考。
到了殷商时期,媵嫁已很盛行。产生于殷末周初的《易经》中有下列三条爻辞:
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归妹•初九》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一—《归妹•六三》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归蛛•六五》
根据朱熹的集注,这三条爻辞的意思是:
姐姐出嫁以妹妹媵陪,就像跛脚的人仍能走远路,是吉利的。
妹妹随同姐姐出嫁,姐姐因为不如妹妹,反而被当作媵陪遣送回来。
帝乙嫁女儿,姐姐的嫁衣不如妹妹的嫁衣漂亮。
帝乙是段代倒数第二位君主,纣的父亲。国君之贵,嫁女也要媵陪;而且认为.姐嫁妹媵,如同跛脚的人能走远路,是好事。可见当时媵已制度化.并认为是有益的。《易经》中的爻辞,传为周文王所作,他曾为纣臣,材料应当可靠。再对照早于帝乙的甲骨文中,“诸妇”、“众妇”之语颇多,更可推知,当时的媵已经制度化。
西周时期,媵的习俗不但更加盛行,媵的数量也更多了。《诗•大雅•韩奕》描写韩侯迎娶妻子的情景是:“百辆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祁祁”,是众多的意思,随嫁的诸娣(可能也包括 诸侄女)竟然像一大片彩云,数量必然不少。
媵,在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嫁娶的普遍现象。东周初年,齐国的庄姜嫁给卫庄公,“庶姜孽孽”,一大群身材修长的侄女、妹妹随同嫁给卫庄公(见《诗•卫风•硕人》)。公元前561年,周灵王派人到齐国求聘王后,齐灵公不知应对礼仪,老臣晏桓子解释说,先王礼制规定这样回答:“夫妇(指诸侯本人及其嫡妻)所生若而(若干)人,妾妇之子(女)若而人。无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则日:先守(指诸侯的父祖)某公之遗女若而人。”(《左传•襄公十二年》)又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晋平公所娶齐女少姜去世,齐景公为了密切与晋国的关系,主动派晏婴到晋国,请求晋平公仍从齐国聘娶继室,晏婴说:齐景公“犹有先君之适及遗姑姊妹若而人,……以备嫔嫱”。此语与对周灵王使者的回答几乎完全一样。天子选后,诸侯聘妻,女方显然不能以低贱的“妾之子”和嫡女一起供对方选择,而是指所媵的数量。
媵,也包括女方同姓国家的侄娣。《公羊传•庄公十八年》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这与当时的史实完全相符,如鲁国伯姬嫁给宋共公,除本国侄娣外,卫、晋两个与鲁同姓的国家也送女媵陪(《左传•成公八——九年》)。有时,异姓国也送女媵陪,如鲁襄公二十三年,“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折归父媵之。”(晋君姬姓,齐君姜姓)《左传》中关于媵的记载颇多,但异姓之媵,仅有二例,可能情况特殊,史官特地记载下来。
大夫娶妻,也有女方侄娣及同姓国媵陪的记载。如鲁国臧宣叔,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后死了,他就以妻子的侄女为继室,从史料推算,这个继室是由媵升格,而非继娶。《春秋•庄公十八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这句话表明,大夫娶妻也有同姓国媵陪。过去,史家们说大夫娶妻有媵是特例,恐怕不是。《礼记•丧服大记》有“大夫抚室老(嫡妻),抚侄娣”的话,《仪礼•士昏礼》则有“虽无娣,媵先”的礼。这都表明,大夫娶妻有侄娣媵陪,是常见的,不然就会被视为非礼,而不会当作常礼规定下来。
媵的人数有无限定?《公羊传》、《春秋繁露•爵国》和《白虎通•嫁娶》都说,古代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者可有八妾;士一妻一妾,庶人有妻无妾。看来媵的数量因娶妻者的身份而异。不过,天子、诸侯都并非终生_娶,每娶的媵,也不都受上述数目限制。齐桓公有三个夫人,六个如夫人,妾更达数百人之多。这么多妾自然不都来自媵,媵的总数却不会少。 晋公子重耳出亡前已有妻妾,到了狄,狄人把一对姊妹同时嫁给他,他只要了一个。。他到齐国,又娶了齐姜并有妾。人秦后又一次纳了五名秦女。他回国即位后,确定诸妻的班次,共有九人,妾尚未计算在内(《左传•文公六年》)。
媵,并非新娘的所有妹妹和侄女都要随嫁。从春秋时代的实例看,妹做姊媵的有好几起,如鲁哀公从齐国取的哀姜和叔姜,就是妹为姊媵;鲁国权臣穆伯从莒国娶戴己时,同时以戴己的妹妹声己为媵。但在多数情况下,嫡出的姐妹是分别嫁人,各以庶出的妹妹、侄女为媵。如陈桓公的大女儿嫁给蔡侯为夫人,二女儿则许嫁给息侯。卫公子昭伯和庶母宣姜所生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宋文公和许穆公,后者史称许穆夫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查的**位女诗人,《诗•鄘风》中的《载驰》,就是她的作品。媵有嫡庶之别,原因何在?至今尚无定论,大约嫡妹做媵,是古老群婚制残余的延续。从周代起,宗法制形成,嫡庶之别开始分明起来,形成嫡嫁庶媵的习俗,但古老的姊妹同嫁习俗并未完全消亡,于是出现了嫡媵与庶媵并存的现象。但是,两者又有差别。嫡妹为媵,从前面提到的材料看,都是小国嫁往大国,具有以小事大的讨好意味。嫡嫁庶媵,则表现为婚嫁双方分庭抗礼的对等地位。另外,嫡媵和庶媵,在夫家的地位也有差别,一般是前者高于后者,前者可能变为继室,甚至并立为夫人,后者则难有这种幸运。当然,不论是嫡媵还是庶媵,从本来意义上说,既是新娘的伴侍,又有代嫡妻伴侍丈夫的义务,因为照《礼记》的说法,嫡妻每月伴宿丈夫的日数,有严格限制。至于媵妾与其他来源的妾的区别,除嫡媵外,主要是由丈夫的喜爱程度而分高下了。
媵,一般还有称为“媵臣”的男性奴仆。这种媵的起源也很早,据《史记•殷本纪》说,殷商开国名相伊尹,就是有莘氏之女嫁给商汤时的媵臣。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的百里奚,也曾经当过媵臣。媵臣的数量有时很多,如《诗•卫风•硕人》中的“庶士有羯”,就是指的作为宣姜媵臣的一批魁梧的武士。
……
中国历朝皇宫禁卫实录-(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朝代或一个特定时代为一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皇帝与禁卫制度,禁卫组织与机构,关于禁卫的重大历史事件,禁...
考古中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纪 内容简介 七十多年前一个漆黑的雨夜,四川广汉月亮湾农民燕道诚一家,悄然撬开了水沟沿边的一块大石板。随着一堆玉石器显露于世,古蜀...
《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内容简介: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
情系国宝(纵横精华·第一辑) 本书特色 文物,看似冰冷无生命的器物,却默默讲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历史,诉说着珍贵的文化记忆。一百年前,炮火击碎了东方古国的繁华旧...
科学发现的哲学:历史与节点 本书特色 本书展示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时刻,杰出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在*后是如何做出重大发现的。这本书是对人类思维的杰出赞美...
《八月炮火》内容简介: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
《竞逐富强》内容简介:公元1000年,中国宋朝称雄世界东方,却又为何昙花一现?近代欧洲如何做到超越传统的封建帝国并最终在武备上
史学要论 中国史学通论 本书特色 《史学要论》是由李大钊编写,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对史学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
中国外销瓷 本书特色 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
帝王家的那些事儿-图说天下 本书特色 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汉光武帝多情的“非诚勿扰”;小怜玉体横陈夜,这是北齐后主*后的“欢乐今宵”;天乐宫中夜彻明,这是唐玄宗...
《《云之深处——采茶》为双钢琴而作》内容简介:本作品是由作曲家在杭州梅家坞采风时看到的采茶情景所得到的灵感。整部作品分为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看就业 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2019年版)》内容简介:在高考分数允许的范围内,有很多大学和专业可供考生选择,但分数提供的只是
《政治学的邀请》是萨瓦特尔邀请三部曲之政治篇,认为政治是一种公民意识的自觉召唤,呼吁读者勇于认识政治、介入政治,虽然我们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内容简介:阿拉伯新娘手中的石榴果,辗转染红了武则天的石榴裙;中国的“花中宰相”芍药,有着一个源自古
《糖的故事》内容简介: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詹姆斯·沃尔韦恩依据详实的史料,从贸易史、殖民史、战争史及经济史等维度,阐释了糖为
《怎样提高兔养殖效益》内容简介:本书在剖析兔养殖场、养殖户的认识误区和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兔养殖效益进行了全
《性别视角:挑战与重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和本土这两个角度对已有的知识及体系进行挑战,并努力进行重建工作。其中
东汉故事 本书特色 它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畅销四十多年不衰,家庭书架珍藏精品。东汉故事...
天桥丛谈 本书特色 本书是民国天桥的开山扛鼎之作,作者以北京之天桥为背景平台,叙述了明清六百多年来天桥的历史变迁及学者、诗人眼中的天桥;以美妙的笔触描摹了天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