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那罗延室稽古文字”和“东周铜贝文制考”两部分内容。
★16开布面精装,青岛出版社出版
★王献唐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
★ 图书扉页有叶圣陶、唐兰等题签
★ 《那罗延室稽古文字》,为齐鲁书社版的重新整理版
★《东周铜贝文制考》,为王献唐先生手书草稿
王献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集校雠、鉴赏等于一身的考订型的古印章收藏家。他从事古玺印的收藏考释工作,把古代印章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文化的材料,与中国古代典籍相印证,从而解决学术界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弥补了史料之不足。《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考释古印玺文字,但其学术价值绝不限于此,透过一字一印的考释,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全书旁征博引,资料翔实,推理严密,言之成理,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是书的出版,对历史学、文化史、文字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献唐先生善于从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去考察印章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基本特征,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风貌和民风民俗。而印章上的印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集中反映了当时当地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再从印章自身来看,其质地、印制、纽制、印文又有其内在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先秦的粗疏到秦汉的精妙,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衰落……各有其本身的原因,而这些又无一不与时代的形势相关联。王献唐先生从文化的大背景下去释读印章、考证印文,是很有学术眼光的,这也正是他在印章学研究上取得超越前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印证史,以印补史,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献唐先生的《那罗延室稽古文字》是一部考证古代印章印文的论文集,是一部关于古代印章学的专著,它在印章研究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还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学的学术著作,历史学家、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从各自的需要出发,从书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材料。
王献唐先生还善于将字形、字音`字义结合起来考释。清代段玉裁曾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如果缺乏音韵飞训诂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在考释印玺文字时,将形近的印文进行比较,结论往往不可靠。献唐先生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优良治学传统并且发扬光大,将汉字的形、音、义打通起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他常常能跳出文字形体,直接从字音和字义上找到内在联系,这就不只是传统文字学研究的范围,而是进入了现代语言学的大范畴,这让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步人了一个新的境界。
王献唐先生从汉字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指出了一些权威书籍的缺点和错误。献唐先生地处山东,平日所经手过眼的印章多在山东地区出土或流传,其印文自然当属东土文字。《那罗延室稽古文字》在考释文字时注意了山东地区印文和西部地区文字的联系和区别,在征引其他古文字材料时,也十分注意出土的地域,使一些一历史上遗留的疑点涣然冰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时代和作者认识上的局限,其缺点和错误也在所难免。过去许多学者过于迷信《说文解字》,不敢越雷池半步。献唐先生的《那罗延室稽古文字》一书将汉代文字分成小学家文字、书家文字和喙刻家文字。三家文字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疆域,如果完全按小学家著作《说文解字》去规范汉代书法文字和印刻文字,常常会格格不入;同样,以印文、书法去印证《说文解字》也会常常出错。献唐先生将汉代文字分为这三个不同领域,论述它们不同的特点,并用以解决具体的考释印文工作,确实是很有见地的。献唐先生在考释印文时,也与其他文字学家一样引用《说文解字》,但他却能不受《说文解字》的束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研究,但凡契文、金文、玺文、权量、兵器文、陶文均广泛征引,还常常对《玉篇》、《广韵》等书勾稽查考,澄清了过去文字研究中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了《说文解字》中一些错误。
一九八五年,齐鲁书社曾出版过《那罗延室稽古文字》,限于当时的条件,对先生原稿作了初步整理,以简化字竖排出版。我们这次整理出版,对该书重新标点,对简化字、异体字也重新作了处理,使之更为规范,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于行文风格与今不同,献唐先生检校群籍,引用的很多古籍资料转引自类书或笔记,有的还是凭借记忆,难免跟原书有出入。尤其是很多资料属孤本,在战乱中失传,现已无从查考。这次整理时,对书中绝大部分引文,我们仔细核对了原书。凡与原书一致的,我们都加了引号;凡属意引或转引的引文,我们进行标点时未加引号。至于文中那些改动后可能引起误解或反映献唐先生用字习惯的繁体字、异体字、古俗文字,则不作改动,一仍其旧。
《东周铜贝文制考》是一篇有关祭祀的长篇论文,做学问的风格与《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相同。文章不拘于一字一器的考证,把祭祀的名物用字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由个体到整体,不仅考释了文字,而且对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有重要作用。此稿系王献唐先生手书草稿。翻阅原稿,但见增删圈点,朱墨灿然,天头书边,字迹密麻,已不知改易几稿矣。为了保持原貌,我们影印书稿手迹,以见先生用功之勤、学问之精。
王献唐(1896-1960),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生平经见之书,无可计数,每有所得辄留题跋,其部分为书跋,经山东省博物馆整理,命名为《双行精舍书跋辑存》,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计收书跋258种。
《中美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内容简介:本书聚焦中美教育隐喻,探讨中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教育本体要素的隐喻识解,从认知模式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继根室《非洲内幕》之后,一本全面介绍非洲大陆政治、历史的扛鼎之作,虽然内容厚重,但阅读起来颇为轻松。 本书...
《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内容简介:本书以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为主题。在每一个季节里,作者都有着对自然的独特发现,每
张伯驹/潘素卷-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中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搜集了经张伯驹、潘素夫妇收藏而后低价转让给各大博物馆的历代绘画精品:展子虔的《游春图》卷、...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四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滇越铁路史研究 内容简介 《滇越铁路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滇越铁路做客观辩证研究。马克思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为例证,对西方殖民者的作用进行过中肯的评价...
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二版 本书特色 高凯军编著的《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
甲骨文字编-全四册 本书特色 李宗焜编著的《甲骨文字编(共4册)》收录了目前所见到的几乎全部甲骨字形,总计46635文。字形据拓片原大精确摹写,依自然分类法归类...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本书特色《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
《中国史学入门》由顾颉刚的史学讲义整理而成,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杂史、经学、汉学等。作者简介
历史七读 内容简介 历史是需要总结的,也许这样的总结根本无用,离它的真相很远,可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竞相去做这项工作。杨淼编著的《历史七读》这本...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1929年至1930年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的讲义。作者旁征博引,详细而严密地考证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
作者簡介:唐德剛(一九二○~二○○九)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
汉学主义: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替代理论 本书特色本书致力于研究汉学主义的典型特征,但是目的不是要曝露对中华文明的成见与偏见,矫正错误和澄清误解,而是要深入到种...
柏杨曰-上下册 内容简介 《柏杨曰》是《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华版,是柏杨本人从72册白话文《资治通鉴》中精选出862则,以“《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为名重...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文化区系列(15种)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海天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丛书由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清华大学罗德胤副教授、复...
清史学者、《战天京》作者谭伯牛牛饮•之二《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精装)(晚清、民国时期历史的另一面)编辑推荐:作为政争武器
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 目录 **章 元朝统一和元代蒙古人的分布**节 建国号“大元”,平定南宋条件成熟一、建国号“大元”二、灭南宋,实现大一统的决策三、灭南...
宋代的仕女与庶民女性:笔记内外所见妇女生活 本书特色 妇女史研究,在本世纪初逐渐由冷变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者从宋代的女德教育入手展示笔记内外所见的妇女生活...
唐朝从来不淡定-4 本书特色 李隆基时代是唐朝*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把大唐推到当时世界**的巅峰,又毁掉了盛世;它的时代,人才辈出,也奸邪倍出。读唐史,不可不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