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知与人文学

体知与人文学

作者:陈少明 主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08-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08047881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体知与人文学 目录

编者序
知音、知乐与知政:儒家音乐美学中的“体知”概念
从屈原和楚文化的认知特色试论老庄的自然哲学
“通”的体知——本体·工夫·境界:《庄子》思想的身体之维
“辩示”与“重温”——荀子体知观念的一种了解
“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
“慎其独”、“慎其心”与“慎其身”
大体与大心
王阳明在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间:良知作为体知=信念/欲望(Besire)≠ 怪物(Bizzare)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良知何以是体知
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
责任与体知
穿衣之道——诸子争辩的一个话题
亲属、身体、血缘与象征——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探
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
附录:“体知与人文学”学术讨论述评

体知与人文学 内容简介

《体知与人文学》是基于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而编成的文集。“体知”很可能不是一个新词汇,因为由之构成的两个汉字含义清晰,配搭顺便,且其意义容易被直观。但它作为一个探讨中国哲学的概念,则是经杜维明教授的精心阐发而传播开的。《杜维明文集》第五卷中有不少篇章展现他在这方面的深刻思考。

体知与人文学 节选

知音、知乐与知政——儒家音乐美学中的“体知”概念
一前言
“知音”一词在现代语汇中,一方面被理解为精通音律之人,一方面被视为包括音乐在内的各门艺术之*高明的批评者、鉴赏者。更有意味的是“知音”被视为知心的朋友,表现为友情的*高境界。
一般以为“知音”源于《吕氏春秋·本味》中所载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亦见于《列子·汤问》)。此一故事固然是知音的经典故事,但“知音”一词并未出现其中。“知”与“音”两字连为一词,在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典籍中凡两见,一出现于《吕氏春秋·仲冬记·长见》,一出现于《礼记·乐记》。而《长见》篇中的“知音”指精通音律;《礼记·乐记》中的“知音”是在“知音、知乐、知政”一系列音乐政治学的理论中出现。两者皆与伯牙、钟子期故事中的知音内涵不同,但并非大异其趣。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儒家音乐美学中的“知。音”问题。儒家的“知音”对上述《长见》篇的专业性“知音”问题非常重视,对《本味》篇中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知音”也有深刻体会。但在这一切基础之上,更重视对于“表现”和“反映”集体社会生活的音乐有深入的理解。对儒家而言,音乐不只是个人情志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儒家美学的创作理论是兼顾“表现”(expression)和“模仿”(mimesis)的艺术功能。
“知音”是属于批评和欣赏的方面,知音者绝不限于“知”音律技巧,而主要在于“知”音乐所“表现”和“模仿”(或“反映”)的内容,以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究竟先秦儒家如何论证音乐之可知,如何描述知音的过程和精髓,是探讨儒家美学不可忽视的课题。
……

体知与人文学 作者简介

陈少明,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思想史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92年版);《被解释的传统》(第一署名,中山大学出版社95年版);《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