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作者:王宁,钱林森,马树德 著;季羡林 编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9-08-01

评分:4.8分

ISBN:7202025248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学西渐》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六章,通过对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中国文化文学对法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等问题的阐述,就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到新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本书特色

0世纪已匆匆离我们而去,但它所探讨研究过的不少问题却还久久留在我们脑间。像季羡林教授所说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不但研究“拿来”西方文化、还要研究“送去”中国文化,都需要学贯中西、通博古今,既要算是学术研究中“难啃的骨头”之一,又要看作“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国际主义义务”。新近出版的由季羡林教授主编、并由王宁、钱林森、马树德三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一书,就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学西渐”的简明著作。
《东学西渐丛书: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并不沉湎于“忆古”,而是面对“全球化”多元文化碰撞的现实,将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一重提的历史,置于当今国际学坛的理论热点背景上,既辨析了西方“中心”与东方“边缘”、“东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二元对立”认识模式的错讹,又梳理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寻求“21世纪文化发展的新格局”的正确认识与态度———“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之后达到对话和某种程度的共融。”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目录

绪论 形象的演变: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意义批判
西方的“东方学”和“汉学”分析批判
文化相对主义重构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章 东学西渐的开始: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节 欧洲人对中国的“发现”
第二节 17、18世纪的中英文化关系
第三节 中国文学和文化在20世纪的英国
第二章 中国文化对法国的影响
**节 法国汉学的发端与中国文化西渐的开始
第二节 汉学和中国文学传播的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法国汉学的昌盛与中法文学交流的深化
第四节 法国汉学由衰微到复苏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中国文学对法国的影响
**节 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典戏剧在法国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古典小说在法国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法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
**节 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留学德国的中国文化精英
第三节 汉学和中国文学研究在德国
第五章 中国文化对德国的影响
**节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第二节 德国文学家的中国情结
第六章 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
**节 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在北欧的影响
结语 汉学的重建与世界文明新秩序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节选

法国汉学的繁盛必然导致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其发展的主要势头并不表现在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系统的翻译,而在于对中国纯文学做深入的文化研究,进而使中法文学交流得以向纵深推进。我们主要指的是诗歌研究的交流。特别要提到的是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歌谣与节日》。这部著作选译了68首《国风》,并以此为例研究了诗与劳动、节日、性爱及社会文明的关系,从民俗学、文化学的角度对《诗经》作了深入的透视,并发表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这不仅是法国汉学史上研究《诗经》的**部论著,而且也是用文化视角来观照中国纯文学的**部有分量的著作。它为《诗经》的探讨作了一个总结,也从文学探究文化奥秘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本时期法国诗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直接参与了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他们或以法国文化模式来移植、改写中国古诗,以抒发自己的诗情;或将中国文化之精髓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些尝试均突破了正统汉学家对中国古诗经院式的文化考索,使中法文学交流获得了一种突进的意义。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开创了法国汉学史上中法文化在戏剧方面的交流,那么,本时期法国诗人如克洛岱的散文诗《认识东方》、瑟加兰独特的诗集《碑林集》等作品的问世,则开拓了中法文化在诗歌中的交流,构成了20世纪中法文学交融的又一个潮头。不过,跟他们的前辈伏尔泰所不同的是,克洛岱和瑟加兰都有幸在中国生活过较长的时间,对中国文化有着亲身而非中介的、切实而非间接的感受和了解,他们的作品并不像伏尔泰那样完全凭借第二手的材料和哲学思考写成的,而是对中国长期以来观察的结果。《认识东方》是诗人逗留中国20年期间对中国风物的观察的产物,而《碑林集》则是作者两次到中国,对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作考古发掘和文物考察的成果。这样,他们笔下的中国就渐渐脱去了伏尔泰式的理想化的模式和浪漫情调,增添了更多感性的和现实力量,从而使得中法文化在诗歌中的交流显得较为深沉扎实。然而,本世纪诗人对中国题材的吸取、借用,对中国文化的生发和受纳,无疑是伏尔泰时代中法文化在戏剧中交流的深化和发展,而他们用文学的手段来返照中国文化的作法,又显然与法国汉学界从文化视角观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一脉相承。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