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国学研究》,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以广义的经目为范围(包括《十三经》等),论述各经的内容、体制、优劣等。史部以《二十四史》为范围(从《史记》至《明史》),论述史学的来源、史部的种类,剖析各史的内容、优劣。子部以周秦诸子为范围,论述古代诸子的大概情形、各子书的内容,并于我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嬗递,加以简要分析和说明。集部以自汉以来及《四库全书》有著录的重要作家文集为范围,分“总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与“诗文评类”进行论述,并于各集的抉择去取、各家的学问根源,加以简单说明,以使读者明了集部的概状。
《经史子集概要》是《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之一的《经史子集概要(古学纵横)》,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以广义的经目为范围,论述各经的内容、体制、优劣等;史部以《二十四史》为范围,论述史学的来源、史部的种类,剖析各史的内容、优劣;子部以周秦诸子为范围,论述古代诸子的大概情形、各子书的内容,并于我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嬗递,加以简要分析和说明;集部以自汉以来及《四库全书》有著录的重要作家文集为范围,分“总论”、“楚辞类”、“别集类”等进行论述,并于各集的抉择去取、各家的学问根源,加以简单说明,以使读者明了集部的概状。
**章总论
一什么叫做“经”
我人研究经学,在未曾读经以前,有个先决的问题,便是要明了什么叫做“经”?按之《说文》:“经,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布也。”经字的*初意义,原来是指“织物的经纬线”而言,织物而没有经纬线,那就不能造成缯布。推之于治天下之道,真是千头万绪,很难着手,须得立个“纲领”,行事才有条理,也正如织物的须有“经纬线”一样;因此“以经纬成缯布”之说,便可借为“经纶天下”之意。《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这是由“经纬”假为“经纶”的一个例证。
又按《周礼·天官·太宰》说:“以经邦国。”注日:“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经既可以作“法”解,则凡古代圣哲言行政教之载在典籍,其能垂训戒而作“法则”的,我们都得尊称它为经。王逸注《离骚》,他又说:“经,径也;如路径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如是,则经之为义,经之为书,简直可以算它是:“示人以修身,处世,治国,施政的大道,常用之而无所不通了。”
我现在再根据上面的话,总括起来,为经字下个“界说”道:“凡古代圣哲的言行政教,其载在典籍,可以垂训戒而作法则,示人以修身、处世、治国、施政的大道,能常用之而无所不通的,才得称它为‘经’。”
二“经名”的来源
经的“名称”,始见于《国语》,有日:“挟经秉抱”是。在《国语》以前的书籍中,却未曾见有经名。《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尊称为“经”,都是后人所题名的。《孝经·锡命决》,引孔子之言,说是:“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这是“纬书”中始称“经”名的。《庄子·天运篇》则说:“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后世“六经”的名称,实始于此。由上三说看来,称“经”之见于“传”及“纬书”、“子书”的,都在秦汉以前的时候。
《礼经》:“乐正,崇‘四术’以教士。”什么叫做“四术”?便是《诗》、《书》、《礼》、《乐》。先王于此四端,其设教原来已经很久了。《易》虽常用之于“卜筮”,然而它那精微的道理,断非初学的人所能通晓。《春秋》虽公其记载,然“策书”也不是普通人民所得尽窥的。所以《易象》、《春秋》,直至韩宣子到了鲁国,才得看见它。因知当时诸国的施教,未必都能备此六者。这是古人以“四术”作为“四经”的一种说解。
扬雄《法言》,仅说“五经”的情形,而不称“四术”和“六经”。其言日:“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礼’者莫辨乎《春秋》。”这是因为汉代经秦始皇焚书以后,《乐经》早已散佚,所以扬氏略而不提,只称“五经”。班固《白虎通·五经论》说:“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日‘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此与扬氏称经之说,虽微有出入,不过他也主“五经”,而不称“四术”和“六经”,还是相类的。从上扬、班二氏书中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用“四术”之说,参之以《易》,而称为“五经”的。这又成了一种说解。
三“经目”的递增
依上节所载:有《礼经》的“四术”,《天运篇》的“六经”,《法言》、《白虎通》的“五经”,各家对于“经目”范围的见解,显然有不同的现象。到了后世,更递见增加,于是遂有“七经”、“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等许多名目。今将各种“经目”递增的阶段,列述于下:
(1)“七经”《后汉书》注:“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以《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康熙《御纂七经》,则指《易》、《书》、《诗》、《春秋》、“三礼”等七种。
(2)“九经”唐时所立“学官”,以《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九经”。开成问刻石国子学,亦与此同。一说:《易》、《诗》、《书》、《礼》、《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为“九经”。
(3)“十经”《宋书·百官志》:“谓《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是为“十经”。
(4)“十一经”于“十三经”中,除去了《论语》、《孟子》,便为“十一经”。因宋儒以《论语》、《孟子》列入于四书的缘故。
(5)“十二经”《庄子》的《天道篇》里有“翻十二经以说”之言。说者谓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外,又加了“六纬”,便合成为“十二经”。
(6)“十三经”这是说于《易》、《诗》、《书》、“三礼”、“三传”以外,再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书,便成为“十三经”。近世言“广义的经目”者,多以是为准。
(7)“十四经”后人尝于“十三经”之末,附以《大戴记》,称为“十四经”。
以上所胪举的各条,无论其为“七经”、“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总括的说一句:凡是可以列入于“经”类的,大抵不外乎“五常”之道和“六艺”之文罢了!
四经书的“体制”
经书中的涵蕴,范围极为广大,所有我国古来一切的天地人文、学术、政教,统给它包括无遗。后世文章的种种“体式”,以及文家的任何“作品”,大约总脱不了“经术”范围以外。今引用《史记》和《淮南子》中的两段话,以说明“经书体制”的大概情形。
《史记》说: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纪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淮南子》说:
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讥辨义者,《春秋》之“靡”也。
按以上所引的两段文字:《史记》这一节,是说各种经书的特长之处,及其致用之方;《淮南子》这一节,是说各种经书感化人文之德;然都能把经书体制的内容情形很简赅地说出,给我们读经时一个极好的指示!
经书的“体制”,如果再从广义方面讲,真所谓“包罗万象”,实开后世一切文体的先河。例如论、辨、说、解、序、跋等体,是《易经》统其首的;诏、策、章、奏、表、启等体,是《书经》发其源的;辞、赋、颂、赞、诗、歌等体,是《诗经》立其本的;铭、诔、箴、规、祝、祭等体,是《礼经》总其端的;纪、传、移、檄、关、牒等体,是《春秋》为其根的;故文体的种类,虽支衍蕃生,十分众多,然归其大要,都是宗之于经书的!我今再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一段文字,概括地再把“经书体制”说一下,作本节的结束。
《文心雕龙·宗经篇》说: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艺: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轻,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华,六则文丽而不淫,以为禀经制式,酌雅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五经书为后世一切学术的所宗
经书的文字,体大而思精,可说无美不备,所以后世的一切学术,没有不依以为宗的。战国之世是我国学术思想*光华灿烂的一个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正如风起云涌,十分昌盛;然而我们一究他的内容,还是十九根源于“经书”中的。例如老聃的学说,一本“阴阳变化”之道;庄周、列御寇的学说,大都托之“寓言”、“假象”;这三人的学术思想,都是根诸“《易》教”的。邹衍之学,专好“侈言天地”;关尹子之学,专好“推衍五行”;他二人的学术思想,都是根诸“《书》教”的。管仲、商鞅的法制,意在“创制国家的政典”,这是根源于“《礼》教”的。申不害、韩非的刑名,旨在“归正赏罚的措施”,那是根据于“《春秋》之教”的。除此以外,又若杨朱、墨翟、尹文的言论,苏秦、张仪、孙武、吴起的学术,我们辨别它的源委,归纳它的旨趣;以及“九流”之所以分,“七录”之所以叙,都于“物曲”、“人官”,得他的一端,而不自知其全是“经书的遗物”咧!
经书不但为周秦诸子一切学术的根源,便是后世著名的文学家,如唐代的韩退之、柳子厚诸人,他们的文章,也莫不取法于“经书”。韩氏之言日:“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于此足见他的学问,全从三代的经学,参以两汉的作品而得来的。他在《与国子诸生进学解》中又说:“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这是他极力推崇经书之处,也正是他得力于经书之处。柳子厚的文章,后人评它为“雄深雅健”,然亦得力于经书者居多,我人但看他《与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文字便可知道。其言日:“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便是柳氏学问得力于经书的一个“明示”了!
由上以观,那么“后世一切‘学术’、‘文章’,都根源于‘经书’的”这一句话,哪里是虚话呢?
……
《伟大的思想·第四辑(中英双语版·全8册)》内容简介:拾得一部书,叩响人文思想的穿越之门。企鹅《伟大的思想》囊括来自12个国家
希利尔讲世界史 本书特色 希利尔讲述历史,生动如见。他要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并将文化和真知灼见注入他...
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敦煌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它在中国和世界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敦煌学的产生及各国学术概况,敦煌艺术光辉照耀下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个世界病了吗?:许倬云说历史 本书特色 史学大师 许倬云 *新力作,指陈现代文明弊病,剖析人类未来困境。 著名文化学者 金耀基 作序,“不论你同意或不同意,都...
周佛海是民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抗战爆发后随汪精卫脱逃重庆,在南京建立伪政权,是傀儡政权中继汪精卫之后最具实力
《印·像: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绝美小镇》内容简介:本书以作者的十年亲身感悟向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小镇行摄之旅,书中介绍
破局入杀越勾践 本书特色 没有人愿意被消灭,这是一场*残酷的较量。作为大禹的子孙,在即将亡国之际,忍辱负重,屈膝投降。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以待时机。 做...
《希区柯克精选集1》内容简介:《希区柯克精选集1:你是第8个》内容简介::灰暗的楼梯间,一只白色手套扶着楼梯慢慢步上。脚步声越来
郭沫若诗选(女神 星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郭沫若诗选,主要涵盖了郭沫若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链接、文学常...
《责任胜于能力》内容简介:本书以“责任胜于能力”为核心理念,从树立责任心、爱岗敬业、有效执行、乐于付出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讲
《欧洲之变——震撼西方并塑造现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内容简介:◪现代世界诞生之际的9张面孔,巨变来临之际的时代剖面 历史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 本书特色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
《我的中国岁月》内容简介: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大事,斑驳陆离的怪相,风云人物的沉浮,比如: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北伐,日本
刘咸炘论史学 本书特色《刘咸炘论史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巴蜀文献集成》,百年国学**论坛珍藏版。刘咸炘的学术思想,既接受了有“川西夫子”...
史通 内容简介 《史通》共二十卷,包括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和外篇十卷十三篇,合计五十二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大约在北宋时已亡佚,今仅存有...
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 本书特色 本书以明清时期扬州的徽州盐商之兴衰及影响为核心线索,以细腻的笔触再现扬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契约论 本书特色 ★生而在枷锁,却是自由; 生而在溟濛,却是干涸。★读卢梭的著作,必须读到他的华彩文笔不再使我神魂颠倒为止,只有到那时候,我才能借理性去审察...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内容简介:本书概述了罗马的历史,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的行文令这部简史颇为引人入胜。作者带领读
甲午战争 本书特色 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 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代表作! *旅日学者李长声倾情翻译...
该书为美国高校著名国际政治教科书,一版再版,这是第九版的译本。它从世界事务和国际政治对读者生活的影响着眼,按照“传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