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作者:丁涛,蒋力生主编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9-08-01

评分:4.8分

ISBN:753923315X

所属分类:烹饪美食

书刊介绍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食谱,包括饭食、粥食、菜肴、瓜果等八大类,并且配有各菜的原料、配方及制作方法等。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版1印
★所录食谱,乃从历代200多部饮食文献和600多种药膳食治著作中手自摘抄,其中古代食谱约占4/5,现代食谱占1/5
★ 每道食谱条目,内容包括名称、原料、制作、特点(药膳类为功效)、赏析五项,并注明原始文献出处
★ 全书厚达1100页,书前另附4页铜版纸彩页
★既适于美食爱好者阅读欣赏,又适于操刀烹饪之实用,也适于美食家、养生家及饮食文化研究者的科研之需

友情提示:本书因年版久远,部分书页切口处有黄斑,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中国饮食文化以五谷为主食,以蔬菜、鱼肉为副食的膳食结构,以味为核心的美食追求,以养生强身为宗旨的营养调配,既是饮食科学、饮食艺术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饮食的民族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表现在渊远源长的烹饪技术、品种繁多的菜肴、花样各异的小吃、争奇斗艳的茶酒等动态的饮食现实中,还表现在历代的饮食著述(如食帐、食单、食谱、菜谱、茶经、酒谱、食物本草等)和涉及饮食生活的经、史、子、集、出土文物等许多静态的历史文献中。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是对历代饮食谱录及有关文献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整理。编者对现存的所有饮食谱录、食疗著作及有关的考古文物资料,进行了认真、广泛的调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自《诗经》以来直到当代的200多部饮食文献和600多种药膳食治著作进行资料摘录,经过分类归纳,汰其重复,精选出内容充实、操作明确、可供复制且文化内涵丰富的历代著名饮馔谱5000余个。其中古代食谱约占4/5,现代食谱占1/5。所录食谱,都是从原始文献中手自摘抄,注明出处,逐字校核。对于食谱的原料、制作、特点、功效,力求表述切实,忠于原文,部分内容还请有关专家审核把关。因此,本书是一部科学严谨、文献价值较高的著作。

书中所录食谱,包括饭食、粥食、菜肴、瓜果、茗茶、酒醪、药膳、小吃共八大类。每道食谱,既有原料配方,又有制法(作)介绍,而且对于风味特点或有关食法交待清楚。尤其对于食品的制作方法、技术路线、加工过程、关键工序、操作要领,乃至刀工火候、装盘修饰、盛器搭配等,无不详尽介绍,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如遇原文语焉不详、过于简略者,则稽古引今,探微索隐,多方参照,务使其文明白晓畅,完善齐备,让人读后即可如法烹制。因而适于操刀烹饪之实用,又适于美食家、养生家及饮食文化研究者的科研之需。

收入本书的名食,除现代部分外,不但都是有明确文献收载的古谱,而且原料、配方及制作皆依古法,尽量维持其传统性、历史性,突出其古色古香。同时,为了加强本书的可读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书中还专设“赏析”一项,对所收食谱考镜源流,辨明特色,凡有关诗文题咏、成语典故、遗闻趣事、风俗人情,靡不备录,于典雅古朴中,再营造出清新爽人的神韵。此外,还在每大类之前设“导读”一篇,概括性地介绍本类食品的概念内涵、历史演变、风味特征、礼仪风俗等,以使读者对该类美食有一整体把握。读之如山阴道上行,风光目不遐接。

综上所述,本书既是一部大型的历代饮食文化文献,又是一部非常实用的美食谱录,同时还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厨艺宝典。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目录

饭食
五*糯米饭
包儿饭
团游饭
竹筒饭
羊肉抓饭
麦头饭
社饭
青菜饭
青精饭
姑苏炒饭
香*饭
蚕豆饭
桂皮叶蒸饭
莲子血糯饭
荷包饭
菰米饭
黄粱饭
黄雌鸡饭
清风饭
椰霜饭
餐饭
雕菰饭
蟠桃饭
糯米豆饭
粥食
人乳粥
刀豆粥
大矿麦粥
口数粥
山栗粥
山楂粥
乞马粥
及粥
小米粥
小绍兴鸡粥
木香粥
木樨糖点粥
牛乳粥
长寿果粥
乌米粥
火腿粥
*笠子粥
玉米粥
甘蓝粥
白果粥
丝瓜粥
发菜粥
地瓜粥
西瓜子仁粥
肉粥
肉米粥
羊肉粥
红蓣粥
红白饭豆粥
麦芽粥
豆粥
芫荽粥
芸豆粥
芥菜粥
芦笋粥
谷芽粥
鸡粥
鸡豆粥
鸡肝粥
青梅粥
茄粥
枣粥
肺花粥
炒面粥
河西米粥
胡萝卜粥
南瓜粥
荠菜粥
荔枝粥
面筋浆粉粥
籼米粥
菜肴
瓜果
茗茶
酒醪
药膳
小吃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节选

中国历代名食荟赏 相关资料

一、本书收入商周以来历代著名食谱5000余道。
二、本书所收食谱,按内容分为饭食、粥食、菜肴、瓜果、茗茶、酒醪、药膳、小吃八大类。有的大类再分列若干小类,如菜肴分肉食、禽蛋、水产、野味、蔬素、汤羹、酱腌七类;药膳分药食、药粥、药菜、药酒、药丸、药饮六类。条目分类未必精当,仅作参考。
三、本书主要收载古典食谱,兼收部分现代名食谱。
四、条目内容包括名称、原料、制作、特点(药膳类为功效)、赏析五项。
五、大类谱系前各有“导读”一篇,概述本类食谱的风味特点、源流演变、人文掌故等。
六、本书前有分类条目索引。分类条目以首字笔画为序,笔画数相同者,按起笔笔形顺序并参照1979年版《辞海》“笔画查字表”编排;首字相同者,按条目字数多少排列(先少后多,成阶梯形),字数相同者,按第二字笔画计算,依此类推。
七、本书一般用简化字排印,个别易引起歧义者,仍保留古字或繁体字。
八、原料份量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个别处仍按习惯用汉字表示。
九、本书彩图部分选自《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