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生活”,三楼是“灵魂生活”,分别为:衣食、学术文艺、宗教。绝大多数人住在一楼,少数人住在二楼;只有个别“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层楼去”。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已到三楼的人,比较而言,丰本人就是脚跨二、三楼之间的“中问人”,“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所以他还没有完全达到他自定的“大人格”、“大人生”、“大丈夫”之标准。本书收录了我国上世纪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随笔数十篇。这些文章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文章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文章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
《丰子恺集》编辑推荐:他说:“世间一切事业,没有比做真正的和尚更伟大的了,世间一切人物,没有比真正的和尚更具大丈夫相的了。”(《悼夏丐尊先生》)他说:“护生就是护心,顽童一脚踩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 (《缘缘堂随笔集》)他说:“……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佛无灵》)
《丰子恺集》讲述了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生活”,三楼是“灵魂生活”,分别为:衣食、学术文艺、宗教。绝大多数人住在一楼,少数人住在二楼;只有个别“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层楼去”。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已到三楼的人,比较而言,丰本人就是脚跨二、三楼之间的“中问人”,“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所以他还没有完全达到他自定的“大人格”、“大人生”、“大丈夫”之标准。
我的苦学经验我于一九一九年,二十二岁的时候,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学校是初级师范。我在故乡的高等小学毕业,考入这学校,在那里肄业五年而毕业。故这学校的程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校,不过是以养成小学教师为目的的。但我于暑假时在这初级师范毕业后,既不作小学教师,也不升学,却就在同年的秋季,来上海创办专门学校,而作专门科的教师了。这种事情,现在我自己回想想也觉得可笑。但当时自有种种的因缘,使我走到这条路上。因缘者何?因为我是偶然入师范学校的,并不是抱了作小学教师的目的而入师范学校的。(关于我的偶然入师范,现在属于题外,不便详述。异日拟另写一文,以供青年们投考的参考。)故我在校中只是埋头攻学,并不注意于教育。在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兴味忽然集中在图画上了。甚至抛弃其他一切课业而专习图画,或托事请假而到西湖上去作风景写生。所以我在校的前几年,学期考试的成绩屡列第一名,而毕业时已降至第二十名。因此毕业之后,当然无意于作小学教师,而希望发挥自己所热衷的图画。但我的家境不许我升学而专修绘画。正在踌躇之际,恰好有同校的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毕业的吴梦非君,和新从日本研究音乐而归国的旧同学刘质平君,计议在上海创办一个养成图画音乐手工教员的学校,名曰专科师范学校。他们正在招求同人。刘君知道我热衷于图画而又无法升学,就来拉我去帮办。我也不自量力,贸然地答允了他。于是我就做了专科师范的创办人之一,而在这学校之中教授西洋画等课了。这当然是很勉强的事。我所有关于绘画的学识,不过在初级师范时偷闲画了几幅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又在晚上请校内的先生教些日本文,自己向师范学校的藏书楼中借得一部日本明治年间出版的《正则洋画讲义》,从其中窥得一些陈腐的绘画知识而已。我犹记得,这时候我因为自己只有一点对于石膏模型写生的兴味,故竭力主张“忠实写生”的画法,以为绘画以忠实模写自然为第一要义。又向学生演说,谓中国画的不忠于写实,为其最大的缺点;自然中含有无穷的美,唯能忠实于自然模写者,方能发见其美。就拿自己在师范学校时放弃了晚间的自修课而私下在图画教室中费了十七小时而描成的Venus头像的木炭画揭示学生,以鼓励他们的忠实写生。当一九二○年的时代,而我在上海的绘画专门学校中励行这样的画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闭门造车。然而当时的环境,颇能容纳我这种教法。因为当时中国宣传西洋画的机关绝少,上海只有一所美术专门学校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育有7个孩子。18岁入浙江第一师范从李叔同习绘画与音乐,30岁正式出家于上海立达学院,法号“婴行”。
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属桐乡县)。父母生下六个女孩之后,终于生下唯一的男丁子恺。全家上下视为掌上明珠。
祖母寡居多年,只望丰子恺的父亲科场有为,然丰子恺的父亲刚中举,祖母即去世。居丧期间科举废,丰子恺的父亲郁郁寡欢,不久离世。子恺诸姐继之而亡,剩下母亲支撑一家。待恺自立成名,母亲又遽然而逝。诸多家庭变故使恺“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
1962年在上海第二次文代会上因言得祸,1966年被定为“反共老手”、“反革命黑画家”,被斥骂、抄家、毒打、游街、关“牛棚”、下放劳动……1975年9月5日病逝。座右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光潜评其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
生命价值第二辑11:到底有没有世界末日 本书特色 《到底有没有世界末日》这本书不会给你这样或那样的预言。历史上每个曾经给出预言的人,后来都会被证明是错的。但读完...
《伊万的战争》是第一本将普通俄国士兵的经历置于苏德战争东线战场叙事中心的书,书中流露出的对战争的反思拥有重要的意义。书中所谓的伊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俄国步...
台湾社会工作 本书特色 詹火生编著的《台湾社会工作》全方位介绍台湾社会工作情况。共十五章,分别介绍台湾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章台湾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伦理...
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近代长三角地区为中心,对打工妹群体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主要内容包括打工妹群体的生成机制、自然及社会构成、求职路径、...
探底-调查特稿卷-下卷 本书特色 《探底(调查特稿卷下)》编著者曹保印。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大的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
《心智社会:我们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的世界》内容简介:对于很多问题,我们常常会给出想当然的答案。为什么喜欢吃糖?因为糖好吃。为
网络谣言研究 本书特色严富昌所*的《网络谣言研究/新闻出版**博 士伦文文库》讲述,网络谣言不仅是“一小撮别有用 心”的人在造谣,&ld...
媒介批评-21世纪的前卫批评(第二辑) 内容简介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提供了针对当代媒介的评价性言论和交流*新学术资讯的平...
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主旨在于,18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云南呈贡二村为背景,以当地的基层社会机构为基础,综...
德国精神 内容简介 舒绍福先生编著的这本《德国精神》,既向我们展示了德国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激发我们发奋图强的动力,也向我们揭示了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其他...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妇女史研究领域中断代研究古代妇女地位的一部开创性专著。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前人的固有模式,广泛运用社会学、妇女学、史...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目录 序一雷洁琼序二袁方再版前言前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第三节...
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内容简介 《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本书包括:导论,范式之争,基石:洋务运动研究,现代化视野下的改革与革命,经济史研究的全...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赵彦昌主编的《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全面、具体、深入地研...
宋代人学思想研究 目录 序绪论人学与宋代人学研究**节人学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一、人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二、人学研究要不断拓展三、入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节理学与宋代人...
打开真理之门-SSK科学争论研究的审视 本书特色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标准科学观的不断修正以及科技社会研究领域(STS)的历史和社会学转向,“科学争论”成了...
美国二十讲 本书特色 美国凭什么称王称霸?美国凭什么透支全球?全球化就等于美国化吗?本书选取了二十篇美国历史上和现当代比较有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的名作,精辟论述...
陇上学人文存:第六辑:张孟伦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社科院负责编辑出版的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文社会科...
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新周刊》2017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 中国92一代,将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誓他们的主权。 (《’92...
解放-新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书特色 《解放新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由岳麓书社出版。解放-新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录 写在前面(代序)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