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改革论集

杜润生改革论集

作者:杜润生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年:2008-08-01

评分:5分

ISBN:9787802341982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杜润生改革论集 目录

作者自序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14日)
关于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一些意见(1981年2月)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1982年9月4日)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1982年11月23日)
对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说明(1982年12月31日)
对《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的说明(1983年12月18日)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1984年12月20日)
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1985年12月20日)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经济地位(1986年4月11日)
论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1987年12月3日)
发展山区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1988年10月)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过“市场关”和“民主关”(1989年5月9日)
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
以土地折股为主的股份合作制(1994年1月)
关于供销社的改革(1995年11月7日)
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与稳定——怎样理解两个飞跃(1996年1月)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1996年12月11日)
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1998年10月27日)
农民应为“自由人”(1998年12月15日)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9年3月11日)
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1999年10月)
中小企业的历史地位(1999年lO月24日)
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1999年11月10日)
解读温州经济模式(2000年5月25日)
浅谈创新(2000年7月18日)
混合型经济的前景与活力(2001年5月13日)
给农民国民待遇(2001年6月1日)
需要转向工业反哺农业(2001年12月5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001年12月6日)
建议给农民免税(2002年11月9日)
民营经济是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2002年11月11日)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2003年1月22日)
农村社区的制度创新(2003年11月6日)
关于扶贫工作几点想法(2004.年4月3日)
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2004年8月20日)
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产物(2004年8月28日)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谈《中国农民工问题》(2006年2月19日)
改兼顾公平为重视公平(2006年8月15日)
建设新农村路径选择(2006年9月26日)
推动农业向知识经济转化(2007年2月15日)
对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7年9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年4月)
有关经济发展的几项新取向(2008年6月3日)

杜润生改革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的文章,大多是过去30年间对中国经济改革和政策制定发生过直接影响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理论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各卷文章,都是由作者自己编定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读者从书里,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改革开放积极超进取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见解和思想历程。

杜润生改革论集 节选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14日)
1.国家农委代中央草拟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稿,主题是责任制,着重处理好包产到户问题。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农民,照顾农民要求,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农民前进。允许包产到户,但要因地制宜,不搞一股风、一刀切。要彻底改变多年来惯用的脱离群众的错误做法。也不能从一个死框框出发,横加批判,否定一切。要区别包产到户和资本主义。不要把平均主义当社会主义,不能单纯靠政治斗争手段处理经济问题。对农民只许说服教育,经济诱导,不准强迫。
对干部,鼓励解放思想,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探索,言者无罪,兼听并收。
2.代拟稿指明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3.确定集体化的方向,并不否认我们组织集体经济的经验是不成熟的。集体经济内部管理制度怎样才能体现按劳分配,改变“多劳不能多得,好劳不得好报”的毛病,如何激发社员个人对集体经济的高度关心,依然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干部与群众,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在建立生产责任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据今年麦收前后的不完全统计,全国90%的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定额包工的约占55%,包产到组的约占25%。此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包产到劳、包产到户等各具特色的责任制形式。6月以后,包产到户有较大发展,初步估计,现在可能达到20%左右,并且向中心地区发展。于是,产生了争论。
……

杜润生改革论集 作者简介

杜润生,1913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青年时代,先在太原就学于国民师范,后到北平师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读书期间,即已从事革命活动。北平“一二·九”运动中参加学联,参与和领导学生运动。1932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联和反帝大同盟。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前期,在山西太行山晋中地区任游击队长,从事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后期从事民主政权的领导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先后担任过晋冀豫党委宣传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太行六分区、二分区专员,太行行署副主任,太行区党委城工部太原城委书记。
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南下,主要从事农村工作,领导所在地区的土地改革和农民运动,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秘书长,淮西区党委书记,中共豫皖苏地区四地委书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