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力作。本书收录了作者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来的随想与感慨,**次袒露了一位穿梭斡旋于世界外交风云的外交家的内心世界。 本书共收录作者多年来撰写的随笔与杂感、书评等文章70余篇,分“说心里的话”、“读喜欢的书”、“论身边的事”、“走自己的路”四部分。其中有怀念母亲的文章,有记述在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经历,有几十年外交工作的感悟,也有对大学师长的回忆和对自己学习成长经历的记述,还有近年撰写的读书感想和笔记。同时,书中还收入了作者由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而触发的精辟幽默的杂感。作者的文笔真挚而质朴、平易而风趣,乍看上去写的都是平常事,说的都是百姓话,但仔细想想却又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间充溢着亲情、友情、祖国情和对国事、家事和天下事的牵挂。
《从未名到未名:李肇星感言录》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力作。《从未名到未名:李肇星感言录》收录了作者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来的随想与感慨,一次袒露了一位穿梭斡旋于世界外交风云的外交家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时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当了外交官却常惊叹自己的幼雅。初出校门,干什么都对马到成功信心十足,上了点年纪才知道内事外事都不容易。正像莎士比亚所言:“一个老人是第二次做婴儿。”更有甚者,五十多年过去,十来岁时所梦想的显得更远了。终于发现,世间事物,已知的少,不知的多;有名的少,未名的多:涉猎的领域越广,其与未知领域的共同边界线就越长。名利无论多寡则全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说心里的话
越活越年轻的爷爷
我爱我爷爷,全庄人和方圆十里八里以内的人也都尊敬我爷爷,称他是个好老头儿。
爷爷是个忙人,整天手不停,脚不闲:不是下地,就是给人治病。爷爷在当地虽说不是什么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不论谁摔折了脚,或谁家有个大病小症,总是来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
就是祖母有些看不惯:“多老啦,还像孩子,爱做些没关紧要的事——就像不知道自己是个庄户人……”
“怎么?!你说治病是没关紧要!”每听到祖母埋怨,爷爷就气得脖子上的筋都暴起来,脸色变得怕人。可是我不害怕,爷爷一生完气,就会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抚摩着我的头,轻轻地自个儿唠叨:“在如今,给别人做点事还能多了!初儿,你说是不是?”
我知道,这是爷爷的心里话。实际上,爷爷是孜孜不倦地关心着别人。
有一次,爷爷耕地去了。一副担架偏偏在这时候抬到我家门口。担架上躺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他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嘴里轻轻地呻吟着。抬担架的两个大人听我爷爷不在家,就慌了。那个穿灰衣服的高个子,焦躁地望着孩子,不知如何才好。
看着这情景,祖母无可奈何地说:“唉,你们快上屋歇脚吧,等会儿……”
“不,奶奶,我去找吧,我知道爷爷在地里。”我明白,按着祖母的话去做,爷爷回来又要发脾气的,他又会说:“怎么不赶快来找我?”我放下手里的书,一溜烟跑了出去。
我常给爷爷送这种信,所以爷爷一见我急促地跑到地里,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停下牲口,从怀里掏出手巾来擦了擦脸上的汗,又向旁边的王大伯交待了几句,就跟我一口气跑回家。
“啊,大爷回来了。你看,这孩子把腿摔坏了。”高个子男人站起来,扶起躺在炕上的孩子。可是他看见爷爷大口大口地吐着气,满脸淌着汗,又不好意思地转了话:“不,你还是先喝口水,时候还早着……”
爷爷抹了把胡子,说:“给孩子医病要紧。”说着就用手去试那孩子的腿。全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爷爷小心地扭动着孩子的腿。“格拉”一声,两块骨头磨响了。那孩子忍不住哭出声来。
“好孩子,不哭——你是脱臼了,保管一个月后又能蹦能跳了。”爷爷爽朗地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显得更深了。看着那已经止住了哭的孩子,爷爷沉醉在幸福里。
太阳偷偷地爬上头顶,三位客人恋恋不舍地告别我爷爷,回家去了。
爷爷送他们到大门口。回家后他才感到有些累,独自坐在板凳上擦汗。忽然,他又猛地站起来,拍着脑门,说:“我真是个老糊涂,这么要紧的事都忘卜连药也没给人家……初儿快跑,赶上去告诉人家:这药做两回吃……还有,千万别要人家的钱。”爷爷匆匆地把一包药交给我。我正待走,猛地,爷爷又拉住我,说:“你讲不全,还是我自己去!”一句话没完,就夺过药来,像阵风样地冲了出去,动作那么轻捷,生人乍一看,简直看不出是个老头子。
祖母已经拾掇好了饭,见爷爷出去,便又咕哝起来:“净是替别人想,自己连饭都顾不得吃了……唉,越活越像个年轻人。”
我没理会祖母的话,自顾自看书,我的心却早已不在书上。我想着我那越活越年轻的爷爷……也难怪人家都喜欢他,尊敬他。
送娘远行
娘去了,远去了,永远地去了……
在五十多岁上失去娘,和许多人相比,我是幸福的;在五十多岁上成为没娘的孩子,痛苦更加刻骨铭心。
山重?海深?不,都无法与半个多世纪的母子情相比。
多少年来,经常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日寇入侵时娘拉着我在玉米地里逃难的情景;是娘用村边池塘里的泥巴当颜料为八路军战士染军装的情景;是娘不舍得吃一个鸡蛋,而去换一两分钱让我带着去上学的情景……
娘是6月18日清晨在胶南医院病逝的。
据说,娘弥留之际很平静。她不识字,没留下现代式的遗嘱,她*后的话只有三个字:“要回家。”
是的,该回家了。
活了八十多年,她太累,付出的爱和辛勤太多了。
娘离去时,算来我正在加勒比岛国牙买加访问,也可能正在飞往巴西亚马逊州府玛瑙斯途中。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可*爱去的还是娘所居住的那方土地;参加过不少盛大宴会,可*爱吃的还是娘给熬的米汤;听过不少豪言壮语,可*爱听的还是娘那些家常话。对经常外出的我来说,娘是伟大祖国*可爱的一部分,是我心头*敏感的一部分。可现在娘要远行了。
送娘远行,千思万虑。至少有两件事我无法忘记,也无法原谅自己。
大约我五六岁的时候,舅舅捉到一只画眉鸟给我玩,我爱不释手。
可娘说:“鸟儿也会想家,放了吧!”还没等我作出反应,就把鸟儿从我手里拿走,放飞了。
我气急败坏,大哭大闹,还用手抓娘的背,逼她赔我鸟。
娘一向相当溺爱我,但在这件事上并没有顺从。
我从未得到过另一只画眉鸟。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
1973年,在内罗毕举行的一次联合国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会议上,我猛然记起了这件事,意识到娘关于环保的一些朴素意识竟是那么可贵!
我真后晦,我没能在娘生前向她承认这一点。
1960年,我国经历了严重的饥荒。那时,我在北京大学读书,也常吃不饱,饿得难受。
我不知道家里的娘和乡亲们比我更饿,而老想着家乡靠海,总可以弄点鱼虾充饥。
有一天,我给家里写信,要娘设法寄点咸鱼来。我很快收到了两条小鱼,泡水吃了,觉得好香。
后来才知道,远在家乡的娘和两个妹妹吃饭时为了几片菜叶、几勺菜汤而相互谦让。
这件事,我也未曾有勇气向娘认错。
现在想说,晚了。
我爱祖国,爱自己的工作,注重平等待人……这都是娘生前身体力行教导过的,这也该是些能让娘宽心的话。如今想说,也晚了。
娘已远行。她来自家乡的土地,现在又回到那里去了。
*苦的是,已不能说再见,只能祈求娘在那深深的地下继续护佑我,滋育我。
娘永远与我同在。
两位抗日女战士走了
8月4日,岳母李华文在北京第六医院静静地去了。
她的平静来之不易。医生们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抢救和精心治疗,她本人与死神进行了顽强拼搏。她是幸运的,享年八十九岁。她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在祖国面前是问心无愧的;她又有极大的遗憾,临终前两个星期还能说话的时候,还问我*近有什么大活动,我说8月*大的活动就是全国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也要举行纪念活动。部党委还准备给部内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包括给她发纪念章。她听了很高兴,说“太好了”。可她却在胜利纪念日到来前十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能参加她已受到邀请的活动,也不能看一看、摸一摸她的抗日纪念章。
在我面前,她是岳母;在历史面前,她是一位抗日老战士。
我还有另一位钟爱的抗日老战士,我娘。她过去没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进行**次人口普查时,我妹妹才给她起了个名字——傅英。她出生在1914年。八路军1944年解放我们家乡后,她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的工作,主要是给八路军做军鞋,帮八路军战士做饭,用池塘里的泥巴给八路军官兵染军装……她还把自己的丈夫——我大(山东管爹叫大),送去参加抗日,她则留在家里照顾老的小的。很可惜,我娘也未能活到抗日战争胜利六卜周年,她1995年在山东胶南医院去世。当时我正
在国外访问。后来妹妹说,她生前*后一句话是“要回家”。我听后号啕大哭一场。现在想来,她说的“回家”,可能是指回归她亲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包括那段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
在那个沉重难忘的8月4日,我又情不自禁地对妻子小梅和儿子禾禾悲怆地喊道:“又一个抗日老战士走了……”
李华文1916年生于河北省南宫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她在冀县北内漳村参加了救亡工作。她在村里教小学,常常教学生唱爱国歌曲,讲爱国道理。她第二年就成了村里**位女共产党员,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活动。
她生过六个孩子,因缺医少药天折两个。上面还有公公婆婆,家庭负担繁重。除了家务劳动和忙着教书,她还负责传达地下党组织的指示,组织支前,救护负伤掉队的八路军指战员……睡觉时还要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时刻防止汉奸的暗杀破坏活动。曾有人半夜里从房子外面扔进大石头块,或用烂纸做的样子狰狞的人头,恐口吓威胁这位女党员基层干部。
她尊重群众,严格要求自己;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冀县县委**任妇女主任后,依然和一个普通游击队战士、劳动妇女没什么两样。
新中国成立之前,丈夫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她还是留在村里。乡里乡亲们常常说:“她当官太太时间挺长,却没沾上官气儿。”
1949年31日,丈夫随解放军进入北平,到市委工作。她偶尔进城探亲,穿的是河北乡下的土布衣裳。不少人劝她换件城里人的衣裳吧,她说不用,“反正衣服是伺候人的,不是人伺候衣服。土布衣裳穿惯了,舒服。”
新中国外交部于1949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后,丈夫到了外交部,她被调到北京,任东城区房管处党支部书记。
她作为大使夫人先后四次出国常驻,到过挪威、瑞典、赞比亚和新西兰。大使是国家元首的代表,按国际礼仪,夫人地位也相当高。在使馆里,她从不干政。每次提级,她都说其他同志更辛苦,主张先提拔别人,先改善工勤同志的生活条件。她从不计较个人的级别、待遇,而常在会上会下谈论别的同志的长处。
1983年,这位参加革命四十五年的党员离休时,仍是副级,在外交系列里是二秘。周围的女同志说:“在我们女同志中,华文同志在国外时间*长,但却*喜欢中华民族的东西,沾染的洋气儿*少,一辈子就是从_个农村姑娘党员变成见多识广的老太太党员;从一位拿枪的女战士、拿粉笔的女教员,变成了女外交官。”
1999年和2004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她认真写思想汇报,还工工整整地给组织写信,提出帮助年轻同志成长的建议。住院前,她床头上放着的仍是党支部发的学习材料,材料里许许多多的字行下面画着重点符号。
又一位抗日老战士走了!我愿意把泪水化为力量,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以及中日人民的友谊做点实事。这也许是对她和对所有未能活到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老战士们*好的缅怀……
小平同志——我的“博导”
我连学士、硕士都不是,但却觉得在一定意义上小平同志是我的“博导”。当然,也只是打个比方。
1984年春,我奉命从驻莱索托王国使馆调回,任当时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马毓真的助手,兼部发言人。这开始了我自1964年进入外交部以来*忙碌、心理负担*重的一段日子。对新的工作不熟悉,知识面不够,缺乏相关经验。这之前,我只在非洲常驻过九年,在“五七”干校、解放军农场劳动三年,并在外交学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文化部以及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解放军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做过翻译。
为尽快熟悉工作,我经常工作到很晚,不知道什么是假日和周末。但好像真是有付出就有回报:从那时起,我开始不断有机会为小平同志工作,能经常当面聆听他对外宾的谈话,直接学习他如何为祖国交朋友,维护人民利益。
1984年秋的一天,我**次参加小平同志会见外宾的活动,担任会见的发言人,即负责写会见的吹风稿,然后向中外记者宣读;说得更明白点,大体相当于为国家通讯社起草新闻稿的初稿。
**次近距离见到小平同志,给我留下了非同寻常的印象。说非同寻常,不是说他看上去与常人有什么不同或是架子大,而是说他对自己的事业那么充满信心,对外国朋友那么真诚、坦率,谈吐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分寸感强,对自己身边的同志又那么随和。
记得他比外宾提早大约十分钟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叙赶忙说:“小平同志,我想把会见的有关情况向您汇报—下。”小平同志说:“不用了。”韩叙又拿出一份简报,小平同志说:“不看了。”接着就坐在那里沉思。我一时无事,便望着他,觉得他安详的神态与前额上的皱纹、微闭的双目,正慢慢凝为一体,融入时空,成为一座对人民谦恭、对邪恶仇恨的经典雕塑。
待外宾进入会见厅,这尊“雕塑”立即活跃起来,话匣子一经打开,便滔滔不绝,引人入胜。时间不长,内容却似乎比一般人用二三倍的时间谈得还要丰富。
我抓紧时间写我的吹风稿,我想在会见结束前成文,以便呈送小平同志审阅。这是我的前任留给我的宝贵经验。会谈结束前的六七分钟,我写好了草稿,然后紧紧盯着小平,心想千万不能让他不看、不听我的稿子就走了。我的前任们说过,等他离开后再找他就难了。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外宾握手告别。
外宾走后,我顾不上初次与小平同志说话的拘谨,径直走到他面前:‘小平同志,我已写完了消息草稿,想给您念念,请您审批。”小平同志似乎很容易便听懂了我的山东普通话,微微笑了笑,摆摆手,用浓重的四川话说道:“消息稿?不用念了。责任制嘛,这是你的事。”接着又说:“感谢外交部的同志,你们工作得不错。不拉手了,再见。”没想到,**次担任小平同志的发言人就这亲平平常常地结束了。
消息稿经在场的外交部领导审阅后,于当天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第二天被各大报章刊载。我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有时,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一整天没有听到什么反应,我才放了心。小平同志没有直接阅读改草稿,但从他对自己部下的部下那么放手、信任中,我得到了鼓舞,工作更努力了。看来,慢慢学,认真点儿,发言人也不是不能当的。
……
李肇星,1940年10月20日生于山东。
1949年~1953年胶南瓦屋小学、王戈庄小学学习; 1953年~1959年胶南中学、胶南一中学习; 1959年~1964年北京大学学习; 1964年~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 1967年~1968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 1968年~1970年在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干校和广州军区汕头牛田洋农场锻炼; 1970年~1977年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 1977年~1983年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 1983年~1985年中国驻莱索托王国大使馆一秘; 1985年~1990年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 1990年~1993年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3年~1995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1995年一1998年外交部副部长; 1998年~2001年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1年~2003年外交部副部长兼部党委书记; 2003年~2007年外交部部长; 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客座教授。
《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内容简介:对客观事物,要细致观察。诗人总是热情的、浪漫的,把生活、事物看得很美好
马雅可夫斯基——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歌手。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林务官的家庭
会唱歌的墙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本书精选莫言的经典散文代表作数十篇。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卷) 本书特色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大胆的假设...
《失落的卫星》内容简介: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宋词是黄昏的窗棂 本书特色 *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阅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经典的阅读,就会思维停顿,思想风干,思路堵塞,造成生命的空虚死寂...
双城记 本书特色 《双城记/外国文学经典》是狄更斯*重要的 代表作之一,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 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 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 级敲...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光祈中国音乐史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王光祈中国音乐史 内容简...
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阿米亥诗集 本书特色 以色列国bao级诗人阿米亥诗歌大合集,近300首诗作整体呈现 收录了《时间》《恩典时辰》《开、关、开》等12本重要...
东方近代和现代文学 本书特色 《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的宗旨,在于将东方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风格、流派、文体、理论等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格调...
中华经典诗话二十四诗品.续诗品/中华经典诗话 本书特色 1.“二十四诗品”即诗歌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每种都用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本身也是一组美丽的写景四...
《节日里的中国》内容简介: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
我的村,我的山 内容简介 本书所写,并非小传,只是撷取了少数村民的某个侧面。其他值得我书写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日后我将——叙写之。我不只是写他们的某一侧面,而且要...
踌躇的季节-王蒙文集 本书特色 《王蒙文集》,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王蒙六十年文学人生全方位展现平装版分卷定价,读者可各取所需中国出版集团前任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
扶轮问路 内容简介 身体无论强弱,快乐都是目标。而健康的精神,则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更能够应对苦难。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前言 弱冠即扶轮,花甲犹问路。锋芒钝而折,迷途...
2004:文学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综合性文学年度选本,延续了《2003文学中国》的出众品质。入选的文类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入选的作者既有名家,亦有无名...
不必交谈的时刻 本书特色 《不必交谈的时刻》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它并不时髦,但它庞杂、耐读,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它其实主题明确:一...
历代名家小品文集:邵氏闻见录 内容简介 本书20卷。作得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故其见闻极为丰富。本书对王安石变法所记颇多,还记载...
十八岁 本书特色 这字里行间跳动的是青春的脉搏,那流畅的速写记录的是年轻的步伐,当年知青们的生活和心态仍在文字和图画中激情流动……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
厉鹗与康乾诗坛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探讨诗人厉鹗与康乾诗坛的内在关联,主要采用以点带面,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从厉鹗生平考述、诗歌创作、诗学思想、诗坛活动、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