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作者:约翰·费斯克 (John Fiske)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8-01

评分:5分

ISBN:9787301137291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目录

致谢作者的话导论:传播是什么?第1章传播理论缘起香农-韦弗模式冗余和熵传播渠道、媒介、传播代码反馈深入探讨建议第2章其他模式格伯纳模式(1956)拉斯韦尔模式(1948)纽科姆模式(1953)韦斯利和麦克莱恩模式(1957)雅各布森模式(1960)模式与模式化深入探讨建议第3章传播、意义与符号符号学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分类惯例符号的组织深入探讨建议第4章传播代码传播代码模拟代码和数字代码展示性代码非言语传播详制性代码与限制性代码广播代码和窄播代码代码与共同性惯例和使用任意代码(或逻辑代码)美学代码深入探讨建议第5章意指化明示意隐含意迷思象征隐喻转喻深入探讨建议第6章符号学方法与应用《一个悲伤以前》:诗学隐喻意大利通心粉:视觉隐喻诺丁山:写实性的转喻深入探讨建议第7章结构主义理论与应用分类与二元对立异常类别结构性重复跨界仪式自然与文化迷思的结构大众文化的结构应用1:《搜寻者》应用2:《世界新闻周刊》的迷思结构迷思与社会价值观深入探讨建议第8章经验主义的方法经验主义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与文化价值观语义区别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民族志研究深入探讨建议第9章意识形态与意义意义与文化意识形态符号:意识形态:意义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分析抵抗深入探讨建议总结参考书目推荐书目索引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本书特色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2版)是关于研究“传播学”的专著,书中概述了一系列分析传播实例的方法,并阐述了支撑它们的各种基础理论。以此为准备,读者就能从貌似简单的传播现象如新闻照片或流行电视栏目中,梳理出暗藏的文化内涵,并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们。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节选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2版)在理论、方法以及结构主义的应用、意识形态和受众民族志研究方面,都包含了新的材料。传播学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已稳居一隅。针对初涉此科的学生,这一经典教材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该领域*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相关资料

第1章传播理论冗余和熵冗余:基本概念和“信息”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冗余。冗余是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冗余的对立物是熵。冗余具有高可预测性,而熵的可预测性很低。所以一个讯息如果可预测性低,那么就说是“熵”值高或者说信息量大。相反,如果一个讯息的可预测性高,那么就说是冗余多或者信息量小。如果我在街上遇到一个朋友并打招呼说“你好”,这时我发出的就是一个可预测性高的、高度冗余的讯息。但我这样做并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外行人把冗余看成没有用,这其实是错误的。冗余对传播不仅有用,而且绝对至关重要。理论上,传播没有冗余也可能发生,但实际上,没有冗余的传播微乎其微,几近于零。一定程度的冗余对实际传播必不可少。英语有大约50%的冗余,也就是说,删掉50%的词汇,它还是可以传递可理解的讯息的有用的语言。冗余:引申含义那么冗余有什么用呢?它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技术性功能,由香农和韦弗准确定义;二是将香农和韦弗的概念扩大到社会层面。冗余的技术辅助功能香农和韦弗指出,冗余有助于解码的准确,冗余也可以用来检查,使我们辨别错误。我可以借由语言中的冗余来辨别拼写错误,而在一个没有冗余的语言中,改变一个字母很可能就意味着一个词的改变,比如“comming”会是不同于“coming”的另一个词,那么你就无从发现前者其实是拼写错误。当然上下文(context)可以提供帮助,而上下文正是冗余之源。在自然语言中,不同的词有不同的可能性。假如我说“春天即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中文版) 作者简介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教授。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著述甚广,著有《解读电视》(Reading Television,与JohnHartley合著)、《传播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澳洲神话》(Myths of Oz;与Bob Hodge及Graeme Turner合著)、《电视文化》(Tel-evision Culture)等。他也是《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期刊的总编辑之一。费斯克教授出生于英国,并在大不列颠完成学业。他曾执教于英国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科汀大学(Curtin University)。至于他本人,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许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1996一1997),英国牛津大学太古奖学金访问学者(200l一2002)。已出版《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2004)和《传播学概论》(2007),并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电子媒介的管理”及教育部重大人文社会科学攻关项日“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基础理论、舆论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