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

评分:9.0

ISBN:978753543833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故事始于1901年义和团运动,讫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后跨越30多年,借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反映了家国变迁和世道兴衰。小说以诸多真实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新青年新思潮的论战、“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国共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在1938年至1939年旅局法国和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题献词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京华烟云》是翻译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它译为《瞬息京华》。

1938年初,林语堂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如愿。于是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创作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副标题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出版后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余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引自第289页


首读《京华烟云》浅感林语堂的这篇中文译文版长篇小说,我是在上班时期手机APP上两三周慢慢读完的。(工作就是这么闲,没办法~~)该书讲述了曾姚两大家族随中国时局动荡和战事而兴衰以及各人物的命运变化。曾家为官吏世家,姚家为商贾大户,只因姚木兰在太平军动乱时期走失而被曾家找到,由此两家结下不解之缘。曾家老爷固守老派,面对新世纪的冲击和改变,持拒绝不接受的态度。姚家老爷则截然相反,欢迎鼓励新兴事物,探索内心世界,从道释然。但他们都很有知识涵养,为人正派,所以也就和而不同。姚家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曾家三个儿子。由于木兰被曾家获救并在曾家小住段落,结识了传统清纯、端庄典雅的曼娘,并义结金兰,交好一生。木兰也在此段时间和曾家三位少爷有所接触,尤其二少爷荪亚,性格开朗随和,和她接触较多。儿时的这些也为以后各自婚姻垫下了机缘。下面择几人稍作分析:木兰。木兰机灵聪慧,喜于尝试探索,但也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和旧时代的传统。她身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旧冲击的双重特点。既有传统的因循守旧,表现在她想尝试裹小脚,觉得走起路来更曼妙,但最终怕疼而放弃;心里明明喜欢立夫但却碍于父母之言嫁给了荪亚;她婚后想为荪亚纳妾也表现了这点。但也有新时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容纳,比如她去看电影去跳舞喝咖啡,甚至后面解救立夫于牢狱之灾的冲动和勇敢,也许是她性格使然,大气又勇敢,对生活充满朝气。曼娘。曼娘的命运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和曾家大少爷平亚青梅竹马,但却在为平亚病重冲喜后守寡,从始至终,处子之身,白玉无瑕。她的传统,她的贞洁,她一生都是按照千年留下的传统而循规蹈矩。但是处在那样一个激荡的时代,她也好奇,也害怕,她像躲在一块黑...

——引自第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