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实践美学

走向后实践美学

作者:杨春时 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01

评分:4.6分

ISBN:9787533651299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走向后实践美学 目录

上篇主体性实践美学批判
一 走向后实践美学
二 再论超越实践美学——答朱立元先生
三 审美的超实践性与超理性——与刘纲纪先生商榷
四 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质疑——答彭富春先生
五 乌托邦的建构与个体存在的迷失——李泽厚《第四提纲》质疑
六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七 实践乌托邦批判——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八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答张玉能先生
九 实践美学是抬高实践而贬低自由的美学——与徐碧辉研究员商榷
十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十一 “情感乌托”邦批判
下篇建设主体间性的超越美学
十二 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存本体论
十三 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
十四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十五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十六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十七 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十八 信仰主义与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十九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二十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二十一 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
二十二 审美同情与审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二十三 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后记

走向后实践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这场论争的理论总结,收录了作者从1993年至今的主要美学研究成果,包括他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商榷文章。 这些成果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之久,清晰地展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历程。

走向后实践美学 节选

走向后实践美学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前的“前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的“实践美学”阶段和“后新时期”的“后实践美学”阶段。“后实践美学”是中国美学超越“实践美学”、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的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当代美学刚刚起步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解放前传入中国的西方美学与后来传入中国的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生碰撞,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批判朱光潜先生的“唯心主义美学”为起因的美学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崛起了两个主要学派,一个是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自然派”(主张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审美是其反映);一个是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社会派”(主张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美是人创造的)。这个时期美学研究还集中在美的主客观属性问题,各派均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自然派”与“社会派”也势均力敌,尚未形成主流学派。但是,这场论争为以后的美学发展建构了基本的格局:李泽厚一派已经具有了实践美学思想的萌芽,在新时期发展为完整的“实践美学”体系;蔡仪一派的“自然属性”说也在新时期发展为“反映论美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美学的大发展是以实践美学兴起并成为主流学派为标志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重新翻译出版,使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迅速兴起,并对苏联传入的现行哲学体系构成重大冲击。李泽厚先生代表的“社会派”找到了实践哲学这个坚实的哲学基础,突出并发展了美学思想中的实践观,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践美学体系。蔡仪一派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突出了反映论原则,建立了更系统化的反映论美学。在两种美学思想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具有无可争议的理论优势,因而成为普遍接受的美学理论。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