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手记

至爱手记

作者:(法)卡塞尔 著,王恬,金桔芳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61762783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至爱手记 内容简介

演员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时而强悍,时而脆弱,时而阴柔,时而阳刚,时而慷慨,时而吝啬。处于一种持久的不平衡状态,唯有独脚踩在自身理性的边缘舞蹈时,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怎样才能理解这同一个载体上所有不同的展现面,而不把他当成疯子7显然唯有接受演员本身的模样:变色龙为了生存需要变幻颜色。为了重新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需要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旅行。我们是演员,因为这是生命的根本。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历程,字里行间的那种谨慎,完全体现了他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读着这些回忆的篇章,才发现他的举重若轻绝非假装,而正是战后那个时代的典型。他们徘徊在圣日耳曼大道上,他们跳啊,他们唱啊——正是从那一代年轻人中,诞生了新浪潮。

至爱手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巴黎丛书》系列之一的《至爱手记》分册,书中介绍了包括:让·雷诺阿、米卡埃尔·卡克雅尼等在内的著名法国电影演员。

至爱手记 目录

前言
弗雷德·阿斯泰尔
西蒙学堂
克洛德·夏布罗尔
菲利普·德·布劳卡
马赛尔·阿沙尔
让·雷诺阿
马赛尔·布吕瓦尔
阿贝尔·冈斯
雷内·克莱尔
让·维拉
米卡埃尔·卡克雅尼
金、埃拉、迪耶戈、里欧奈尔和其他
拉卡拉斯
让-皮埃尔·梅维尔
路易·布努埃尔
米歇尔·德维尔
理查德·莱斯特
悉尼·卢曼特
《平步青云》
《后排座椅上的女孩》
约瑟夫·洛塞
罗伯特·奥特曼
艺联盛会
《家变》
劳伦·巴考尔
我喜欢的,我讨厌的
扎奇
文森、马蒂亚斯、塞茜尔和安娜

至爱手记 节选

弗雷德·阿斯泰尔
一名穿西装打白领带的男子在吉罗姆·科恩的音乐伴奏下行走在夜晚的城市里。这就是我对弗雷德·阿斯泰尔留下的**印象。我认为在电影里再没有别人留给我们比他在《摇曳时光》(Swing Time)的开篇更疯狂、更孤独、更酷的东西了。随着这个优雅、柔弱、紧张而强大的身影出现在这个粗糙、压抑、难以令人轻歌曼舞的环境里,观众们被抛入一种彻头彻尾的错位联想当中。他是一个黑色电影世界里的精灵!自他之后,很多电影人,从明奈利到莱奥内,从斯科塞斯到科波拉,都有意无意地在他们的电影中向这个神奇的都市独行客形象表达敬意。
之后,在裘许文、科尔·波特和厄文·柏林的音乐节奏下,神话在继续上演。在这位杰出艺术家的舞步下,魔鞋飞舞,手杖齐飞,连椅子和衣架都像有了生命般翩翩起舞,又频频有美人倾倒在他怀中。我们跟随他,从高级酒店到豪华游轮,从奇异怪诞的威尼斯到纸醉金迷的南美洲,从跨洋轮船的机房到纽约黑区的监狱。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源泉:摇动火柴盒的擦擦声,敲打床沿的咚咚声,商场里的玩具成为放肆的舞伴,高尔夫球飞过的呼呼声成为不知疲倦的踢踏舞步*好的伴奏。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法兰多拉舞中散发出一种清新活力和永不褪色的优雅。弗雷德·阿斯泰尔的*后一次亮相是在美国电影学院向他致意的颁奖典礼上。他走上颁奖台时迈动的舞步表达了对在座群星们的感谢。此时此刻,他用他的魅力、他的幽默和他的脉脉深情,*后一次将我们带人他的魔法世界。
我的一位朋友有幸和他相识。有一次,他们和一帮朋友去威尼斯。他们从饭店出来,边走边聊,圣马可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突然弗雷德·阿斯泰尔舞性大起,为这支快乐的小团体跳起了一段即兴的舞蹈。这段听来的故事让我非常神往,我绞尽脑汁想象着当时当地的情景,以至于我可以感同身受般地向你们讲述这个故事。
为了做一档关于弗雷德·阿斯泰尔的节目,电视记者克鲁德·维耶曾有幸在他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家里住过几日。他后来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亲切友善。但他对导演的随机应变能力大为不满。有几天早上,阿斯泰尔准备完毕,在等待开机前在泳池边翩翩起舞,而他竞没反应过来把这一幕拍下。
我无缘与他相逢。有一次我曾邀请他做艺联盛会的特邀嘉宾,我当时是盛会的主席。他很快就答复了我,措辞恰当地拒绝了邀请,因为他已经很久不坐飞机了。
在我办公室的写字台上方挂着一张出自理查德·阿维东之手的阿斯泰尔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正在片场里,一脚跨在围栏的木板上,应该有56岁了。他表情严肃、专注,痛苦中带着宁静,连他被汗水浸湿而贴在皮肤上的衬衫和落在鞋子上的目光都透出一种超人的优雅。
西蒙学堂
我的中学生活以失败告终:没有通过毕业会考。马上就十八岁了,没什么特别的兴趣,除了喜欢听听音乐,看看话剧,看看电影,到圣一日尔曼跳跳舞,和朋友们一起吃吃饭,做做梦,渴望改造世界。今天,我意识到自己有一对多么不同寻常的父母——其实,我以前就了解、并且一直明白。毋庸置疑,我的父母一定没少为我担忧,但他们从不向我展示忧虑与不安,从不强迫我做任何事情。可能正是这种态度,培养了我热爱自由的个性,引领我靠自己去找到真正属于我的人生之路。
因为,很显然——我并非是(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没心没肺的男孩子。只是那时的我,非常内向,常常惶恐,有不满情绪,却又不知道原因。唯一明确的是,当我跳舞、当别人看着我的时候,感觉很好。总之,如今想来,所有的感受应该与同龄的孩子相差无几。青少年时期,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艰难的一个人生阶段。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不是。拥有某些信念,却又怀疑一切。而首先时就是怀疑自己。但我们又不愿表露出来。于是,就臆想出某些形象,在生活里扮演(这样的角色)……我的母亲是个诗情的艺术家,她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出生寒微,在新教势力极强的地区长大,她属于作为“艺术家”还很难被人们认可的一代。嫁给我那当医生的父亲之后,就没有再朝她自己更喜欢的路发展下去。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天赋极高,嗓音优美之极,而同时,也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缺乏自信——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她的演艺生涯。无论如何,是母亲培养了我对于所有艺术表达方式的爱好。她热爱各种艺术。当然喜欢音乐,但也喜欢戏剧、歌剧、音乐剧和绘画。她希望为我展示这一切,让我也爱上这一切。正是从她那里我遗传了什么都想尝试的个性。当然,也可能因此,成就了我(某些人认为)“什么事都想做”、“浮浅”的名声。但我深信:只有浮浅得什么都想试试的人才能成为专冢。事实上,有什么比一个只了解高尔夫或打猎或自行车的人更无趣的呢?确实,为了在某个领域达到完美的境界,需要在其中倾注大部分的时间。但至少,总要保留一些空隙闲暇,对其他——除专业领域以外的所有事物——关心、关注,尽其所能地了解。保留好奇之心,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所选择,并且持之以恒。学无止境。永远。任何事物皆如此。很多促使我在自身职业生涯里进步的因素都来自别处。来自与表演艺术毫无瓜葛的领域与活动。往往,在去往看似无关的地方探寻的过程中,我们构建起对照体系,发现了万能钥匙。
母亲按她的意愿塑造了我,在她之后,是雷内·西蒙以他的授课方式,继续引导我坚守“好奇”之心。一切都在身边,触手可及。只需弯腰去拾捡。他并不比别人更博学。他只是一个指路人。只会指给你看一些路径,帮你去投身其中。有些路,也许他自己并未走过,也许此生都不会去走。但他会假设曾经所在。他是个大谎言家。可这无关紧要。西蒙的职责是激起火花。所有的方法到他手里都好用。从*精妙的到*粗俗的。每个周一夜晚,在他荣军大道的“梯形教室”里,气氛可从法兰西学院的课堂变成慕尼黑的啤酒节。他有本事令人从欢笑到流泪。转瞬间,他可以从《吝啬鬼》里的拉弗莱舍或《费加罗的婚礼》里的罗西娜进入佯装的雷霆盛怒状态,让人痛哭流涕,再带着令人心颤的口音来提醒你:“还是要微笑的!”西蒙是战争中幸存的残废军人。他的下颚是被击碎后整合的,无疑经过了长时间极其艰辛的恢复手术。因此,他无法发出轻柔微妙的音。但他实在太了解通过训练可以达到任何目标。于是,他责骂内向腼腆的人,令惊恐的少女脸红羞愧,挑逗妖媚的女子,让花花公子们哑口无言。那场面真是不可思议。
四年中在他课上我从未萌生一丝厌倦。在那四年里;仅仅是看他的表演,我学会了沉稳和从容,自知和自信,胆量和尺度。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令自己处于险境。因为,西蒙课堂里那三百个年轻人仿佛是三百头渴望光荣与名声的饿狼,急躁、残忍——如同所有那个年纪的人一样,敢于面对这帮观众的人,当然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观众。
那是“老板”——我们当时这样称呼雷内·西蒙。他是赋予学校风格的人。但我们也有真正来教授知识、训练技艺、培养演绎能力的老师。非常幸运,我当过马德莱娜·克勒哈内的学生。她在一段成功的演员生涯(包括在法兰西喜剧院工作的经历)之后,成为西蒙课堂的教师。一张如同刻刀雕琢出来的脸。她曾经演过电视剧《好一个小魔鬼》(Un bon petit diable)里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母亲。坦然的眼神,展示了伟大的灵魂。美妙动人的嗓音,曾令她在话剧生涯中大放异彩。身材削瘦、高贵,有种独特的气质。当她要演示缪塞的《反复无常的人》(Un caprice)时,只需挺起胸,掂起脚尖,一个神气活现的骑兵军官就出现在大家面前。此外,她极擅长演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我从未在真正的舞台上看到比她在我们课上演得更好的佩迪肯或奥克塔夫。雷内·西蒙亦是把天真纯朴的小年青演得活灵活现。而我们大概正是在那些时刻取得了*大的进步。那是亲手可以触及教学的权能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刻。
我清楚地记得,为了给一个在舞台上显得有点“透明”(表演不够到位)的学生增加一点活力,马德莱娜和蔼可亲地说“来,加油,我的孩子,无论怎么,你也是个小王子嘛!”仅这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可以看到那个学生立刻换了一个样。
那些神奇的时刻真是令人难忘,有时候,一句针对某个错误的评语就可以引领我们绕过障碍,看到真理之墙的显现。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