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感而多思的张炜眼中,文明与时尚的背后正在不断地盛开着使人忽视的恶之花,物欲与技术主义则不断地让人对这个世界丧失了诗性的理解,科学与技术似乎没有与人的道德精神一同强大。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新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张炜用他的真诚和智慧创造了许多文字的神话,他把激情融入大地和海洋,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让你增多许多悟性。他迈着雄健的步伐,从齐鲁大地微笑着走来,献出一片真情。
中年的阅读
我们以前不太知道年龄与阅读的关系。比如不到中年,就不知道中年人读什么。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中年,各种各样的兴趣。这里只是说了一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会像潮水一样涌来。不能随便歌颂书了,书往往是一些垃圾。清除垃圾很难,但起码可以绕开,绕得越远越好。当然有时候对于某些书的疏离,不只是书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他的心情变了。
人们之间议论起读书,常常只关心读什么,而很少注意到不读什么。从来不读、连眼睛也不转过去的是哪一类书?这种阅读的边界可能更重要一点。
让青少年兴奋的书,中老年不一定看。人一到了中年,心情就多多少少变得苍凉了。中年人的情感既结实又朴素,这就影响到书的选择。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中年人是很多的,而且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其判断力更加让人重视。他们有可能在深层上左右着阅读的方向和趣味。中年人更愿意看真实事件和场景的记录,比如一些重要人物的传记,一些游历笔记,回忆录和目击记,地理勘察录,探险记等等。在这种阅读中有些特别的快感,那是因为整个过程始终伴随了这样的提醒:这些文字是真实的。
作伪的“实录”也有很多,但它们仍然是以标举真实为前提的。真实的,曾经发生过的,也就具有了极大的参考性,而且比较起来更能刺激联想。人一过中年就越发讨厌杜撰,十分警惕虚构的文字。所以,中年人一般来说对小说和诗之类,是非常挑剔的。如果一本书的前提是虚构,那么它在中年人的面前将接受非常严格的考验。虚即编造,这很容易变得轻浮和廉价。一篇写得疙疙瘩瘩的实录文字,也远比一篇浮华的小说更能吸引人。中年人关心的是:在异地他乡,在另一个时空里,到底实实在在发生过什么?
比较起已经发生的事实,他们不太重视各种各样的假设,哪怕这种假设十分巧妙。
一个从事虚构文字的作者面对一位中年人,往往是很尴尬的。这对创作者甚至显得残酷了一些。虚构一事,很容易变成低一等的工作———这往往也是已届中年的写作者迟来的觉悟。自古以来,文字*重要的价值即是:将发生的一切记下来,忠实,无欺。文字在诞生之初确是担负了忠实记录的职责的,而且毫不含糊。谁如果歪曲了事实,那就等于是对文字本身的侮辱。
对于中年人来说,读与写几乎是同一码事,有相似的意义。中年人对文字的心情比年轻人朴素多了,他们不再有过多的奢求。但是中年人的好奇心不是减少和退化了,而是变得更加深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有阅历的读者并不会一味排斥创作,不会一概拒绝虚构。问题是虚构作品怎样抵御其他文字坚实而强大的魅力,这才值得好好探究。
让虚构不那么拙劣,这对于写作者将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想象往往比现实更窘迫,想象的园地比起真实的土壤总是显得过分逼仄了。在科技信息时代,人类某些机能的退化是很快的。比如想像力。现代的想象空间经过了一再压缩,却在这种局促之地拥挤和簇生了一种叫做“小说”的攀援植物。于是,相互投影,因袭,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极为无聊的敷衍,也就成为常态。虚构作品要么足以吸引一个阅历深长的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要么就甘心退出这些人的视野。他们所面对的文字,要营造出童话般的神奇,能够撩拨味蕾、牵引思维的触角。他们经验的世界要求射进炫目的灵光,而且还要足够锋利。
语言艺术的冶炼者要有超凡脱俗的趣味,银匠般的耐心,打造极其微妙的细部,以及拥有*为重要的———超人的想像力。他们具备自然而怪异的品质,刺目的个性,柔弱或激烈的情怀。总之要有一个独特的、陌生的、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即便让心灰意冷的男人也驻足不前,流连忘返。这时,虚构作品就会成为纪实文字不能取代之物,它们将使人的灵魂欣悦。
现代的中年人经过了五千年的文明沤制,再加上声光电子的风皲日晒,面部的突出特征是:冷漠。苍老积蓄在内部,难得真正一展笑颜。谁想向他们一示新鲜,那将是难而又难的一件事。一部书,一段文字,只要打上了“虚构”的印记,也就难逃严苛的质检。这大概是许多文字的玩弄者所始料不及的。
一个人在心理上脱离了童稚阶段,精神追求就会转向一些更便捷更实在的方式。他们除了对“真实”产生兴趣,或许还会从文字本身索取快感。但这时的文字必须是真正令人陶醉的,必须确定无疑地升华为“语言艺术”。一种常人所没有的语感,一种被质朴稍稍遮罩了的精到与刻意,一种令人痛快击节的简洁,都能使一个老到的读者为之一振。
从阅读和接受的意义上谈论中年,当然主要是针对了一种心灵指标。毋庸讳言,有人常常要让肤浅和粗陋陪伴一生,他们或许永远也走不到“中年”这条线上。这就是另一种阅读了。谁也无法阻拦一个人去咀嚼破破烂烂的故事,或者紧盯着屏幕上摇摇晃晃的大头。这自然不在讨论之列。
简单一点概括,可以说匆忙的现代并没有排斥阅读,冷漠的心情也不可能完全摒弃文字;只不过读者进一步分化了,其中有一部分极为重要的读者正在作出这样的抉择:或者是真实的记载,或者是绝妙的虚构。对他们来说,时下那些如潮似涌的印刷品,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文字,都将被搁置,或交给另一些人。
2008年2月2日
存在与品质
1
作为一份报纸或刊物,有的引人注目,有的基本上被淹没。现代文字传播方式已经是如此地普遍,如此地繁衍更迭新旧交替,以至于不能标新立异就只有萎蔫消亡。这种现象其实也不是所谓的信息时代所独有,而只是在今天才变得格外凸显。
一份报纸存在了50年或更久,也确乎不易。她只有在强有力的支援下才能得以存在,也只有在这种种支持下才会有所发展,有自己相对稳定的道路,才会确立和形成自己的品质。
她要长久存在下去还是要靠优异而独特的品质。任何一份拥有自己悠久历史的报刊都会有灵魂,有相当顽强的追求,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不言自明的某种传统。也就是说,她将在文明的接力和继承中变得面目清晰,真挚感人。
她如果属于青年,就会有激情,有内在的激情;她有生命力,于是就有勇气,就能够更加坚持真理。
2
有一些十分庸俗甚至恶俗的报刊读物,很长时间里竟拥有着极大的读者群。它们像是不会消亡。它们的生命力来自何方?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一定有什么力量在遏制它的繁衍,因为不然的话就会有一场更为可怕的泛滥,会满溢无边。那种遏制之力真的存在着,但实际上却非常陌生,尽管这种力量就寓于我们自己心中。
是我们的自尊,我们向上的精神在遏制它。有人认为任何时期对于恶俗的有力阻挡只会来自行政干预,来自类似于一纸命令之类的东西。这真是过于天真。那根本就不会是一种长久的可信的力量。
恶俗毕竟是在成长和延续,那么其维持之力又来自何方?
这种力量同样也只能来自我们自己心中——而且这种力量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不会陌生。
艰难的生存使人想到去找一些庸俗无聊的读物,它们会是一剂痛苦的缓解药。但我们*后总是发现,它们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往往加剧我们的痛苦。
3
现在的文化商品,常常把成功寄托在偷袭般的智量上。这多么可怕。他们已来不及回顾和前瞻,更不愿寻找文化史上真正的不败的英雄。瞬间的快感,吸毒般的获取,积累着他们的孱弱和短命。
这时满纸驮载的已不是文字,而是书写的痉挛和抽动。我们面对它们只是在感受痛苦和不幸,只是在倾听我们匆促奔向末路的那种绝望的长嘶。
他们一再地表示,他们已经不再相信,对善的力量不再相信。他们也不太相信所谓的美。即时欢乐,并不断强化这种欢乐,对于他们才是真正重要的。一切可以延长的传统都要被埋葬,都要被藐视。他们妄想替代一切的成功经验。
这样不幸的时代来临了吗?我们正恐惧地面对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吗?我们不能相信。
我们仍然依赖着品质,我们一直仰望着她的存在。只有她才会真正长久地存在下去。
1999年6月24日
冬天的阅读
在倍感孤单的寒冷中,听到悬挂的冰凌跌落的脆响,听到风声,就更加渴望和求助于一种阅读……
阅读是沉吟和对话,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和未来……
里尔克,里尔克
谁能理解他和他所创造的世界。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随着落叶的卷动,寒冷来临。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啸的北风扫在地上,像玻璃一样碎成杂屑。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那种寂寥。一个人在旅途上疲惫已极,却不得不遥望没有尽头的土路,悄坐一块青石休憩……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高的两个词是“寂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寂寞。他认为爱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艰难、*高和*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说一个年轻人是不应该急匆匆去爱的,因为他需要学习,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够完成这*后的壮举。里尔克把爱看得那么神圣。只有这种爱,这温柔和煦的目光扫过时空,扫过遥远的世界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着的——这个特异的生命,这个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陆军生,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欢乐和沉寂之中爱着、思索着。
他的呢喃留给了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至于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另。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后人因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丧,热烈和绝望。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抑郁和温柔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你的思想让人翻来覆去地阅读;你的思想像美丽的丝线一样将人缠裹。雨夜,听着北风,低吟你的诗句,抵挡袭上心头的什么。许多痛苦退远了,温柔像远方的海波一样推拥过来,覆盖过来。……想起苏联另一位类似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还有那个美丽的命运多舛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他们三个人的美丽过往和难忘的友谊。他们互相爱着。他们都是深深懂得爱的人,可爱的人,自我怜悯和自我骄傲的人。他们也懂得自豪,他们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诗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对另一个更年轻的诗人说:“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听过这样要命的字眼,这样特殊的劝慰啊。
他接着写道:“负担它那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
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人同我们的疏远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损和痛苦。可是里尔克却说:“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我们的亲近离远了,可是我们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是“值得欢喜”的一种成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尔克看来,那些离开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样对待他们?他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是的,他们不能了解,这也是他们离去的一个原因。面对这种离去,一个人有时候难免顾虑重重、充满矛盾。我们只有听从里尔克的劝解,才会稍许安定一些。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样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
一个对人类多么体贴入微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人,对世界,对生活——这个时世还会有谁对他人能够这样地体贴入微?我们很少看到,也很难看到。
他拥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独,而又愿意谅解那些畏惧这同一种孤独的人。对于那些“进入老境”的人,畏惧的人,那些在诗人看来过着一种“生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与他们“谐和”。可以设想,世上无论有多少种美丽的因素,都是从这种谅解与谐和之中产生的。
里尔克对世界和人生,对爱和寂寞这种种人生*大问题的思索之时,才刚刚三十岁左右。可是一种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特别的温柔和极度的内向,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都已生成,并从这呢喃之中透露出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经在哪里看过里尔克的一个头部雕像。美丽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一个圣者。是的,他是在这黑暗中默默远行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圣者。远行者和圣者的思维总向宇宙的远方升华,进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缥缈。他太爱我们了,所以他要离去。他的爱太广大了,所以他的灵魂要离去。
可是当有人因他的吟唱劳而无功而发出讪笑、惊讶和感慨的时候,他的脸上又会闪烁出怜悯的笑容。
一个诗人在繁忙的思索中,在艰辛的劳作中,竟然可以如此对待比他更为年轻更为稚嫩的人,向他详细地诉说这一类极为费解又极为需要的话语。世上有些原理,关于爱和寂寞的原理,是不可不加以深思并到处传达的;可是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心灵,多么安静的灵魂,多么清晰的思路;总而言之,需要多少关怀的力量、爱的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失望的失望者,永不寂寞的寂寞者。就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一个里尔克,就因为我们认识了他,我们就不该再对生活失望,不该对空气中袭来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无告。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的后来人、对拥挤的人流,都可以说上一句: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里尔克。
诗人,以及所有健康的人、向上的人,他们怎么会孤独。
在他的呢喃低语之中,我们会生出一种共享的幸福。
……
张炜,山东省栖霞人,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80年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远河远山》、《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12部,中篇小说《蘑菇七种》、《秋天的愤怒》等18部,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玉米》、《冬景》等130余篇,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诗《皈依之路》、《松林》等。作品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
《古船》分别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北京大学),荣获“金石堂选票最具影响力图书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学奖;《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获“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
近作长篇小说《刺猬歌》反响强烈。《丑行或浪漫》获艺术类畅销书奖,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
藏书.记事.忆人-书画专辑 内容简介 这本《书画专辑》介绍的是作者熊光楷收藏的签名盖章的书法绘画作品集,书中不仅收录了齐白石、徐悲鸿、林散之、启...
晓松奇谈人文卷 本书特色 高晓松,“文青翘楚、浪子班头”,音乐、影视、文艺 三栖才子,新浪微博粉丝近四千万。曾出版的《鱼羊野史》系列销量突破100万册。 《晓松...
迷娘曲:歌德选 内容简介 歌德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世界文坛上的抒情诗巨擘。他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他有一首唱出了整个意大利的名诗,那就是《迷娘曲》,其情感...
雅舍谈吃 本书特色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录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二十世纪法国有影响、极富魅力的作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剧及导演。杜拉斯出生在法属印度支那,...
复仇的讲述 本书特色 《复仇的讲述》是“生命呼吸·当代散文名家丛书”之一,是新散文代表作家张锐锋的经典自选集,张锐锋散文创作水平的代表之作,包括“复仇...
菊谱 本书特色自屈原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至《神农本草经》言“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再到钟会称菊花“神仙食也”,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周国平自选集 本书特色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
民族魂.热血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冯玉奇卷 本书特色 《民族魂热血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整理了民国时期著名通俗小说作家冯玉奇的经典小说作品。冯玉奇的作品...
历史星空 本书特色 《历史星空/青年博览精品系列丛书》编著者《青年博览》编辑部。《青年博览》是深受青年读音喜爱的杂志,曾获得《全国*受大学生喜爱的十佳报刊》、《...
《百年苏商》内容简介:《百年苏商(大商之魂)》反映1900年以来苏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商帮之一的兴起、发展历程,重在写出这个百年商
时间与河流:追求青春梦想的传奇故事 本书特色 “金熊奖”*佳影片提名《天才捕手》主公;托马斯·沃尔夫传世经典《天使,望故乡》姊妹篇;一个青年的成长折射一个时代的...
春泥里的白色花 目录 总序(陈思和)绿原又一名哥伦布手语诗面壁而立自己救自己好不容易但切不要悲伤往往重读《圣经》谢谢你断念给一个没有舌头的人母亲为儿子请罪信仰陌...
大风堂余泽:张大千书札卅五通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彩色精印,繁体释文,呈现一代国画大师书札风采★这些书信为首度结集出版,附录张大千、...
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微睇窒说词 本书特色 《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微睇室说词》是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中的一本。由刘永济先生的四部文集《词论》《宋词声律...
不丹,我前世的王国 本书特色 “封杀”新闻之后,杨二车娜姆时隔7年,再度出书,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个备受争议的世间奇女子,分享她的生命蜕变。 她早期的文字个性张扬、...
行旅花木 本书特色 历来关于花花草草的“植物写作”,文体林林总总,写法花样繁多,这里集结的是作者今年来的一个“植物游记”。关于旅游,若那地方有自己向往已久的植物...
冷眼阅世--聂绀弩卷(学生阅读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聂绀弩一生大起大落、饱经沧桑,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他的杂文泼辣犀利,旧体诗独具一...
《傅雷家书·学生读本》内容简介: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其留学波兰期间(1954-1958年)的往来家信,由傅雷家人编定。这是一份
中国文化入门读本:中国书画浅说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是一本写给中国书画爱好者的指导书。书学部分介绍了各种书法字体以及写字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