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我国周代编钟的音列进行了归类梳理,发现了音程系列所体现的弦长等差关系。进而观察
到,不同的编钟系列的底部音程有不同的样式。从底部音程的分类着手.作者探寻到对弦长作6.5、4
等分这样三种不同的等分制。在对这种等分制的取音方式予以综合的基础上.作者揭示了散声上
方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歧.在阶名关系上呈现为”徵一羽“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
歧.这也体现了“三分损益法”与三度生律法(与弦长6.5等分制相关)两者造成的分歧。
——赵宋光
文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
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
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
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
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韵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论文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
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卓的年
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以
炭现音咧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
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
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
——崔宪
本文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
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于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
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作者基于对目节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
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
《弦动乐悬》分析了西周编钟音列;梳理了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讲述了钮钟的出现与鼓音列的转制;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侧鼓音及相关问题等,对编钟的历史及既往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编钟的研究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宋人的金石学已经涉及一些出土的古乐器,其中主要是钟磐之属,其研究主要局限于乐器的形制、铭文和年代等方面。北末后的青铜器著录和研究仍以铭文和文字训诂为重点。首先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近代的王国维,其金文研究不再停留于单字训诂,而是注意把青铜铭文和历史结合起来,对商周历史作综合研究。之后郭沫若更是从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角度对编钟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他的研究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均不在音乐艺术本身。真正以音乐艺术为目的的编钟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且自一开始就与音列的分析联系在一起。
一、编钟间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五四”以来,在文史界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国音乐史学家开始注意到音乐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工作的领路人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刘复(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刘复介绍西洋科学技术并用之于国学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乐律方面,与王光祈一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30-1931年间,发起并主持了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官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可称得上是对钟乐音列的律制、音阶等属性作针对性的、有方法的测试与分析。他在故宫的测音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所测乐器单是编钟、编磐就达500多件。之后,他又赴河南、南京、上海等地进行音乐考古研究,其对象涉及钟磐乐、乐舞造像等多个方面,尤以钟磐乐研究最为突出。在测音方法上,他以音叉为定律标准器,以3张“审音小准”为测音工具,测音时先取其各音音高的弦长,换算成频率;再算出三准数据的平均数,进而换算成音分数,并将这些数据列表与国际通行的十二平均律、中国传统的三份损益律作比较,得出音列的音程关系相对准确,为清官钟磐乐音律混乱的事实提供了证据。可见,在刘复的编钟音律研究中已摆脱了种种陋习,他引进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诸如英国比较音乐学家埃利斯所创的音分法,从律制角度来解释钟磐乐的音列现象,实属音乐形态学研究的先驱。
孔义龙,1968年10月出生干湖南省平江县。1992年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先后于音乐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杰出论文奖”,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8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006年12月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钟上之乐一弦之律》 2006年9月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现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的成员,与广东省文化厅台作,共同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的普查与编纂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学院丛书:哥特形式论》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
红宝石卷-钢琴弹奏世界名曲集 内容简介 钢琴传入中国较晚,至今仅有100 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的钢琴演奏、教育及创作也都开始得较晚,中途又经历了许多坎坷和艰辛...
在欧美音乐中,对古典音乐也有多种解释:1、特指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
钻石卷-钢琴弹奏世界名曲集 内容简介 钢琴传入中国较晚,至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的钢琴演奏、教育及创作也都开始的较晚,中途又经历了许多坎坷和艰辛。但...
音乐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情节及舞台美术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艺术门类,它起源于19世纪末,历经演变,到今天已成为一种深受大众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
欧美近现代钢琴小曲集 内容简介 本集所收曲目均出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美著名作家的手笔。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仍继承传统的手法,但是有别具一格的创新,较相同程度的钢琴...
本书是著者根据他的理论体系,用散文的笔法,概述音阶、音程、和弦、变化音、曲调、节奏、和声外音、转调、对位、曲式等这些音乐
热土深情-中国优秀合唱曲选-简线谱对照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套系列合唱曲集,所收曲目涵括中外,是从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经受了时间、实践和广大群众传唱检验的大量优...
《长笛演奏实用教程》作为初级教程,实用性和趣味性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初学者自学和业余学习的特点。为此,《长笛演
琴歌指弹吉他独奏曲精编集:4 本书特色 指弹达人“琴歌”*新曲集,本集应邀特含五首简易编配曲. 本书收录指弹达人“琴歌”的*新23首优秀改编作品,每首曲谱都带...
太平村的锣声-马智立剧作选 内容简介 都说编剧是难的差,写戏是苦的活,我误打误闯入了此行,写了半辈子戏,说不尽的苦辣酸甜,毕竟,坚持下来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
当我再一次读起珂勒惠支的作品时,内心不由重新涌起曾经有过的感动。我知道,这种感动不属于我个人,它是看过珂勒惠支作品的人们
名校名师、设计新锐,倾情打造全新的设计专业教材,让教育与设计按轨!现代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构成同其他设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精品。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
妈妈聘用了一个巫婆-爱上肖邦的音乐-(含CD) 本书特色 ★中国琴童家庭的首选经典音乐培养书来自艺术国度法国★畅销12年,影响一代人★国内首套将音乐、故事和图画...
[英] 迈里格·鲍温,英格兰知名音乐节(CHELTENHAM)总监。[英] 雷切尔·鲍温,英国古典音乐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歌唱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多年,是当地儿童...
身体よりも象徴に、絵よりも文字に、性器よりも行為に、肉が麻(むずむず)する中国的感性は、独特の春画世界を創出した。屋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