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我国周代编钟的音列进行了归类梳理,发现了音程系列所体现的弦长等差关系。进而观察
到,不同的编钟系列的底部音程有不同的样式。从底部音程的分类着手.作者探寻到对弦长作6.5、4
等分这样三种不同的等分制。在对这种等分制的取音方式予以综合的基础上.作者揭示了散声上
方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歧.在阶名关系上呈现为”徵一羽“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
歧.这也体现了“三分损益法”与三度生律法(与弦长6.5等分制相关)两者造成的分歧。
——赵宋光
文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
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
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
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
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韵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论文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
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卓的年
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以
炭现音咧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
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
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
——崔宪
本文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
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于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
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作者基于对目节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
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
《弦动乐悬》分析了西周编钟音列;梳理了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讲述了钮钟的出现与鼓音列的转制;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侧鼓音及相关问题等,对编钟的历史及既往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编钟的研究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宋人的金石学已经涉及一些出土的古乐器,其中主要是钟磐之属,其研究主要局限于乐器的形制、铭文和年代等方面。北末后的青铜器著录和研究仍以铭文和文字训诂为重点。首先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近代的王国维,其金文研究不再停留于单字训诂,而是注意把青铜铭文和历史结合起来,对商周历史作综合研究。之后郭沫若更是从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角度对编钟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他的研究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均不在音乐艺术本身。真正以音乐艺术为目的的编钟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且自一开始就与音列的分析联系在一起。
一、编钟间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五四”以来,在文史界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国音乐史学家开始注意到音乐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工作的领路人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刘复(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刘复介绍西洋科学技术并用之于国学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乐律方面,与王光祈一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30-1931年间,发起并主持了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官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可称得上是对钟乐音列的律制、音阶等属性作针对性的、有方法的测试与分析。他在故宫的测音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所测乐器单是编钟、编磐就达500多件。之后,他又赴河南、南京、上海等地进行音乐考古研究,其对象涉及钟磐乐、乐舞造像等多个方面,尤以钟磐乐研究最为突出。在测音方法上,他以音叉为定律标准器,以3张“审音小准”为测音工具,测音时先取其各音音高的弦长,换算成频率;再算出三准数据的平均数,进而换算成音分数,并将这些数据列表与国际通行的十二平均律、中国传统的三份损益律作比较,得出音列的音程关系相对准确,为清官钟磐乐音律混乱的事实提供了证据。可见,在刘复的编钟音律研究中已摆脱了种种陋习,他引进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诸如英国比较音乐学家埃利斯所创的音分法,从律制角度来解释钟磐乐的音列现象,实属音乐形态学研究的先驱。
孔义龙,1968年10月出生干湖南省平江县。1992年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先后于音乐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杰出论文奖”,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8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006年12月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钟上之乐一弦之律》 2006年9月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现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的成员,与广东省文化厅台作,共同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的普查与编纂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雅尼乐音-雅尼音乐欣赏手卷 内容简介 雅尼音乐致敬中国、致敬人类,《雅乐尼音》致敬雅尼、致敬音乐! 《雅乐尼音——雅尼音乐欣赏手卷》,致力独家揭秘雅...
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爵士乐评论家纳特·汉托夫关于美国音乐的评论结集。书中收入音乐随笔和评论文章60余篇,跨越爵士乐、布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对原来的一些问题作了调整,对所叙述的内容作了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当代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
管弦乐队配器法-(修订版) 本书特色 《管弦乐队配器法(修订版)》作者牟洪多年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配器法教学,具有丰富的配器法教学经验。本书结合乐谱分析,详细讲...
儿童竖笛启蒙 内容简介 幼儿园以竖笛为主的民乐教学,不是简单地改变过去的幼儿音乐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适应了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在《...
《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是一本专门研究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和声技法及规律的专著,目的是为有关的创作者、滨奏者、演唱者以及
《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海外中国美术研究丛书》编著者李铸晋。这些论文被分在研讨会的三个主会场上宣读
从保守、没有艺术家个性并富有极强宗教色彩的拜占庭艺术到19世纪、20世纪活跃在画坛上的各种派系的艺术家及其重要作品,《欧洲绘
《嫉俗》是一本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各式各样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些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落俗套
民谣吉他弹唱入门 本书特色 《民谣吉他弹唱入门》是一本民谣吉他初学辅助教材,完全从零起步讲解,把吉他弹唱入门的知识总结成12课,并配有大量的实体图片进行说明,通...
你不可不知道的中外名曲50首欣赏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中国乐曲、歌曲部分及外国乐曲、歌曲部分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惆怅、愤懑情感的抒发——琴曲《潇湘水云》赏析;生动...
《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文笔,分析了中国从古至今、各流各派的艺术杰作和其产生的历史、心理动因,为读者
作品目录《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第一章 音、音高与十二律第二章 音符及其时值的划分第三章 谱号、律吕与辅曾第四章 节奏与节拍第
世间优美清净之物,莫过于花,面对花朵,一时之悲哀、愤怒、疲劳,尽数挥散,不觉闻已心旷神怡,栽培之有无限的趣味,赏玩之可得
它是一部身体文化的图像手册。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读到美术史,也能欣赏到身体之美。本书从西方美术发展史上的裸体绘画和雕刻中,精
《书史》是一部用文言体书写的中国书法史,作者季惟斋摩挲遍考历代书迹,穿穴典籍,辅以游旅目验,用力甚勤,独见遂多。该书上溯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1-彩色大音符版 本书特色 汤普森主编的《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彩色大音符版1)》旨在带领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演奏...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复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
▉内容简介苏菲·卡尔获得一笔奖学金,到日本进修三个月,与恋人M约定在新德里会面,最终却等来分手的消息。为了尽快从失恋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