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集结柯裕棻过去在《联合报》“文化胭脂”专栏、《人间副刊》专栏、《联合文学》“逃逸路线”专栏等的文章、博客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新作的文集。这是一位具有现代感的读书女子对于单身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意见?或论理或抒情,或反省或嘲讽?或提醒或感动,文字细腻、风趣、深刻。可以看到作者以女性角度来观察社会的许多现象,包括身边朋友、瘦身一事、看美国影集等,柯裕棻用她*锐利的观察角度,来告诉读者他的内心,有感动、厌恶、讽刺甚至到搞笑了。
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人生的困扰很多,多半与婚姻无关。除了忧国忧民之外,我们的困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体重、工作、钱——或者花钱。过了三十岁,一切的起伏都趋于稳定,即使遭逢打击也不致捶胸顿足,顶多是自暴自弃化悲愤为食量,托希望于工作。当然,我们也担心各种关系,人际、家庭与我。这是三十岁以后的能耐:即搞理论,也搞笑。
哎哟,其实我想胖都胖不起来
体重是个痛处。
有些明星把减肥当成事业的一部分,有些企业把减肥当成商机,对我这种升斗小民而言,减肥是终生的恐惧,也是终生的磨难。我自青春期开始就很高大像只恐龙,曾经受到许多嘲笑。长大后瘦了许多,又念了一些女性理论,明白这种身体的完美标准其实是父权的眼光,更知道女人减肥即使不是为了男人,也还是屈服于某种社会的责难。
尽管我心里清楚,可是母亲从前斥责我的自制力不够,个性软弱等等,还有同学给的可怕的绰号,时时跟着我。个性的缺陷和道德的谴责始终与身体的不完美相随,从前肥胖的身体终究成为长存的隐忧,并且塑造我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日后瘦了,心里却仍时时带着肥胖的恐惧。
身体竟如此鲜烈形塑人的主体意识,铭刻人生的记忆,记载社会的征候,它的表面形成意义的网络。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身体是无法概称的一连串过程、器官、流体、能量、肉的实体,也是非实体的事件、速度与时间,他认为欲望是这种过程的驱动力。这肉体的磨难其实不只像许多学者所鼓吹的「爱自己的身体」那样简单,这是焦虑问题,也是欲望问题,我必须先诚实面对它,才能面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权社会。
因此瘦身广告不会令我勃然大怒,我总是带着冷眼看那些瘦伶伶的身体,邪恶地祝福每个拍瘦身广告的模特儿都如愿以偿,瘦到三十公斤以下。我还会非常病态在看电视时批评那些减肥明星太胖,*好瘦到一块肉都没有。看见减肥药品广告就希望这些公司倒闭。听见哪个女明星在炫耀减肥就祝她得厌食症。看见坊间一大堆瘦身书籍就觉得秦始皇焚书是个德政。
可是,在听一些学术演讲时,只要听见种种批判瘦身与父权的大道理,我就疑惑,难道每个受到身体外观磨难的女人都是被父权洗脑的无知者吗?我自己对身体的焦虑实在无法借着刻舟求剑式「建立理性与正确的身体价值观」这种更大的道德立场就可以解决。
这进退维谷的身体道德困境,是每个被瘦身美学困扰的身体的困境。身体岂仅是个概念或理性,我活着它,它活在社会里。
有一次我和大学时的朋友小乖去远企前的风餐厅吃饭,小乖是个知名电脑公司的全球行销经理,住在硅谷,要和她吃饭得在她回台北视察业务时排进她的时间表。我们大吃之后开始例行自责吃得太多,同时还不忘叙旧。这时我们遇见另一个大学的朋友小婷。
小婷是个超级瘦女,十年不见她还是很瘦,一坐下来就打招呼:“啊,怎办,我越来越胖。”
我很想把水杯往她脸上砸去。
小乖是个乐观者,她竟说:“你不会啊,你看我们。”然后继续这个非常没性别意识的话题。
我们伪善地聊了两个小时,刚才吃进去的热量成为无法消除的罪孽。
*后小婷竟说出可怕的话:“哎哟,其实我想胖都胖不起来。”
于是我宣布不想再参与这个话题。
小乖说她要回家处理一些表格。
我希望她好好加油,促进国际金融和全球科技。
小乖说她好累,一星期工作八天(因为她老是飞来飞去活在时差里),可是却瘦不下去,瘦身是有闲有钱的人的事。
这一点我们都同意。然后我和小乖就又胖又累地回家了。
打败所有的人
身体的“自瘦”意识形态简直像瘟疫般蔓延,穿梭人生。我虽幸免于美白瘦身这种柔弱的身体意识,却完全被另一种名为“健康”的观念俘虏。
有个朋友叫小璋,刚满三十,是个极端的斯多噶分子。她在饮食概念上奉行简单主义,可是行为却相当激进:只要迷上马铃薯,就会连续一个月只吃马铃薯;迷上青菜,就会一天吃掉十把青菜;她也曾有一天吃掉一磅人参的纪录。我深受她影响,因而迷信维他命和素食。
然后我变本加厉,加入了一个健身俱乐部。那里男教练的身材完美得像石膏像,女教练的身材更如钢铁打造的雅典娜女神。我一见倾心,立刻刷卡加入。
**天报到,教练让我做体能测试,并以奇特的数学公式换算我的脂肪值。
“体能不错,但是脂肪值有点高。”他说,“三个星期就可以正常,只要一星期去三天以上。”
他让我试用每个机器,它们全是单一功能的器具。几根钢条和几十颗螺丝钉拼在一起,只为了锻炼身上一条不显著的肌肉。有些机器的形态匪夷所思,像古时候奇怪的刑具。
我随便拉拉,说:“好,我知道了。”他就说:“好极了,我们正式来吧。”
他带我到一架跑步机上,设定二十分。我于是像老鼠一样跑了起来。这当然很可怕,我流汗流得像洗澡,生不如死。为了面子,我还是使劲跑完了,从机器上滚下来。
教练又走过来说:“很好,来,再试这一架。”他带我到另一架类似滑雪器的机器上,又设定二十分。我又像老鼠一样跑起来,有点恍惚。这家健身房真的名不虚传。
我摇摇晃晃跑完。爬上磅秤,掉了一公斤。
因为魔鬼健身房很有效,所以我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并且刻意避开负责我的那个教练。第四次我发现有一种运动叫飞轮,有点像骑脚踏车,号称是每时间单位*耗卡路里的运动。它的概念是模仿山地车。教室前方有几幅大原野的玻璃图像,教练会随着音乐的强度和骑车的方式改变玻璃图片的灯光,有时是爬坡,有时要加速。
学员之中有个女孩很瘦,教练就请她出去,说她太瘦,不能做这个运动。我们这些被允许留下的人,面面相觑,真是万分尴尬。
飞轮课程的背景音乐是非常具指标意义的激瘦女星郑秀文的舞曲,我不知道她的舞曲也有这样咬牙切齿的时候。脚踏车旁边的地上滴落一大摊汗,汗流进眼睛里也来不及擦掉,又像眼泪似的流出来。
飞轮骑到*后,所有的人都不成人形,教练还会跑到我们身边大喊,GO,GO,GO!他会对女生喊,女人,加油加油加油!对男生喊,男人男人,你是男人!
我在剧烈的喘息中升起一股想要征服全世界的冲动。
结果却是,我骑着骑着,就真不行了。在绿草平原上冲刺的时候,我变成被世界征服的人,教练在我旁边大喊女人加油都没有用。
我笃信这近乎仪式性的健康宗教,把自己的身体放到工厂一样的机器上去生产。究竟可以得到什么产品,我实在不知道。不过,身体极端疲累的时候,精神仿佛进入了涅槃的极乐状态,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我在身体的苦痛中得到一种自虐般的愉悦,这点,大概会被很多唯心论的学者诟病。
我想起福柯的说法。福柯是法国的历史哲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自我的照拂》(Le Souci de soi,也通译为《关注自我》)。在书里他讨论了古希腊人如何以知识和行为对待自己的身体为物体,以及他们如何相信经由身体的净化、转换、矫正,可以得到精神的整治。在福柯看来,这种身体工程其实与个人主义和自我的驯化有关,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权力因而建立在这种信仰与实践之上。
我把这个学术心得告诉小璋。这神经病的家伙,立刻加入另一个健身房,并且发疯似的,一个星期去了十次,打败所有的人。
旅游的得与失
常常看见许多旅游书一本正经地讨论各地的风俗文化,上下纵横数千年,仿佛游客们动不动就要来个深度文化之旅,妖精似的在两个星期之内把那个文化的精髓吸尽;或者常见的是另一种异国购物指南,指导我们如何在十天之内在某城市风卷残云似的挥金扫货。这两种观点总是假设,旅游是某种将心灵或物质填满的掠取式经验。
且不论旅游业究竟如何在二十世纪崛起,又如何与资本主义相狼狈成为主要的休闲工业之一,光看旅游书就不难发现,旅游的观念里其实带有某种文化立场。这种文化立场除了和我们如何看待异文化有关,也和我们如何看自己有关。其实更不可思议的是,旅游也可能是种损耗,而且和我们的愉悦有关。
我曾和朋友小君参加一个旅行团去了西藏。我们去西藏之前,因为想到即将要去受苦受难,在台北还自暴自弃地大吃了几天。
小君这人冰雪聪明又爱玩,可那样聪明的人过了三十之后却开始天天为小腹烦恼。在酒吧鬼混时,小君*喜欢抚摸着自己的小腹,一边喝啤酒一边说:“啊,我凸出的小腹啊。”那表情实在让人疑惑她是怨恨它还是疼惜它。
西藏当然美,没有人会后悔看过那风景。偏偏我途中患了感冒,在高原上,感冒并发高山症是个致死疾病。我头昏眼花了几天,到了日喀则竟开始发烧并且胡言乱语。众人纷纷走避因此我被迫留守拉萨,等团队从喜马拉雅山回来。我独自一人在拉萨逍遥,竟然也开始吃喝玩乐逛街购物,吃东西买东西,吃东西买东西,硬生生把拉萨玩成香港。
结果,小君她们从喜马拉雅山区回来是七天之后。我养得白白胖胖,而小君却整整瘦了一圈,不但小腹没了,连胸部都快凹进去了。脸变得瘦尖,晒得灰扑扑像只小猫。
小君一进到旅馆浴室就大叫:“啊,文明的抽水马桶啊!”然后就绘声绘色地把一路上的卫生设备诅咒了一番。
她发现浴室里有个磅秤:“哎呀,我都忘了世界上还有这种东西了。”
她站在磅秤上,忽然大叫:“我瘦了六公斤!”
这真是个文明的刹那。
小君一星期瘦六公斤的西藏奇闻轰动了台北的朋友圈。
回台湾时小君的哥哥来接机,小君从他面前走过,她哥哥都没认出她来。
小君到我家玩,一进门我妹就大叫:“天哪!你是怎么瘦的?”
所有见到小君的人都被她吓坏,人人变色。
小君打电话跟每个朋友报平安都说:“哈啰,我是小君,我已经从西藏回来了,我瘦了六公斤,现在身材姣好喔。”
每个朋友一听见六公斤,都惊声尖叫:“真好!”然后隐隐怨恨这家伙。
小君真是乐死了,天天穿紧身衣裤,婀娜多姿,而且竟然发下海口毒誓:“我从此不再吃东西了。”
西藏在大家眼中忽然成了某处瘦身圣地,有人盘算这绝对比瘦身中心便宜,即使不能像小君那样激瘦,像我这样大病一场,掉个两三公斤还可以血拼也不错。对于我们旅行后精神的提升和身体所受的磨难,大家好像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然而好花不常开,回到台北之后,人人都想见小君,怎么约都是吃晚餐、喝夜酒。小君任凭毅力多好,也难守毒誓。几天之后,小君又开始担忧她的小腹了。朋友们对于小君终于回复常态,都觉得很欣慰。
毕竟,去西藏是灵性问题啊,朋友说。
吐血
说来奇怪,我早年颠倒狂乱的经验很多,但说到关于确实的身体记忆,我却有点模糊了。大概是因为这些经验再疯狂,*后也都转化为了精神上的震撼吧。就这点而言,身体的记忆仿佛总是散漫的,不及脑子清楚。
然而身体的记忆差一点也好,否则有些感觉如果像VCD一样,只要一想到就自动播放重复一遍,实在叫人受不了。
例如吐血这件事。
我一共吐过两次血,都发生在美国念博士班第二年的冬天。**次吐时,因为不知道事态严重,还觉得稀奇好玩。第二次因为有了前车之鉴,知道后续的治疗动作比吐血更恐怖,边吐边发抖,担忧极了,心里的害怕反而大过身体的不适。
吐的时候其实不痛,一点也不,完全不像习惯中呕吐的感觉。胃不翻搅也不痛,胃里的物质仿佛自动滑行一般,很顺畅地,哇啦哇啦从嘴巴里冲出来,只一下子就吐一大堆。我趴在马桶边,觉得吐得真利落,这时才莫名其妙发现秽物的颜色鲜红得恐怖,不是一般的肠胃炎。
我爬起来,擦擦嘴,按下冲水把手,恍惚难言。
我觉得这景象如果不是一个错置的青春期女生的噩梦,那一定是某种小说情节发生在我身上了。一时之间,除了曹植之外,我想不出还有谁以写作业写到吐血而闻名。
我几乎是略带兴奋地打电话给医生。
医生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我除了吐血之外,一切都好,而且吐得很爽落。
医生问我晚餐吃了什么,我白费许多力气告诉他究竟味噌汤和炒饭里有哪些成分。当然他和我一样纳闷,不过他还是建议我去急诊室看看。
那天夜里下大雪,道路难行,于是我在雪夜里叫了出租车到医院急诊室去。
真正的痛苦是从急诊室开始的。我填了初诊病历表,换上薄薄的绿色病人制服,等他们处理更危急的病人。冷得很,我在那里晃来晃去,旁观他人生死半小时,才有人要我躺下,问我为什么知道吐的是血。我说,因为我没喝番茄汁。
为了证明我的说法真实,并作正确的诊断,他们千方百计从我嘴里伸一根管子进去抽出胃液来看,果然铁证如山。这个逆向插入的过程有点困难,又让我吐了别的东西,差点连胃都呕出来了。我呕得惊天动地,吓坏了其他病人,引起众人关切,并围观我的呕吐物。还有病人对着我指指点点说,唉呀,这些胆汁还真是绿得少见,等等。
护士小姐也说,你的胆汁还真不少。我真不知道该不该说谢谢。
接下来医生在我肚子上按来按去,我的精神逐渐有些衰弱,因此每个点都觉得很痛。
我又灌了一些药,又被送去做耗时的超声波检查,在肚子抹上冰凉不堪的透明胶,以某种仪器反复探测身体内部。
如此这般翻来覆去,折腾了一整夜,我被释放回家时,已经天亮了。
我觉得筋疲力尽,病恹恹的,仿佛大病一场,此时才虚弱地感觉到,自己真的吐血了。
焦虑空间
**次读到有人形容说谁活在衣柜里,是很久以前了。这话并没有像现在一般有性别政治的意涵,而只是讲一个人(通常是女人)如何专注于她的衣着,整天换衣服,是略带调笑意味的形容词。
日本推理作家江户川乱步曾写过一个故事,描述一个女人如何用衣柜谋杀亲夫。谋杀动机起于捉迷藏游戏,那丈夫躲在衣柜里,后来就死在衣柜里了。
每个人幼年玩捉迷藏时,一定都躲过衣柜吧?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的衣柜散着香水和樟脑的味道,有一件黑丝绒西装特别柔软。那里面的空气干凉,没有光线或时间,躲着躲着会睡着。
念高中时克服不了数学压力,我也会躲进自己的衣柜发呆。
到了前几年,在异地念书,听见朋友红发丽莎因为论文压力躲在衣柜里哭的事,虽然诧异却也觉得熟悉,衣柜果然是逃逸的空间。
可是衣柜却也是焦虑的开始,那焦虑衍生自衣服。
很小的时候读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读至她参加晚宴一节,穿着银灰色的长衫裙,挽发,戴珍珠别针,一切动作在五分钟之内完成。相对于她的情敌,一个衣着繁复又做作的富家女,不但不觉得寒酸,反而觉得这极简的打扮真有个性。
后来又读了达芙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也是一个寒酸女与衣着的挣扎,她痛苦与错误的极点在于她穿了不该穿的命运之衣——前妻溺毙之夜所穿的华丽辉煌的晚礼服。
乱世佳人郝思嘉落魄时也为了衣服吃尽苦头,竟然裁窗帘布做礼服。
小时天天必看的卡通小甜甜,也是个穷女孩,一样在面对安东尼时担心自己要穿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苔丝姑娘、简·奥斯汀笔下的所有女子,还有大家都念过的小妇人,没有人不担心衣服。而菲律宾的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的那个衣柜,也叫人印象深刻。
对衣物的渴望折磨这些女人,而社会惩罚她们过度的渴望。
年纪大些,读《红楼梦》、张爱玲,他们对衣物无止无尽的大幅描绘,耽溺、焦虑、匪夷所思。拮据的邢岫烟在大雪天没有穿大红猩猩毡,竟引起众姐妹的隐隐关注,真是可怕的社会压力,贫穷藏也藏不住。而张爱玲很明白这压力,有阵子她似乎天天担心买什么布料裁什么衣服,她小说中的女主角不论贫富,也常常为衣着烦恼。
除了中国之外,日本文学对衣物的偏执似乎也没有性别。不论男女主角的出场,都要细细交代是什么样的绸,什么样的染,梳什么样的髻,打什么样的结,拿什么扇子配什么刀子,足袋多么雪白,梳子又多么精致。从《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到尾崎红叶、谷崎润一郎、吉川英治、川端康成或三岛由纪夫,法则不变。
……
柯裕棻,1968年生于台湾,处女座,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大众传播艺术博士,现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专攻大众文化研究,研究主题为电视文化与消费社会。曾获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台北文学奖。著有散文集《青春无法归类》、《恍惚的幔板》、《甜美的刹那》,小说集《冰箱》,对谈录《批荆的连蛄》等。常发表评论、散文或书评于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ELLE》、《电脑家庭》、《联合文学》、《诚品好读》等杂志和报纸的文艺版面。负责撰写的专栏有: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三少四壮”、联合报副刊“文化胭腊”、联合文学“逃逸路线”。
私家介绍
29岁时拿过两个文学奖,不算早。因为太热爱自由,所以有点散漫。阅读是生活里的重要内容,比较喜欢小说。可以喝点酒,不过更爱喝茶。喜欢摇滚乐。对不经意的小事物非常敏感……
人在旅途-世界华人文库 本书特色 少君的城市散文,有一种特别的气韵,不是西洋镜般的眼花缭乱,不是贸然的惊喜和悲叹,而是追寻着历史文化的脚印,应和着自己多年的心理...
筷子扎根 本书特色 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有一种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被回避,那就是人的形象有可能不是庸俗的,而是高贵的;不是阴暗的,而是决意做出英勇的选择。...
臧克家诗选-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臧克家的诗歌作品集,基本上以诗人作品的写作时间为序;所选入的绝大部分作品,善于以现实主义笔调切人生活,不晦不隐,表...
《夜晚的故事》内容简介:博尔赫斯创作于一九七七年的诗集《夜晚的故事》,收诗三十一首。作者对诗歌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有很深的
旧都百行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是明清以来北京城存在过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行各业的情况。旧都百行 目录 前言:独特的情结自序油盐店羊肉床子切面铺蒸锅铺饽饽铺烧...
生命的品质-周国平散文精粹本 本书特色 人*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
毕淑敏散文经典温情疗愈系列-幸福的尺度 本书特色 1、毕淑敏执笔25年来*全、*新、读者*喜爱的名篇典藏套系。2、装帧时尚精美,并附赠象征幸福和希望的太阳花种子...
贾谊集校注-修订版 本书特色 《贾谊集校注(增订版)》为游国恩等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修订版指定的参考书贾谊集校注-修订版 内容简介 简介《贾谊集校注(增订版...
街头的自语 内容简介 《街头的自语》包括:智者的*后弱点,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智者的*后弱点,“沉默学”导言,康德、胡塞尔和职称,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名人和...
空裙子 本书特色 一部现代小说文体创新的力作,以北京众生相为代表的新都市小说,集梦幻乡村的湖光山色与巴洛克风格的诗意语言追求,一部划时代的先锋性杰作!《空裙子》...
活着本来单纯:丰子恺散文漫画精品集 本书特色 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活着这回事,本来是如此单纯。所谓单纯,不是幼稚的天真,而是一种超越了世故,知...
金爱烂,1980年生于韩国仁川市,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戏剧院剧作系。2002年短篇小说《不敲门的家》获得第一届大山大学文学奖,该小说又发表于2003年《创作与...
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本书特色 我梳理着一块大陆的漫长历史,但是在梳理中,我从浩瀚的典籍中选择着我认为是*重要的史料。我描述着一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共同...
五十一位中国国民党中常委的最后结局 内容简介 《民国名人的*后结局》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该丛书按照人物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
最美不过诗经:在古诗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国学经典《诗经》的重新解读,并主要以诗经中爱情相关的篇章为主。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20...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内容简介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个难以捉摸的谜,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这个谜一样的男子,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陌生到我们只知道这个...
《心灵浴场》内容简介:《心灵浴场全集》内容:面对物质的充足、世事的瞬息万变和高强度的生活,21世纪无疑是一个心灵的大浴场。对
作者野村美月Mizuki Nomura出生在人人皆知的合唱王国——福岛。从小就喜欢创作故事,立志成为作家。以《赤城山桌球场歌声响起》获得第三届Entertain...
鲁迅小说全集-精装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鲁迅小说全集》是由哈尔滨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本文学经典著作。作者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马约卡之秋(万岁!马约卡) 本书特色 马约卡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们过着怎么样的的生活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它——“跟随我来这个宁静之岛,那里男入从不匆忙,女人永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