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作者:陶东风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01

评分:4.8分

ISBN:978753344935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是作者近年来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思考的一个结晶,收入了作者*新的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主要论文。他从文学专业角度出发,阐述近年来的文学思潮和理论反思,当代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及其个案研究等。此书让我们对西方文化研究的谱系、问题思路,以及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得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不过,该书真正的着力处不是对一般事实的概述,而是对文化研究的反思批判,其反思批判的独特视角、立场与勇气是其分量所在。在文化研究领域,作者通过对后现代、文学重建等当代热点问题的分析,拂去了其表象的存在,目光直指其内在的底里。作者借助阿伦特的政治概念来重申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公共性品格,批判文化可能的歧途与堕落,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锐利作风。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本书特色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张扬着作者一以贯之的锐利文风,视角、立场与勇气是作者的力量所在,重申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公共性品格,迎击文化可能的歧途与坠落,越过对文学一般事实的概述,直切文化批判的底里。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目录

导论重建政治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
上编文艺思潮·理论反思
**章文学的祛魅
附录学会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就《文学的祛魅》一文回应郭铁成先生
第二章告别花拳绣腿,立足中国现实——当代中国文论若干倾向的反思
第三章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第四章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
第五章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一个历史兼形态学的考察
第六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主义批判
第七章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近发展
中编文化现象·个案研究
第八章于丹的食利者的快乐哲学
第九章消费文化中的身体
第十章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
第十一章新文学“终结”了吗?
第十二章脱离了道德底线的暴力展示——国产大片批判
第十三章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玄幻文学”引发的思考
附录一也谈“土豆”与“土豆”的生产机制
附录二就“玄幻文学”等问题答《南都周刊》记者问
附录三就“玄幻文学”论争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附录四就“玄幻文学”、“80后一代”等问题接受《信报》专访
下编文学·政治·阿伦特
第十四章故事、小说与文学的反极权本质——关于阿伦特、哈维尔、昆德拉和克里玛的阅读笔记
第十五章阿伦特论民族主义
第十六章阿伦特论本真政治
第十七章阿伦特论现代世界
第十八章阿伦特论哲学和政治
第十九章阿伦特论政治和思想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节选

曼海姆曾经论述过民主大众社会精英的过量生产现象,认为:“民主大众社会的这种公开的特点,再加上它规模的再加和广大观众参与的倾向,不仅产生了过多的文化精英,而且也剥夺了这些精英人物所需要的、将冲动升华的专有权。”②精英文化“祛魅”的另外一个戏剧性的标志是消费主义逻辑对于大学精神的改写。这是大学的“祛魅”。大学精神是五四时期奠定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在就职演说中,他阐释了大学精神:“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先生的“兼容并包”大概只限于学术的范围,没有把大众文化与消费明星也包容在内。“高深之学问”既区别于政治化的俗学,大概也不同于消费化的媚学。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辩》中主张大学要“超越现实”“不求近功”。旨归均在倡导大学的独立精神。解放后,大学精神受到了极“左”政治势力的极大冲击,到“文革”时期的工农兵管理大学,大学精神已经荡然无存。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权力控制、践踏大学、工农兵领导大学等反智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的沉痛反思,新时期以来精英知识分子达成一致的共识是:大学精神、大学灵魂是自主自律,是启蒙大众,是对权力和金钱说“不”,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独立品格,对现实持深刻的批判精神。由此大学自粉碎“四人帮”以来一直是精英知识分子垄断的神圣殿堂,是大众敬仰和艳羡的地方。这一切无疑使得大学“魅化”,使得大学行使着把精英知识分子神化和圣化的功能。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 作者简介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温
岭,l982年毕业于浙江师大中文
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
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
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特
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曾赴美
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港
台等地进行学术访问。
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
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专著有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 《(文
学史哲学)》、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
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后
殖民主义)》、 《(阐释中国的焦
虑)》、《(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
子》、《(从美学到文化)》、《(90年
代审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西方与中国)》等12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