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的背影

王族的背影

作者:唐荣尧 著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01

评分:4.6分

ISBN:9787227036821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王族的背影 目录


世上已无党项人(自序)
**章黄土高原,党项人的中转站
**节无定河边,党项人消失的背影
第二节古庙会:无定河边的西夏“化石”
第三节统万城,黄沙深处的“泰坦尼克”
第四节米脂,党项崛起的*初根据地
第五节李自成和丁玲,西夏党项贵族后裔?
第六节铁打的葭州,西夏的东界
第二章长调吹远的草原悲音
**节腾格里,长号和驼队的食粮
第二节曼德拉山麓,沙漠秘境之舟
第三节藏在毛乌素沙漠里的唐古特人
第四节阿尔寨,草原上的西夏印记
第五节黑水城,西夏学的催生地
第三章北亚草原上的石像之谜
**节吐鲁番盆地,西夏清晰的遗影
第二节天山之北,草丛里的西夏北逃线路
第三节阿尔泰山下,金字塔式陵墓之谜
第四节额尔齐斯河畔,发出音乐的石像
第四章藏羌高地,大地阶梯上的神秘逃亡
**节从黄河到岷江,匆促地逃离
第二节茂县,进入川西的**驿站
第三节杂谷脑河边,历史的两个书写途径
第五章川西高地上的西夏谜踪
**节川西高地上的西夏谜踪
第三节木雅:西夏人南逃的集结地?
第四节九龙,木雅与“西吴甲布尔”探秘
第五节318线南北,川藏线上的追寻与迷失
第六节德格,绛红色里的流徙
第六章祁连雪色,八百里的西夏背影
**节凉州,西夏的“天府之地”
第二节甘州,佛影无边
第三节肃南草原,西夏河西农业之脉
第四节敦煌,西夏艺术的另一个收容者
第五节天祝,匆匆而过的西夏马蹄声
第七章青海,移动的佛音
**节大通河边,西夏“皇家族谱”的真伪
第二节“夏都”,谁催成高原之城
第三节隆务河,西夏疆域的西南倒影
第四节玉树,西夏宗教版图的“新大陆”
第五节德希热巴的西夏传教之旅
第八章天上的西藏
**节西藏大地,替宁夏寻找西夏
第二节昂仁,藏戏之乡的西夏渊源
第三节萨迦寺,中国的“第二敦煌”
第四节穿越“地狱之门”,到“云朵上的米尼琪雅”
第五节夏尔巴,生活在*高海拔的族群
第六节伊吐鲁,解秘的佛音
第九章内地的追寻
**节小河谷里的“隐居者”
第二节600年藏书,漂浮是伪历史?
第三节居庸关,让西夏“突醒”的文字
第四节保定经幢,西夏文字出现的东极
第五节杨琏真迦,飞来峰上的西夏高僧
第十章浓雾背后的重庆钓鱼城
**节三江汇流处,世界军事史的拐点
第二节六盘山下的论争,萨迦派与噶举派的西夏之缘
第三节从西北到西南,西夏人参加的“蒙古联军”
第四节钓鱼城,和银川城不一样的战争结局
第五节缙云山,一段西夏古乐的传奇
第十一章山的那边,云的这边
**节丽江,纳西之谜
第二节金沙江边,一条谜一样的路线
第三节泸沽湖畔,神秘的摩梭人
第四节夜晚的泸沽湖,你的性别是什么
第五节八月,滇西北的游历与怀想
后记
诞生:一份没有秋天的年季里的感恩

王族的背影 内容简介

本书以银川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做辐射状,对西夏后裔逃亡或隐遁的线路进行追寻,对途经省份有关西夏的一些重点地方,从经济、文化、地理、旅游、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描述。萨义德的《流放随想》引用了12世纪僧侣作家雨果的话:“以为家乡甜美的人是初出茅庐的小子,还很稚嫩;以四海为家的人已经壮大;而将整个世界看成是异国他乡的人才是完人。稚嫩的心灵将自己的爱固着在大千世界上的一个点上,已壮大起来的人将自己的爱推及四海。”追寻整个西夏,使我的足迹在中国西部和中国北部的大地上留下了“自己逐步壮大”的痕迹。
这是一本单纯追寻对西夏后裔的去向的书,书里书外的一切是在勇气与爱好的支配下完成的。是集记者、考证者、行者“三者”身份完成的,也是经过大量徒步走访而完成的。这注定它是一本孤独的书。走进途中,才发现,仅有勇气是不够的,需要的很多,其中有读者和方家的批评,其中有对俗世中很多影响我内心洁净的东西的排斥与防御,有对那些不懂历史但动辄拿历史说事以满足个人私利与浮名者的鄙夷。

王族的背影 节选

**章黄土高原,党项人的中转站
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部交界处,是世界上黄土层*厚处,也是黄土高原地貌体现*集中的地带。中国文明史的记载中,这里一直闪现的是匈奴、氐、鲜卑等少数民族,汉族政权对这里的统治也总是呈现出一种放风筝式的游离状态。唐朝时期,这里走来了一批陌生人:他们来自远在几千里外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汉族史料称他们为羌人。严格地讲是古羌族中的一支党项人,其他民族对他们有着不同的称呼:藏族称之为mi nia,蒙古人称之为唐古特人。在国外的文献里,更多地续承了蒙古人的说法,将这批唐时来到这里的异乡人、异族人称为唐古特人。
隋唐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党项羌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边受吐蕃人的强大军事进攻,东边一直和汉族政权进行着长达千年的征战,导致汉族政权几乎没中断地征伐。在吐蕃和汉族政权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终选择了臣服唐政权。唐朝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这条线路因缺乏翔实的史料记载和研究历史者的亲自丈量,而变得神秘且模糊。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经过几次实地考察,逐步探明了这条线路的大致脉迹和走向:党项人离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黄河上游,以及四川和甘肃、青海三省交接处的原居地后,沿着白龙江流域东下,进入陇南、陇东一带,随之进入黄土高原,陇东旱塬的原始地貌使他们沿袭千年的流牧生活受到了影响。于是,这支游牧民族在辽阔的北黄土高原上继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从陕北高原到鄂尔多斯高原,从晋陕峡谷到黄河流域,*终在“黄河十害,唯富河套”的宁夏卫宁平原上,建立了和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封建政权大宋皇朝相抗衡的西夏王朝,这种抗衡持续了190多年。后来,帝国的梦想被蒙古人的铁骑踏碎。王朝的贵族、上流人士及对帝国忠心的僧侣、宫女、工匠、艺人、将士等,逆着党项人*初从白龙江进入黄土高原的线路,开始了一场神秘而遥远的逃亡。
党项人还没建立西夏政权时,他们的祖辈就在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建立过地方性政权,在无定河畔留下了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西夏建立后,还有大批党项人留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也一度属于西夏政权和宋朝进行拉锯战的战区。西夏帝国灭亡后,这里生活的党项人后裔的去向,一度被研究西夏后裔的学者忽视。对西夏人的探寻是个杂乱而漫长的过程,这里是党项人进入汉文化生活圈的**个大片生活区,也是他们在汉文化语境中建立的**个地方性政权的核心地区。审视党项人自青藏高原而来,到建立大夏帝国的整个流程,黄土高原显然扮演了跳板的作用,这里是帝国建立的一块坚硬的基石。对大夏党项人的追寻,就以这里为开端。
**节无定河边,党项人消失的背影
无定河,一条流淌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长的河流。当我将探询西夏后裔的脚步送到这里时,我清楚其中的道理:如果说贯穿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今天的甘肃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的大夏河哺育了党项民族的童年,那么,无定河则培育了崛起于历史视野的党项民族的青年时代。无定河既是一条和西夏有着精神源头意义上的河流,也是伴随党项人在西夏建国之前奔波于黄土高原上*长的一条岁月之河。从秦、汉开始,直到宋、明时期,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势力与北方大漠的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热土。古老的氐、羌、鲜卑、匈奴等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征战的痕迹,但真正让史学界从一个王朝形成的乳汁般作用考察这里的,还是她和党项民族的关系。
罗丹曾经说过:“缓慢本身就是一种美。”悄然穿行在陕北黄土高原。隐在黄土里的无定河,以一种缓漫的姿态流淌在黄土的深处,慢慢地收容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历史,其中包括党项在这里完成的和汉族政权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在唐代的天空下,缓缓地接纳了从青藏高原上来的党项羌。亦如后来缓缓地送走他们,默默注视着他们在宁夏平原上建立起一个后来和宋、金三足鼎立的王朝——大夏王朝。
永定河一直收留着党项人的记忆,忘却的只是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李万顺老人一直居住在无定河边,身份证上明确无误地表明他的汉族身份,老人对西夏的历史一直很热心,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带有民间性质的研究,他的家里就有一些关于西夏的书,他也和当地的民众一样,喜欢把自己说成帝王之后,因为,在黄土高原上建立地方性政权的李继迁(西夏建国者元昊的祖父)确实出生在这里一个叫李继迁寨的村子,李自成同样出生在这一带。对我提出的这里有没有党项人后裔的问题,他反问道:“你说能没有吗?西夏建国前,党项人在这里生活了近300年的时间,比西夏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出近100年。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的爷爷李继迁就出生在无定河边的,这个谁能否定得了?元昊的籍贯也就是这里!西夏建立后,这里也是西夏的疆土,西夏对这里实行过统治,前后加起来,这里和西夏的直接关系就有400年的历史,400年,怎能没有西夏人的后人呢?说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把西夏人杀绝了,能杀绝吗?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党项人的后代。”老人说话时的激动与反诘后的肯定语气,显然在加重自己的族人和西夏皇室的关系。历史讲究的是证据,他们又无法拿出铁的依据来,但也正是这种扑朔迷离,造成了党项和这些人的族源之谜,引诱着我的脚步继续深入。
西夏王朝湮灭后,散布在整个中国西北的党项人逐渐消失,无定河边的党项人同样将背影留给了后来的历史。无定河在西夏消亡后的700多年的岁月里,逐渐将这里的民族风俗掩隐在越来越多的汉族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历史表层上。如今,每年春节,无定河流域是一片狂欢:带有明显陕北一带民俗的秧歌、腰鼓、转九曲、燃火塔、玩社火、祭祖、祈神灵的庙会,和这里曾;辁生活过几百年的党项人的游牧民族遗风逐渐远了,只有拨开笼罩在这上面的雾霭,才能找到些许当年的党项人依稀的背影。
无定河,在唐代以前叫奢延水,从陕西靖边县白于山的中山涧发源,这一带山势高峻,地下水资源丰富,是陕北的洛河、延河、无定河等一些大的河流的发源地。洛河和延河都向东南流去了,唯有无定河由南向北淌进北方大漠,然后经过490公里的流程,汇入黄河。唐朝以前的无定河边,马蹄声里米来往往的是北方草原上一个个民族对这里的争夺或放弃,汉朝政权对这里的统治显得模糊而短暂,有时甚至是无力的放弃与无望的远眺,这里一直公元8世纪中期开始,迁徙的党项人经过10年多时间,到765年左右,以拓跋部为主的党项人以今天横山县无定河以北地区为居住中心,使这一带成为党项拓跋部兴起的基地。在唐代行政区域中,这里称为静边州,治所在今横山县党岔乡一带。唐政权眼中的不毛之地,却成了党项人很快兴起的“风水宝地”:往南的黄土高原厚土区成了他们的粮仓,往北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天然而上乘的马场,加上唐朝对他们采取的不征税政策,党项人很快在这里兴起。唐朝对党项人的这种税收优惠政策在大诗人白居易《代王佖答吐蕃北道节度论赞勃藏书》里有明显见证:“且如党项久居汉界,曾无征税,既感恩德,未尝动摇。”从陇东到陕北的大片土地上,很快形成了党项六大部落。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是南山部落,生活在无定河一带的叫平夏部落,党项拓跋部是平夏部的主力。南山党项在唐朝的政治评判中是不安分的一群人,唐宣宗颁布的秤党项德音》的诏书中就说:“南山党项为恶多年,化谕不悛.颇为边患。”对平夏部落则表扬为:“平夏党项素闻为善,自旬月以来,法使抚安,尤见忠顺。”后来,南山部落归顺唐朝后,被唐政府嘉扬为:“平夏、南山虽云有异,源流风俗本实不俗。”唐朝政府的好恶使位于无定河边的党项人中的平夏部落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唐朝末年,世界上*大的帝国大厦开始倾颓,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更是摧毁倾颓的帝国大厦*有力的推手,面对危及到帝国生命的颓势,唐僖宗调各路人马,前往镇压农民起义,骁勇善战的党项人被抽调到镇压的前列。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带领着的上万名党项热血男儿,离开无定河流域,南下参战。战争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告终,流居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党项人终于得到了唐王朝的认可,为一直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辗转流徙的民族赢得一个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唐王朝决定奖赏年轻善战的拓跋思恭。
……

王族的背影 作者简介

唐荣尧,上师赐名玛西然。先后就读于甘肃省城市学院中文系、西南师大中国新诗研究生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著有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像》,专著《神的过错》《神的家乡》,经过10年行走和10多万公晨的田野考察完成国内第一部大型历史走笔体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被诸多媒体称为“中国第一行走记者”,先后40余次获得国家、省级诗歌、文学大奖,20余次获中国新闻奖银奖、铜奖、中国报纸副刊伤口评比一等奖等国内新闻作品大奖。现寓居银川。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