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盖仙”夏元瑜于老北京生活近半个世纪,对民国风俗浸润颇深,点点滴滴,由《老盖仙谈民俗》呈现,皆沾染一种淡淡美感:吉祥画、聚宝盆、吸大烟、传饭统、老爷升堂、小民聚赌、丧礼、鬼节、扶乩的、要账的……种种可爱与无奈,无不折射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特性。民间生活习俗,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生气,历经现实动乱仍得传承,为百姓生息提供一方绿荫,这也是民俗一再让“老盖仙”牵挂的原因。
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一懂就笑盖式幽默**人。
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
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
如果没有(夏元瑜)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掌故新说
土包子考
“土包子”这三个字在台湾很流行,在北平可不说.我真想不通,用土做了包子当然不能吃,可是又怎么能够代表乡愚呢?有点儿欠通呀,欠通!所以要另找别的线索来研究,从“豹”字上下手。
中国的猫熊固然有名,其实还有不少动物是举世的珍品,雪豹就是其中之一。它产于阿尔泰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若干在两万尺以上、超乎森林线的雪峰上,连头带尾长七尺半,尾占一半,重约九十斤,毛长而白,有许多不清楚的暗斑.按说寒冷地区的兽皮都很贵,可是这东西的皮不贵,大概是毛粗而又不大好看之故。在北平的皮货店中常有,店中人叫它做“土豹子”,价钱比黄豹便宜。实际上雪豹的确是珍兽,台北三重市的名医陈炳华收藏着两张。
第二种是黄色的金钱豹,北自东北,经华北、华南,直达中南半岛以及印度全有。因为皮漂亮,所以虽多而价昂。
第三种是云豹,体形在豹与野猫之间,尾很长,有二尺六寸,跳跃时能有平衡身体之用。这兽在亚洲东部各地很多,台湾前十几年还有,现在绝迹了,日本人叫它“高砂豹”。这东西在国内常会在晚上跑出森林到附近农家去偷鸡鸭,行为不大体面。毛色是土黄的,有大斑,边上黑,当中淡,毛色并不好看,所以北方乡下人叫它做“土豹子”。于是得一结论,雪豹在皮货店中被人叫做“土豹子”,云豹被乡下人叫做“土豹子”,城里又把这名词来叫乡下人,到了台湾又念走音,变为“土包子”。不通之极,应改改才对。
王八蛋考
替“王八蛋”作考证文字,您先别说这题目太粗俗,怎么夏元瑜今天也说起粗话来了?这您就错了。我只是想学清代儒家研究训诂之学,不过读书不多,想不起有什么古文古字可探讨的。正好接了一个打错的电话,他不但不道歉,还骂了一句“王八蛋”,不知他是骂电话机呢,还是骂接电话的人?反正我一听这三字,顿时被启发了灵感,赶忙找出原子笔来爬出这篇稿子,于是也想起各人所接受的灵感大有不同。牧师布完了道说:“以上这些话是圣灵叫我说的。”作家们坐在家里忽地心灵一动,想起一篇大道理,跟卖棉花糖的一般,一小勺子的砂糖放进去,一大堆的棉花糖就涌出来。我呢,不是作家,心灵没动过,像写这篇文章一样,是被人骂出来的。所以韩信不羞胯下之辱,真是大有道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夫王八蛋者,王八之子也,论乎辈分,差之一代。”由这几句古话看来,“王八蛋”之所以成为骂人的话,还出于他的先人——“王八”——是该骂的东西之故。所以,必须先研究王八的起源。
查中国古书,*古的莫过于《书经》,其中《尧谟》《禹典》都够得上四千年了,以后宋初的《太平御览》,明初的《永乐大典》,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等,包罗万象,我不是吹,全逐字细查过.皆无“王八”两字。再查稗官野史、诸家笔记,也不曾有见过(现代新文法,等于英文的had seen)。又想到元朝施耐庵的《水浒传》,其中全用的是宋朝山东的基层社会的口语,也有不少粗话,鲁智深、李达之辈,全没用“王八”二字骂过人,可见这二字至少在宋元时代尚未发明,至早也不过在元明之际才通用的。而且王八的本意,是指龟鳖而言,在《水浒传》中,鲁智深说“团鱼大肚好吃”,团鱼是北方叫鳖的俗称,可见那时王八这名词根本还没有。团鱼的意思是圆圆的鱼,形容恰当;而王八呢,毫无意义。有人说是忘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第八个字——“耻”,所以叫做“忘八”,后来被叫走了音,变成了“王八”。我想用于骂人的话,没人费这么大的事,从八德上去兜圈子,被骂的人挨了骂,还得有点学问去细细地推敲才能明白,想来没这个道理。所以,我想这叫鳖为王八的话,许是蒙古人带来的外来语。北平话中有不少的外来名词,尤以食品类中*多,如萨其马、奶乌他、他思蜜,等等——不过这些甜食在中国原本没有,不得不采用满洲语。可是团鱼自古就有,为什么要用外来语呢?也有点欠通。总之,鳖怎地取了这外国名字,而又流行得如此普遍,很令人费解。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王八”二字先流行于北方,清朝南方人到北京做官,学说官话(北京话),别的没学会,先学了“王八蛋”,回去骂起人来都有点官架子的威风,至今这三个字在长江以南并不普及于民间。
既要考据古事,少不得要翻开古书看看,先找到《说文解字注》,对“鳖”字的解说是: “鳖,甲虫也(《考工记》注,外骨龟属,内骨鳖属。按:鳖骨稍内耳,实介属也)。”译成白话:“鳖是有盖儿的动物,骨头长在外面——有硬盖子的——是乌龟,骨头长在皮里边——有软盖子的——是鳖,全是长壳儿的动物(按:介属包括螺蚌等在内)。”
要说起它二位的盖子来,可大不相同。龟有一个完整的硬壳——背甲、腹甲和二侧的甲,全连在一块儿,脊椎骨和背甲愈合。有人以为乌龟会从壳儿里爬出来,那是万难办到的。它背上的这些骨片,上面又盖着一层几丁质的薄片——兽的毛,鸟的羽,全是这种物质形成。淡水小型龟的壳,比海产的大龟还结实。大海龟的腹甲相当软,背上的几丁质薄片也容易脱落。鳖可就不同了,背上没骨片,由每一脊椎骨向两侧延伸成一圆盖,上面长厚皮,在后缘特别多,长出一寸多宽来——所谓“鳖裙”,*好吃。鳖也没有侧甲和腹甲,英文叫它为Soft shelled turtle,就是软壳儿乌龟之意,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骨在内,内骨属鳖”。
在英文里有两个字,turtle和tortoise,中国人看着全是乌龟之意,在洋人眼里可不一样。7urtle是指水生的龟类而言,背面比较平(流线型),如一般水田中的龟和各种大海龟等。Tortoise是指陆生的旱乌龟,如美洲沙漠中的乌龟和南非的旱龟等,背面隆起较高。鳖可是完全水生,没生在沙漠里的。
龟在古时候地位很高,龙是鳞虫之长,凤是羽虫之长,龟是介虫之长,麟是毛虫之长,您瞧瞧它老人家竟和龙、凤、麒麟同列,是四灵之一。汉刘向说:“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殷人用龟甲和蓍草来卜未来,就是因为它们全通神。在春秋时,神龟的壳很受敬重。有一天,楚王派使者去请庄周为相,庄周说:“我问问您,有一只大龟,活着在泥里爬好呢,还是死了把壳儿留在庙堂之上受人拜好呢?”使者说:“当然活着好啦!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庄子说:“那,您就请回吧!告诉王爷说,我宁愿自由自在地在泥里爬,不要去当那死龟壳的宰相。”由这段对话中,也可瞧出那龟的地位,不过要死了才受尊敬,未免有点儿差劲。
下面有一排四个甲骨文字,第二字无疑的是龟的背面观,第三字和第
四字是龟的侧面,只有**字有点问题,文字学家说它也是“龟”字,但据我看,**盖子很圆,第二没有裂纹,而有四个小点,正是个“鳖”的象形字。您再瞧那四号“龟”字的头,就是个甲骨文中的“它”字字形(它,蛇的原字)。 《说文解字》里说: “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由这儿看来,就有问题了,它没有雄的,只能和蛇交配,所以头像蛇——女儿像爸爸,理也。此说由来很古,《列子》里讲:“纯雌,其名大腰(当时的俗称)。”为什么古人认为它纯雌无雄呢?原来爬虫的雄性生殖器,不露于体外,它们的肛门和生殖器全共用一个孔,古人不知,以为全是母的,竟然糊涂了数千年,连明末的大博物家李时珍都不知道。
不过龟在生理上虽被人误解,其名誉和地位,却并未受丝毫影响。唐时仍用为人名,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龟寿鹤龄”“龟鹿延年”全仍是吉祥话。日本人留学大唐,也把这些风俗习惯带了回去,人名里也用龟字,结婚礼堂上放一个绸做的龟,全是取长寿之意。本省祭神用面龟,也可证明龟是上得了台盘的动物,连神都喜欢它,这仍是中国的古风。石碑之下有个龙首大龟——名叫赑质,帝王陵寝中的神道碑都少不了它,足见其尊贵。赑屃是“一龙生九种”里的一种,所以有龙头,如此看来,乌和龙都攀上了亲戚。从什么时候开始乌龟倒了霉呢?清初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其中有一段大意说:
扬州丰家巷开下等妓院的王义安,有一天戴了方巾(非中过秀才的人不能戴),冒充读书人在酒楼里和朋友喝酒,遇到了两位穷秀才。他俩一看丰家巷的乌龟居然敢戴上方巾,一把扯下来,还大打了一顿,打得乌龟跪地求饶,又掏出三钱碎银子送上做好看钱,俩秀才方肯住手。
江南人叫老婆偷人而不敢管的人做“乌龟”。北平没乌龟,一般人没见过,鳖和它类似,于是用了通行的外来语,叫这类人为“王八”。推而广之,管开妓院的男人,用这名词。其实妻子有无外遇和做丈夫的人格毫无关系,也许他心胸豁达,没占有欲,尊重老婆的人性尊严——自由,而不去管,不过这样的人不多,衡诸常情是要干涉的。可是有的人虽生气却不敢管,这就是十足的懦夫,好像鳖缩着个脖子,装看不见,不敢去管,这才让别人瞧不起。所以王八的含义就是懦夫,和“纯雌无雄,以蛇为雄”毫不相干,否则的话,龟鳖的地位在元以前怎么没有摇动呢?江南人叫老婆偷汉的人为“乌龟”而不称“王八”,正因王八是北方通用的外来语。
骂别人“王八”和“王八蛋”大不相同,前者必须是有妻的懦夫,后者是懦夫之子。用“王八”二字,必须事先调查明白被骂人曾否结婚,若尚未结婚则根本无挨此骂之资格,即令已婚,其妻是否红杏出墙。若未出墙,则又失去挨此骂的资格;若已出墙,而丈夫知道不知道也大成问题。不知者不怪罪,当然不能用这两字骂他;若他知道了,伸着脖子理直气地正打离婚官司,那也不能用这两字叫他;只有他低头默认,虚位以让,才当得起这两字。如此说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少之又少了。不过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老婆偷汉,本夫不打官司,要一笔遮羞钱和解了事的,算不算是王八?
社会上对于开妓院的男人叫龟(北方叫王八),女人叫老鸨(本省叫老娼),全是被人所看不起的。可是北平人有句谚语:“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意思是说不论你怎么下贱,只要有钱就受人尊敬得跟亲爷爷一样。原是句骂势利小人的话,不料近年来真瞧这句话实现了,老鸨居然成名立传。而且在七八年前电视的庆祝戏《八仙过海》的演员表中,把那位仙女的名字,换为她的名字,竟然名列仙班,又岂止“大三辈”而已哉?太史公有知,也许会后悔当初《史记》里没写下《龟鸨列传》。我在《以蟑螂为师》一文中,也说过乌龟的值得效法之处。
王八蛋——懦夫之子——的应用范围,跟“王八”不同,无须在事前精密调查,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全可适用。和这三字分量相等的另一名词——也是北平人常用的——是“丫头养的”,这“丫头”二字是指未结婚的大女孩而言,养是生产,换言之即“私生子”之意。
河南人骂人为“龟孙”,比王八蛋又小了一辈。为什么河南人不用王八二字而用龟字呢?因为河南是产龟的,殷墟的龟甲全是古时当地的产物。
盖仙考
咱除了乱“盖”之外,嘛也不会,嘛也不专。“盖”原是个古来就有的字,可是现在一般青年人们用来当“吹”字讲。“吹”字的解释南北不同,北平人认为“吹”是夸大之意,正人君子所不取,上海人认为是闲聊聊之意。现下流行的“盖”字的含义很合乎上海人的“吹”字,而不是北平人的“吹”。能说善道,口若悬河的,盖中之尤,称之为“盖仙”。谁曰不宜?
各行各业全有祖师。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他有炼丹炉),理发匠祭吕洞宾(他背着宝剑),烹饪业祭燧人氏,药商祭孙思邈,国剧界祭老郎神,那么,好废话、好盖的该祭谁呢?
春秋和战国时代盖仙极多,那时能说善辩之士,极易混饭,凑点路费,去见位王侯,三言两语就能蒙出个宰相来当当。所以苏秦不但是大盖仙,而且可称为“盖圣”,竟混出六国的宰相来,可惜为日无多,昙花一现而已。张仪“盖”动秦王,立统一之基。后世也有像张仪一般的外交家,纵横国际,飞来飞去,但是他们的结果恐难与张仪并论。更有若干先贤先儒一肚子救国救民的热忱,也能说善道,可是终生郁郁以终,这是能说而不能盖之故。盖与说有一点儿不同,盖是说中含有使人动摇的成分。那些老好人们不明此理,不但混不上个宰相,恐怕连推销一套视听教育的器材也不得成功。
西楚霸王项羽,叱咤风云,是拔山举鼎的人物。他脾气暴,耳朵软。和刘邦打仗,百战百胜,刘邦不挠不屈,始终不合作,*后一战,把项羽围在垓下。那天晚上项羽手下只剩了十几个人,忧虑重重,虞姬置酒劝饮,聊解片刻之愁。他喝了几大杯,拍桌而起,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像咱这样的博古通今之士立刻就明白,登时悟出了“气”字和“盖”字的关系。人体里的气是要吹出来的,吹了出来之后,可盖住世界,吹为盖之因,盖为吹之果。以此推断,今天流行的“盖”真和“吹”字同源而同功。
不但此也,一口二氧化碳吹出来,能盖住全世界,换句现代科学用语,把全球的空气都污染了,冲这句话,也就做“盖”中的祖师了。至于“力拔山兮”,那更甭提,读者自明,真是“盖祖”语气。
结论,本“盖”与“吹”相合之理,项羽口气*大,豪迈千古,我们后生盖子盖孙应推之为“盖”行之祖师。台北繁荣,郊区正在兴建若干庙宇(现不立法管理,将来若拆除就麻烦大了),凡我盖界中人似乎应当也建座项王祠,凡是第二天要训话的、辩论的、揽生意的,以至写稿子的,全该去致祭,以求得沐神庥。大家集腋成裘,共襄斯举,咱愿为经手人焉。
盖得*成功的首推伊尹,他多次奔走于商汤和夏桀之间,都不得成功,*后背着鼎(古人煮菜用),提着金兰酱油、镇江老醋、糖、辣椒油等五味,以做菜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天下之法,说给商汤听,大为成功,并且把夏桀灭了,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名列圣贤之中。可惜傅培梅(编注:台湾知名厨师)女士之生也略晚,要是提早三千年的话,没准儿伊尹的职位是她的。
王莽在卅岁以前,盖得很成功,天下众望所归,不料以后越老越盖不住了,直落得身首异处,骂名千载。
……
夏元瑜(1909—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著名史学家,其兄夏元瑮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
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琉璃厂 本书特色 琉璃厂街是以经营古旧书、古玩和文房四宝著称的文化商业街。位于宣武区和平门以南,以南新华街为界,分为琉璃厂东、西街,全长500米。琉璃厂街因在元...
礼记 本书特色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
《文明论概略》导读 内容简介 福泽谕吉是缔造日本近代文明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他的这部著作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日本封建遗毒之现状、成果和后果,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并...
文化杂交 本书特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从禅宗犹太教,到尼日利亚功夫,从宝莱坞电影,到萨尔萨和雷鬼音乐,杂...
些超炫巴黎人的居家空間,就像被下了魔法似的,陷在令人驚奇的色彩漩渦裡!生活風格與態度讓人一目瞭然,令人眩目又充滿活力,20間色彩繽紛的巴黎之家。色彩,融入在巴黎...
景颇语教程 本书特色《景颇语教程》系统地涵盖了景颇语(景颇支)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从辅音(声母)、元音(韵母)以及声调(松紧)的读法和写法入手,...
文人名士篇-江山代有才人出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文明,卷轶浩繁,中国文人名士占据了太多太重要的地位。我始终认为,联系着中国一代文人从古至今的文化情结,是那始于春秋...
劉屹1972年生於北京,1990年進入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讀本科,2000年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留校工作至今。現為首都師大歷史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敦煌吐...
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特別收錄張愛玲的珍貴遊記體散文〈異鄉記〉,首次與讀者見面!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
變身企業搶手人才!隨時都有解決問題的好創意!你的智慧沒有完全發揮,怎麼得到更好的工作?你是甘於平凡的上班族嗎?常常感到絞盡腦汁的痛苦嗎?現代職場的每一份工作都需...
流氓的盛宴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
《万象》第四卷(2002年全12期) 本书特色 关于万象"诞生于1940年代的上海,1998年复刊发行,刊载散文、随笔,阐述评介思想,品评琴棋书画,谈论中外电影...
我心中的文化山水-我心中的文化山水 本书特色 这本书稿所收编的,大都是作者在香港《 文汇报 》写的专栏文章。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与文化人交往的及相关的文字。 书名《...
《老济南》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济南大街小巷的往日时光,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
《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论》内容简介:本系列图书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拉美等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及其重要作品为
※TED百萬點閱作家─海澤爾頓─歷史書寫的顛峰之作。※Amazon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伊斯蘭」分類暢銷榜7年。穆罕默德突然逝世,誰能繼承他來領導新興的伊...
一封封書信和地下刊物,如何成為革命的發動機?臉書和推特又如何限制人們的想像力?本書帶你穿越時空,回到11個歷史現場探索種種激進想法,透過不同媒介迸發的時刻。改變...
咬文嚼字:合订本:2006 本书特色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郝铭鉴主编的《咬文嚼字(2006合订本)》是200...
七十年代 内容简介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2008/8) 本书特色 文化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借鉴发达的西方文化,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的文化素质,全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