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英雄纪念志
收藏国难国耻史的中国大型民间博物馆
为中国收藏国难国耻吹响中华民族英雄纪念的集结号
《国人到此 低头致敬》一书
再掀国耻国难纪念潮
一个民间博物馆的理想,一本全新概念的馆书
连战马英九陈香梅周梅森矶崎新张永和 王石余秋雨敬一丹崔永元陈鲁湘等各界名人联袂推荐之中国民间**博物馆
中国抗战14年究竟有多少人被俘?谁都没有对此进行过统计!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四年间,战俘高达575万人,那么腹背受敌的中国战场呢?
战俘——曾经被认为是人生不光彩经历的代名词,但在那样特殊的战争环境下,生命无疑弥足珍贵!
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71周年!中国人的国耻日。由中国成都建川博物馆推出,师永刚、刘琼雄编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国人到此低头致敬》一书在由上百名国民党与共产党抗战将士组成的抗战壮士广场上首发!
历史在这一瞬屏住呼吸。虽然,我们曾无数次参观过同题材博物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重庆博物馆大后方研究中心……每一位同胞的死亡都令我们心碎,但在抗战胜利63年后,我们可以正视慰安妇,却仍没有开始关注那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如果说这样一座博物馆、这样一本书的意义,这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并由此我们开始了对整部著作的认识之旅。
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创建的中国*大的民营博物聚落,他以抗战、文革为主题。樊先生集毕生收集,在此展出了200余万件藏品。《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就是对此馆的一次巡礼。建川博物馆是收藏国难国耻的中国唯一民间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志。创始人樊建川先生耗时二十年,收集了两万多件文物,在川西安仁镇上,建立起了庞大而震人心魄的博物馆聚落。本书除了图文并茂的全方位介绍了建川博物馆的每个分馆与其令人动容的展品,更讲述了那些建筑与文物背后的故事。樊建川也特别增设了这则关于寻找幸存的抗战老兵的长期启事。“也许就在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又有一位老兵已经走向凋零。”作为一本对博物馆介绍的馆书而言,这本书的主题及设计形式均富有挑战,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对于博物馆的表述方式,使本书有着一种史诗式的全景描述,也有着某种独特的精神。
编后纪
建川有某种神圣担当。
此人天生放肆,自负于世。负责建筑二十世纪中国这段*惨烈*阳刚*国家*民族*史诗之博物馆。负责告知世人铁血战争男人绝地后生拔宝剑铸骊歌之豪壮中国血性。负责在商贾钱帛中行走之隐性刚烈隐藏俗世之艰试成真正大事。负责将自己的名字与国家留在历史的某一地段,某一时间,某一时空,某一世,某一点。
此为神圣。
建川晋人川性。兵士气。流气。勇气,猛气。鲁气、漭气。文士执宝剑之象杂陈。与人相交,速成好友,被其染者不计其数。被其事感动而泣者不计其数。多少胆雄之男儿之女儿,被其所作所为,被其展放于川的雄性之理想所染。凡见其者,必为所感,必为所叹。
拿酒来,拿诗来,拿命运来,拿世界来,拿笔来,此为所见之形也。
胆豪之气与时代之气运杂陈于其身,命运之艰与身世之奇运命于其身,不顾不管,顾头不顾尾……,先作,后想,再作,不想,作了,拒绝想……故事成。
笔者二人数入川,感其形,叹其勇,遂有此书。
此书为建川本人与其所筑馆之传。这个馆身上遍布建川之气质。此馆的模样与灵魂与其经历仿。他的经历与出身注定了这个聚落的兵士气,勇气,男人气。这个馆天生就是给男人看的。这个聚落里有着太多的雄性激素与民族耻勇。
中国人应当至此一躬。
此为“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处。
此为本书书名由来。八个字,别无所想。
此书所成数月,数次赴馆。屡次受教,屡次悲叹,屡次有跃起感。此书录入大量建川本人话,植入大批时景图片。建川机关枪点射般的短句,有着独特的心志之气。故原话照录,比再撰已动人许多。所以这也是一本建川关于历史,关于国家,关于国耻,关于国难,关于自己,关于人生之思之考。
我们试图提醒急行军般要遗忘历史的中国人:
回头看看身后
回头看看国难,
回头看看国耻。
回头看看历史,在哪一个地方,写着你的怯弱,哪个地方,留着你屈辱的名字。
此逢百年难遇之大变局中之中华,以此书来提醒国人:
有一个地方保存着中国曾经的心灵史。
有一个地方,保存着中国人的骨气。
此为编辑本书之真切心。
北京晚报:(这本书)将建筑与馆藏一起说,封面白纸黑字,庄重且酷: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新书选了“七七事变”71周年前夕在壮士林前首发,烈日下还站着四位幸存的抗日战俘,此情此景,只能用两个字概括:震撼。
南方都市报: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创建、中国唯一收藏国难国耻的民间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志。此馆以抗战、“文革”为主题,展出了200余万件藏品。《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就是对此馆的一次巡礼。
新京报:本书除了图文并茂地全方位介绍了建川博物馆的每个分馆与其令人动容的展品,更讲述了那些建筑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就有容纳了上千名抗战老兵手印的纪念广场,在那里,扑面而来的重重叠叠的老兵之手,无声地凝集成一种慑人心魄的中华力量。
华西都市报:五位老人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不屈战俘馆。一张张历史照片和文物勾起了他们对战俘生活的痛苦回忆,他们的眼角湿润了。樊建川感慨地告诉记者:“战俘访问战俘纪念馆,在人类战争历史上是一件奇闻。”
文汇报:(建川博物馆的一个分馆)收集了上千名抗战老兵手印的纪念广场,在那里,扑面而来的重重叠叠的老兵之手,无声地凝集成一种慑人心魄的中华力量。
新浪网:“也许就在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又有一位老兵已经走向凋零。”樊建川这样写道,“有一天,他们的身体离开,但他们的右手手印在透明的玻璃上与日月同光。”
科学时报:《国人到此,低头致敬》记述了一个人如何以私人之力建立起他对国家的苦难和耻辱、愤怒和悲伤的“纪念碑”;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以笨拙而固执的姿势在提醒国人,对中华民族英雄,你必须低下头向他们表示敬意。
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现为南京大学等数所大学客座教授。
老照片-第八十二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第82辑)》编著者冯克力。这辑《老照片》里述及的人物,颇有几位在“文革”中蒙难的。其中,不堪凌辱而自尽的有毛泽东的秘书田...
西汉经济史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四章,首先介绍了西汉以前中国经济发达不平和、封建制度分...
《写给老板的财务课》内容简介: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企业老板。很多老板都是非财务专业出身,对财务领域的把握不必像财务经理人一样事
《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为作者生前计划写作的《伊斯兰与世界政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由于作者去世最终未
南朝五史辞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南朝五史:包括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李延寿《南史》★ 北朝五史:...
《看!喵星人:35只猫咪与你一起玩素描》内容简介:你是否也养了一只可爱的喵星人呢?它们那圆圆的眼睛、柔软的皮毛和小小的鼻尖,
《奢侈》内容简介: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布朗卡特进入奢侈品行业,并空降到爱马仕这一豪华的星球。此书是他从爱马仕离任后以日记体呈
国家宝藏-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全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60年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涵盖了...
★二战空战史上最疯狂、最惨烈的六天★美国陆军航空队与德国空军之间的激烈碰撞★杜利特尔与加兰德两位空军王牌将军的决斗1944年
教会法与神圣帝国的兴衰:中世纪政治思想史讲稿 本书特色 《教会法与神圣帝国的兴衰》为法国著名哲学、政治学教授菲利普·内莫的成名之作。本书讨论了从古希腊直...
天形道貌晚明清初陶瓷渔樵耕读纹研究 本书特色 《天形道貌——晚明清初渔樵耕读纹研究》是一本运用图像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研究方法,对晚明清初这一时期在景德镇瓷器中...
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本书特色该书主体内容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概观文章。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介绍了...
北宋(一)-漫画中国历史-(第三十三卷)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画中国历史”的编绘以正史为依据,不歪曲演绎,务求真实客观;对史实以漫画故事的...
夏商卷-中国考古学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夏商卷-中国考古学 内容简介 本上重...
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 本书特色 《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作者张清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有志于学,却因不懂治学之道,读书、写作事倍功半,遂于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国学小史-[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代表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常识的*经典读本一部权威、实用的国学入门经典读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云麓漫钞 内容简介 赵彦卫所撰《云麓漫钞(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为笔记集,初10卷,后并刻为5卷,改今名。其内容“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
(精)华夏审美风尚史(全11卷)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又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 ...
《玩转苹果流量生态》内容简介:本书对苹果广告生态进行全面分析,从苹果的流量分发机制、用户经营哲学到广告投放实操经验以及运营
光荣与梦想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中信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是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自1974年问世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