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作者:(英)汤姆·麦奇勒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9-01

评分:4.7分

ISBN:9787020065523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内容简介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汤姆·麦奇勒二000年末,英国《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评选二十世纪*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该刊形容入选的汤姆·麦奇勒是“英国*重要的出版人;*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有新闻价值”。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也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在这部回忆录中,汤姆·麦奇勒以生动、幽黙和坦诚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诸多书业内幕、文坛轶事,并见证他所亲历和创造的英国出版黄金时代。书中收有五十多张照片和英国大插画家昆廷·布莱克(quentin blake)为老友汤姆这本书所配的45幅插图。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本书特色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而要喜欢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汤姆·麦奇勒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目录


前言:流动的盛宴1
**部
早年生活3
罗马18
巴黎22
第二部
我在出版业的**份工作29
麦吉本与基出版社32
企鹅出版社35
探索美国39
一个特别的地方49
多丽丝·莱辛54
阿诺德·韦斯克58
三巨匠62
布鲁斯·查特温68
萨尔曼·拉什迪72
回到美国75
约翰·福尔斯86
评论家95
拉丁美洲作家100
约翰·列侬106
莱恩·戴顿110
一些美国作家115
戴思蒙德·莫里斯122
布克奖126
罗尔德·达尔129
出版童书134
三本大书142
金斯利·艾米斯149
关于一些小说家的只言片语152
杰弗里·阿彻尔160
野生动物163
劳伦·芭考尔168
史威夫蒂与阿图尔·鲁宾斯坦172
一些自传的片断176
吕贝隆的房子182
交易188
两位画家193
摄影家196
烹饪书201
干钧一发205
法兰克福书展219
婚姻224
卡尼226
诗人230
艾伦·金斯伯格232
后记236
译名对照239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节选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内容简介:二000年末,英国《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评选二十世纪*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该刊形容入选的汤姆·麦奇勒是“英国*重要的出版人;*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有新闻价值”。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也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在这部回忆录中,汤姆·麦奇勒以生动、幽黙和坦诚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诸多书业内幕、文坛轶事,并见证他所亲历和创造的英国出版黄金时代。书中收有五十多张照片和英国大插画家昆廷·布莱克(Quentin Blake)为老友汤姆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所配的45幅插图。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相关资料

一九三三年,我出生于柏林。我父亲从事图书业,经常出差。直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天,他才回到家里。那次旅行肯定相当成功。一九三八年,我们一家从柏林搬到了维也纳。这次搬家完全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打那之后不久,希特勒的军队便入侵奥地利。那是一段不幸的时光,我却也找到了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例如,我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然后把邮递员放在门口的爸爸的邮件统统藏到我的床垫下面。这一行为持续了好几周,我甚至小心翼翼地留下几封信,以免父亲起疑。当我的床垫被掀开,那些信件被发现的时候,父亲自然是勃然大怒。
德国吞并奥地利的第二天,父亲去了他在维也纳的办公室,那里仅有的五名员工跟他打招呼时,已经是一边行纳粹军礼一边高呼“嗨!希特勒!”了。不久,两名军官到家里来逮捕父亲。罪名有三条:他是犹太人,是社会党人,并且是出版商。幸运的是,他当时正出差在外。由于他不在,军队就查抄了整个屋子,没收所有东西,包括父亲珍藏的一些初版书籍。除了这些,父亲还有不少著名作家的手稿和书信,其中包括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父亲对画家也特别痴迷,所以他还拥有几封梵高和塞尚的书信。我记得母亲丽塔往小箱子里塞了几件衣服,我则背着我的小旅行包,里面装着我心爱的东西。来查抄我家的军官允许我从父亲的书房里带走一样东西,于是我挑了一支又粗又长的红蓝双色铅笔。
我们辗转来到英国。几个月后,父亲也来了。母亲和我搭上最后一班从荷兰开往瑞典的船,但错过了去纽约的最后一班船,那才是我们原本计划去的地方。结果,我们到了英国。如果当初赶上了那班船,我就是个美国人了,也很可能成为美国出版人。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留在了德国,其中三位死在集中营的毒气室里。
起初我们住在伦敦的阿尔冯斯舅舅那里,他是妈妈的哥哥,是个医生。战争还在继续,家长们都尽可能把孩子送出伦敦。母亲偶然看到一则招聘“女厨师”的广告,工作地点是泰晤士河畔亨利镇附近的一个大农庄,内容是伺候德塞利一家。德塞利夫人非常专横,患有急性关节炎。每天早上她来厨房的时候,都能听到她拄着拐杖走在地砖上的咯咯声。她似乎对折磨我那没有丝毫工作经验的母亲乐此不疲。我们居住的村子叫克雷齐山,而我们就住在马车房里。
六岁时,我就读于当地一所乡村学校——罗伯特·皮格特小学。德塞利夫人称之为“街头小孩的学校”,因此,当我得知被禁止和德塞利夫人的孙子们玩耍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时不时地从花房里偷一颗心爱的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