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莲花

口吐莲花

作者:石康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8-1

评分:6.4

ISBN:978780742305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石康,纯理性新作,《奋斗》后谈佛生色。《口吐莲花》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石康。

《口吐莲花》上市之际,石康表示,愿意拿《奋斗Ⅱ》挣到的1000万寻找去过地狱的人,征集地狱信息。“你可以说是噱头,也可以说是炒作,我只是想说,如果真有人去过地狱,告诉我地狱是什么样的,不要说我辛苦“奋斗”而来的1000万,就是倾家荡产,也愿意!”

《口吐莲花》里,石康很希望能亲自去一趟地狱,“身为一个作家有责任把亲历的所见所闻报道给大家”,那很可能构成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创作高峰。不过他真正担心的是万一没有地狱,便无机会把亲历的《地狱记》写出来,完成他当作家的职责。他征集地狱信息,又担心要是60亿地球人里没有人站出来,只是道听途说,那么我们的圣人们岂不都是骗子?

中国从来没有人像石康那样谈论佛教,相比王朔的佛理哲思书《我的千岁寒》,石康的文字活泼风趣,他就好像一个邻家的大哥,同桌的同学,网络上的好友,和你无拘无束地聊着他对宗教的想法。他的想法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想法。

比如说到地狱,石康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地狱在哪里?地狱有多大?地狱既是一个地方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并且风趣地让去过的人勇敢地站出来。

石康嬉笑怒骂谈佛谈宗教,并不不代表他不尊敬佛教和别的宗教,只是他希望用一种不迷信的方式去谈,他眼里的佛陀,并那么严肃,而有着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那一点神秘的微笑——“佛陀,我心目中敢于挑战各种宗教权威的英雄,佛教徒的偶像,我忽然发现,他似乎是有一点笑意的,那笑意多半是出自于禅定中的喜乐,或是出自于一种新生后(觉悟后)的清楚明白。”

石康希望通过他的谈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佛教与其它宗教,吹去宗教中迷信的浓雾,让人们对于信仰多一些了解,的如果说《奋斗》是石康纯感性的作品,是80后“圣经”是有史以来最火的青春偶像派小说,而《口吐莲花》就是石康纯理性的作品,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以一颗平常心所放出的纯净的光彩。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和你一起说着他对佛的感悟。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石康说他觉得人到一定岁数都会关注起信仰、信念,包括神秘学之类的。“所谓文化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而且每个人感触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写了这一本书,专门谈佛论道。

石康认为,《口吐莲花》的销量会很大——我的目标读者是对佛教、宗教、信念等东西有兴趣,但又不盲目臣服于某种教义与教条的人——这些人有好奇心,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是要传授什么道义,如果你觉得你喜爱智慧、喜爱文化的话,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这就是《口吐莲花》,朋友间的清谈。

作者简介

石康,生于1968年,北京人,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又在哈工大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专业获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编程一年,1993年至今从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随笔集《鸡一嘴鸭一嘴》,代表剧本有《大腕》、《北京风情画》、《奋斗》等。

精彩摘录

佛教。谁能想到,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竟能以说话行事模棱两可而倍感成功?为此居然还要进行长期的训练!一部分佛教大师的谈话艺术遵循“中道行”的原则,竟能把话说得跟没说似的,靠,叫我越听越觉得荒谬——只是这种荒谬里有一种趣味,恕我直言,我认为是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古怪的主观性。说它古怪,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竟能做到不与别人冲突,是一种没有侵略性的坚持自我。这种坚持导致一种强大的弱者哲学,听起来似乎十分矛盾,但情形就是这样。举例来讲,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要饭的人并不需要感激施舍者,反而觉得因为自己要饭的行为,塑造了施舍者乐善好施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在未来可为施舍者带来福报——当然,这只是诸多起初令我吃惊的小例证之一,随着我后来逐渐深入学习,我发现,它是一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对主体有利的思想——沉迷佛法,多半是沉迷在一种悖论式的巨大的精神自由之中。我曾多次思考这种表面看来无甚意义的自由,最后从中辨识出一种终极道德权力——通俗地说,有一些人的精神健康须仰仗一种叫作“我始终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不说这种行事方式在现实中是否经常性地因挑战常识而捉襟见肘,我也不说对于它在道德上应如何评价,我只说它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想法,有着非常通俗易懂的一面,并不需要受到多长时间的训练,人们就能理解并部分地运用它,并且,人们在某些特别的情形下,极容易被这种思想所感动。对于世界,它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解释,对于人类精神上的痛苦,它提供一种“百忧解”式的安慰,且程序并不复杂。我感激它的出现,当然,这也不妨碍我对它产生一些疑惑。有一些半瓶子醋的陈腐文人特别有意思,他们希望别人跟他们一起敬畏某人或某事,其实心里是害怕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认为他们胆子太大了,什么都敢干,怕别人轻举妄动把什么弄坏了影响了世界及自己。文学作品里也对此有描述,比如《浮世德》中的弗兰肯斯坦,比如现在的欧美国家中的政治上的基要主义。在对于未来的...

——引自第1页


佛教悖论便是其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用通俗的话讲,叫做“终极的意义就是无意义,终极就是无终极”等等。这是一种原始思维,在很多文明中都出现过无论是出于恐惧或好奇,面对宇宙的千变万化,尽管不可能知道,但人们仍需要一种语言上的简单描述,使人们获得一种表面上对于问题的答案。

——引自第67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