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

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

作者:张光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1999-09

评分:9.3

ISBN:978780109339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目录
引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西欧与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地区性分化的背景
一 世界的整体化特征
二 西欧资本主义
三 俄国资本主义
第二章 渐进式道路:西欧社会主义
一 改良与改良主义
二 革命与改良之争
三 历史观领域中的理论成就与困难
第三章 超越式行程:俄国社会主义
一 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二 列宁的建党理论、革命策略及其反对意见
三 帝国主义理论和世界革命战略
第四章 关于俄国社会主义与西欧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 从隔绝到汇合
二 从“仿效”回到“互相补充”
三 西欧看俄国社会主义
四 俄国看西欧社会主义
第五章 大分野:革命在俄国和西欧
一 革命在俄国
二 革命在西欧
三 从分化到对立
第六章 西欧社会民主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各自的发展
一 从社会民主主义到“社会的民主主义”
二 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
结束语 几点看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 · · · · ·

精彩摘录

当年双方都把自己视为真理的体现而对方只是一团谬误,今天却不难看出双方都有合理处而又都失之片面。从火热的斗争形势出发,俄国布尔什维克抓住了阶级斗争与政权斗争这一核心课题,因而坚持了革命立场,但却夸大俄国经验的适用性,忽视西方历史和社会的不同特点,以为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之未能走上与他们同样的道路,仅仅是由于少数领袖的背叛投靠。他们由此制定的国际策略便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运用于西欧便难免碰壁。西欧社会主义者却大都以抽象的一般理论(多是从西欧历史中总结出的)为立足点,未能把握俄国革命的特殊意义。因而他们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唯意志论”之类的责难,无法影响实际的政治进程,却足以使自己落到可悲的境地。他们之间的差别和分歧,其实正是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差别的反映,是不自觉地通过了自身所处环境条件的三棱镜折射。也正因此,他们的观点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启发,但不能成为唯一的参照系。

——引自章节:第五章大分野:革命在俄国和西欧


(三)任何现象都可从多角度观察。以上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及目标角度着眼,还可从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总进程的更广阔视角着眼。从这个角度看,上述两条道路又都与它们所处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运动中的不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现代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发轫于西方进而席卷全球的一场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根本推动力,全面波及深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一切领域,使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地过渡到现代的工业社会。这个大变革进程,以其不可抗拒的内在必然性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世界历史上一切民族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具体面貌,也制约着它们内部发生的各种社会运动的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能维持强劲发展的欧美,本世纪初分化出的西欧式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在较早现代化的、已具备容纳变迁能力的社会中通过表达工人直接利益要求的方式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制度更新。这与西欧类型的“内源现代化”是一致的。因为,如艾森斯塔德所说,在西方“多元立宪政体”中,“虽然,显然是统治者和那些制定和实施政策的人们发动政治改革和变迁,并提出主要政策,但是,这种变迁的最初的重要推动力通常却是来自这些政体中的各种社会的、专业的或文化的群体、不同的利益集团、社会运动、较为分散的舆论,以及那些吸引这些群体、争取它们的支持并试图将它们纳入政党框架中的政治精英们”。西欧社会主义通过施加压力和后来直接参政的方式,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俄国的现代化起点全然不同。它的现代化因素不是从社会自身的演变中自然孕育出来,而是从外部先进社会那里直接引进过来。当它开始现代化时,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社会容纳变迁的能力都远为薄弱,妨碍现代化的力量非常雄厚,国际环境也相当不利。1917年革命前由沙皇政府推行的初步现代化虽有一定成效,但制度的弱点也充分暴露出来了,无力应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动员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紧张状态。如亨廷顿所说,在经济与...

——引自章节:结束语几点看法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