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论卓别林

巴赞论卓别林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10

评分:8.8

ISBN:978720807943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作品目录

前言(弗朗索瓦·特吕弗)
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
时代将肯定《摩登时代》
仿效与伪饰,或小胡子的大虚无
致人类(查理·卓别林)
凡尔杜先生的神话
《凡尔杜先生》或夏尔洛的受难
不,凡尔杜先生没有杀死查理·卓别林!(让·雷诺阿)
《舞台生涯》之伟大
假如夏尔洛不死
《一个国王在纽约》
后记:谈《香港女伯爵》(埃里克·侯麦)
译名对照表
· · · · · ·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精彩摘录

套用精神分析学的话说,他将太多的社会情感集于一身,在他身上交织、叠映着太多的集体无意识,这造成了他们之间隐秘而强烈的融合,在神话中形成漂移的断层,使人物原型(archétype)发生了革命性的改观,其意义也发生了至今尚难把握的变异。但本文的目的,只是要在夏尔洛身上发现些许恒量,或相反,发现任何微笑的嬗变。

——引自第49页


问题在于,本片中的现实主义其实只是纯粹的错觉。夏尔洛如同凡尔杜形象的底纹,驱之不散。这是因为,凡尔杜就是夏尔洛。观众必须等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时刻才能毫无疑义地发现这一点,那就是最后一个镜头中,凡尔杜,又名夏尔洛,在刽子手的押解下,只穿着衬衣走出大门。凡尔杜,或许正是经过倒置的夏尔洛!因为,请注意,夏尔洛形象的所有特征,无一不在本片中被彻底翻转,如同翻转一只手套的指头......无论从夏尔洛身上归纳出多少元素,您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在凡尔杜身上找到相反的特质。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特征归结为一点:夏尔洛在本质上无法适应社会(inadaptésocial),而凡尔杜却适应过度(suradapté)。在人物形象被反转的同时,卓别林的整个世界也跟着乾坤颠倒。夏尔洛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同女性的关系又是其作品基本的、永恒的主题——全部都改变了价值。

——引自第4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