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译本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内容 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④摄异门分(83~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⑤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注疏 印度注释中最古的一种为最胜子等撰,有汉、藏两种译本。汉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简称《瑜伽论释》,唐玄奘译。现存藏译本有《菩萨地释》,德光撰,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戒品释》,德光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广释》,胜子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地释》,海云撰,寂贤、戒胜同译。
中国注疏 现存有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为第1~66卷的注释)、《瑜伽论劫章颂》1卷(为七言颂),遁论集撰《瑜伽论记》48卷,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40卷。另有敦煌本《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已印出6卷)和《瑜伽论手记》(已印出4卷),均为唐法成讲述,听者笔记而成。近代有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2卷。此外,尚有20~30种注释已散佚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
(展开全部)
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毗奈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
——引自第390页
云何远离。谓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远离圆满。是名远离。云何处所圆满。谓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名阿练若。当知如是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大树林中。空迥冢间边际卧坐。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总名处所。处所圆满复有五种。谓若处所从本已来形相端严众所喜见清净无秽。园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虚可乐。地无高下处无毒刺。亦无众多专瓦石瓦砾。能令见者心生清净。乐住其中修断加行。心悦心喜任持于断。是名第一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昼无愦闹夜少音声。亦少蚊虻风日蛇蝎诸恶毒触。是名第二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无恶师子虎豹豺狼。怨敌盗贼。人非人等诸恐怖事。于是处所身意泰然都无疑虑安乐而住。是名第三处所圆满。又若处所随顺身命众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艰难。饮食支持无所匮乏。是名第四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有善知识之所摄受。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开晓处能正开晓。已开晓处更令明净。甚深句义以慧通达。善巧方便殷勤开示。能令智见速得清净。是名第五处所圆满。云何威仪圆满。谓于昼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亦复如是。于中夜分右胁而卧。于后夜分疾疾还起经行宴坐。即于如是圆满卧具。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乃至广说。何因缘故结加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端身正愿者。云何端身。谓策举身令其端直。云何正愿。谓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策举身令端直故。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离谄诈故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安。住背念者。云何名为安住背念。谓如理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又...
——引自章节: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
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 本书特色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
江湖百相丛谈(补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作者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耗时四十年,终于撰成《江湖百相丛谈》初、续、补共三编。本书以中国历史上近百种民间众生...
北京话初探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碰到了很多困难,困难之一是研究的依据都是书面语,而现代汉语书面语却严重不纯,很不规范,夹杂着各种方言成分,古汉语成分,还有...
公历二0一六年-红楼梦日历-[诗词版] 本书特色 曹雪芹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所撰旷世巨著《红楼梦》堪称百科全书,其中可供挖掘、研究、为今人所用的菁华取之不尽。...
《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作者施錡围绕“宋元艺术史的博物学文化”进行理论论证,用实例剖析阐述,形成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的文章,图文并茂,内容涉及中外,延展古今。不...
世界科技文化史(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叙述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
這裡所記載的,不是我的人生,而是收集了喜馬拉雅山的聖者們,以及我敬愛的師父,所賜給我的珍貴經歷。──斯瓦米‧拉瑪喜馬拉雅聖者們所傳播的愛,能讓全宇宙覺知到那個光...
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 本书特色 有料:26道美食,26个美食档案。 梁实秋、唐鲁孙,两位美食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旧京风物与美食的掠影;美食家戴爱群、鲁菜...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下卷 作者简介 p>黄奇逸,1950年7月生于四川井研县,198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处,现供职于本系。...
中国语言学: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语言学(第2辑)》,主要收录了《孔子的言语学形态》、《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悬空和介词删除》、《黄易青章太炎先生成...
采参风情 目录 目录一漫话人参(一)神秘的精灵(二)关东三宝之王(三)人参的别名雅号(四)漫漫采参路(五)人参之路的传说二拉帮进山(一)放山先拉帮(二)*苦还是...
文化漫谭 本书特色 中石先生在逻辑、教育、书法、戏曲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精深造诣,博得广泛赞誉。先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一贯重视“文化”思考有很大关系,他总是高...
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 本书特色 《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经典珍藏)》:大众人文经典的理想读本阅读国学知识的百科全书一本书读懂国学知识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国学》从...
兵家文化面面观 本书特色 人们期盼的21世纪,终于到来了。从时间的流动来说,本没有什么世纪的划分,也没有必要期盼什么新世纪。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时间,才真正...
胡同里的老北京 本书特色 王艳芝、秦江涛编著的《胡同里的老北京》分为东城篇、西城篇。秉承有趣、好玩、可赏、可逛的原则,作者从中精心挑选了40多条*经典的胡同,这...
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 内容简介 书中所辑不同时期发表的学术文本,有早期的稚拙文字,也有比较晚近的阅读偶记。主体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原载《文艺研究》...
龙图腾-中华龙文化的源流 本书特色 每个炎黄子孙都要看的一本图书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
十二月花神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十二月令的代表花和花神,观赏花姿花容,品读花画花诗,进而引出与十二花神相关的民俗,如九月代表花为菊花,花神相传为陶渊明,每逢九九...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本书特色 近代之后,科学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近代实验科学传统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取代了希腊人所推崇的静观与...
唐文治国学演讲录 本书特色 《唐文治国学演讲录》为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先生于1938一1943年在交大所作国学演讲记录汇编,共六集,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