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六部分:
导论部分。这一部分是在分析“接受理论”渊源、要义及与其相近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档案接受研究的立论基础与原则,提出了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及理论框架,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这一章重点阐述了什么是档案接受、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它可否与档案认识等范畴划界这些建立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从该科学领域中的元概念研究开始的。对于档案接受及其本质的研究,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理解档案接受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导因素一档案接受主体。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档案接受主体既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归宿,对接受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着重探讨了档案接受主体的含义;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认识主体、档案利用主体的关系;档案接受主体的接受“内因”等问题,重点回答了档案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及生理活动过程,从而为认识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一条理性认识的通道。
第三章:档案接受活动的其他构成要素。档案接受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活动和功能的过程或系统,除了接受主体这一主导因素外,还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档案接受系统的整体功能。本章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客体及其接受特性、档案接受中介及其类型、档案接受的环境因素及其对接受活动的影响等问题,揭示了上述要素在档案接受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认识档案接受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档案接受机制。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机制”的原意是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档案接受理论研究中引入“机制”概念,是用以说明引发档案接受活动发生规律性变化和决定档案接受活动状况的原因。研究档案接受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考虑到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揭示档案接受活动的主体性,故作者选择了从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素间双向建构、双向发展对档案接受活动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接受结果的角度对档案接受机制展开研究,并主要从选择机制、理解机制、内化机制、外化践行机制四个方面对档案接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在档案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是单纯被动的灌输对象,接受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被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接受主体向度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这种“同化”与“顺应”中,接受既消除了接受主体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除了接受客体客观性的“片面性”,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接受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第五章:档案接受效果与档案接受优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档案接受是一种“实践”研究,是如何将档案认知成果转化为公众的档案行为的研究。档案接受理论应该注重向实践领域的延伸,注重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基于此点,本章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接受效果不佳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的实践性——档案接受的效果评价与档案接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档案接受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档案接受优化的方案与措施。
由胡燕编著的《走向公众》内容介绍:档案接受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接受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过程的理论,它以“接受理论”为认识基础,着重研究档案接受的主体性以及构成档案接受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从中体现的规律,目的是寻求一种认识档案接受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更为理性的通道。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
一、档案接受的概念及其分析
(二)档案接受的概念
在讨论档案接受概念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由档案引发的一切档案现象无疑也是文化现象。对档案及一切档案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人类历史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产品。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精神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应当成为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为叙述方便起见,本书简称为档案接受)是接受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它与一般的接受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其他的档案活动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对“接受”概念的分析,从档案接受活动与一般接受活动相区别的角度,笔者对档案接受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档案接受,是指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的过程。这一定义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含义,是理解档案接受概念的关键
**,档案接受是一种过程。档案接受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由档案客体信息的制作者、接受者、传递中介、传递环境所构成的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过程;二是由档案客体、档案接受主体、档案接受中介、档案接受环境所构成的对档案客体信息的接受过程,无论是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还是接受都是在一种过程中进行的,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才构成档案接受主客体的关系范畴。
……
胡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河北大学任教。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学、外国档案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六部。代表性成果是:《档案结构模式研究——从接受学的角度》、《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公众档案接受问题研究》、《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及策略研究》等。
陇上学人文存:刘家生卷 本书特色 刘家声,湖南浏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上、下)、《社...
《玉台新咏》编纂研究 本书特色 《玉台新咏》是六朝后期编纂成书的一部著名诗歌总集,它以收录汉魏六朝艳情诗和宫体诗为主。历来学者认为徐陵该书的编纂者,但近来有学者...
毛泽东著作是怎样编辑出版的 内容简介 作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他们中有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有参加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有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理论...
《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内容简介:本书首先界定了“双自联动”的维度与层次、要素与内容,通过对国内先进地区实施“双自联动”
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本书特色 本书说起来也很老套,无非就是说服读者*终相信一件事:大众文化在*近的30年里,总体发展趋势更复杂、更有益于挑战智...
本书英文版1998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1999年获得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协会颁发的舒曼奖。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内部发行。2014年由社科文献出...
沟洫佚闻杂录 内容简介 本书分冶清诸渠册、簿及公牍和泾渠碑刻两部分介绍陕西地区的水利资源。沟洫佚闻杂录 目录 总序(中文)总序(法文)序言 关中灌溉系统的革新—...
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群学肄言 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原名《社会学研究》,是严复翻译的*重要的社会学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个人、群体、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发展...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社会学文库) 内容简介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从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第三条道路理论、社会质量理论...
大国精神系列丛书:德国精神 本书特色 小故事,大精神,用故事解读英国,为大众解惑的英国镜像让国人自省的大国素描,大国崛起的谜底是什么?首在精神耳。大国精神系列丛...
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内容简介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
钱塘江船舶 内容简介 朱惠勇著王国平主编的《钱塘江船舶/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是杭州交通运输史研究成果的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钱塘江船舶的前世今生,发挥其...
现代民族学-(全四册) 内容简介 民族学在自身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传统民族学向现代民族学的转变。本书结合中国和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情况,从学科发展的...
【内容简介】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
启功全集-第二十卷 本书特色 《启功全集》包括文论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及口述历史,并选辑启功先生...
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 内容简介 此等好去处,皆因书而存,因书而美,点石成金,皆因书缘。有书就有底气,傲视尘世喧攘,其奈我何?现为丛书之名,则山随书而扬名天...
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全2册)(精)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1&mdash...
社会分层十讲-清华社会学讲义-(第二版) 本书特色 《社会分层十讲(第2版清华社会学讲义)》作者李强系国内著名的分层研究学者,此书不进对国外分层理论进行了详细介...
老猫学出版-最新修订 本书特色 本书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