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六部分:
导论部分。这一部分是在分析“接受理论”渊源、要义及与其相近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档案接受研究的立论基础与原则,提出了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及理论框架,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这一章重点阐述了什么是档案接受、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它可否与档案认识等范畴划界这些建立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从该科学领域中的元概念研究开始的。对于档案接受及其本质的研究,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理解档案接受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导因素一档案接受主体。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档案接受主体既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归宿,对接受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着重探讨了档案接受主体的含义;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认识主体、档案利用主体的关系;档案接受主体的接受“内因”等问题,重点回答了档案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及生理活动过程,从而为认识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一条理性认识的通道。
第三章:档案接受活动的其他构成要素。档案接受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活动和功能的过程或系统,除了接受主体这一主导因素外,还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档案接受系统的整体功能。本章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客体及其接受特性、档案接受中介及其类型、档案接受的环境因素及其对接受活动的影响等问题,揭示了上述要素在档案接受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认识档案接受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档案接受机制。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机制”的原意是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档案接受理论研究中引入“机制”概念,是用以说明引发档案接受活动发生规律性变化和决定档案接受活动状况的原因。研究档案接受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考虑到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揭示档案接受活动的主体性,故作者选择了从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素间双向建构、双向发展对档案接受活动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接受结果的角度对档案接受机制展开研究,并主要从选择机制、理解机制、内化机制、外化践行机制四个方面对档案接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在档案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是单纯被动的灌输对象,接受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被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接受主体向度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这种“同化”与“顺应”中,接受既消除了接受主体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除了接受客体客观性的“片面性”,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接受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第五章:档案接受效果与档案接受优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档案接受是一种“实践”研究,是如何将档案认知成果转化为公众的档案行为的研究。档案接受理论应该注重向实践领域的延伸,注重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基于此点,本章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接受效果不佳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的实践性——档案接受的效果评价与档案接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档案接受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档案接受优化的方案与措施。
由胡燕编著的《走向公众》内容介绍:档案接受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接受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过程的理论,它以“接受理论”为认识基础,着重研究档案接受的主体性以及构成档案接受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从中体现的规律,目的是寻求一种认识档案接受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更为理性的通道。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
一、档案接受的概念及其分析
(二)档案接受的概念
在讨论档案接受概念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由档案引发的一切档案现象无疑也是文化现象。对档案及一切档案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人类历史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产品。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精神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应当成为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为叙述方便起见,本书简称为档案接受)是接受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它与一般的接受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其他的档案活动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对“接受”概念的分析,从档案接受活动与一般接受活动相区别的角度,笔者对档案接受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档案接受,是指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的过程。这一定义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含义,是理解档案接受概念的关键
**,档案接受是一种过程。档案接受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由档案客体信息的制作者、接受者、传递中介、传递环境所构成的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过程;二是由档案客体、档案接受主体、档案接受中介、档案接受环境所构成的对档案客体信息的接受过程,无论是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还是接受都是在一种过程中进行的,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才构成档案接受主客体的关系范畴。
……
胡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河北大学任教。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学、外国档案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六部。代表性成果是:《档案结构模式研究——从接受学的角度》、《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公众档案接受问题研究》、《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及策略研究》等。
(精)康有为全集(增订本)(共13集)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箱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康有为一生由清末而入民国,经历复杂,思想庞杂,著述颇丰,其思想与著...
刘小萌,男(1952-),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铸...
解读蒂利:查尔斯·蒂利的政治转型研究与美国历史社会学的发展 本书特色 孙琇编著的《解读蒂利--查尔斯·蒂利的政治转型研究与美国历史社会学的发展》共分五章。**章...
卖书记 本书特色 宗璞 、刘苏里、朴道草堂创始人、业余书店读易洞、扫红、今日美术馆曾孜荣,聂震宁、安波舜、尹晓冬、谢锦……业内人士亲口述亲身经历。与卖书有关的故...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编,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的结集。书中收集了包括冯其庸、戴逸、赵其...
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内容简介 自然,一个个体经济可在变化极大的范围内,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可能有部分的经济供应是采取资本主义式的组织,而另一...
《深入理解Kotlin协程》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从工作机制、实现原理、应用场景、使用方法、实践技巧、标准库、框架、应用案例等多个维
数字人类学 内容简介 艺术人类学与知识重构(代总序)前言**章数字本体论数字的个体发生序数、自然数和基数数字应用的类型学第二章识数的认知基础个体的心智文化与认知...
书香小品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藏书家、治书史,娴于典故。一生手不释卷,颇有呆气,也曾火烧裤子而不觉。本书是他在《书趣》、《中国书源流》之后的...
《无人机原理、应用与防控》内容简介:《无人机原理、应用与防控》为无人机监测、反制技术教程,主要阐述无人机基本发展概况、飞行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本书特色 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
把近视和文明病扔海里 本书特色 《把近视和文明扔海里》是一本超值的书。一本实用的书。一本人人受益的书!作者清风将求道几十年的结晶“浩然明目术”“浩然养生术”,藉...
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 内容简介 疾病只是生理功能不正常吗?治疗只需要吃药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看待和治疗疾病时有什么差别?社会地位、文化...
摩登女-性、时尚、名利与成就美国现代化的女性共同演绎的疯狂故事 本书特色 摩登女是美国的新女性,她们摒弃旧有的陈规习文,创造了现代文化,但她们又是一个由...
民族学研究集刊-上.下 本书特色 《民族学研究集刊》(全两册)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民族问题研究室编二则后共出版六期。一九三六在上海出版**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废墟花开:帝师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内容简介:特殊的时代、包容的性格赋予了孙家鼐一般人难以超越的“改革家”身份。他不仅是创
节目主持人传播 内容简介 作为广播电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节目主持人的地位日益提升。但在教学科研层面,更多的注重“术”的培训,缺乏“道”的阐发。《节目主持人传...
理查德·伯克是政治思想史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2012年成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历史学院的教授,随后成为该校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的联合院长。2018年,...
藏园批注读书敏求记校证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特色 在《中国人的精神(汉英对照)》中,以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和中国语言为题,组成前三篇,以此说明中国人的精神,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