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六部分:
导论部分。这一部分是在分析“接受理论”渊源、要义及与其相近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档案接受研究的立论基础与原则,提出了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及理论框架,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这一章重点阐述了什么是档案接受、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它可否与档案认识等范畴划界这些建立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从该科学领域中的元概念研究开始的。对于档案接受及其本质的研究,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理解档案接受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导因素一档案接受主体。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档案接受主体既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归宿,对接受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着重探讨了档案接受主体的含义;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认识主体、档案利用主体的关系;档案接受主体的接受“内因”等问题,重点回答了档案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及生理活动过程,从而为认识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一条理性认识的通道。
第三章:档案接受活动的其他构成要素。档案接受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活动和功能的过程或系统,除了接受主体这一主导因素外,还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档案接受系统的整体功能。本章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客体及其接受特性、档案接受中介及其类型、档案接受的环境因素及其对接受活动的影响等问题,揭示了上述要素在档案接受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认识档案接受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档案接受机制。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机制”的原意是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档案接受理论研究中引入“机制”概念,是用以说明引发档案接受活动发生规律性变化和决定档案接受活动状况的原因。研究档案接受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考虑到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揭示档案接受活动的主体性,故作者选择了从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素间双向建构、双向发展对档案接受活动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接受结果的角度对档案接受机制展开研究,并主要从选择机制、理解机制、内化机制、外化践行机制四个方面对档案接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在档案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是单纯被动的灌输对象,接受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被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接受主体向度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这种“同化”与“顺应”中,接受既消除了接受主体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除了接受客体客观性的“片面性”,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接受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第五章:档案接受效果与档案接受优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档案接受是一种“实践”研究,是如何将档案认知成果转化为公众的档案行为的研究。档案接受理论应该注重向实践领域的延伸,注重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基于此点,本章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接受效果不佳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的实践性——档案接受的效果评价与档案接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档案接受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档案接受优化的方案与措施。
由胡燕编著的《走向公众》内容介绍:档案接受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接受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过程的理论,它以“接受理论”为认识基础,着重研究档案接受的主体性以及构成档案接受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从中体现的规律,目的是寻求一种认识档案接受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更为理性的通道。
**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
一、档案接受的概念及其分析
(二)档案接受的概念
在讨论档案接受概念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由档案引发的一切档案现象无疑也是文化现象。对档案及一切档案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人类历史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产品。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精神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应当成为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档案及一切档案认知成果的接受(为叙述方便起见,本书简称为档案接受)是接受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它与一般的接受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其他的档案活动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对“接受”概念的分析,从档案接受活动与一般接受活动相区别的角度,笔者对档案接受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档案接受,是指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档案客体进行反映、认识、理解以及行为选择与表现的过程。这一定义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含义,是理解档案接受概念的关键
**,档案接受是一种过程。档案接受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由档案客体信息的制作者、接受者、传递中介、传递环境所构成的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过程;二是由档案客体、档案接受主体、档案接受中介、档案接受环境所构成的对档案客体信息的接受过程,无论是档案客体信息的传递还是接受都是在一种过程中进行的,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才构成档案接受主客体的关系范畴。
……
胡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河北大学任教。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学、外国档案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六部。代表性成果是:《档案结构模式研究——从接受学的角度》、《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公众档案接受问题研究》、《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及策略研究》等。
米尔恰·伊利亚德,世界著名宗教史家,1907年3月9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军人家庭。中学时代的伊利亚德对于宗教、东方学和神秘主义的兴趣与日俱增。1...
男人的育婴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个男人写的育婴史,记录一个小女娃从受孕诞生到大约三岁牙牙学语的生命历程。作者以质朴亲和的文字及小说家的笔调,细写一个男人与女人的...
台湾社会工作 本书特色 詹火生编著的《台湾社会工作》全方位介绍台湾社会工作情况。共十五章,分别介绍台湾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章台湾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伦理...
智慧书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27个访谈笔记,受访者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从事的学术领域涉及文学、宗教、艺术、人类学、自然学科等。每一个受访者都无愧于如下称号,即他们是...
伊索克拉底卷-古希腊演说辞全集 本书特色 ★ 16开仿皮面压花精装,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永斌译文★ 知名装帧设计师未氓设计★ 在古希...
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福建城市现代化研究(1843-1949) 本书特色 《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福建城市现代化研究(1843-1949)(以福州、厦门为中心)》:...
新媒体 本书特色 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
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 本书特色 “文新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2005年起推出的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广大同学感兴趣的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旨在...
家庭管理 本书特色 本书按照家庭的功能和治家的实践要求,以现代眼光全面观照古今中外在角色分工、家长责任、家庭民主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把伦理的考量和技术性...
霍华德·斯波德克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63),专业为历史学,研究方向为哥伦比亚大学新设立的“亚洲研究”项目。他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6)和博士学...
不沉默的少数 本书特色 基于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不沉默的少数》集中了当下敏锐的“思想声音”和对历史的追问。变革中领军人物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作家的个人记忆,更...
宝宝起名指南 本书特色 名字是父母长辈送给孩子的**份珍贵的精神礼物,它将与孩子相伴一生,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使更多的...
《替身》内容简介:他向前倾身,俯视着她—— “我并不是针对你,我只是想看看变成尸骨需要花多长时间。一只小猫用了七个月,你觉得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 本书特色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一书由两部分构成。《校雠蒙拾》是作者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时,为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校勘学课程而编写的...
《神奇的宇宙》内容简介:本书以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狗——阿诺为线索人物,以幽默风趣的漫画形式,为小朋友解答了一个又一个常见而
街道-社会公共空间的典范 本书特色 好的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所。创造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社...
钱学森智库思想 本书特色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系统科学理论的创立不仅为中国前沿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国家治理这项系统工...
高长江,宗教学、认知心理学学者,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在宗教学研究方面多有理论创新,领域涉及宗教语言学(代表作《符号与神圣世界的建构:宗教语言学导...
(精)鲁迅藏拓本全集-瓦当卷 本书特色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代拓本5100余种、6000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
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一版)(社会工作经典译丛) 本书特色 《社会工作概论(第11版)》:“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一版)(社会工作经典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