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作者:吕振羽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10-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7025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内容简介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l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出版业的见证和缩影!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为挖掘人民出版社蕴藏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和老一辈出版家意见的基础上,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和曾作为我社副牌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需求,积累传承优秀文化。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在中国,**次系统完整地揭示出整个中国思想发展脉络的,是1937年出版的吕振羽先生所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部著作批判的锋芒主要指向当时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尤其是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虽然重点在于揭示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却为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初步清理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发展系统,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开创时期的**部系统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块基石。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目录

初版序
修订版序
修订版再版代序
**编导言
**章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
第二编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
**章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
一“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
二“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
三巫教僧侣的职分和巫教
第二章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变革时代的政治学说——“周易”
一卦辞、爻辞、“易卦”、“易传”之出世时代
二由神学的宇宙观到辩证的宇宙观
三由唯物主义再降到唯心主义
第三编初期封建主政治思想的演化
**章作为初期封建主政治学说的“洪范”
一“洪范”的时代
二“洪范”所表现的“神权”和王权之统一的思想
第二章随着西周的没落而来的政治思想的演化
一西周的没落和“敬天”思想之动摇
二作为统治者阶级统治武器的“礼”与“刑”的产生
三由“敬天”到“重民”思想转化的社会内容
第四编初期封建制上升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章没落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老聃的复古主义
一“老子”成书的时代及老聃的社会身分
二老聃的辩证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老聃的政治学说
第二章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集大成”的孔子(丘)学
一孔丘的身分和其身分观念
二作为孔丘思想出发点的“仁”
三孔丘时代的政治问题和其对策
四“正名”、“礼治”和“伦理”的社会观一
甲正名主义
乙“礼治”
丙“德”和“刑”
丁“伦理”的社会观
五孔丘所倡导的政治运动
六曾参对孔丘学说的解释
第三章新兴地主一商人政治思想的萌芽
第五编初期封建制矛盾发展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章作为农民阶级政治学说的墨子
一墨翟的年代、阶级性及其著作
二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兼爱”和“互利”
四“尚贤”和“尚同”
五墨翟的宗教思想和其所领导的政治运动
六墨派的发展和消亡
甲宋钘对墨翟的继承
乙墨翟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丙许行对墨翟的政治学说的发展
丁墨派的消亡
第二章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一杨朱的“为我”主义
二申不害、慎到、邹衍对杨朱的继承
甲申不害
乙慎到
丙邹衍
三作为封建地主阶层在政治上初步表演的商鞅的封建改制论
第三章没落封建主的政治学说——庄周的出世主义
一庄周传略及其著作
二庄周的认识论
三庄周的政治论
第四章没落期封建领主的政治学说
一孟轲的社会两阶层调和论
甲孟轲的年代及其社会身分
乙孟轲的人性论——性善论
丙社会论上之孔丘“伦理”说的新发挥
丁孟轲的政治学说
二荀卿的封建制度改组论
甲荀卿生平及其社会身分
乙“性恶”与“伪”
丙社会论——“群”与“分”
丁政治论——“法后王”与贤能政治
第五章统一封建阶级各学派的韩非学说
一韩非传略及其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参验”主义的认识论
三政治论上的三条原理——法、术、势
四利己主义的经济论
第六编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初期政治思想各流派及其演变
**章由初期封建制到专制主义封建制转换期之封建地主政治学说的演变——由“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一“吕氏春秋”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吕不韦传略及“吕氏春秋”的著者
乙在认识论方面的“吕氏春秋”
丙“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丁大一统千围的创设与专制丰义
戊“用民”和农业的经营组织
二陆贾和贾谊
甲陆贾
乙贾谊
三“淮南子”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在认识论方面的“淮南子”
乙在政治论方面的“淮南子”
第二章适应于专制主义封建经济发展而来的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董仲舒的社会身分及其著作
二作为董仲舒认识论的“天人合一”论与“性”说
三对孔丘伦理社会观的神学解释
四“大一统”与专制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贵族地主自救运动的指导原理——刘歆的复古主义
一刘歆传略、阶级性及其时代
二谶纬说和“复古改制”的理论根据
三复古的政治论
第四章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思想的升沉与其统一
一今古文学派的对立与调和
二关于政治论上的各派见解
三调和各派之荀悦的折衷论
第五章农民派的政治学说
一王充的批判主义
甲王充传略
乙作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丙唯物主义的政治论
二在农民阶级实际运动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纲领
甲在“太平清领书”中所表现的农民的政治教条
乙“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运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纲领
第七编矛盾斗争扩大期中的各派政治思想
**章矛盾扩大期中地主阶级各派思想的演变
一反映地主阶级颓废思想的儒、道学的合一
二回光一忽的傅玄反清谈的儒术论
三各部族集团间矛盾与道、儒学和佛学的对立
四反映阶级内部统一的王通儒佛道三教合一论
第二章在矛盾斗争扩大期中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鲍敬言的无政府主义
第八编地主阶级经济复兴时代的各派政治思想
**章随着地主阶级社会秩序重新安定而来的礼制和刑法的制定
第二章反映地主阶级内部冲突之世俗大地主的政治学说——韩愈、李翱的排佛论
一韩愈的政治学说
二李翱的政治学说
三儒道思想的统一与对立
第三章寺院僧侣地主和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
一寺院哲学的“入世”主义倾向
二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柳宗元的三教调和论
第四章作为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吕才的道学论
第九编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一)
**章代表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之理学的发展
一展开形而上的理学端绪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栽的复古主义
甲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乙张载的封建复古论
二周张哲学的初步发挥——二程哲学
甲二程传略
乙“心”一元论的认识论
丙二程的政治论
三司马光的保守主义
甲司马光传略及其政党
乙司马光的政治论
第二章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朱陆两学派的对立
一朱熹的折衷主义
甲朱熹传略
乙作为朱熹哲学之认识论的“理”、“气”二元论
丙折衷主义的政治论
二和朱熹派相对立之陆九渊的保守主义
甲陆九渊传略
乙作为认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一代表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之王安石的政治理论及其政策
甲王安石传略
乙王安石前驱者李觏思想的要旨
丙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
二反映初期自由商人集团一些要求的叶适、陈亮学说
甲叶适的批判主义
乙陈亮的功利主义
第四章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矛盾的扩大和各派政治思想
一充任元朝统治者统治工具的寺院哲学
二不绝如缕的汉族地主阶级的理学
三表现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妖道”
第十编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二)
**章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其消沉
一随着地主经济暂时安定而来的政治思想各流派
甲吴与弼、胡居仁的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乙薛碹的大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丙代表地主阶级内部之统一倾向的陈献章的政治学说
二集大地主集团哲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学说
甲王阳明传略
乙认识论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丁作为阳明哲学之正统派的王学右派——王汝中、钱德洪的一派
三表现临于没落期的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陆桴亭、李中孚学说
第二章农民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反映农民阶级一些思想情况和要求的王学左派——王艮的政治学说
二“异端之尤”的王学左派另一代表者李贽的政治学说
三随着封建农村的崩溃而来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颜元的唯实主义
第三章萌芽状态中的市民政治思想
一黄宗羲、唐甄的非君论——市民民主思想的萌芽
二王夫之的经济欲望论
三作为市民思想来考察的龚自珍和魏源学说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节选

辩证唯物主义指明:世界是统一的、物质的整体,在自然界中、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辩证法规律;自然现象的联系与相互制约,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与相互制约也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伟大导师斯大林教导说:"究竟什么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由这一制度发展为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呢?""这样的力量……便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谋得方式,便是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靴鞋、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一九五三年中文版,**五一页)而生产方式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体现,生产力又是其中*积极*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首先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上开始的。

%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相关资料

封建制度革命领袖之一周公的战略思想,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的战略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传统影响下,由于不断的阶级战争、民族战争的锻炼,养成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争性,而又富于战略思想。张良、刘秀、曹操、诸葛亮、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运用了一套战略思想,创建其朝代的兴盛局面或小康局面。这在他们虽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却正是伟大中国人民战略才能的反映。
在军事思想上,是否真出于太公之手的《阴符经》,就不必说了(太公也是封建制革命的领袖之一);以早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为例,它不只在中世的军事思想上起过指导作用,在现代军事学上,还有它的地位——其中许多重要观念或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对现代人民革命战争也还是适用的。这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丰富的战争经验和优越的军事才能。
哲学方面,哲学家班班辈起,人物之多,全世界无与伦比。其中最著名的:一方面有代表当时统治集团各阶层的老聃、孔丘、庄周、孟轲、荀卿、韩非、淮南子、董仲舒、王通、玄奘、韩愈、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畿、李二曲等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论是属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或二元论,但都是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有反映农民要求的墨翟、王充、吕才、王艮、李卓吾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前夜,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又产生了王船山、黄梨洲、颜元、唐甄、戴震、魏源、龚自珍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各流派,正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伟大思想的发展,启示了思想解放的倾向和要求,不断与封建主哲学作斗争。其中像墨翟,并最先建立起论理学体系。
在封建主哲学里面,代表封建统治集团的孔孟哲学,由于产生在中国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给封建制建立起成套的思想体系,是适应于封建制的前进倾向和要求的——虽然孔子曾在恢复西周秩序的形式下来论断。因此,它不仅支配了中国全部封建时代的思想,而且给了东亚以至全世界以重大的影响;其中个别的伟大观念,在今日也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陆九渊、王守仁等的极端唯心主义哲学,反映了封建末期统治集团的保守思想;而在地主阶级要求自救的基础上,也有个别积极的观念,如所谓“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一致”,虽然是颠倒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而是从内心修养的实践出发的,但仍可以说是一种伟大观念。代表初期没落封建主的老聃哲学(约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末期的周敦颐张载哲学(十一世纪初),都是辩证法唯心主义的。唯心主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相关资料

封建制度革命领袖之一周公的战略思想,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的战略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传统影响下,由于不断的阶级战争、民族战争的锻炼,养成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争性,而又富于战略思想。张良、刘秀、曹操、诸葛亮、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运用了一套战略思想,创建其朝代的兴盛局面或小康局面。这在他们虽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却正是伟大中国人民战略才能的反映。
在军事思想上,是否真出于太公之手的《阴符经》,就不必说了(太公也是封建制革命的领袖之一);以早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为例,它不只在中世的军事思想上起过指导作用,在现代军事学上,还有它的地位——其中许多重要观念或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对现代人民革命战争也还是适用的。这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丰富的战争经验和优越的军事才能。
哲学方面,哲学家班班辈起,人物之多,全世界无与伦比。其中最著名的:一方面有代表当时统治集团各阶层的老聃、孔丘、庄周、孟轲、荀卿、韩非、淮南子、董仲舒、王通、玄奘、韩愈、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畿、李二曲等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论是属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或二元论,但都是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有反映农民要求的墨翟、王充、吕才、王艮、李卓吾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前夜,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又产生了王船山、黄梨洲、颜元、唐甄、戴震、魏源、龚自珍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各流派,正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伟大思想的发展,启示了思想解放的倾向和要求,不断与封建主哲学作斗争。其中像墨翟,并最先建立起论理学体系。
在封建主哲学里面,代表封建统治集团的孔孟哲学,由于产生在中国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给封建制建立起成套的思想体系,是适应于封建制的前进倾向和要求的——虽然孔子曾在恢复西周秩序的形式下来论断。因此,它不仅支配了中国全部封建时代的思想,而且给了东亚以至全世界以重大的影响;其中个别的伟大观念,在今日也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陆九渊、王守仁等的极端唯心主义哲学,反映了封建末期统治集团的保守思想;而在地主阶级要求自救的基础上,也有个别积极的观念,如所谓“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一致”,虽然是颠倒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而是从内心修养的实践出发的,但仍可以说是一种伟大观念。代表初期没落封建主的老聃哲学(约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末期的周敦颐张载哲学(十一世纪初),都是辩证法唯心主义的。唯心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