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像力?
为什么年幼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年艺术家的很接近?
电视让儿童变得愚蠢,还是提供了智能发展的素材?
在儿童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各种教育方法和媒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艺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
创造力、艺术才能和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何关系?
本书探讨了与“创造力”有关的所有方面。从儿童学习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创作完整交响乐的能力;从大脑对创造力的意义,到电视对儿童想像力的影响,作者汇集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一鸣惊人地使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了零的突破,为艺术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各类艺术家、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长们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零点项目”的成果。“零点项目”是美国和世界教育界迄今为止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的课题组,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帮助个人和学校开发自己的*佳能力,加德纳在28岁时就开始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至今。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这一著作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 读完这本书,您也许能对“创造力”有个非常客观、全面的认识。当你真正认识它时,它就不会再像一个神秘的幽灵难以捕捉,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思维活动。有了创造性思维,在你的人生狂想中,世界也将出现更多的戏剧性变化。
**部分思想大师
引言
20年前,对于那些有意充分创造性地利用“内心”的人来说,心理学似乎还是个十分遥远而又贫瘠的领域。该领域包含三大欠完善的专门研究。其一为理论心理学(academic psychology),利用人造实验仪器来研究视错觉感知或者对长串无意义音节的记忆。此类研究与人类思维没有明显的联系。其二为行为主义,该理论源于对老鼠以及鸽子的相关实验。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某种刺激强化的作用。这些学者注重外在的行为,否定人类的内心生活——没有思维,没有幻想,也没有渴望。*后是心理分析,不仅提供了一个有争议的处理方法,还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本质的重要理论。该研究的深度和重大意义是理论心理学和行为主义都望尘莫及的,它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和无意识动机,却未能涉足理性思维过程或解决问题的意识过程。
认知革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坦白认识,即能够——应该——认真看待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心理研究再一次成为一项科学事业。第二个部分已被一些研究者证实,即人的思维过程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结构性。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被人发现,而且认知的过程也不是都能与外部刺激产生联系,都经得起再三推敲,但是思维过程仍然存在结构性,只要经过仔细分析便能揭示这样的一个结构。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60年代都在进行行为科学的研究,之后也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席卷和激发。其中有部分人主张计算机程序编程和人工智能——设计展示智能的机器。而对于另一部分人,令他们兴奋不已的则是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他们希望通过实验,能够以精确到毫秒的方法描绘出人在进行乘法运算、逻辑推理或者在头脑中旋转一个几何图形时的心理思维过程。还有一些人则走教育学、人类学或神经科学的道路。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工作在各社会科学认知领域的结构主义者们提出的心理研究方法颇有兴趣。
在本书的开篇部分我呈现了该结构主义的主要设想,这一点很多理论家都有过例证,如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以及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这些思想家都一致认为心理的运转都是有规则可循的——通常是无意识的——并且这些规则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行为以及解决问题的系统检测得出并使之明朗化。有趣的是,他们运用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了解了其中的一些方法,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也令人安慰的)相似点,他们都关注两个问题,即人类思维到底是怎样的,以及怎样解释这一思维才*能达到科学目的。
结构主义的思维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的联系是*紧密的,若从我自身的艺术知识来看,它们都源于结构主义者“系统间紧密联系”的本质。尽管创造性思维还在他们的注意范围之内,但是每一个主流认知结构主义者都认为人类思维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受到先天限制的。这一认识给他们的思维研究造成了困难,而思维研究的焦点应该是革新与创造,如对艺术原创作品的精细加工。
我认为,结构主义者观点中隐含的局限可以通过认识人类思维的一个特性来克服,这一特性便是思维能够通过应用各种符号系统创造并支持商业。思维正是通过这些符号系统——这些意义的编码——进行的:它们本身就具有创造性,是一个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使用这些符号,人类思维根据结构主义的原理推进,能够创造、修订、重新创造全新的产品和系统,甚至不同内涵的世界。
在当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极具说服力地将这些观点展现了出来。他也许是**个详细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的人,即了解不同形式的“创造”的关键在于了解人类是如何使用符号系统的,对此我在前面也有介绍。此后他的学生苏珊·朗格对这一重要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再之后便是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仔细分析二人的作品之后,我们发现结构主义者研究思维的方法途径倾向于思维的多种方式,而不是纯逻辑理性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经历了一个过渡,那就是从以哲学的方法研究象征学,到使用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这一阶段还包括艺术界学者的重大贡献,他们非常严肃地看待哲学传统与心理学传统的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是艺术历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他对视觉艺术中创造性作品的研究,与本书后续部分提到的对特定艺术形式的研究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1章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一位致力于探究人类成长的著名学者,其自身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个人成长之路以及科学研究之路。他是一位神童,早在11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的**篇研究论文,他在科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无人能及。他频繁地更换研究领域,就在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即刻投身到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年时期转而进行逻辑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因其对儿童的开创性研究,他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许(在哈佛大学三百年校庆之际,他被授予了名誉博士称号,当时只有30来岁),但是有许多年的时间人们一直认为他已经过时了,直到*近几年才又恢复了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他与大多数科学家都有所不同,大多数科学家通常是在年轻的时候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而皮亚杰的某些重大发现却是在生命*后的几十年间提出的,他那狂热的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直到1980年生命终结,享年84岁。这位伟大的瑞士人向世人证明了他的祖国瑞士不仅云集了制造钟表的能工巧匠,而且科学人才也层出不穷。
在心理学领域,皮亚杰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青睐于使用大量的被试者和有力的数据分析,而皮亚杰却习惯于小规模的被试者(通常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就算是*简单的数据他也不计算。当其他人都在维护自己的领域并寻求科学尊重的时候,皮亚杰却称自己是一名发生认识论者——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那些声名显赫的重要人物如弗洛伊德和斯金纳总是精心地遣词造句,让提出质疑的同事以及接受其理论的听众易于理解,而皮亚杰的语言却平淡无奇,给同事和译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那些呼声*高的心理学家不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外在明显的行为上(如斯金纳),就是放在奇怪的个性结构和情感反应上(如弗洛伊德),皮亚杰则将自己的课题定位在抽象的、与感情无关的、一度无人问津的领域——儿童的思维发展。事实上,皮亚杰的伟大正在于他详细地描述了正常儿童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要评价皮亚杰的贡献以及他后期的著作,就必须先熟悉他*初遇到的问题、他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他试图实行的项目。20世纪20年代早期,作为一个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生物学家,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自然,研究智能的发展。他的研究对象是软体动物,但是就在写综合论述之前,皮亚杰觉得花上几年的功夫来研究儿童,应该会受益匪浅,其余后的学术生涯都在围绕这一道路而行。他的代表作《生物学与认识》(Biology and Knowledge)*终于1967年出版发行,这被认为是其中期的成就。
要说明皮亚杰如此惊人、如此繁多的研究工作,我们首先直面的就是他的进取精神。首先,20世纪20年代初期,儿童智能发展过程还鲜为人知。其实,当时也有人关注这一课题,只是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一个儿童的知识也许不及一个成年人,但是二者的逻辑推理方式本质上是相同的。皮亚杰开始向孩子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并仔细倾听他们的回答,集中注意他们回答时采取的策略以及出现的错误,继而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解释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皮亚杰早期声誉源于他对这些典型心理操作和儿童期不同“认知阶段”性质的引人人胜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之后,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的研究工作出现了相互联系却令人始料未及的两大转变。为了验证他的假设,即一切知识都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活动,皮亚杰便开始研究在出生后几个星期、几个月的人的智能的*初现象。通过研究儿童的细微活动,如吸奶、观看,他证明了婴儿*初的肌肉活动和感官识别能力即为儿童智能的*初表现,这一点令他很满意。然而,皮亚杰并不满足于只是得出一套粗略的发展阶段。他还想查明在每个主要领域的智能的发展情况,西方学者将这些领域分为:数字、因果关系、时间、几何等。因此,不同于钟表制造工那样将每个零部件耐心地组合在一起,皮亚杰做了大批量的“专门领域”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就可以得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变化在人脑的位置,同时还证明“大脑内部”*终一定会出现各种活动——事实上,这种“大脑运作活动”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思维”的“主体”。
这些研究的重大成果在于确认了心理发展的四大阶段。首先,两岁前——感觉运动,为**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完全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活动“了解”世界。第二阶段——直觉或符号思维,从两岁到学龄前(7岁)。这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语言、抽象图形和其他的符号来代表他在**阶段经历的事物。不过此时的图形符号还是静态的:比如,儿童还不能熟练地操作在其大脑中呈现的图像。
操作这种精神意象以及其他象征符号的能力出现在学龄初期,此时儿童能够进行“具体运算”思维。七八岁的儿童能够鉴赏事物的一定状态——如,对他们来说眼前一组物品看起来如何——不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通过“内心活动”或“逻辑运算”从处在任何位置的他人的有利角度进行观察。他们能够通过运用主要的“正反两面性运作”在头脑中反复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场景进行分析。
*后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或合乎格式的)。这一阶段始于青春期,儿童开始能够对图像符号以及物质实体进行思维加工。他能够写方程式、提出命题,对一系列的图像进行逻辑分析,如对它们进行组合、对比或是否定。逐渐地,他能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而这样的问题需要熟练操作相关的变量才能得以解决。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的次序是普遍存在、恒定不变的。只要能够充分地接触一个正常的环境,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会经历这样的次序。这是人类蓝图的组成部分。
就如皮亚杰的所有著作一样,本文对这一理论的总体描述也颇为抽象。要对儿童思维有更为具体实际的描述,就要对儿童在15岁之前的智能发展进行实例跟踪——这个实例让皮亚杰尤为着迷。,
我们已经对皮亚杰发现的认知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一起看看儿童是如何“感知”或“认识”一个泥球的。回头看看刚出生的孩子,我们发现婴儿的感觉运动局限于他能对泥球所做的动作。他可以吸、咬、抓,或者将泥球捏成各种形状。但是除此之外他对泥球没有任何的理解,一旦球离开视线,他也就不会再想起。
儿童在一岁多的时候会发生一件起决定性的事。大概在18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意识到即使他没看见球,球还是存在的。于是当球不在视线内的时候他就开始不断地搜寻,要是球朝某个方向扔出去了,他也会想球到哪儿去了:此时他的知识里包括对物体永久性的认识。
此后不久的学前阶段,他开始能够运用不同的图像符号来表示这个球。他学会了“球”这个词,然后基本准确地用这个词来表示圆形的物体。他和玩具娃娃玩耍的时候,假装向他们投去一个球。也许他还会通过脑中的图像梦见圆形的物体,他可以模仿球的各种动作,甚至在房间里横冲直撞。
但是他还不理解泥球运动的一些原理:如,他不明白泥球可以改变形状而保持数量不变;不知道围成一圈的五个球和排成一条直线的五个球是一样的;他局限于静止的图像和自己的观察角度,因而无法预见对
于坐在房间里的某个人来说球是怎么样的。正如皮亚杰所说,此时的孩子还处在直觉或运算前期阶段。
上学后的前几年,孩子慢慢知道了支配物体运动的这些以及其他原理。他能“储存”数字了,因为他能“颠倒”“将球围成一个圈的运动”,也知道了可以打破原来的组合,随意地重新排列。他有了数量、数字以及他人角度的概念,除此之外,现在他能给“球”这个词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他明白一个物体可以同时是球,是玩具,是一个圆的东西。给他看五个红球加两个白球,他能分辨出球的数量增加了,不再只是五个红球。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他开始能够用语言进行推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
但是只有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对球的世界才有了抽象思维。现在除了知道在不同情况下球会发生不同变化外,他还能从科学规律的角度进行讨论、提出预想、验证假设。这时已经有了形式运算思维,能够解释为什么弹球从一个角度向一个表面射出后会从一个互补的角度弹回。他能够解决以下类似的推理问题:球A比球8大,球B比球C小,哪个球*小?他能写出关于球体的文章,能够理解牛顿(甚至爱因斯坦)的球体运动定律。
除了提出问题,皮亚杰也向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儿童知道什么,他们如何获取知识,他们能够学到什么,以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什么是他们完全力所不能及的。可是这些深刻的理解似乎与日益引起公众注意的儿童心理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皮亚杰的发现对理解涉及儿童的诸多问题是有重大贡献的。虽然皮亚杰自身谦虚地拒绝了扮演教育决策者的角色,他也确实没有参与教学课程的设计,但是我认为,只要有人充分理解了皮亚杰,吸收了他的理论——那么他就能以更加明智,更加适宜的方式走近儿童。
下面我想介绍皮亚杰论著中关于儿童研究的一些深刻见解,大多数父母——更不用说小孩子了——都会记得,当小孩得到一块巧克力饼干,不过这块饼干却意外地碎成两半,这时孩子会表现出大惊小怪。在成人看来,饼干的数量始终是一样的,因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是,对于处在“运算前期”的儿童来说,数量固有于一个具体事物——就是这块特别的碎巧克力饼干。他无法理解两块外形不同的饼干含有相同重量的面团和巧克力碎片——事实上,“数量一样”这个总体概念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都知道有些老师和家长很擅长传递新信息,而与他们有着同等智能和技巧的其他成年人却对此望尘莫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皮亚杰在论著中提出了一个尤为密切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发展是有其自身节奏的,不可催促。当孩子意识到了矛盾的感念并对需要有解决方法的事情尤为敏感时,就会出现发展的“失衡”现象。
假设这位母亲看到了这个因为饼干碎了而吵吵闹闹的孩子,于是她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吃碎饼干,向他证明碎饼干和完整的饼干味道是一样的。如此数次后,母亲也许就会发现孩子渐渐明白了物质守恒。
来看一个进一步的例证,这次涉及到大一些的儿童。很多青少年都变得有强烈的思想意识活动——他们对一个宗教派别、哲学派别的言论做出反应,或者接受一个大雄辩家的说服。他们掌握了传授给他们的观念,参与到无休止的争论,时刻准备将其全部的热情——甚至生命——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这种意识活动的能力似乎直接归功于青少年的两大认知革命。首先,这时期的少年能够运用纯语言进行逻辑推理:不再需要具体演示生动的图像,这时他开始能被纯粹的语言力量说服;其次,这时他已能够设想出某一局势所有可能的后果,能够透过一副眼镜观看整个世界,会设想如果一些思想够强大的话,乌托邦式的事物也有可能会出现。戴上另外一副眼镜他能看出一个别样的世界。难怪一些青少年热衷于以绝对化愿景代替朦胧的妥协,而这种妥协是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世俗世界存在的一个标志。欲与这类少年相处的成年人或许能够帮助他们了解选择任何一条道路都是有利有弊的。
这一示例表明了皮亚杰的研究分析的实际作用。这个分析并没有指明父母应该做些什么,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及其原因。
然而皮亚杰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或教育家。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和思想家,皮亚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全新领域——发生认识论的奠基人。该学科旨在通过对发生认识论起源的调查研究阐明科学思想基本分类的本质。这是一项交叉学科,皮亚杰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起初是独自一人,后来有了一些志同道合者,他们努力揭示人类的数字、逻辑、时空、因果关系概念以及其他康德知识概念的核心问题。该工作的重点是来自各科学领域的专家们,以及经皮亚杰训练的从事实验调查的遗传心理学家们通过共同努力——揭示儿童科学基本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这一队伍中还包括定义这些概念的哲学家,还有历史学家,他们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各科学领域内知识的发展状况。当这支学者队伍的研究发现汇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便能得出这一科学概念的*详尽的解释。
没有入能够质疑这一伟大而骄傲的事业。皮亚杰试图搜寻一个伟大的思维链,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儿童与物质世界作用,从基因和神经细胞的基本功能到一般成人和创新科学家的内在思维运作——这条链的终端是一门科学结构的基本改变。如何才能产生新而有效的思想是皮亚杰*热衷的问题,他与弗洛伊德和斯金纳大体一致,也回顾了过去*伟大的思想家们的视角。
当许多人还在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怀疑这项事业的可行性时,皮亚杰冷静地对待一切疑虑,进行多项实验并努力前进。他创作了大量的书籍和数不胜数的论文,展示与天赋相关的规律、能量以及组织能力,每次创作中他都根据自己的*新发现重述其中心思想。1955年,在一群活力四射的学生和同事的帮助下,他成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争分夺秒进行调研直到勾勒出其观点的基本轮廓。在我看来必须依据这一点来评价皮亚杰,即首先像青少年一样刨根问底并且此后不偏不离。
……
霍华德·加德纳:
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被誉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
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负责人28年。现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教授,长期从事智能理论、创造力、领导能力、艺术教育的研究,获世界各国二十多所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荣誉博士学位。
出版的二十多部专著,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本书是加德纳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反映了他对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的长期兴趣,本书开创了用发展心理学研究艺术的先河。
电影<<喜宴>>的缘来及最初的剧本.目录 前言13緣起19喜宴之前20劇本45劇本前言46喜宴之前劇本63工作照241更多>>前言13緣起19喜宴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明 本书特色 明代中期,吳門晝家共劁有明之*大晝派。作為吳門前輩,沈周師山谷,吳寬法東坡,力矯近習互染之時風。沈周跋南宮《蜀素帖》,蒼古奇...
二体千字文 本书特色 千字文是历代书家*喜欢书写的内容之一,历史上留下很多书法艺术精品,这套书以书体分类,汇集历代名家的千字文作品,适合书法学习者临习及收藏鉴赏...
宋拓十七帖两种:王羲之 内容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
“布莱克•斯奈德(BlackSnyder)不是告诉你如何写剧本,而是教会你如何思考电影剧作。”——布鲁斯•范斯坦(BruceFeirstein),剧作家;
张猛龙碑刻拓对勘 内容简介 《张猛龙碑》是魏碑名品, 启功先生夸赞此碑说: “张猛龙碑于北碑中, 较龙门造像, 自属工致, 但视刁遵、敬显隽等, 又略见刀痕。惟...
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 节选 《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内容简介:儿童电影,承载着用影像表达儿童世界的艺术使命。儿童世界与儿童电影本质之间的深层逻辑...
敦煌舞乐 本书特色 ★ 画集出自敦煌学者和著名画家史苇湘、欧阳琳夫妇及其女、其孙之手★ 敦煌佛教艺术是我国以至世界文化瑰宝,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历代书法名家千字文 内容简介 张瑞图(?—1644)明代书画家。字长公,号二水,又号白毫庵主,晚号果亭山人。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张瑞图善画山水...
巴黎卢浮宫 本书特色 《巴黎卢浮宫》是丛书“伟大的博物馆”31册中的一本,介绍的是巴黎卢浮宫。卢浮宫曾为法国王宫,现为世界上*古老、*大、*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在...
CHINESE FOLK PERFORMING ART-中国曲艺 本书特色 《中国曲艺》分为六章,前三章从曲艺的文化、艺术传统和表演艺术三个层面对曲艺进行了总体...
《西方电影史概论》的主要内容是:这不是一本电影史。作者只是对西方电影史上的某些问题作了些十分肤浅的论述,或者说,只是就怎
服装工艺学-修订版 本书特色这本刘凤霞、张恒编*的《服装工艺学(修订版) 》,不同于一般的服装书,主要是为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而编写的。全书共九...
日本电影十大 内容简介 《日本电影十大》由郑树森、舒明所著,这十部电影是:《七武士》、《晚春》、《元禄忠臣藏》、《卡门还乡》、《细雪》、《女人踏上楼梯时》、《日...
建筑环境景观图集 内容简介 怎样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如何提高城市的品位?如何展示城市的品质与个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些问题越来越为建筑环境设计工作者和广...
《东进》与《焦土》两部著作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佳作。作为《东进》的续篇,《焦土》从1...
建筑学场地设计内容简介本书包括场地表达、场地调整、停车场(库)、建筑间距、总平面、道路和管线与绿化七大栏目,主要介绍了等高
沉甸的時代投以無聲凝望,我們一同穿越了那時代最細膩而悠長的風景二十年前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在《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2)·秦汉》内容简介: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传统,北宋末以来一直以三代至汉为基本的时间范畴。这
马奈艺术书简 本书特色 本书包含马奈写给家人及当时文艺界名人如左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莫里索等人的书简200余封,以及几乎全部画作。这些信件和作品不仅真实反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