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生历经三代(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亲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人物。
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马寅初的“全传”。在时间上。上起马寅初出生之年(1882年),下迄马寅初去世之岁(1982年),兼及马寅初身后之事(截止于2007年)。内容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马寅初百年人生的全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马寅初其人其事其学。
**章艰难的求学之路
绍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但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名人辈出。
美丽的浦阳江和湍急的曹娥江,流淌过这片神奇的大地,然后蜿蜒人海。绵延不绝的会稽山,重峦叠嶂,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哺育了这里的居民,赐予他们灵气,赋予他们风骨,编织出一道道绚丽而迷人的文化风景线。
杰出的东汉哲学家王充,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均诞生于绍兴。一代“书圣”王羲之,曾经在兰亭“曲水流觞”,并乘兴挥毫泼墨,于是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天下**行书”——《兰亭集序》。近现代的绍兴,更是群星璀璨。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自号“鉴湖女侠”的革命家秋瑾、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卓越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均为绍兴人。正因如此,毛泽东称绍兴为“名士之乡”。
本书的主人公,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也出生在这里。
嵊县(今嵊州市),地处江南水乡绍兴地区(今绍兴市)的东南边。
嵊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南麓。嵊县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天姥山、四明山、太白山、烟山环绕四周,剡溪横贯南北,真可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剡溪尤其有名。剡溪九曲悠悠,沿溪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鼋头渚等胜景,自古就有“东南山水越为*,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
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这里的山水,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东晋以来,王羲之、戴逵、戴颙、谢灵运、李白、杜甫、王十朋、陆游、朱熹、蔡元培等相继来嵊县游历、讲学或定居,留有大量诗文。“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直称之为“仙境”,写下了诸如“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千古名句。
名山与佳水,孕育了经济学家马寅初、地理学家丁谦、机械工业专家支秉渊、实业家袁涤庵、水利专家宋希尚、外科医学家沈克非、革命音乐家任光、画家郑午昌、作家魏金枝、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哲学家邢贲思、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围棋国手马晓春等现当代的著名人士。嵊县民性强悍不屈,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唐末,裘甫起义,在剡城建立政权。北宋,仇道人(裘日新)响应方腊起义,攻占剡城,继克新昌、上虞。清末,竺绍康、王金发、谢飞麟等结党反清,裘文高、张伯岐聚众抗击清兵。全县有“光复会”会员一百多人,参加辛亥革命者万余。
本书的主人公马寅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不做生意要读书
1882年6月24日(清德宗光绪八年农历五月初九),马寅初诞生于绍兴县皋埠村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庭。
马寅初本姓马,又恰好出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父亲马棣生给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马棣生,有一手酿酒好手艺,在绍兴经营一个酿酒作坊。母亲王氏,目不识丁,终日操持家务。当马寅初降临这个酿酒作坊主家庭时,他已经是马家第五个儿子了。后来,父母又为他添了两个妹妹。
马寅初有兄妹六人,四个哥哥是大哥孟希(字师善),二哥仲复(字膺善),三哥叔培(字植善),四哥季余(字积善);另有两个妹妹,大妹锦霞,小妹锦文。四个哥哥都体弱多病,没有超过60岁都先后病故。’
幼年的马寅初,后来随父母迁居嵊县浦口镇。
浦口镇位于嵊县东郊,四明山西麓。剡江与黄泽江在此汇合,然后缓缓向北流去。昔时的浦口镇,水利交通便利,是一个农村小集镇。就在这山明水秀、乡风淳朴的农村小集镇,马寅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马棣生之所以举家迁居嵊县浦口镇,自有其商业的考虑。相传,用剡江与黄泽江汇合处的水来做酒,味道特别好。迁居之前,马棣生对浦口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亲自做了试验。他相信,用浦口的水酿酒,今后的生意一定会兴旺发达,很可能要发大财。
马棣生一家迁居浦口镇后,住在一座简易的木质结构的楼房里。马家在浦口开设有一家酒店,马棣生为其取名“马树记”。“马树记”酒店的格局是前店后家。从酒店后门进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是两层的小木楼。北屋中间有一道过门。通往后边的是一个跨院。跨院的结构与前院完全相同。幼年的马寅初,就住在前边院子北屋西头的二层楼上。
由于马棣生擅长酿酒,而内人王氏又贤惠精干,治家有方,没过几年工夫,“马树记”酒店已经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方圆几十里都有了名气。人丁旺盛的马家,便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888年,马寅初人浦口镇的一所私塾读书,马寅初在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虽然说在私塾整天背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章句》,但马寅初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两三年过后,小镇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马寅初的求知欲了,但父亲却不打算让马寅初继续上学;父亲顽固地认为,有了这些知识就已经足够了。马寅初一再向父亲表示,想进新式学堂继续读书,但父亲表示反对。为此,马寅初没有少挨骂、挨打。后来因为王家舅舅出面说情,马寅初才获得了接受学堂教育的机会。
1894年春,舅舅家搬到了绍兴。通过舅舅的说和,马寅初好不容易才征得父亲的勉强同意,跟着舅舅到绍兴县学堂读书。
晃眼之间,四年就过去了。马棣生的年龄也日渐增高,他已经感到精力有所不济,于是,培养“接班人”的想法便涌现了出来。马棣生掰着手指头盘算:老大孟希在外面做蚕茧生意,平时很少回家;老二仲复、老三叔培、老四季余,身体都不太好,将来恐怕靠不上;老五寅初,聪明伶俐,可以寄予厚望。只是他年纪尚小,只有等他长大以后再接班,但眼下便可以培养,让他先给酒店管账,然后再继承家业。在父亲的安排下,年少的马寅初辍学在家,开始承担起“马树记”酒店的管账业务,在柜台迎接南来北往的顾客。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寅初逐渐懂事,对父亲要把他培养成酒店管账先生的安排,开始产生不满。父子之间,便因此而产生矛盾。马寅初对此极为厌烦,他向往着能到大都市的洋学堂去继续求学。为了表示反抗,马寅初有一段时间竟然学会了赌博。为此,马棣生大为恼火,动不动就对马寅初进行训斥、罚跪,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每当此时,王氏便出来对丈夫进行干涉,对儿子耐心劝说,以慈祥的母爱温暖儿子的心灵。
马家有一条家规:如果一个孩子出事受罚,别的孩子都要跟着挨整;套用古代的法律术语,这叫做“连坐”。因此,只要马寅初挨打,他的哥哥们也要跟着挨打(只有两个妹妹可以幸免)。这样一来,马寅初的兄妹们逐渐对他有了意见,甚至有点恨他。每每在父亲打过马寅初后,他的哥哥们又常常来打他。
倔犟的马寅初,对这种残酷的封建家教不甘示弱。一方面,他再三要求父亲取消这种无理的家规;另一方面,他奋起反抗兄长们的打骂。
这种僵持的局面,在马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马棣生见这不是办法,于是跟马寅初做了一次认真的谈话。父亲对他说:“寅初,你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而爸爸也越来越老了,爸爸希望你慢慢熟悉酒店的业务,长大以后好继承家业。”马寅初明确表示:“我不愿意做生意。我要读书!”父亲见儿子不听话,便厉声呵斥马寅初跪下。“跪下,我也要去念书!”马寅初仍在反抗。恼羞成怒的父亲,操起鞭子就在马寅初身上抽打起来。“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仍在高声反抗。结果,又是慈祥的母亲来解了围。
一次次的下跪,一次次的打骂,让马寅初觉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也越来越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一死了之。在又一次遭到暴打之后,忍无可忍的马寅初竟然选择了以死相抗争——投江。幸好被及时发现,马寅初才免于一死。
当马寅初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亲戚家中。马寅初对此大惑不解,他流着眼泪说:“你们为什么要救我?不能念书,活着有什么意思?”一句和蔼的回话传入马寅初耳中,“谁说不能念书?孩子,我就是来带你到上海去念书的。”说这话的是一位慈善的长者——张江声。张江声,上海瑞纶丝厂经理,因每年都要到嵊县收购蚕茧,所以与马家结识,与马寅初的大哥孟希私交甚好。张江声力劝马棣生把眼光放长远点,支持儿子外出读书。余怒未消的马棣生表示,如果马寅初要到上海去读书,他是一文钱都不给。张江声心平气和地说,我当他的保人,我出钱供他上学。马棣生再也无话可说,只好答应张江声,同意张江声带马寅初去上海读书。
就这样,17岁的马寅初竟因祸得福,从而圆了自己的读书梦。为了感谢张江声的帮助,马寅初认张江声为义父(干爹)。
1898年夏秋之交,马寅初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群山环抱的浦口镇,来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
二、灯芯一根心中亮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广为流行。年轻的马寅初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深,强烈向往“实业救国”。
马寅初跟随张江声来到上海后,于1898年秋季进入教会学校“英华书馆”(又称“中西书院”)读书。
因为马寅初是与父亲吵翻而离家的,所以马棣生断绝了与马寅初的一切经济联系。马寅初在上海的读书费用,全部由义父张江声承担。除学费、食宿以外,张江声每月还发给马寅初四毛小洋的零用钱(与张江声的亲生儿子张熙麟一样多)。马寅初用这四毛小洋洗澡、理发,购买笔墨、纸张,以及其他必需的日常用品。但不管马寅初怎样计算和节省,钱总是不够用。“一根灯芯”的故事,便发生在当时。
马寅初有一次听一位同学说,点菜油灯比电灯要节省很多。于是,马寅初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进行了尝试。为了更加节省,马寅初在点菜油灯时,只用了一根灯芯。他的一位朋友有一天晚上去看他,发现室内光线太暗,便自作主张地点上了两根灯芯。但马寅初迅速将其中的一根灯芯拨开并吹灭,不好意思地对朋友说:“我没有钱,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原谅,别见笑。”此事后来传人张江声的耳朵,问他为何只用一根灯芯。马寅初说:“一根灯芯就够了,我心里是亮的。”对此,马寅初的老师大加夸奖,嘉许为“孺子可教”,“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经济的拮据,生活的窘迫,非但没有击垮马寅初,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从青少年时代起,马寅初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奋发进取的精神。
在上海求学期间的马寅初,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每学期总是名列前茅(很多时候都是**名)。1902年,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自“英华书馆”毕业,并考取了天津北洋大学。
1902年的秋天,马寅初入天津北洋大学学习。因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马寅初选择了矿冶专业。
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的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是近代中国的**所大学。*初叫“天津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896年)。首任督办是中国人盛宣怀(1844~1916),首任校长(当时称“总教习”)是美国人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1857~1930)。北洋大学特别注重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北洋大学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制为蓝本,设头等学堂及二等学堂,学制均为四年。学校的升级考试相当严格,明文规定:主课一门补考不及格者,留级。因此,这所学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或留级,或退学。据统计,从入学到毕业,其淘汰率竞高达50%~60%。北洋大学的师资多为国内外名流,兼之学校要求严格,故北洋大学在创办初期的教学水平便与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不相上下。北洋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考试而直接进入美国各大学的研究院。
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和抱负,在北洋大学求学的马寅初一直刻苦攻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06年,马寅初自北洋大学提前毕业。因成绩优异,马寅初获得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的资格。出国留学前,北洋政府的大臣袁世凯特地召见了马寅初和其他留学生,并给每人颁发了一张有袁世凯署名的“留学证书”。
1907年,马寅初告别父母与妻儿,登上了开往大洋彼岸的轮船。
三、负笈西洋取真经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轮船终于到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907年底,马寅初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正式成为耶鲁大学的注册学生。
初入美国的马寅初,仍然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因此,他在耶鲁大学*先选择的专业是矿冶。但就在美国留学期间,马寅初的理想发生了动摇。他亲眼目睹了美国成熟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再与清政府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经济相比较,马寅初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的思想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单纯走“实业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社会制度非来一番改革不可。他决定改学经济学,以期将来能在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在1947年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谈到过改专业之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选择矿科,将学矿科的念头抛入九霄云外,以为经济学富有内容和生命,遂选经济为主课,选自然科学为副课。”
……
彭华,1969年生,男,笔名彭印川。四川丹棱(今属眉山市)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巴蜀文化研究。
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孔孟学报》(台北)、《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著作五种七部——《燕国史稿》(2005年)、《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2007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2005年)、《浪子悲客:古龙传》(2001年)、《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台湾繁体字版,2004年)、《挥戈鲁阳:金庸传》(2001年)、《风华再现:金庸传》(台湾繁体字版,2003年)等;参编著作三部——《国史纲要》(2004年)、《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第一卷《中国古代文明起源》(2007年)、《中外历史故事》(2004年)等;主编著作三部——《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2008年,主编之一):《思想家》第二辑(2006年,副主编)、《唐学论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上下册,2006年,副主编)。另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三十余篇。
《燕国史稿》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获宜宾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
《淘宝天猫网店美工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以实例和设计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体现装修在网店中的重要性。根据装修网店所应了解的各个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内容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努力创作的一生在他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他们的记录
镜中瑕疵-我的自画像 本书特色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作家,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镜中瑕疵》是他的自传。这本书以清新优美的笔触记述了他奇...
本书是俄国出版史上最著名的出版家绥青的回忆录,生动再现了他怎样从一个农民、学徒成为一名杰出出版家的传奇历程;语言优美,叙
梦想中国-中国偶像 本书特色 18强选手口述参赛的艰辛与感动,喜悦与收获!《梦想中国》音乐成就梦想!本书首度披露梦想的通关“密笈”!18个选手,18个青春激扬的...
缪塞传 本书特色 缪塞才华横溢。我相信这一点。他的脸我看着始终是那么的美,但它又总让我感觉像一朵被采摘的、傍晚之前便凋谢了的美丽的鲜花。??朱斯特?奥利维埃这是...
解密档案中的孙中山 本书特色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90后创业富翁丁仕源 本书特色 90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丁仕源以90后不跨的姿态给大家讲述了一个从12岁进培训班14岁开始做兼职16岁进娱乐圈打拼17岁合伙开...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
20世纪文学泰斗--冰心 目录 第l章1.波涛的清响2.榕城的学子3.北上京华第2章1.文坛新星2.燕大女校3.*初的文学社团4.诗的女神5.繁星与春水6.往事...
(精)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东北卷(人名索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华北卷所作的人名索引,编制精审,为查阅该书人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
魅力王者-普京传 本书特色 普京是谁?他有着足够传奇的人生:他曾是神秘莫测的职业特工,他也是精通飞行、格斗的硬汉,他还是令男人崇拜、女人着迷的跨国偶像。噢,对了...
女王是怎样炼成的-伊丽莎白二世传 本书特色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可谓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英国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任英国女王...
柏杨家书 本书特色 “我想叮咛至爱的大陆读者朋友,当你想抱孩子的时候,就抱他一下吧,当你想告诉孩子你爱他的时候,就说出来吧。无论什么时侯去做,都不嫌迟,孩子永远...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起家的曾国藩及集团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深入探索了其数十年暗中操纵晚清政局所起的政治作用和巨...
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本书特色 在《儒林怪杰——吴敬梓传》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流畅的文字格调,展现了吴敬梓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嵚崎不凡的思想火花以及千古不朽...
1913年,印度一位年轻无学历的小职员拉马努金写信给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哈代,请求这位学者对他关于数学的若干思想发表意见。哈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内容简介 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
上海闺秀-一个妇人的人生自传 内容简介 这是上海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太,在垂暮之年写成的一部自传,以志自己一生的劬劳,同时又留给儿孙一些做人的教训。听说写得平实,无...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的欧洲,阿贝特施韦泽位家喻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青年时代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