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生历经三代(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亲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人物。
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马寅初的“全传”。在时间上。上起马寅初出生之年(1882年),下迄马寅初去世之岁(1982年),兼及马寅初身后之事(截止于2007年)。内容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马寅初百年人生的全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马寅初其人其事其学。
**章艰难的求学之路
绍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但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名人辈出。
美丽的浦阳江和湍急的曹娥江,流淌过这片神奇的大地,然后蜿蜒人海。绵延不绝的会稽山,重峦叠嶂,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哺育了这里的居民,赐予他们灵气,赋予他们风骨,编织出一道道绚丽而迷人的文化风景线。
杰出的东汉哲学家王充,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均诞生于绍兴。一代“书圣”王羲之,曾经在兰亭“曲水流觞”,并乘兴挥毫泼墨,于是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天下**行书”——《兰亭集序》。近现代的绍兴,更是群星璀璨。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蔡元培、自号“鉴湖女侠”的革命家秋瑾、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卓越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均为绍兴人。正因如此,毛泽东称绍兴为“名士之乡”。
本书的主人公,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也出生在这里。
嵊县(今嵊州市),地处江南水乡绍兴地区(今绍兴市)的东南边。
嵊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南麓。嵊县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天姥山、四明山、太白山、烟山环绕四周,剡溪横贯南北,真可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剡溪尤其有名。剡溪九曲悠悠,沿溪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鼋头渚等胜景,自古就有“东南山水越为*,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
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这里的山水,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东晋以来,王羲之、戴逵、戴颙、谢灵运、李白、杜甫、王十朋、陆游、朱熹、蔡元培等相继来嵊县游历、讲学或定居,留有大量诗文。“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直称之为“仙境”,写下了诸如“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千古名句。
名山与佳水,孕育了经济学家马寅初、地理学家丁谦、机械工业专家支秉渊、实业家袁涤庵、水利专家宋希尚、外科医学家沈克非、革命音乐家任光、画家郑午昌、作家魏金枝、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哲学家邢贲思、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围棋国手马晓春等现当代的著名人士。嵊县民性强悍不屈,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唐末,裘甫起义,在剡城建立政权。北宋,仇道人(裘日新)响应方腊起义,攻占剡城,继克新昌、上虞。清末,竺绍康、王金发、谢飞麟等结党反清,裘文高、张伯岐聚众抗击清兵。全县有“光复会”会员一百多人,参加辛亥革命者万余。
本书的主人公马寅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不做生意要读书
1882年6月24日(清德宗光绪八年农历五月初九),马寅初诞生于绍兴县皋埠村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庭。
马寅初本姓马,又恰好出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乡间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父亲马棣生给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马棣生,有一手酿酒好手艺,在绍兴经营一个酿酒作坊。母亲王氏,目不识丁,终日操持家务。当马寅初降临这个酿酒作坊主家庭时,他已经是马家第五个儿子了。后来,父母又为他添了两个妹妹。
马寅初有兄妹六人,四个哥哥是大哥孟希(字师善),二哥仲复(字膺善),三哥叔培(字植善),四哥季余(字积善);另有两个妹妹,大妹锦霞,小妹锦文。四个哥哥都体弱多病,没有超过60岁都先后病故。’
幼年的马寅初,后来随父母迁居嵊县浦口镇。
浦口镇位于嵊县东郊,四明山西麓。剡江与黄泽江在此汇合,然后缓缓向北流去。昔时的浦口镇,水利交通便利,是一个农村小集镇。就在这山明水秀、乡风淳朴的农村小集镇,马寅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马棣生之所以举家迁居嵊县浦口镇,自有其商业的考虑。相传,用剡江与黄泽江汇合处的水来做酒,味道特别好。迁居之前,马棣生对浦口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亲自做了试验。他相信,用浦口的水酿酒,今后的生意一定会兴旺发达,很可能要发大财。
马棣生一家迁居浦口镇后,住在一座简易的木质结构的楼房里。马家在浦口开设有一家酒店,马棣生为其取名“马树记”。“马树记”酒店的格局是前店后家。从酒店后门进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是两层的小木楼。北屋中间有一道过门。通往后边的是一个跨院。跨院的结构与前院完全相同。幼年的马寅初,就住在前边院子北屋西头的二层楼上。
由于马棣生擅长酿酒,而内人王氏又贤惠精干,治家有方,没过几年工夫,“马树记”酒店已经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方圆几十里都有了名气。人丁旺盛的马家,便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888年,马寅初人浦口镇的一所私塾读书,马寅初在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虽然说在私塾整天背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章句》,但马寅初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两三年过后,小镇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马寅初的求知欲了,但父亲却不打算让马寅初继续上学;父亲顽固地认为,有了这些知识就已经足够了。马寅初一再向父亲表示,想进新式学堂继续读书,但父亲表示反对。为此,马寅初没有少挨骂、挨打。后来因为王家舅舅出面说情,马寅初才获得了接受学堂教育的机会。
1894年春,舅舅家搬到了绍兴。通过舅舅的说和,马寅初好不容易才征得父亲的勉强同意,跟着舅舅到绍兴县学堂读书。
晃眼之间,四年就过去了。马棣生的年龄也日渐增高,他已经感到精力有所不济,于是,培养“接班人”的想法便涌现了出来。马棣生掰着手指头盘算:老大孟希在外面做蚕茧生意,平时很少回家;老二仲复、老三叔培、老四季余,身体都不太好,将来恐怕靠不上;老五寅初,聪明伶俐,可以寄予厚望。只是他年纪尚小,只有等他长大以后再接班,但眼下便可以培养,让他先给酒店管账,然后再继承家业。在父亲的安排下,年少的马寅初辍学在家,开始承担起“马树记”酒店的管账业务,在柜台迎接南来北往的顾客。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寅初逐渐懂事,对父亲要把他培养成酒店管账先生的安排,开始产生不满。父子之间,便因此而产生矛盾。马寅初对此极为厌烦,他向往着能到大都市的洋学堂去继续求学。为了表示反抗,马寅初有一段时间竟然学会了赌博。为此,马棣生大为恼火,动不动就对马寅初进行训斥、罚跪,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每当此时,王氏便出来对丈夫进行干涉,对儿子耐心劝说,以慈祥的母爱温暖儿子的心灵。
马家有一条家规:如果一个孩子出事受罚,别的孩子都要跟着挨整;套用古代的法律术语,这叫做“连坐”。因此,只要马寅初挨打,他的哥哥们也要跟着挨打(只有两个妹妹可以幸免)。这样一来,马寅初的兄妹们逐渐对他有了意见,甚至有点恨他。每每在父亲打过马寅初后,他的哥哥们又常常来打他。
倔犟的马寅初,对这种残酷的封建家教不甘示弱。一方面,他再三要求父亲取消这种无理的家规;另一方面,他奋起反抗兄长们的打骂。
这种僵持的局面,在马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马棣生见这不是办法,于是跟马寅初做了一次认真的谈话。父亲对他说:“寅初,你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而爸爸也越来越老了,爸爸希望你慢慢熟悉酒店的业务,长大以后好继承家业。”马寅初明确表示:“我不愿意做生意。我要读书!”父亲见儿子不听话,便厉声呵斥马寅初跪下。“跪下,我也要去念书!”马寅初仍在反抗。恼羞成怒的父亲,操起鞭子就在马寅初身上抽打起来。“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仍在高声反抗。结果,又是慈祥的母亲来解了围。
一次次的下跪,一次次的打骂,让马寅初觉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也越来越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一死了之。在又一次遭到暴打之后,忍无可忍的马寅初竟然选择了以死相抗争——投江。幸好被及时发现,马寅初才免于一死。
当马寅初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亲戚家中。马寅初对此大惑不解,他流着眼泪说:“你们为什么要救我?不能念书,活着有什么意思?”一句和蔼的回话传入马寅初耳中,“谁说不能念书?孩子,我就是来带你到上海去念书的。”说这话的是一位慈善的长者——张江声。张江声,上海瑞纶丝厂经理,因每年都要到嵊县收购蚕茧,所以与马家结识,与马寅初的大哥孟希私交甚好。张江声力劝马棣生把眼光放长远点,支持儿子外出读书。余怒未消的马棣生表示,如果马寅初要到上海去读书,他是一文钱都不给。张江声心平气和地说,我当他的保人,我出钱供他上学。马棣生再也无话可说,只好答应张江声,同意张江声带马寅初去上海读书。
就这样,17岁的马寅初竟因祸得福,从而圆了自己的读书梦。为了感谢张江声的帮助,马寅初认张江声为义父(干爹)。
1898年夏秋之交,马寅初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群山环抱的浦口镇,来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
二、灯芯一根心中亮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广为流行。年轻的马寅初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深,强烈向往“实业救国”。
马寅初跟随张江声来到上海后,于1898年秋季进入教会学校“英华书馆”(又称“中西书院”)读书。
因为马寅初是与父亲吵翻而离家的,所以马棣生断绝了与马寅初的一切经济联系。马寅初在上海的读书费用,全部由义父张江声承担。除学费、食宿以外,张江声每月还发给马寅初四毛小洋的零用钱(与张江声的亲生儿子张熙麟一样多)。马寅初用这四毛小洋洗澡、理发,购买笔墨、纸张,以及其他必需的日常用品。但不管马寅初怎样计算和节省,钱总是不够用。“一根灯芯”的故事,便发生在当时。
马寅初有一次听一位同学说,点菜油灯比电灯要节省很多。于是,马寅初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进行了尝试。为了更加节省,马寅初在点菜油灯时,只用了一根灯芯。他的一位朋友有一天晚上去看他,发现室内光线太暗,便自作主张地点上了两根灯芯。但马寅初迅速将其中的一根灯芯拨开并吹灭,不好意思地对朋友说:“我没有钱,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原谅,别见笑。”此事后来传人张江声的耳朵,问他为何只用一根灯芯。马寅初说:“一根灯芯就够了,我心里是亮的。”对此,马寅初的老师大加夸奖,嘉许为“孺子可教”,“灯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载必成人”。
经济的拮据,生活的窘迫,非但没有击垮马寅初,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从青少年时代起,马寅初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奋发进取的精神。
在上海求学期间的马寅初,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每学期总是名列前茅(很多时候都是**名)。1902年,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自“英华书馆”毕业,并考取了天津北洋大学。
1902年的秋天,马寅初入天津北洋大学学习。因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马寅初选择了矿冶专业。
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的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是近代中国的**所大学。*初叫“天津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896年)。首任督办是中国人盛宣怀(1844~1916),首任校长(当时称“总教习”)是美国人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1857~1930)。北洋大学特别注重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北洋大学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制为蓝本,设头等学堂及二等学堂,学制均为四年。学校的升级考试相当严格,明文规定:主课一门补考不及格者,留级。因此,这所学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或留级,或退学。据统计,从入学到毕业,其淘汰率竞高达50%~60%。北洋大学的师资多为国内外名流,兼之学校要求严格,故北洋大学在创办初期的教学水平便与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不相上下。北洋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考试而直接进入美国各大学的研究院。
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和抱负,在北洋大学求学的马寅初一直刻苦攻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06年,马寅初自北洋大学提前毕业。因成绩优异,马寅初获得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的资格。出国留学前,北洋政府的大臣袁世凯特地召见了马寅初和其他留学生,并给每人颁发了一张有袁世凯署名的“留学证书”。
1907年,马寅初告别父母与妻儿,登上了开往大洋彼岸的轮船。
三、负笈西洋取真经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轮船终于到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907年底,马寅初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正式成为耶鲁大学的注册学生。
初入美国的马寅初,仍然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因此,他在耶鲁大学*先选择的专业是矿冶。但就在美国留学期间,马寅初的理想发生了动摇。他亲眼目睹了美国成熟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再与清政府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经济相比较,马寅初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的思想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单纯走“实业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社会制度非来一番改革不可。他决定改学经济学,以期将来能在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在1947年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谈到过改专业之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选择矿科,将学矿科的念头抛入九霄云外,以为经济学富有内容和生命,遂选经济为主课,选自然科学为副课。”
……
彭华,1969年生,男,笔名彭印川。四川丹棱(今属眉山市)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巴蜀文化研究。
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孔孟学报》(台北)、《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著作五种七部——《燕国史稿》(2005年)、《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2007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2005年)、《浪子悲客:古龙传》(2001年)、《侠骨柔情:古龙的今世今生》(台湾繁体字版,2004年)、《挥戈鲁阳:金庸传》(2001年)、《风华再现:金庸传》(台湾繁体字版,2003年)等;参编著作三部——《国史纲要》(2004年)、《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第一卷《中国古代文明起源》(2007年)、《中外历史故事》(2004年)等;主编著作三部——《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2008年,主编之一):《思想家》第二辑(2006年,副主编)、《唐学论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上下册,2006年,副主编)。另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三十余篇。
《燕国史稿》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马寅初的最后33年》获宜宾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
难得是糊涂-郑板桥传 本书特色 孙家佳编著的《难得是糊涂(郑板桥传)》内容 介绍: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从“一官归去来”到“三 绝诗书画”,我们可以看出,...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第二辑——朱元璋传 本书特色 《朱元璋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简练的文字,记叙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活灵...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经典全译本 本书特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著名的散...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除了回忆父亲及其家人,同时也在适当的篇幅中叙述了父亲的老师等前辈、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学生等后人。他们都...
《卓越团队绩效魔方:带团队的九个密码》内容简介:本书如何带出成功的团队?如何实现团队绩效的提升?如何通过团队打造成功职场人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本书特色 本书是**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
精装帝王传汉光武帝刘秀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讲述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血染疆场后于河北登极称...
忏悔录-卢梭自传 本书特色 卢梭,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一个伟大的平凡人,一位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
中将少将篇-开国将军轶事 本书特色 《开国将军轶事:大将少将篇》以纪实笔记体笔法叙述了皮定均等18位中将和曾生等14位少将在戎马生涯和和平建设时期的逸闻趣事,个...
1949-1962-影中独行-莱辛自传 本书特色 ◎作者多丽丝·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曾荣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拥有...
波伏娃画传 本书特色 法国总统密特朗称波伏娃为“法国和全世界*杰出的女作家”,她作《纽约客》誉为*美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称她既有男性的智慧,又有女性的敏感。...
劳伦斯传:一个天才的画家,但是…… 本书特色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劳伦斯研究专家、劳伦斯生前好友理查德·奥尔丁顿以自己对至交的深刻了解和研究,写下了《一个天才的画...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本书特色 《43位战犯的后半生》详尽地介绍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败退台湾或流亡海外后的人生之路……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
霸者无疆: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 本书特色 这个行业,是当今世界*有力量、*赚钱的一个行业;这个集团,是位居世界五百强、净资产逾400亿美元、业务遍及四大洲、国际...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将会在互联网历史上留下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从科技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他从24岁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85岁逝世为止,写作活动延
本书以顺序的形式介绍了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的生平,分别从家庭背景、职业生涯、个人生活及情感、心路历程等几个侧面穿插记述
小推销员松下幸之助 内容简介 松下幸之助睿智奇妙的经营技巧,被人誉为经营之神;他非凡的管理才能,被人誉为管理大师;他传奇般的成功人生,成为人类成功学的典型范例。...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本书特色 曾国藩一生中结交了不少掏心掏肺的好友,但也和一些人发生过争执和纠纷,甚至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不仅讲述了曾国藩...
我的父亲梅兰芳(上下) 内容简介 梅兰芳先生是中华文化孕育的二十世纪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本书中,梅兰芳大师的次子以平实的笔风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