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收藏笔记

古钱收藏笔记

作者:王雄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08-10-01

评分:4.5分

ISBN:9787500682882

所属分类:投资理财

书刊介绍

古钱收藏笔记 目录

序言
**章先秦钱币:原始货币的灿烂
贝布,中国货币的鼻祖
铲布:写在农具上的甲骨文
刀币:取形于刀胜于刀
圜钱:纺纱轮盘的递变
印子金:中国*早的金币
鬼脸钱:丑陋的战国货币
戈布:破译古越国铸币之谜
第二章纪重时代:天圆地方的时空
方孔钱:城市中的一口井
萧何与刘邦的“半两”之谊
“五铢”钱与汉灵帝卖官
神秘飘逸的“国宝”钱
王莽裤腰上的金钥匙
“男钱”与“女钱”
美女沐浴品“货泉”
三足鼎立的三国货币
汉兴钱:中国*早的年号钱
“北周三品”的美泉之誉
“叉腰哭天子”的戏谑
第三章宝文币制:开元盛事的演进
开元钱的贵妃指甲痕
重宝之首的“乾元重宝”
“顺天”不易得,“得壹”更难求
“缺角大齐”与。四眼大齐”
李煜千古绝唱《虞美人》
毁佛铸钱的后周皇帝
契丹王朝的钱币密码
西夏文钱:一个古王国的背影
“靖康耻”与靖康钱
“泰和重宝”的精纯与典雅
纷繁的元末起义军钱
满载永乐钱的郑和船队
佩正德钱过渡无风无浪之危
“佛腔”里掏出的罗汉钱
新疆红钱与乾隆卫疆
乾隆宝藏:见证主权的西藏银币
咸丰帝与“咸丰钱旋风”
洪宪钱:孔方兄*后的哀叹
第四章泉海拾贝:千姿百态的奇妙
古钱称谓的文化性
钱范:古人铸币的模具
精雕细刻的“样钱”
合背钱的奇妙与奥秘
“铁画银钩”御书钱
“千秋万岁”吉语钱
赏赐钱,一种皇威的彰显
跌钱,锈迹斑斑的灿烂
“米书大观”真迹探秘
奸臣蔡京祸起钱文
供养钱:敬奉神佛与祈求降福
交子:世界上*早的纸币
琦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
雾里看花:太平天国大花钱
洋为中用的机制银元
铜元的时代印记
“交通票”与民国货币
我的古钱文化(代后记)

古钱收藏笔记 内容简介

中国古钱币是当今收藏者*热门的收藏品之一。中国古钱文化涵盖古今,博大精深。本书采取笔记的形式,将作者的收藏感受和心得,与古钱图片、古钱历史和古钱故事融为一体,追述中国古钱文化的发展历程,挖掘古钱文化的丰富内涵,解析古钱文化的哲学观照。全书流动着五彩缤纷的特质美感,展示出中国古钱文化的优美画卷。
本书是一把欣赏和解读中国古钱币文化的钥匙。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于古钱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指导性,对于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只要你对古钱乃至文化有兴趣,本书就一定会让你其乐无穷。

古钱收藏笔记 节选

**章先秦钱币:原始货币的起源
贝布,中国货币的鼻祖
早在远古时期(新石期时代晚期),人类的肌体很发达,不用穿衣,身上*多披几片树叶或将兽皮挂在腰间,以遮住隐秘处。天下皆为兄弟姐妹,打来飞禽走兽大家分享,来了洪水猛兽一同抵抗。后来有爱美之人,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一种很特别的小贝壳,天然纯净,象牙白色,隐约可见血丝。它一面是浑圆隆起的山丘,另一面则是扁平椭圆,中间裂开一条长缝,两边排列着整齐齿态。于是,他们用树皮绳将贝壳穿起来挂在胸前,十分炫耀地在海边行走。没想到,这小贝壳引起了许多人的喜爱,大家争相仿效。由于这种贝壳十分稀少,谁想要小贝壳,就得讨好有贝壳者,给他吃的喝的,帮他干活。后经考证,这种特别的小贝壳叫齿贝。它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易于计数。因得之不易,且弥足珍贵。
这就是中国*早的货币:一种指甲盖大小的贝壳。
远古时代部落、氏族间的交换行为,*初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记述了当时的交换活动。慢慢地,到了奴隶社会,小贝壳就演变成货币。奴隶主占有人力,自然也占有了货币。他们用小贝壳交换女人、交换食物、交换自己想要而又没有的东西。据考证,在我国古代,牲畜、布帛、谷物、小生产工具等,都起过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的布帛、谷物,在民间的交换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逐渐积累,社会分工日益明显。人们在相互交换剩余产品时,一些生活中普遍需求的商品(如工具、装饰品之类)往往起着价值尺度及交换媒介的作用。贝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是世界上*早使用化身的国家之一。《尚书.盘庚中》孔颖达正义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中国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海贝是中国*早的原始货币。这在古钱界已成共识。
海贝是内陆地区罕见物品,来之不易.除当货币外,还用做装饰。犹如一枚箭头,既是战争用的武器,也是狩猎的工具。据古籍记载,我国*早的货币,有金、银、铜、玉、贝壳、龟甲等。考古发掘资料和殷商甲骨文、金文有关文字证明,夏商以来,贝壳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
天然海贝的品种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的长齿槽称为“贝齿”或“贝唇”。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当时的捕捞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相当落后,海贝的采集及带往中原地区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贝币的价值较高。加之货贝产地遥远,只有通过贸易交换和贡赋等渠道才能传到中原地区。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贝币就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贝币在我国匹古时代曾流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贝币在我国边远地区使用的历史也很长,如云南部分地区直到清初仍在使用,称做贮。
商族是以善于经商而载人史册的。殷商时期,商业发达起来,货巾被广泛使用。商代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不少“取贝”、“赐贝”的记载。商代墓葬中,更有大量的货贝实物出土。西周成王时何尊铭记王赐何贝卅朋,贝币也被视做财富的象征。贝作为货币,在我国汉字里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凡与财物有关的字多数带贝旁,如财、贸、贪、贫、贿、赂等。
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创造和使用文字之时,贝已经是货币了。
贝币大都是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1976年秋,河南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一座商代古 墓,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外,随之出土的自然贝币就有7000多枚。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货贝的计算,预料此墓主必定为商代的大户富主无疑。考证结果,*后认定为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这些出土贝币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便于携带。这类海贝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商代用贝币作为随葬品的发现很多,依据墓葬规格的不同,用贝币的数量也差别悬殊,少则几枚、十几枚,多的达数千枚。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也有“锡贝”、“囚贝”、“赏贝”等字样。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到了商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域也不断扩大,导致海贝供不应求。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仿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石贝、骨贝、蚌贝、玉贝、陶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
至商代晚期,青铜铸造的铜贝问世,其贝面凸起,还模铸一道贝齿。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之为“无文铜贝”。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早的金属货币了,也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社会*早的金属铸币,应为“世界之*”。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贝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铜贝是继原始贝币之后产生的新币种,它没有脱离原始贝型,延续了对贝壳形制的模仿。
从天然贝到铜贝,这无疑是货币发展的一大进步。据说,在西方公元7世纪时,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有一种椭圆形金属钱,状似圆卵,被认为是世界上*早的铸币。其实,这种钱币只是盖有印记的金属锭,制作也是比较原始的。即先把烧热的金属块放在铁砧上,然后加印模在上面,用锤子敲打而成。一面有些条纹,另一面三处凹陷,类似蚕豆大小。而我国铜贝的出现,则比此早得多。
作为货币,铜贝具有更适于流通的耐久性和价值衡定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十余种。
从西周中期以后,铜仿贝就逐渐多于天然贝了。到了公元前7世纪,我国春秋时代出现了原始空首币。铜仿贝是金属铸币的过渡形态。春秋前期,黄河中下游一些诸侯国还曾继续铸行铜贝,但到春秋中晚期,各国继铜贝而铸行的是布币和刀币。
商代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据金文中记载,君王的赐贝是臣下极大的荣宠。如商代的小子省壶铭:“甲寅,子赏小于省贝五朋,省扬君赏,用作已宝彝。”可见贝币的价值是挺高的。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们十分习惯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
“贝币”虽小,却集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贝币大多呈乳白色,表面无光泽。由于天然贝币出土很多,基本上没人作伪,而用其他材料所制的贝币就有不少赝品了,集币爱好者在收藏时应小心谨慎。在钱币交易市场里,一枚天然贝币的价格约10余元,石贝、骨贝的价格约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绿松贝和铜贝的价格要高许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铜贝要价上百元甚至更高。
铲布:写在农具上的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病卧在床,琉璃厂清秘阁爱好金石的孙秋风先生特地去府上拜见看望。王懿荣将一种称之为“龙骨”的药物给他看,“龙骨”上有类似铜器上的铭文文字。王问他:“是否认识这样的篆字?”孙说:“不识。”孙问王:“这‘龙骨,出于何处?”王回答道:“是药铺里卖的一味药也。”王懿荣从药铺里收集了数十片“龙骨”,未及研究出道道来就去世了。一次,孙秋风拜访老主顾孙诒让,得知他也在研究“龙骨”,撰写过《契文举例》,考释“龙骨”上的文字。这时,孙秋风才知道“龙骨”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上古时,古人将铭文烙于龟壳上,或是占b,或是记录事情。近百年来,河南安阳小屯因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而闻名遐迩。名曰:甲骨文。
春秋时期,我国曾流通使用过一种名叫“铲布”的货币,其币面上大多铸有文字或符号,即用甲骨文刻写的钱文。商代甲骨文与铲布钱文前后相隔500余年,却一脉相承,关系紧密。铲布的钱文是先在土范上用刀刻成,然后翻铸,钱文上可以看出刀锋的痕迹,其刀法笔意都与甲骨上的文字相似。铲布上的数字、天干、地支及文字如侯、京、于、吉、宫、不、大、弗、朋等都与甲骨文一样。甲骨文的雨字分上下两部分组成,铲布上的雨字已连成一体。又如铲布上的黍字,类木字四周加上四点,甲骨文中也有木字旁加二点的字,与此相似,此字有祭祀之意。铲布的钱文由于随范而异,每枚都不雷同,因此无所谓版别之分,但不同的钱文仍是多寡悬殊,少见的有癸、子、丑、北、下、平、巨、白、祝、月等,它如官考、文货、安周等二字铲布或四字铲布较为少见。
相传,社会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有时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交易。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一一“铲布”,这是一种模仿古代农具铲的形状铸造的青铜货币。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儿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称为“銎”。
铲布是我国*早的金属货币之一,它诞生于中原文化圈。中原地区的西部为黄土高原,东部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宜于耕作。当时中原耕作的农耕器具为青铜器的“博”和“钱”。
“铸”是一种耨具,为短銎宽刃的小锄头,用来除去田间杂草;“钱”是一种耕具,铲状,用来松上。合起来称做“镈钱”。
“镈”和“钱”作为商周时期的重要农具,农产之间时常相互借用,于是它们很自然地成为了交换媒介。因“镭”字和“布”字通假,所以又称做“布钱”。这两种农具又是铲的式样,便又称“铲布”。其币身厚不足一毫米,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完全从实物货币的范畴中分化出来,成了真正的金属货币。钱面有地名和货币单位等钱文。
“铲币”也叫做布币,依形制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类。空首布首部中空成銎状,犹如一种可安插木柄的工具铲,有弧足空首布和尖足空首布两种。后来,空首布的銎,由于工艺改进、简化,而改为平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根据考古资料研究,平首布盛行于战国中、晚期,流通于周王畿与韩、赵、魏、等国。布面都有文字,背无文或有数字。秦统一后,为秦半两所代替,布币退出历史舞台。
商周时期,青铜是制造工具、兵器及礼器的主要原料。除用做馈赠外,自然可做称量货币使用。如西周武王时的利簋就刻有“易又事利金”铭文,周穆王时的丰尊也刻有“易丰金贝”铭文。这里金、贝并称,也说明青铜与贝同属货币一类。春秋战国时期,新旧贵族统治者交替频繁,各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商品交换及流通已超越国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需求量的激增,原始的实物货币逐渐淘汰,金属铸币开始大量出现。当时,金属货币的形式一般都是因地而异。譬如中原地区的货币就是以空首布为主。近年来,空首布在河南洛阳、宜阳、新安、孟津、伊川等地大量出土,从地理位置看,都集中在洛阳周围百里之内,这里是殷商人聚居的地方。
据史载,武王灭纣,仍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管叔、蔡叔等助武庚反周,周公镇压叛乱后迁殷遗民于成周洛邑,而殷人的文化中心也随着移至洛阳地区。殷人在失去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后,可能改以经商,所以后世商人称为“商贾”。铲布是殷人*初使用的货币,文字有着殷文化的痕迹。铲布有平肩、斜肩及大小多型,特大型及特小型的都很少见,前者是铲布减重所致,它们的铸行期短,所以存世极少。1978年8月,河南扶沟曾出土了一批银质铲布,这有可能是我国*早的银币形式。
由于甲骨文字形复杂,许多字义还有待破译,导致了铲布的面文也相当复杂,为后人带来了许多研究空间。空首布面文自一字至四字计达一百多种,有的为数字,有的是天干、地支,还有一些币文前人认为是铸地的名称,但不完全正确。如前人释阜为堂阜,在齐国;粤在越国,吴在吴国,智在晋国,成在鲁国。但实际上,齐鲁吴越并非铲布的铸行地,这些地区基本上无铲布出土的记录。又大型平肩弧足铲布尽管面文不一,但大小、厚薄、形制都基本相同,应是同一地区的产品,所以大部分单字铲布的钱文也许仅仅是铸炉的标记。
铲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譬如,铲币的尖锐首部、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后来,布的体形逐渐变小,携带起来就方便多了。轻巧的铲币带来了交易的方便。周王朝时,属下的各诸侯国纷纷效仿铸行铲币。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铲币。
“空首布”的购买力,历史没有记载,据猜想推测,开始可能是以“个”为单位,无论大小轻重,一个就当一个用,这是因为古人的价值观念含混所致。后来空首布的体形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形可以自由地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铲布自殷商至战国流通1000余年,数量应该相当多,但现在发现的却不多,大概在当时就有很多被熔毁改铸器皿或重铸钱币。加之它的体形大,厚度薄,出土时很容易被大量损坏。现存的初期铲布中无文大布非常少,连体的尤其难得一见。
……

古钱收藏笔记 作者简介

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委员。痴迷于古钱的收藏与研究,钟情于古钱与文学的联姻,先生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钱学论文多篇(部),共计300万字。古钱文化小说《传世古》荣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