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的续集,是作者在2006至2007年间撰写的与古籍收藏、鉴赏、阅读相关的文章的结集。与前集相比,此集里面购书藏书的记录仍然生动而有分量;读书品书依然勤奋而深入;有向书籍史、印刷史、目录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更多用力的倾向;收入了一组缅怀黄永年、周绍良等文献学界与藏书界前辈的文章。此集20篇文章编为“怀念与景仰”“防书肆与赶书市”“收藏与鉴赏”“文献学与版刻史”等四个专题。
怀念与景仰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业师黄永年先生故去十多天来,哀思无日不萦绕于胸间。悲痛的心绪,时常把我带回到过去,回到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1982年初,我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史念海先生的指导下,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次和两位师兄去导师家里拜谒,就在史念海先生家的客厅里,见到了黄永年先生。这一年黄永年先生招收了两位唐史专业的研究生,在名义上,并不是我的导师,但这一天我们入门拜师,史念海先生特地请黄永年先生一道坐在那里,接受我们的礼拜,分明是让我们执人室弟子之礼向黄永年先生求教。事隔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很谨慎地和先生说:“我只能算作是您的私淑弟子,不敢盗用您学生的名义,出去招摇撞骗。”先生立即正色回答说:“你就是我的学生。”话讲得理直气壮,除了多年来一直对我耳提面命加以教诲之外,我想先生也是把这次*初的见面,看作是我对他所行的入门拜师之礼。
我本科念的是地理系,虽然考上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生,但对历史学界的情况,了解非常有限,当时并不清楚座上这位神色庄重的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不过,史念海先生对我们学习所提出的两点明确要求,都与黄永年先生有关:一是告诫我们读书要努力打好基础,为此,首先要认真听好“永年先生”开设的所有课程,特别是学好目录学知识;二是告诫我们读书要肯下苦功夫,而用功与否的具体检验标准,便是“永年先生每天读书花多长时间,你们就要读多长时间”。读研究生要花苦功夫,对此我有心理准备,听到这些要求,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这岂不是让黄先生来引导我们入门读书,这位老师一定非同小可。随后在黄永年先生带我们几位同学去熟悉图书馆的过程中,我对这两点要求逐渐产生了惶恐和敬畏。
路上经过放映电影的露天场地,我好奇地自言自语说:“哦,怎么会是这样看电影?”先生听到后,皱了皱眉,有些不耐烦地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看电影。”业精于勤,荒于嬉,史念海先生刚刚要求我们要勤奋读书,我却首先关注起怎样看电影,话刚一出口,就已经有了几分自责,可是听到黄永年先生说他从来不看电影,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这是对我的间接训斥。随后经过浴池,我想洗澡总是人所必为的事情,这不会犯什么忌讳,便又自语道:“原来是在这里洗澡。”孰不料先生同样皱着眉头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洗澡。”说罢,带着我们直奔图书馆而去。在我看来,从来不看电影,差不多意味着没有任何消遣和娱乐;从不洗澡,则更为不可思议,这意味着对饮食起居完全不管不顾,只是一味读书写文章。怪不得先生给我们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时,讲得那样明了,原来他的生活只是看书。心里想,史念海先生若是把我们交给这样的老师来调教,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会何等恐怖。
初听先生讲课,更进一步加重了这样的畏惧。从**堂课起,先生对那些空泛虚假“学术”的贬斥,就滔滔不绝于耳,其疾言厉色的程度,我背地里一直是用“咬牙切齿”来形容。勤奋以至于忘我,严厉而近于苛刻,这便是我对先生的**印象。事实上,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确实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作风。
不仅是我们这些学生,我想了解先生或是认真阅读过先生著述的人,大多都会叹服先生文史素养之渊雅深醇,分析问题之邃密犀利。我不知道,从总体上来综合考虑,在同辈学者当中,还会不会有人能够与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
……
辛德勇,1959年出生,1988年毕业干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研究。主要著述:《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黄河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未亥斋读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以及《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l期)、《重论明代的铜活字印书与金属活字印本问题》(《燕京学报》2007年第2期)等大量论文。
象征世界的语言 内容简介 本书对隐喻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心理以及精神世界的复杂活动的各类象征符号系统的语言世界做了破译与探讨。象征世界的语言 目录 前言1...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内容简介:“企业家”是张维迎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同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假设,作者
柏杨全集-(全二十五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1960年代用柏杨笔名撰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社会黑暗面。19...
意林感动中国 感动人物特辑 内容简介 《意林2010感动中国人物特辑》是意林传媒集团重磅推出的年度精神读本。其中所记录的,无论是大公无私的博爱者,还是百折不挠的...
《动物武器》内容简介:《动物武器》是一本集军事、历史、演化、博物学及营养学等内容于一体的科普书,内容之广博,用语之精炼,案
【作者简介】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当今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维也纳人文科学学院终身研究员,主要研究...
新闻简报中国:百姓:1961~1979 本书特色 《百姓1961-1979》:一个时代的影像纪录,一部共和国的青春史诗。精选部分新闻简报,制成VCD光盘,随书赠...
从纸张到数字-信息时代的文献 本书特色《从纸张到数字:信息时代的文献》介绍了数字文献的独特性质、保存的不确定性、学术出版的改变和纸张未来的可能角色等,一幅令人信...
2012-交大大讲堂 本书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编著的《交大大讲堂2012》汇集了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举办的学术讲座的精华,演讲者包括席酉民、唐华东、王思...
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上 本书特色 《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百年中文文学期刊图典-上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
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 本书特色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蒲巴甲、高晓?、马永红、林夕、杨纳、彭乃恒真实演...
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 本书特色 《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第5版)》:25年来,《全球新闻事业》已经成为国际传媒领域值得信赖的权威教程。第...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从西方的自由思想到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对人的自由...
教师人文读本-(全二册)(修订本) 内容简介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
人本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 费迪南德·凯宁·思戈特·席勒,英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元哲学家 席勒提出具体的形而上学,他把唯心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秦西汉卷-中国人口通史-3 本书特色 秦西汉时期的人口学界虽有研究但多局限在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户籍制度人口思想等方面。袁祖亮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以马克思主义...
爱日精庐藏书志-(上下册) 内容简介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收录宋元旧椠及世人鲜见的版本近800种,是为有清一代著名的版本解题目录。每著录一...
农业治理研究-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4期) 本书特色 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
《淡定的女人,离幸福越来越近》内容简介:淡定的女人是睿智而雅致的,生活或许平凡,但绝不是平庸,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淡定的女人
中国城镇化道路 本书特色 《中国城镇化道路》: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师建言,中小城市及乡镇干部的必读经典。中国城镇化道路 内容简介 费老是一位始终坚持以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