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作者:朱栋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8-11-01

评分:4.8分

ISBN:978754262901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是由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编撰的,有关中国雅俗文学的研究文集,书中内容涉猎广泛:既有东吴之人文学术传统,又有面向新的百年来中国文化史,还有黄人及其著作述略、幽默散文以丑为美、论新文学家对现代通俗文学的评价、略论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塑造当代中国的民俗电影……等等,文集主题明确、有的放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雅俗文学的好书。 本辑为第2-3合辑。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由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编撰的,有关中国雅俗文学的研究文集,书中内容涉猎广泛:既有东吴之人文学术传统,又有面向新的百年来中国文化史,还有黄人及其著作述略、幽默散文以丑为美、论新文学家对现代通俗文学的评价、略论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塑造当代中国的民俗电影……等等,文集主题明确、有的放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雅俗文学的好书。本辑为第2-3合辑。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目录

【文学史新著】富有学术灵魂的开拓与“重写”——评“十五”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探索现代中国文学的别一发展路径——读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特辑】(二)再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文学地理学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当有旧体文学研究的地位中国戏曲史是否该归属于文学史延安文学、体制化文学与“打通”现当代文学史关于所谓“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吴梅《中国文学史》——与陈平原教授商榷【黄人研究】(二)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拓荒者——黄摩西戏曲理论批评简论黄人摩西传略黄人年谱【中国话剧百年特稿】(一)田本相访谈录新剧研究文献总目(上)【散文新观察】美文的险峰——散文的张承志论林贤治的散文观及其批评实践听匣底苍龙狂吼——20世纪前二十年政论性演讲略论桐城文派的遗风余韵——一论方令孺的游记散文【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明与崭新的物/我关系——论19世纪末上海青楼小说中国早期电影与鸳鸯蝴蝶派【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笔谈】(一)狂欢的盛宴——从一个角度评《红玫瑰》浅析通俗文学期刊的消遣性——以《万象》为例人间道,天地道,武侠道(张燕)【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新移民文学中的身份与价值实现——以北美华人移民作家为观察中心失城之乱:论黄碧云小说的城市身份想象与解构原乡传说禁忌——李昂、施叔青的鹿港记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现代小说叙事研究】《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叙事论卞之琳的小说《夜正深》一种文化整合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研究角度——试论现代小说诗性传统的意义【新锐观察】难以言说的边缘情感——略论三部华人同性恋电影的情感叙事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学术语境——从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谈起论清末民初文学文本中语言的“日化”现象稿约下册目录【名家访谈】坚持本义,守正创新——温儒敏教授访谈【林语堂研究特辑】林语堂与北京文化驳杂与秩序——林语堂散文的另类解读西洋杂志文在战时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从“幽默”到“闲适”——小品文中曲林语堂【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规约下的生命“追寻”主题——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思想价值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的美学特征——两种视角的考察网络时代的手机短信文学在模式中感受趣味与愉悦——“红色经典”小说的俗化特征描述浅谈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广告叙事与文学叙事——以《小说世界》1923年11第1卷第l期为例民俗类型与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市井文化风俗【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特辑】(三)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思潮的历史定位现代性困惑、焦虑与质疑——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炙学史论论现代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研究文学史编纂的结构性矛盾与陷阱现代新儒家诗学建构的意义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文学迁移一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趋势及成因【中国话剧百年】(二)新剧研究文献总目(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现代小说叙事研究】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从“商州”系列到《秦腔》转型期的惶惑——《秦腔》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参差对照——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文本与电影小说情节结构的民族“基因”——论金庸《天龙八部》情节结构艺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流放与超越:星星隐喻下的现代诗人影像《喜宴》:一个文化沟通的成功个案“超文本”与“互文性”:科技与文学的沟通【新诗研究】论中国新诗的民族民间诗歌资源传统:百年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关键词1940年代:新诗批评视野中的穆旦对1990年代诗歌“祛魅”书写的学理反思“文学革命”的余波——重评1919年《晶报》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论争内质变迁下的词根写作——论王小妮的诗歌【鲁迅研究】也谈鲁迅与尼采——以鲁迅与高长虹、徐诗荃的交往为例晚年鲁迅的生命状态为《秋夜》着色稿约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节选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是由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编撰的,有关中国雅俗文学的研究文集,书中内容涉猎广泛:既有东吴之人文学术传统,又有面向新的百年来中国文化史,还有黄人及其著作述略、幽默散文以丑为美、论新文学家对现代通俗文学的评价、略论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塑造当代中国的民俗电影……等等,文集主题明确、有的放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雅俗文学的好书。 本辑为第2-3合辑。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相关资料

富有学术灵魂的开拓与“重写”——评“十五”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 朱寿桐 景秀明20世纪已经逝去,如何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同时也诱引着文学史家一试身手。由著名现代文学史家朱栋霖主持的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以下简称朱著《文学史》),就是一部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诠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史著。这部现代文学史新著,从文学本体出发,本着“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线索,重新梳理和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在努力使文学史成为真正的文学的历史的学术路径上迈出了坚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在此之前,以朱栋霖为主要带头人的这一现代文学史编撰集体已经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题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不过此次编撰,他们本着严格的学术精神调整了编撰人员,也调整了教材的学术思路,北大新版较之旧著,三分之二篇幅系新撰。这既使得这部史著成为重新规划后的本专业首部国家级教材,也使得史著的学术质量较之高教版有着全面的提高。朱栋霖是国内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他的研究一直以坚实稳健而新颖的文学的、历史的本体研究为特色。较之旧的高教版,这部新版文学史著更鲜明、更深刻地体现出主持者朱栋霖的学术思考,这种思考贯穿全书,凸显出一部文学史难得的贯穿性史识。史著显示的学术思想是:“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朱栋霖认为,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演变构成了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发现与认识自我的历史,是人如何协调、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历史。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朱栋霖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交融。文学潮汛的涨落起伏,与其说是社会思潮运作的结果,不如说是在更直接的意义上,这种种“人”的声音交替影响的反映与折射。朱栋霖没有从现行形形式式的新潮理论拼凑出一个所谓的薪理念,而是从他三十年研究的思考中提炼出厚实的理念,形成一个贯通全书的文学史理论体系。从朱栋霖的这一文学史学术体系出发,编撰者吸纳本学科最近十多年来的新研究成果,并充实较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一三合辑)(共两册) 作者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首席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主编,中国昆曲与戏曲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