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众多名家的四十五篇近期佳作集结成册、从中能够倾听到历史的声音(《山川与岁月的惊叹》《历史的邂逅》《唐长安——读史小札》),追忆亲友的音容笑貌(《凝视:母亲用过的……》《祖父的遗言》《经典人生》)。领略山水的风情(《三星堆》《涵江的魅力》《品味千灯》)……于不经意之间与美文的相遇,让人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关于李十三
约略记得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周六从学校回家去背下一周的干粮,路上的男男女女老人小孩纷纷涌动,有的手里提着一只小木凳,有的用手帕包着馒头,说是要到马家村去看电影。这部电影是把秦腔**次搬上银幕的《火焰驹》,十村八寨都兴奋起来。太阳尚未落山,临近村庄的人已按捺不住,挎着凳子提着干粮去抢占前排位置了。我回到家匆匆吃了饭,便和同村伙伴结伙赶去看电影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火焰驹固然神奇,而那个不嫌贫爱富,因而也不背信弃义,更死心不改与落难公子婚约的黄桂英,记忆深处至今还留着舞台上那副顾盼动人的模样。这个黄桂英不单给乡村那些穷娃昼思夜梦的美好期盼,城市里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同一心理向往。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弄清楚,《火焰驹》的原始作者名叫李十三。
李十三,本名李芳桂,渭南县蔺店乡人。他出生的那个村子叫李十三村。据说唐代把渭北地区凡李姓氏族聚居的村子,以数字编序排列命名,类似北京的xx八条、XX十条或XX十二条。李芳桂念书苦读一门心思为着科举高中,一路苦苦赶考直到五十二岁,才弄到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候补”空额,突然于失望之后反倒灵醒了,便不想再跑那条路了。这当儿皮影戏在渭北兴起正演得红火,却苦于找不到好戏本,皮影班社的头儿便把眼睛瞅住这个文墨深不知底的人。架不住几个皮影班头的怂恿哄抬,李十三答应“试火一下”,即文人们常说的试笔。这样,李十三的**部戏剧处女作《春秋配》就“试火”出来了。且不说这本戏当年如何以皮影演出走红渭北,近二百年来已被改编为秦腔、京剧、川剧、豫剧、晋剧、汉剧、湘剧、滇剧和河北梆子等。这一笔“试火”得真是了得!大约自此时起,李十三这个他出生并生活的村子名称成了他的名字。李芳桂的名字以往只出现或者只应用在各级科举的考卷和公布榜上,民间却以李十三取而代之。民间对“李芳桂”的废弃,正应合着他人生另一条道路的开始——编戏。
李十三生于1748年,距今260年了。我专意打问了剧作家陈彦,证实李十三确凿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秦腔剧本的**位剧作家,而且是批量生产。自五十二岁摒弃仕途试笔写戏,到六十二岁被嘉庆爷通缉吓死或气死(民间一说吓死一说气死,还有说气吓致死)的十年间,写出了八部本戏和两部小折子戏,通称十大本:《春秋配》《白玉钿》《火焰驹》《万福莲》《如意簪》《香莲》《紫霞宫》《玉燕钗》《四岔》和《锄谷》是折子戏。这些戏本中的许多剧目,随后几乎被中国各大地方剧种都改编演出过,经近二百年而不衰。我很自然地产生猜想,中国南北各地差异很大的方言,唱着说着这位老陕的剧词会是怎样一番妙趣。不会说普通话更没听过南方各路口音的李十三,如若坐在湘剧、京剧剧场里观赏他的某一本戏的演出,当会增聚起抵御嘉庆爷捉拿的几分胆量和气度吧,起码会对他点灯熬油和推磨之辛劳,添一分欣慰吧!
然而,李十三肯定不会料到,在他被嘉庆爷气吓得磨道喷吐鲜血,直到把血吐尽在渭北高原的黄土路上气绝而亡之后的大约一百五十年,一位秦腔剧作家把他的《万福莲》改编为《女巡按》,大获好评更热演不衰。北京有一位赫赫盛名的剧作家田汉,接着把《女巡按》改编为京剧《谢瑶环》,也引起不小轰动。刚轰动了一下还没轰得太热,《谢瑶环》被批判,批判文章几成铺天盖地之势。看来田汉胆子大点儿气度也宽,没有吐血。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过去了的事就成历史了。
我从剧作家陈彦的文章中获得李十三推磨这个细节时,竟毛躁得难以成夜眠。在几种思绪里只有一点纯属自我的得意,即我曾经说过写作这活儿,不在乎写作者吃的是馍还是面包,睡的是席梦思还是土炕,屋墙上挂的是字画还是锄头,关键在于那根神经对文字敏感的程度。我从李十三这位乡党在磨道里推磨的细节上又一次获得确信,是那根对文字尤为敏感的神经,驱使着李十三点灯熬油自我陶醉在戏剧创作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快活之中,喝一碗米粥咥一碗黏(干)面或汤面就知足了。即使落魄到为吃一碗面需得启动六十二岁的老胳膊硬腿去推石磨的地步,仍然是得意忘情地陶醉在磨道里,全是那根虽然年事已高依然保持着对文字敏感的神经,闹得他手里那支毛笔无论如何也停歇不下来。磨完麦子撂下推磨的木杠,又钻进那问摆置着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一条板凳的屋子,掂起笔杆揭开砚台蘸墨吟诵戏词了……唯一的实惠是田舍娃捐赠的二斗小麦。
同样是这根对文字太过敏感的神经,却招架不住嘉庆爷的黑煞脸,竟然一吓一气就绷断了,那支毛笔才彻底地闲置下来。我就想把他写进我的文字里。
游牧文化与中华文明——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稿
高建群
很高兴见到各位。对于这次讲演,我给自己的要求用尼采的话来表达:即,我有一个野心——用一句话来表达别人一本书所表达出的内容,和一本书所没有表达出的内容。能不能达到是一回事,但是我必须这样苛求自己。我今天和各位交流的题目是《中华文明基因中的胡羯之血》。
我本来是一个小说家。可是,我不能明白,这十多年来,我为什么突然痴迷于这一种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领域的题材和思考。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女巫或者法师一样,从远处的旷野上拣来许多的历史残片,然后在我的斗室里像拼魔方一样将它们拼出许多式样。我每有心得便大声疾呼,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感到历史在深处笑我。
我把我的这种痴迷悟觉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随着这些年我在西部地面上风一样的行走,我取得了历史的信任,它要我肩负起一个使命,即把历史的每一个断章中那些惊世骇俗的一面展现给现代人看。另_个原因,则是随着渐人老境,我变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我有一种大人类情绪。在途经的道路上,我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我*亲的兄弟,我把道路上遇到每一座坟墓,无论回族人的拱北、蒙古族人的敖包、维吾尔人、哈萨克人的玛扎、藏族人的玛尼堆,都当做我的祖先的坟墓。当然这些还包括汉族兵团人的13连,还包括突厥人留在大地上的草原石人,还包括无名游牧民族留在阿尔泰山的古老岩画,还包括楼兰人那著名的千棺之山,等等。路经每一座坟墓或标志物时,我都向它们脱帽致敬。在那一刻我感到他们就是遥远的祖先,而我,是他们打发到二十一世纪阳光下的一个代表。
以上是**节,叫《向坟墓致敬》。我将用二十四节的长度,完成这一次时空穿越,心灵旅行,思想飞翔。
这里是世界三大古老游牧民族中,其中两个*后消失的地方。三大游牧民族是欧罗巴游牧民族、雅利安游牧民族和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中后两者消失在历史的路途。欧罗巴游牧民族则跳下马背,开始定居,开始以舟做马,驰向那更为辽阔的蓝色海洋。今天的欧美人种,基本是欧罗巴游牧民族的后裔。
当一位名叫黑田的日本学者问英国人类学家汤因比,如果让你重新出生一次,你愿意出生在哪里时,汤因比眼望东方,以热烈的口吻说,我愿意出生在中国的新疆,那里是世界的人种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中的两个*后消失的地方,那是一块多么令人着迷的土地呀!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的西方首都是罗马,世界的东方首都是长安。这中间,隔着辽阔的欧亚大平原。在这块平原上,有高山峻岭,有湖泊湿地,有草原和干草原,有戈壁滩,有原始森林,有一条条河流。单以河流而论,俄罗斯草原有四条主要河流,它们依次是鄂比河、伏尔加河、涅瓦河、第聂伯河。然后向西,在欧亚大平原的西头,是多瑙河、莱茵河。而在欧亚大平原的东头,是中国古书上记载的乌浒河、药杀水,是中国的母亲河,塔里木河、黄河和长江。
然后在这块大平原上,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按照法国人类学家勒尼•格鲁塞的说法,他们以80年为一个周期,或向世界的西方首都罗马涌去,或向世界的东方首都长安涌去,向定居文明索要生存空间。
这块大平原将东方和西方隔开了。
人类**次跃上马背,是距现在三千八百年时候的事,按照蒙古族学者孟驰北老先生的考证,**个跃上马背的是东方的匈奴人。
我在这里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想说,如果人类的历史以三百万年计,那么,它的隔绝史是二百九十九万六千二百年,它的沟通史是三千八百年。因为当人类跃上马背,用马或骆驼作为代步工具时,人类才有可能做跨越洲际的旅行。
所以,在人类漫长的、黑暗的隔绝史面前,人类的沟通史简短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是两种在各自的蛋壳里孕育和发展而成的文明。这两个文明板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回事。
上面我说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下面我再谈谈中国本土地理中的农耕线和游牧线。
伟大的北京,建城802年。它是女真人建的,或者换言之说是满人建的。女真金国建城后,称它金中都,后来成吉思汗占领后,称它元大都。成吉思汗登上元大都的城墙,俯瞰辽阔的华北大平原,慨然说,这么好的地方,让它长草,做蒙古人的草场。于是庄稼被割倒,牧草繁盛地生长起来。
这些年来,我在中国地面风一样地行走。后来发现,我其实是沿农耕线和游牧线的交会地带行走着的。我在走一个圆。
北京,再过来是大同。大同是北魏拓跋氏建都的地方——代州、代国、代来城。再往下走是太原——古并州,安置匈奴的地方,有着胡羯之血的李唐王朝的老家。再往下走是包头,古九原郡,昭君出塞的地方。再往下走是延安榆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再往下走是天水、平凉、古凉州,再往下走是固原,再往下走是西夏王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建立的银川城。然后,内蒙古高原,白山黑水。
这一个个城市像一个个的地理坐标和历史坐标。它们构成了农耕线与游牧线的交会坐标。一部中国史书,许多的历史事件在其间发生。用台湾诗人席慕蓉在《长城谣》中的话说: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失了焉支。
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大地嘹望,你会发觉,史学家们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的一种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那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路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踏踏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传统的解释中,两千多年的主流话语中,是这样来判断事状,设置地理坐标,框定历史流程的。即,首先框定农耕文明、定居文明的地理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皇城。它大部分时间是在长安,然后或者在洛阳,在汴梁,在南京,在杭州,在北京。皇城在中间,皇城之外,便是广大的农耕文明定居文明地面。这些地面之外,是长城线,长城线外,是南蛮、北戎、东夷、西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对游牧民族是不公允的,它是不符合大中华概念的。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按照于右任的说法,这些游牧民族同样是华夏民族。黄帝有四个老婆,四个老婆生了许多儿子,接着又有了许多的孙子,于是黄帝驾龙升天前,册封天下,将世界分成了七十多个国家,然后每个儿孙一个,让他们去管理。这些国家或在罡风凛冽的大漠荒原,或在温柔富贵的江南水乡。天长日久,他们的习性、相貌、服饰,便每每各异,形成我们眼下所看到的情况。司马迁认为匈奴人是夏后氏的苗裔。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匈奴末代大单于,伟大的世界征服者阿提拉,将他的建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大帝国,取名叫“大汉国”。亦是与此同时,开始五胡十六国之乱的,居住在中国腹地山西离石的匈奴将军刘渊,将他的政权叫做“汉国”。北魏拓跋氏政权取名“魏”,大夏赫连勃勃政权取名“大夏”,西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吴政权取名“西夏”。他们认为自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冥冥之中,有一种强烈的认祖归宗情绪。
多么好,靠两条腿走路,中华文明古国一步三踉跄,摇摇晃晃地从远古走到今天。这大约就是世界其余三个文明古国都消失在了路途,而中华文明古国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全部奥秘所在。
一言以蔽之,一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从而形成的文明史。
有学者认为,秦是一个从西域过来的游牧民族。它先在甘肃礼县地面定居,建立国家,然后向东发展,进入关中平原,先建都在临潼栎阳镇,再建都咸阳,*后定都长安。蒙古族学者孟驰北老先生甚至认为,楚文化中亦有强烈的游牧文化色彩,罡烈的楚风的内在奥秘是,一支游牧民族顺汉江而下,直达楚地。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的完成和成熟,即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国家宗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定都在山西大同的一个游牧民族拓跋氏北魏政权主要完成的。现今中国地面的三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就是在北魏时代奠定了它的主体工程的。
而李唐王朝身上本自就有“胡羯之血”。“胡羯之血”是陈寅恪老先生的话。在中国“胡”是对一切游牧民族的泛称,当然,有时又是专指,比如“东胡”“稽胡”“林胡”,等等。学者们认为李渊、李世民的身上有鲜卑的血液,我完全同意这个话。鲜卑就是西域古族东胡,东胡为匈奴王冒顿所败,有一支逃到鲜卑山,于是以地名而名之。不过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李家身上大约还有匈奴的血液,因为从汉光武帝开始,中央政权实行了一个“内附”政策,设河东五郡安置匈奴。李世民的家乡并州(太原),刘渊起事的离石,还有旷野中的城市大同,当时正是为匈奴人设的郡府。至元,世界的伟大征服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至清,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则是纯粹的游牧民族政权了。
游牧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刻上了深深的足迹,这是确凿的事实,中华文明史中有一半的胡羯之血,这亦是确凿的事实。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文明人。当我们站在历史之巅,站在时间的一个制高点上,瞻望来路时,不管愿意不愿意,你只有承认,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双重力量,支撑起了中华文明的大厦。
按照人种学家向我们提供的说法,中国长江以南的人是马来人种,中国长江以北的人是蒙古人种。当然一个种族的链条,从三百万年前走到今天,它早已混血。更何况许多的古游牧民族消失在历史的路途上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血液如今在现代人、在你我他身上奔流着。马克思说,民族交融是历史进步的一种动力。
……
元曲三百首 内容简介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
《看云集》内容简介:《看云集》共收周作人散文四十一篇,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学养和广博知识。无论意趣盎然的闲适小品,还是金刚怒目
2004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内容简介 花城版文学选以个性化选本著称。虽然大多数选本都冠以学会主编的头衔,但实际编选都是在当今文坛颇具影响的专家、新锐评论家,如谢有...
鲁迅作品集:三闲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无声的中国》、《怎么写》、《在鼓楼上》、《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匪笔三篇》、《某笔两篇》等。鲁迅作品集...
清嘉录 本书特色 《清嘉录》是历史上*部系统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的经典著作。作者顾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人,与父老乡亲闲谈吴地风俗,经年累月,所见所闻,都...
冬牧场 本书特色 ◆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2011年“人民文学奖”得主*新力作:写尽了阿勒泰的灵魂!◆《人民文学》重磅首发作品!◆...
读者参考丛书78:文明的尺度 内容简介 《读者参考丛书》每辑8印张,约28万字。全年共出版6辑,逢双月出版。本书为2007年*后一辑。 本书精选了众多优秀的美文...
丰子恺漫画选绎 内容简介 1970年,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明川女士,以散文形式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撰文选绎,并在香港《学生周报》上发表,长达两年多。1975...
与“鬼”为邻:一个驻日中国工程师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本书特色 《与鬼为邻》是2006年度新浪*佳写作博客,2008年度新浪十大草根博客,萨苏十年日本故事汇,新浪...
梁晓声,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
培根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培根是英国*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其《随笔集》乃英国随笔的开山之作。本书收录了培根《随笔集》的所有篇目,还增加了多篇散见于《新工具》、《...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 本书特色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是他的首部系列散文集。作品从农村*普遍的事物开始,通过对村干部、光棍汉、吃糖葫芦的小孩、翻泔水缸的大人、校长、乡...
《U型思考:本质思考力决定科技与商业未来》内容简介:本书分析为什么要学习U型思考;进而描述了U型思考是什么;接下来重点阐述了如
《好好读书:特级教师蒋军晶经典童书阶梯导读(第3阶)》内容简介:童书真多啊。“一天”里出版的书,认真读的话,可能一辈子也读不
《抖音电商从入门到精通:选品策略+爆款文案+客服话术+用户体验》内容简介:如何挑选用户疯购的优品?商品的爆款文案怎么写?客服应
浮生六记:外三部 本书特色 《浮生六记》是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抒情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类作品包括沈复《浮生六记(外三部)》、冒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香...
杨葵-东榔头 内容简介 《东榔头》中作者用趣味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生活趣事,同样平凡的衣食住行,却有着不平凡的情调和感悟。杨葵-东榔头杨葵-东榔头前言 现在回...
吴淡如新说红楼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台湾畅销书天后吴淡如的古典文学研读开篇之作,她以白话故事的方式解构《红楼梦》精华,使内容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原著的主线脉络,...
守望的距离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作者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
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新英格兰记 本书特色 宋明炜编著的《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新英格兰记》这本小书,收录十九篇随笔,一部文体含混(虚构和纪实杂糅)的实验小说(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