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作者:郑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11-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73828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改革之路上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原因何在,它要达到什么目的?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里也是一片狂热的造反之声。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因重重阻力而停滞不前以至纷纷换旗易帜时,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却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推向高潮,渐入佳境。应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
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正确在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遗产是如何作用于中国改革进程的?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改革之路上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原因何在,它要达到什么目的?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里也是一片狂热的造反之声。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因重重阻力而停滞不前以至纷纷换旗易帜时,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却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推向高潮,渐入佳境。应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历史之差?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正确地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遗产是如何作用于中国改革进程的?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目录

前言
19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社教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理想与空想之间
对“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再认识
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二月提纲》
中共九大前后全国的备战高潮
五七干校述论
批林整风运动始末
“文革”中的“斗、批、改”运动
1970年前后国内形势的几个特点——以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为例
一个关于平等的虚幻神话——“文化大革命”中的招生改革
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中国改革的起点与路径选择
先驱与滥觞——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30周年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
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
毛泽东关于转化的哲学思想
延伸与准备——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与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以“九个月纠‘左’”为例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节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改革之路上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原因何在,它要达到什么目的?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里也是一片狂热的造反之声。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因重重阻力而停滞不前以至纷纷换旗易帜时,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却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推向高潮,渐入佳境。应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历史之差?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正确地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遗产是如何作用于中国改革进程的?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 相关资料

当西方发达国家在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酝酿或开始第二次现代化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第一次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在历史学家把二战后20年称作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时,他们也都会承认,在战后第一个15年间,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远较西方为快。而当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进行以类似“新政”为主要内容的调整时,1950年代中期,一股改革的大潮也席卷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多数国家。1960年代,当西方因“国家干预”已走到尽头,政治经济一片动荡并酝酿新的重大调整时,社会主义诸国的改革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的则明显倒退。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选择。而社会主义改革时代的到来,则使社会主义适应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但这种改革之艰难曲折,则是当时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苏联进行的初步改革,在解放思想,消除个人崇拜、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扩大地方权限、发展集约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958年前以“放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度、鼓励个人副业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等为基本内容的农业改革,在不长的时间里使长期落后的农业得到明显改观。经过初步改革,50年代中期后苏联经济一度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苏联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最初的改革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刚取得一些成绩,反复便接踵而至。1958年末,赫鲁晓夫又重新追求“一大二公”的农业模式,如强行合并集体农庄,提高农庄的公有化水平,重新规定庄员宅旁园地、自留地数量,限制个人副业等。1958年12月19日(与我国人民公社大体同时),苏共中央全会在《最近五年来农业发展和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随着集体农庄公有制的发展,庄员的个人副业经济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①这些决策使个人副业急剧减少,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在超越阶段、急于过渡方面,赫鲁晓夫也重复了斯大林的错误。1959年的苏共二十一大和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上,他甚至提出到1980年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党也滋长、发展了超越阶段、急于过渡的思想。
改革的反复和盲目,造成经济下滑。从1958年至1963年,除少数部门外,几乎所有工业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都呈下降局面。农业在1958年取得史无前例的丰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