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作者:黄民兴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11-01

评分:5分

ISBN:9787224086454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目录

前言
**讲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
一、中东的自然地理
二、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
三、中古中东: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伊斯兰文明圈的形成发展(7世纪初-1566)
第二讲中东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演变
一、近代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衰落和对西方挑战的应战(1566-1905)
二、现代中东: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兴起(1905-1945)
三、当代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完成与现代化的进行(1945年至今)
第三讲上古中东宗教发展的特点
一、逐渐形成体现在三大一神教中的、以天堂地狱说和复活说为特征的终极关怀体系,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救赎”观念
二、宗教的社会职能从早期的多功能的不分化状态向后期广泛地指导、规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内部自治的紧密型宗教社团发展,形成高度的政教合一国家
三、神灵体系从原始的万物有灵出发,经多神教、二元神教的过渡向一神教发展
四、在社会观上,从早期的民众宗教,经过精英主义和等级主义的过渡向作为世界宗教的必然特征的普世主义和平等主义发展
第四讲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
三、科学与占星术
四、史学
五、宗教
六、建筑艺术
第五讲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的演变
一、穆罕默德与四大哈里发时期
二、倭马亚王朝时期
三、阿拔斯王朝时期
四、白益王朝和塞尔柱帝国时期
五、蒙古统治时期
六、奥斯曼帝国时期
第六讲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一、伊斯兰力量领导的民族运动
二、从伊斯兰向世俗主义过渡的民族运动
三、世俗主义主导的民族运动
四、小结
第七讲20世纪以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在起源上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
二、“阿拉伯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
三、阿拉伯民族主义主要和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而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地区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复杂关系
六、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目标上的多元化与经济合作的迟缓
第八讲阿以冲突的起源和早期演变
一、巴勒斯坦的历史变迁与犹太人
二、犹太复国主义与英国的委任统治
三、四次中东战争和巴解组织的兴起
第九讲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巴勒斯坦问题的内涵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阶段
三、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四、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第十讲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
一、思想起源上受到俄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影响
二、推崇社会主义、平等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至上的思想,强调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三、反对完全依赖大国的恩赐,而以犹太移民作为建立犹太国家的主要手段
四、对英国委任统治当局采取了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策略灵活的方针
五、以多党制议会民主和国家主义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
六、主张世俗主义
七、对阿拉伯人从早期的和平共处转向后期的实力政策
第十一讲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
一、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机
二、战后阿富汗社会经济矛盾的加深与政治危机
三、苏联入侵与阿富汗政治结构的解体
四、冷战结束后的阿富汗及其未来前景
第十二讲伊朗的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
一、战后石油开发推动的经济现代化
二、“白色革命”的缘起、内容和后果
三、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与君主制的崩溃
第十三讲伊拉克问题的起源
一、伊拉克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二、伊拉克古代和近现代史概述
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统治
四、萨达姆的对外政策与海湾战争
五、海湾战争和战后的制裁
第十四讲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一、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
二、伊拉克重建的**阶段(2003.5—2004.6)
三、伊拉克重建的第二阶段(2004.6—2006.1)
四、伊拉克重建的第三阶段(2006.1至今)
第十五讲中东石油经济的崛起及产油国经济的发展
一、产油国的崛起与石油收入的独特性
二、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第十六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产油国的社会变迁
一、游牧民人数的下降和变迁
二、定居农村的社会变迁
三、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大资产阶级
四、城市小资产阶级
五、奴隶、产业工人和城市贫民
六、官僚资产阶级与宗教人士
七、外籍人员
八、民族与教派问题
九、两极分化问题
第十七讲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一、中东是第三世界现代化*先开始的地区之一
二、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三、以两世兼重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对中东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君主制在中东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延续
五、频繁的战争对现代化的严重破坏
六、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七、中东现代化的发展成效中等
第十八讲“伊斯兰秩序”与“华夷秩序”
一、阿拔斯王朝与唐王朝的一些结构特点
二、阿拔斯帝国与唐朝的关系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内容简介

中东上古史宗教、上古的文明交往、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近代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阿富汗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问题、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中古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关系。中东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断裂性,突出反映在宗教方面。
本书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伊斯兰秩序”与“华夷秩序”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节选

**讲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
一、中东的目然地理
中东包括西亚北非l8国,即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约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另外,《新英国百科全书》1974年版指出“古代近东”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包括东南欧(即包含希腊)和苏丹。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该地区是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周围环绕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中东地区因此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境内包括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同时沿海分布有平原,但平原面积狭小,而沙漠面积广大,其中的绿洲适宜人类居住。本地区河流稀少,不利航运,但广大的沙漠则为使用骆驼的商队贸易提供了通途。有一些专有名词描述中东的不同区域:“新月地带”(又作“新月型沃地”等)包括今伊拉克东北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此地带因水源丰富而较为肥沃;“列万特”(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和黎巴嫩;“马什里克”(Mashriq,阿拉伯语“东方”)指埃及、苏丹及其以东的阿拉伯国家。
中东气候炎热,常年干燥少雨,降水集中在冬季,水资源匮乏,但少数地区仍有充足的水源。从气候上看,中东可分为以下类型区:(1)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大部、埃及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气温冬暖夏热,年温差不大,降水稀少。(2)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3)地中海式气候区,包括小亚南部和埃及沿海、地中海东岸地区,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较多。(4)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中东的耕地资源也较为稀少,阿拉伯半岛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在1%以下,其他多数国家在2%~6%之间,较高的国家有:以色列l2.2%,叙利亚21.0%,黎巴嫩23.1%,土耳其26.6%,塞浦路斯27.6%。
中东多数国家的矿产资源较为单一,如海湾国家以丰富的油气资源举世闻名。根据已探明石油储量,l996年1月中东为95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9.8%。②中东17国多有石油蕴藏,而产油国主要是海湾八国,即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伊朗、科威特、阿曼、巴林和卡塔尔。其中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世界**、二、三、四、五位。其他国家的重要矿产有埃及和叙利亚的铁和磷酸盐、以色列的钾盐、阿富汗的青金石和天然气等。另外,许多地方的木材和石料也十分匮乏。但伊朗和土耳其两国的矿产品种多样,前者有石油、天然气、铁、铅、铜、锌等,后者的铬、汞、锑、硼和重晶石储量居世界前列,并有丰富的煤、铁、铜、锰等资源。
中东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为早期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西南亚有原型野生小麦、红小麦、大麦(它们分布于新月地带),以及野生的豌豆、扁豆等植物品种。可供驯养的野生动物有绵羊、山羊、猪、牛等。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东在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是世界上*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区,它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古代农业文明大体上处于同一纬度上,如中国、印度、希腊、北非等,丝绸之路将所有这些文明联结了起来,而中东正处于这一商道的中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这一地区的北方,是游牧民生活的广阔的欧亚内陆草原,而南方的农业文明区成为他们袭扰的对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成为影响古代世界的*重要的矛盾,中东是受影响*大的典型地区。当然,这种冲击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并加快了变迁的速度。然而,许多学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东本身还面临着来自南方游牧民的冲击,例如阿拉伯半岛。而且。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属于草原游牧部落,而中东的游牧民属于沙漠游牧部落,双方在长途跋涉的范围、部落冲突程度和等级制等方面有所区别,①而*终却在中东文明演变的舞台上相遇并创造了新的辉煌(来自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和奥斯曼人)。
一般说来,与中东交往*为频繁的地区是周边的地中海地区、北非、外高加索、中亚、南亚和东亚。在中东地区内部,著名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叙利亚和乌浒河一药杀河流域(包括阿富汗和河中)及其邻近地区是世界高级宗教两大发源地(三大一神教和大乘佛教),其原因在于它们均为重要的“交通环岛区”。②中东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彰显。
二、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
上古中东的历史是多元文明的起源和从城邦到帝国、再到大帝国演变发展并为中东文明圈奠定基础的历史。
首先,我们简析一下影响中东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因素。**,作为三大洲海陆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当地发达的文明,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典型地区。另外,为了控制商路,阻止外来人侵,原有国家也努力扩充军队,甚至先发制人,对外用兵,因此战争频繁。
第二,物产单一使发达的地区贸易、国际贸易成为中东历史的突出特
点,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明的形成、发展。中东地区输出的主要商品有谷物、羊毛、食品、手工产品等,输入的主要商品有黑曜石、宝石、半宝石、燧石、木材、金属、石材、矿物颜料、沥青等。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近东的人们,例如苏美尔人…_他们的一切必需品基本上都是从贸易交换而来。”
第三,中东存在着多元文化。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分为三类。(1)闪族(闪米特族),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2)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包括赫梯人、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帕提亚人、塞人等。(3)其他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其中古埃及人是由闪族和含族(含米特族)融合而成的。在上述三大群体中,闪族显然是古代中东*大的民族群体,也是现今中东人口中*多、影响*大的群体(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但中东文明不等同于闪族文明,而是多元文明的大融合。中东也与希腊、罗马进行着文化交流。
中东古代的文明交往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阶段,两大文明中心东西辉映的时期(远古至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
从历史上看,中东古代文明存在几大中心,这些中心灿烂辉煌,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其中,*早*重要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和埃及。
两河流域形成了世界*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它发源于南方的苏美尔,而苏美尔奠定了希腊化以前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371年,苏美尔为北部的阿卡德统一。古埃及文明虽发源较晚,但因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自成体系等原因,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却比两河更快。约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统一;此后,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前2500)开始了金字塔的建造。
第二阶段,两大文明扩散和其他文明兴起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550波斯帝国建立)。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埃及恢复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两河流域也随之进入了政治上的帝国时代。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两大文明中心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和埃及均遭受外来入侵,但新的统治者*终都被同化了。两大文明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
第二,中心文明的传播和地方文明的兴起。在两大文明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是西亚),兴起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犹太、埃兰、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这些文明与两大中心进行贸易、交往,有时甚至处于后者的政治统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进文化。
在宗教方面,叙利亚的胡里特人的神谱中包括了两河流域的神灵埃阿、安努、恩里尔等,并以两河的宗教中心尼普尔和埃里都作为其宗教圣地。而胡里特人也将两河的宗教文化传播到小亚的近邻赫梯。赫梯人同样尊崇两河的伊什塔尔,其史诗《吉斯吉莫斯》即模仿《吉尔伽美什史诗》。迦南人崇拜的暴风雨之神巴力和爱情女神阿斯塔特即苏美尔的塔木兹和伊什塔尔,腓尼基的情况与此相似。此外,两河的塔庙也为西亚各民族普遍模仿。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