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子女书

缘缘堂子女书

作者:丰陈宝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2008-11-01

评分:4.9分

ISBN:978753475208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缘缘堂子女书 内容简介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之《缘缘堂子女书》共选编丰子恺子女信件191封,其中一吟老师占120封。在丰先生子女们的这些书信中,蕴含着一种共同的感情,就是对故乡的眷恋和亲情。丰子恺先生一生爱柳,画柳,推崇杨柳“不忘根本”,时时亲拂老干、根土的精神。他的七个子女,就像“丰子恺”这棵高柳上的柳条。他们和家乡一个晚辈的频繁通信,犹如下垂的柳条时时亲拂着故乡的根土。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子恺漫画”韵味的抒情意境。

缘缘堂子女书 本书特色

《缘缘堂子女书》收入丰子恺子女致叶瑜荪的书信191封。叶瑜荪系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以擅刻丰子恺作品而饮誉海内外。书信起讫时间为1982年6月至2007年5月,内容涉及重建缘缘堂、修丰子恺衣冠冢、丰子恺研究会的成立、丰子恺作品集的出版以及丰子恺百年诞辰活动等,反映了丰子恺研究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窥见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大转变。

缘缘堂子女书缘缘堂子女书前言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总序/李辉
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向前走着。
电脑、互联网……一种又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交流手段,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兴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落,带来感伤。十多年前,我曾撰文为电脑写作将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遗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写作,未来的人们不仅很难欣赏到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迹,更难以从字句的修改来了解作者思想的脉络以及行文风格的形成。
当发出如此感慨时,我还没有想到,互联网这一更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伊妹儿”——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继电话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绪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笔迹,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焦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的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体验。
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很乐观。
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这便是推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的初衷。
在这套书之前,哉还主编了一套“犬象人物日记文丛”,为它写序时,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今天,又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写序,恐惧与危机似已过去。短短两个多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一样,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传统的书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儿”方式,向亲朋故旧描述了各自的心理历程和现场目击。许多年后,它们如果有机会发表,都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书信与日记一样,是*具个人化的写作之一。原本意义上的书信——如同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一些公开信除外)。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以后,作者队伍将逐步从文学界向其他方面扩展。
应该特别说明一点,本套丛书以及日记丛书书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实预示着选题拓展的可能。重视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书信或者日记,只要有历史价值,都将列入其中。我向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原始记录的整理出版,我们对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对历史细节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星星点点的搜寻、发掘、整理,虽不像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论那样容易引起轰动,引起关注,但在解读历史、认识现实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对史料情有独钟的缘故。
很高兴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同时,也推出这套书简丛书。
是为序。
二〇〇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编后小记
2 0 0 7年春,李辉先生由钟桂松兄陪同来桐乡,约我为他主编的“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编一册《缘缘堂子女书》。我觉得这确是件有意义的事,但将别人的书信拿出来公开发表,总得先征得写信人的同意。于是我分别写信给丰陈宝、元草、一吟三位前辈,并很快得到了支持和信任的回音。然而,书信是个人之间的私下谈话,对于所谈的内容哪些可以公开,值得公开,哪些不必公开或尚不宜公开,这应如何把握呢?陈宝老师却鼓励说:希望你,也相信你在选编时会把握好这个“度”。
我整理出自1 9 8 2年6月至今所有和他们的通信,保存的来信有4 0 0封,其中一吟老师*多,占了四分之三。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来重读这些信件,很多已经淡忘的往事,一下子又浮现在眼前,心里又一次充满了激动。二十多年前重建缘缘堂,修衣冠冢,和后来编《丰子恺文集》,成立丰子恺研究会,举办丰子恺百年诞辰活动等许多具体细节,如今看来也都成了丰子恺研究的重要史料。
写信也各人有各人的风格,犹如各人有各人说话的姿态和表达感情的习惯、方式一样。也许书信更能体现“文如其人’’这一古训。但丰先生子女们的这些书信中,蕴含着一种共同的感情,就是对故乡的眷恋和亲情。丰子恺先生一生爱柳,画柳,推崇杨柳“不忘根本”,时时亲拂老干、根土的精神。他的七个子女,就像“丰子恺’’这棵高柳上的柳条。他们和家乡一个晚辈的频繁通信,犹如下垂的柳条时时亲拂着故乡的根土。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子恺漫画”韵味的抒情意境。
本书共选编信件191封,其中一吟老师占120封。在丰氏兄弟姐妹中,她是小妹。在缘缘堂各种活动和丰子恺研究中,她始终是主要的联系人和实干家,因此写的信也就*多。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对信中部分人,事及石门方言作了简单的注释;对于涉及政治问题的地方,或作一定删改,或以“××”代替;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采取了径改的原则;原书信中病句或词不达意处,一律不作修改加工;数字的用法一仍其旧;落款及年月日保留了写信人的风格,谨此说明。
限于水平,在选编和注释中一定存在许多不妥和错误之处,愿各位前辈和读者指正!
叶瑜荪
2008年3月16日于容园

缘缘堂子女书 目录

丰陈宝(三十五封)
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二00五年十一月五日
丰林先(二十四封)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二日-二00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丰宁欣(一封)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八日
丰华瞻(一封)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丰元草(五封)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一日二00七年五月十日
丰一吟(一百二十封)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八日-二00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丰新枚(五封)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二00五年五月六日
编后小记——叶瑜荪

缘缘堂子女书 节选

丰陈宝(三十五封)
◆1
瑜荪:
来信及拓片六张收到。我们全家传阅,爱不释手。选来选去,决定民望要“长亭外”,我要“子规啼血四更时”(附画),因为这幅画是我15—16岁时,在缘缘堂父亲叫我做模特儿而画出来的(记得他让我手持一物高举,低头看,他速写后,作为此画中的看蚕人)。拓片六张能否留下给我们保存欣赏?还是应该还给你?(先留下,需要的话来信即寄。)
民望自从元宵下一天起,患肺炎、感冒,热度时退时发。昨天又有几分热度了。他说他不给你写信了,叫我在信中向你致意,谢谢你的竹刻。他还叫我告诉你:《世界名曲欣赏》**辑一出版就销售一空,现已在重版中;第二辑(俄罗斯部分)早已交稿付排,今年可以出版;第三辑(法国、东欧),早已交稿;第四辑(英美)正在着手写。每出一本,都不会忘记给你寄去的。(凡送过**辑的人,以下各辑都会送的。)
我本月底可能陪同一位朋友(侨居美国的孙女士)来石门参观缘缘堂。如果成行,那时会同你见面。
祝好!
陈宝 [1985]5月9日
◆2
小叶:
我爱人杨民望不幸于12日下午五时半与世长逝。根据他生前一贯主张,我们决定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不接受奠仪,并将遗体捐献给国家,作为他一生对社会的*后一点贡献。已由单位联系,将遗体捐献给上海**医科大学。前些时父(衣冠)、母、大姑妈、小姑妈在南深浜做坟,我那时实在走不开,没有参加。如今我可以走动走动了,子女建议,我们一起前来“上坟”(实即向坟墓鞠躬行礼而已)。我们一行五人(子、女、孙女、小叔和我),将于下星期一(19日)从嘉兴搭轮船来,星期四中午从桐乡乘汽车回沪。因此,拟麻烦你为我们买22日中午从桐乡开往上海的汽车票四张(小孩不必买票吧)。我怕你不一定在石门,故先写此信拜托你,谢谢!车票钱请暂代垫,当托蓉赓妹代我还给你。
祝好!
陈宝 [1986]5月14日
◆3
瑜荪:
我接你信后,就去信问孙淡宁,去年我剪报寄她,那张剪报还在否;如找得到,请她寄还我,以便寄给你看。因为我把剪报寄出后,根本不记得《文汇报》的日期了。
至今未获她的复信。估计她已丢失。我翻了书,记得那篇刊登在《文汇报》的选文为《孩子,珍重》,而那篇介绍孙淡宁其人的文章,与书末“叮当”的一文差不多,不像该文那么抒情而已。
谢谢你寄送我农妇散文选,我已看了我这里没有的那几篇。
我给孙淡宁信上说,你就是叮当文末所说的那种青年之一,对她和她的文风特别景仰、喜爱。
我、一吟、张汇宝、小明四人大约年廿八到石门,宿暂止楼,二夜,于年初一去杭州。初步如此决定。(我儿子带女孩、女儿带女孩大约直接从上海去杭州,三四天即回沪。)祝好!
陈宝 [1988]1.26
可能我们提前一天,即于2月14日到石门,宿2夜,到杭州过年,就不知大年夜赴杭车票易买否。
◆4
瑜荪:
信收到。打电话与一吟商量后,决定买**班去杭州的汽车,即12:30的一班。万一这一班买不到,买第二班(13:00)也行。再万一前两班都买不到,买第三班(14:30)也无不可,因为我们决定13日到桐乡,转石门,15日(16日改为15日)即去杭,15日是小年夜,吃饭晚到无妨(防车误点),不比得16日(大年夜)晚到就要让三妹、小弟等候吃年夜饭了。
屡次麻烦你,很过意不起。
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第三辑已出版,送你的和送蓉赓阿姨、小李的,以及送县图书馆的(共**、二、三辑三本),都由我13日带来。
暂止楼离汽车站近了,而且那里桥边有贸易市场,真太方便了。这对蓉赓阿姨说来更是方便,因为她就住在暂止楼附近。
你找了那么多《文汇报》还没有找到登孙淡宁文章的一张,我实在记不清大约在哪个月了。我已接到孙的复信,但她讲别的事情,没提《文汇报》剪报,很可能是看过就丢了。看来你是想写什么文章吧,所以找了又找。
《桐乡文史资料》第六辑早收到,你和丰桂的文章我都看了。*近一期《语溪》我收到了,其中文章我几乎全看了(除新诗外,也看了几首,不怎么欣赏)。我因易腰酸,到下午四时许总要躺床上休息一会儿,就利用这时间看这些故乡资料、文章。

冬好!
陈宝 [1988]2.6
◆5
瑜荪:
接孙妈妈(淡宁)信,她说希望你从现在起专刻一批丰子恺画和书法的竹件,因为已经带出去的太少,要展览还不够。她说,展出的要纯一色的丰氏书画,不要夹有其他人作品,这样容易引起注意。
看来展出总得在明年。你用业余时间刻,速度十分快也快不出来,正好利用展出前的时间多刻一些。然后有便时带沪,再找便人带港。
……

缘缘堂子女书 作者简介

丰陈宝,1920年8月生。丰子恺长女,小名阿宝。1945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曾任上海音乐出版社、文艺出版社、译文出版社编审。译著有《艺术论》等18部。合编有《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漫画全集》等书。叶瑜荪字知秋,斋号容园,浙江省桐乡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任浙江省桐乡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丰子恺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学院弘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自幼深受乡里前辈丰子恺先生人品和艺品影响,7岁学画,12岁学篆刻,1979年后专攻竹刻。以浅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书画,尤以善刻丰子恺作品饮誉海内外。有:《竹刻漫谈》、《竹刻文化谈荟》、《丰子恺的艺术人生》等专著,出版《容园竹刻》、《竹刻技艺》专著,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6年3月应邀赴新加坡举办展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