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历史,前半截一百三十余年的盛世,繁荣强大如日中天;后半截一百五十余年的乱世,藩镇割据兵连祸结。
公元757年,安禄山长子——素懦弱、不善言辞却善骑射的安庆绪在大臣严庄、太监李猪儿的协助下弑父自立,做了大燕政权的新皇帝。曾经飞扬跋扈的安禄山部众因为这场宫廷政变而锋芒尽失。可惜,新人并未带来新气象,在唐军的攻击下,溃败的安庆绪不得不去投靠史思明。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道冰冷的绳索……
安史之乱终于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进击下得到平定,但盛世唐朝却自此急转直下,再也回不到往日的辉煌了。内有宦官掌权,外有藩镇割据,再加上无休止的党派纷争,唐朝统治岌岌可危。虽有后来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对千疮百痍的唐末政权来说,无疑杯水车薪。唐朝灭亡已成定势……
作者以一种文学的手法和平民化的视角,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际遇中,力图与每一位历史当事者展开对话。无论他是忠是奸、是善是恶,是身置旋涡还是位居边缘,都是一枚历史的卒子,轮番上场展开博弈。
公元757年,是唐肃宗至德二载,也是燕帝安禄山圣武二年。山河破碎,社稷荒芜;生灵涂炭,遍地狼烟;大唐太子李亨远遁西北、仓猝即位,太上皇李隆基亡命西南、惶惶若丧家之犬;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尽落敌手;叛军攻城掠地、日益猖獗,官兵各自为战、连连失利;帝国危如累卵,百姓困若倒悬……安禄山在这一年死了。但是安禄山的暴毙并不意味着黑暗与混乱的终结。短短两年之后,另一个大燕皇帝史思明便再度崛起于范阳。许多年后,当大唐王朝的历任天子在风雨飘摇中不断地回……
**章帝国的劫难
一帝国反击战
安庆绪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天子富贵,他深深地感激严庄。在公开场合他们以君臣相称,可在人后他们仍旧称兄道弟。严庄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既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政治经验,而且一紧张说话就颠三倒四,恐怕难以服众,还是不要见人的好。
安庆绪乐呵呵地同意了。他马上封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然后一转身跳进深宫的酒池肉林中,把那些让人烦心的军国大事全部扔给了严庄。
这样挺好!安庆绪想,我喜欢享受生活,你喜欢操持政务;我要的是富贵,你要的是权威。咱哥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多好!
看着眼前这座千疮百孔却依然固若金汤的太原城,史思明心头掠过一阵强烈的沮丧。
集结了十万精锐,历时一个多月,千方百计日夜猛攻,太原城却岿然不动。
这实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预料。
战前他就得到了确切的情报,李光弼手下的河东精锐已经尽数调往朔方,留守太原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加上地方民兵总共还不到一万人。本以为这座危城一战可拿下,没想到强攻四十余日的唯一结果是——燕军在太原城下扔下了两三万具尸体,而太原城依旧岿然不动。
史思明不得不承认,唐朝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李光弼是他迄今为止所遭遇的*强劲的对手之一。
连日来史思明眉头紧锁、沉默不语,让左右亲兵提心吊胆,大气也小敢出。
亲兵们都很清楚,付出这么大代价居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史思明绝对无法向洛阳那个残忍暴戾的皇帝交代。
可就在这天早晨,当风尘仆仆的使臣带着来自洛阳天子的旨意进入大帐之后,他们便注意到,随后走出大帐的史思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的脸上泛出一层压抑不住的喜色。
后来亲兵们才知道,老皇帝安禄山死了,新皇帝安庆绪命令史思明率所部还镇范阳,留下蔡希德、高秀岩等将领继续围攻太原。
回范阳的路上,细心的亲兵还发现,史思明的脸上不光有喜色,仿佛还多出了一层心事,是什么心事亲兵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他们可以肯定——那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李亨下定决心了。
他要大举反攻,收复长安。
不,是收复两京——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尽管心腹谋臣李泌坚持要求天子集结重兵直捣河北道的叛军老巢——范阳,先拔其根、再断其枝叶,可李亨思前想后,*终还是决定先光复京师、迎回太上皇,借此安定社稷人心,而后再图河北。
李泌一声叹息。
这是忧心如焚的一声长叹。
也是历史的一声长叹。
不久之后,虽然两京得以光复,但终肃宗李亨一朝,一直未能克复河北诸镇,甚至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里,终有唐一代,河北诸镇始终强藩割据,长期脱离中央,几成化外之邦。迄于五代、直至两宋,随着契丹与女真的相继崛起,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燕云十六州数百年间沦于异族之手,帝国的东北门户始终洞开……所有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于“安史之乱”中河北诸镇的首开叛乱与长期割据。
当然,即便李亨当年采纳李泌之策先行收复河北,我们也不能保证河北诸藩从此就不会死灰复燃。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唐肃宗李亨实在是目光短浅,而李泌一定就拥有预言家似的穿透历史的目光。
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承认,李泌当时的判断的确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
同时,我们也不难从公元757年李泌的那声叹息中感受到一种沉重。
一种世事如棋、难以预料的沉重。
一种充满历史感的沉重。
至德二年二月初十,唐肃宗李亨自灵武进驻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十日之间,陇右(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河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安西(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及西域(今新疆、中亚东部)各地兵马纷纷集结于凤翔。
帝国反击战正式拉开序幕。
二月十一日,兵部尚书、灵武长史郭子仪自洛交(今陕西富县)出兵攻取河东。河东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郭子仪收复此地,既扼住了燕军的咽喉,又与长安西面的唐军遥相呼应,从东、西两侧对长安燕军形成腹背夹击之势。
二月十九日,驻守长安的燕将安守忠主动出击,向驻扎在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一线的唐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部发起进攻。王思礼战败,退守扶风(今陕西扶风县)。燕军的先头骑兵逼至大和关(今陕西岐山县北)。距唐肃宗驻跸之地凤翔仅五十里。天子行在大为震恐,即日宣布戒严。
同日,困守太原的李光弼抓住史思明撤退的战机,率领敢死队出城攻击蔡希德。燕军大败,几近全军覆没,蔡希德仅以身免。
太原大捷的消息传来,天子行在群情振奋。虽然李光弼“斩首七万余级”的战报水分不小,但在唐军大举反攻前夕,且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这则掺水捷报仍然不失为一则振奋人心的美丽谎言。
二月二十二日,郭子仪派遣他的儿子郭旰、兵马使仆固怀恩、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率兵渡过黄河,进攻潼关。守关燕军寡不敌众,扔下五百多具尸首仓皇退却,唐军打开关门。燕帝安庆绪急命安守忠火速援救潼关。
燕军的反扑非常有力。结果唐军战败,一万多人阵亡,李韶光和王祚战死,郭旰和仆固怀恩渡过渭水,退守河东。三月二十三日,安守忠趁胜进击河东。郭子仪亲自指挥战斗,击退了安守忠,斩获首级八千、俘虏五千。
**回合,双方互有胜负。
四月,求胜心切的唐肃宗李亨改变战略部署,擢升郭子仪为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命其率部至凤翔,准备集中兵力一举克复长安。四月底,郭子仪部与王思礼部在咸阳西南的西渭桥会合,而后进驻潏水(渭水支流)西岸。燕将安守忠、李归仁立刻率兵屯驻长安西郊的清渠。两军对峙七天七夜,唐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五月初六,安守忠佯装后撤,郭子仪命令全军出击。燕军以九千精锐骑兵组成长蛇阵,待唐军攻其腹部,首尾迅即变成两翼,将唐军合围。此战唐军大败,伤亡惨重;判官韩液、监军宦官孙知古被俘。唐军抛弃所有军资器械退至武功。天子行在再度戒严。
第二回合,唐军惨败。
经此一役,李亨与郭子仪皆深感唐军的战斗力远远不及叛军,不得不遣使求援于回纥。九月,回纥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叶护、将军帝德率四千余名回纥精兵抵达凤翔。肃宗李亨大喜过望,不但设宴犒劳,赏赐财宝,还向叶护许诺:“一旦京师克复,土地和百姓归唐朝所有,金银财帛与美女归回纥所有。”
很显然,这是帝国的悲哀。
堂堂大唐天子,为了夺回自己的都城,不惜向异族屈尊俯就。而且不惜以大唐帝都的财富和美女为代价,换取异族一施援手,这就算不是卑躬屈膝,起码也是尊严扫地。
然而,此时此地的李亨还有什么尊严呢?
一个山河破碎、社稷倾圮,被家贼打得东奔西逃、连都城都没有的皇帝——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呢?
我们情愿相信李亨实在是无计可施、无路可走了;我们很情愿相信这个皇帝在拿自己的财富和子民跟异族做交易的时候,内心是极度悲凉、极度无奈的;我们更情愿相信这位时运不济的大唐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只为了有朝一日重整河山、再现帝国往昔的赫赫荣光……
可是此时的李亨并不知道,此时的我们也还不能确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即将来临的未知历史面前,李亨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算不算一相情愿!
都城也许是可以夺回来的。
某些个人的面子也是可以勉强捞回来的。
可是——帝国的荣光呢?
那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贞观与开元呢?
它们会不会像奔腾而下直泻千里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
它们会不会像皎洁明亮晶莹无瑕的江中月——倒映的是长安的旧时月亮,可一掬江中水,捞起的——却是满掌破碎的盛唐?
至德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李亨长子)与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十五万大军,在长安西郊的香积寺一带,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燕军展开大决战。
回纥的四千铁骑果然在这个决定性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战斗进行到*激烈的当口,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击溃了燕军的精锐骑兵。燕军士气大挫,被歼灭六万余人。安守忠、李归仁与燕朝的西京留守张通儒等人率残部弃城而逃,退守陕郡(今河南陕县)。郭子仪率部追至潼关,趁胜收复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二郡。
九月二十八日,长安光复。
翌日,捷报传回凤翔,百官入朝恭贺。唐肃宗李亨泪流满面,即日遣使至蜀地奉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銮。
安庆绪惊闻长安失守,征调了洛阳的所有兵力——步骑共计十五万人,命严庄率领,火速增援陕郡的张通儒,准备死守洛阳门户。
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唐回联军进至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曲沃镇),郭子仪部在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与燕军展开遭遇战。唐军不支,开始溃退,千钧一发之际,燕兵突然发现身后卷起漫天黄尘,滚滚尘埃中刚刚射出十几支箭,燕军士兵便已相顾骇然。
他们知道,*让人恐惧的对手来了。
回纥兵来了!
燕军开始退却。形势瞬间逆转,唐回联军前后夹击,燕军霎时崩溃,尸横遍野。严庄和张通儒抛弃陕郡,东逃洛阳。
十六日,看着从战场上侥幸捡回一命的严庄,安庆绪知道大势已去,遂与严庄一起率领一干亲信,在当天深夜从东都苑门出城,逃亡河北。
十月十八日,洛阳光复。
二十一日,郭子仪派部将攻取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与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二郡。
同日,安庆绪的逃亡队伍中有一个人掉队了。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掉队,只知道他随后便以一种弃暗投明、诚惶诚恐的表情进入唐营,向唐军投降。
这个人就是严庄。
短短一个月后,严庄便被唐帝国任命为司农卿。
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严庄就是。
该弑君的时候就弑君,该背叛的时候就背叛。所以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
在此后一百五十年的唐朝历史上,从一而终的人当然不是没有,但类似严庄这样的“俊杰”却可以说遍地都是。
至德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唐肃宗李亨终于回到阔别了一年零四个月的长安。
这座饱受蹂躏的帝都终于回到大唐帝国的怀抱,回到大唐天子李亨的怀抱。
李亨看见长安的天空镀满金黄。
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金黄。
十一月初四,太上皇李隆基也千里迢迢地回到长安。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李隆基**次发现,他眼中的大明宫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沧桑。
安庆绪一口气逃到邺郡(治所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的时候,身边的骑兵剩下不到三百人,步兵也不到一千人。可很快,蔡希德、田承嗣等将领便纷纷来归,安庆绪又招募了河北诸郡的人马,兵力又迅速恢复到六万人。
既然还有牌,老子就能接着玩。安庆绪遥望洛阳,咬牙切齿地想。他把邺郡改名为安成府,作为新的燕都,同时改元天成。安顿停当,安庆绪连日逃亡的仓皇和恐惧才逐渐被东山再起的决心所取代。
然而,面向洛阳的安庆绪难免还是有些脊背发凉。
因为他的背后是范阳,而范阳在史思明的手里。
在即将来临的新年里,史思明会继续姓“燕”,还是像严庄那样翻然易帜、转而姓“唐”?
安庆绪感到怀疑。
二李唐王朝的两难
安庆绪不必怀疑。
因为史思明已经决定了。
他要姓唐。
当安庆绪命他的宰相阿史那承庆和亲王安守忠前去范阳征调史思明的军队时,史思明的左右心腹便力劝他叛燕归唐。他们说:“今唐室再造,庆绪叶上露耳!大夫(史思明的中央官职)奈何与之俱亡?”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或者说是表面上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归降唐朝,只不过换几杆旗帜的颜色和名称,地盘和实力一点也不会少;可要是继续留在燕朝,就势必会被满腹猜疑的安庆绪釜底抽薪,*后变成光杆司令,甚至随时可能脑袋搬家。
所以史思明很快做出了决定。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五千精锐骑兵刚刚走到幽州城下,史思明就带着他的数万兵马出城“迎接”来了。
两军相距一里左右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勒住了缰绳。
幽州城外的原野陷入一片宁静。
一种怪异的宁静。
史思明阵中突然飞出一骑,驰至阿史那承庆阵前。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听见来使高声喊道:“相公和王远道而来,敝处将士不胜欣喜。但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请暂时卸下武器,以安众心。”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对视一眼。
卸不卸?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不卸成吗?脚踩在人家的地头上,不卸成吗?数万人马剑拔弩张挡在前面,不卸成吗?
卸就卸吧。谅你姓史的也翻不了天。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就这么赤手空拳地走进了史思明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洗尘宴。
美酒佳酿很快洗却了他们的风尘,也洗却了他们的戒心。
与此同时,另一种清洗活动也在悄悄地进行。
史思明的手下告诉邺城来的士兵们:“想回家的送你们盘缠,愿意留下的重重有赏。”
五千精锐骑兵顷刻间被洗掉了。
走的走了,留下的当天就被编进了史思明的军营。
酒足饭饱的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第二天就成了史思明的阶下囚。
至德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史思明的使者抵达长安,向唐肃宗李亨献上了降表。
表上写着史思明辖下的十三个郡、八万士兵,外加燕朝河东节度使高秀岩部。
对于李亨来说,此举不啻是为帝国刚刚取得的胜利锦上添花,同时也是提前进献给他的一份新年贺礼。
李亨大喜过望,即日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并把他的七个儿子全部任命为高官,而下达给他的唯一指令是——讨伐安庆绪。
史思明笑了。
一切如他所愿。
先保存地盘和实力,再打着李唐的旗号灭了安庆绪,往后河北诸镇就是老子的天下了。再往后,就可以玩一把大的。史思明想。
王者觉仁,网络知名历史作家。本名王林,1972年生于福建漳州,曾供职于新华社福建分社,现为《百家讲坛》、《历史新刊》等杂志专栏作家。潜心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多年,曾用笔名王觉溟,已出版历史著作《喋血的权杖——二千年中国历史中的风云变局》、《权臣之路——帝国大佬的终局自白》。
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 本书特色 《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恢复和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本来面貌,充分揭示毛、张、周在合作中各自的伟人风范...
话说中国 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上)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量精美文...
《落下闳传》内容简介:“四川历史名人丛书”围绕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等,深入挖掘名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正面阐释
《Kubernetes实战》内容简介:Docker的流行激活了一直不温不火的PaaS,随之而来的是各类Micro-PaaS的出现,Kubernetes是其中最具...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内容简介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大家小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
《盟友》内容简介:本书原名《伦敦公民》,讲述了三个决心从希特勒手中拯救英国的美国人如何帮助说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不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 内容简介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
《未解迷案探险日记(神奇科学探险之旅)》内容简介:《未解迷案探险日记》是“神奇科学探险之旅”丛书之一,本书选取了一些世界上
中国礼仪文化 本书特色 文化具有不自觉的继承性,礼仪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它包括一个人从生至死的诞生礼、成年礼、婚丧嫁娶礼以及社交往来礼……其内容之博杂、仪节之繁复...
《李冰传》内容简介:李冰是战国晚期秦国的蜀郡守。他主持修建的全世界现存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的岁月仍运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2)》内容:1896年,阿克顿勋爵计划编写《剑桥近代史》的时候,曾就这个大胆的尝试做了以下的论述:现在我
本书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尔夫·德里克研究无政府主义的专著,讨论无政府主义自晚清传入中国直到1940年代最终消亡的历史轨迹。分
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下 本书特色 《大国的兴衰》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兴衰...
汉石经集存 本书特色二十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
本书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一书研究工作的继续,论证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把经济和物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向“后
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秘 内容简介 东周已进入有丰富文献足据、准确历日能推的历史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奠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间的轶闻故事,于后世广泛流传,脍灸人口...
《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内容简介:太湖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司马迁曾用“火耕水耨”“饭稻羹鱼”来描述其简朴自然的稻作生
《宋朝进行时》内容简介:《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主要讲述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两朝的历史。五代十国乱世时期,军阀割据
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本书特色 《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由唐文立编著。1811年,内有忧,外有患,天朝大厦将倾。1840年,英国的坚船...
《PHP 7从零基础到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根据编者多年PHP开发经验精心编写。全书从基础到实践,循序渐进地介绍了PHP 7编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