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

如花美眷

作者:刘利 著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年:2008-1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175933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如花美眷 内容简介

这是一些适宜在夜晚的台灯下阅读的文字,它带你走过辽阔无垠的地球表面,也带你进入深邃而平静的内心。
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如花美眷”的下一句是“似水流年”。刘利的这本《如花美眷》,正是一些有关转瞬即逝的爱、生命和美的文字。
十余年来,作者不断地出发,从这里到那里,似乎只有在漂泊中才能找到自己。
一文不名,走遍天涯,这是作者的生活理念。作者在书中说,在不同的地方旅行、定居似乎使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变成“多次生命”。书中写到作者在欧洲、北美、拉美、非洲等地的游历,不同地点有不同情调。

如花美眷 本书特色

一个陌生女人的“二十四城记”,周作人式的私语,三毛式的行走,安妮宝贝式的冷艳,冶炼为幽独瘦美的文字。给沉思默想的人,给感到忧伤的人。本书是一个写字女子的漂泊异国心史。这是一个漫游者的表白,一种新生活的记录,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抵达!

如花美眷 目录

自序
瞬间
Livorno,一个初夏的傍晚
夜行列车
生命中的某些时刻
有乌鸦的麦田
远方
洛杉矶的威尼斯
在路上
塞舌尔
如歌如画
在波兰
在克尔克岛
塞浦路斯散记
关于远方的梦想
美丽
怀念一种芳香
蜕变
捅马蜂窝
月亮代表我的心
美丽
怀念夏天
冬季
花朵
生活
乞儿
笑话一则
回归自然
老夫老妻
张口结舌
街坊邻居
怕进医院
东西饮食
悉心饮食
精品用餐
失眠
爱物之情
信仰
夏日时光
邂逅
怀念吉拉
墓园
跳车记
卡琳太太
书先生
寻找吉拉
与陌生人走过的佛罗伦萨
梦中的居所
后记

如花美眷 节选

瞬间
Livorno,一个初夏的傍晚
将近八点钟的时候,车子来了。喧闹的孩子们一轰而散地上了车,港口的小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我们五个人,我们在等晚上十点钟去Sardinien的客船。时间过得好像很慢,在这个初夏的傍晚,这个意大利港口城市的港湾广场上,天有一些阴暗,玫瑰花一丛丛地开放着,我吸着烟,望着远处来往的客船和近处过往的人们,一切都像是一部正在播放的尚未完成的电影胶片,缓慢而无声。
我突然感到这个傍晚使我感到忧伤,一种轻微的忧伤,一种很久以前所熟悉的、很久以来从未曾再有的忧伤像一只黄昏中的海鸟一样向我飞来,安静地栖在我的心上。我有些感激地抚慰着这只候鸟,它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再造访过我的心灵。我漫无目的地随想起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年轻时候读过的书,写过的字,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和体味过的感觉。感觉中好像我已经很老了,很多年月很多事情在这个短短的初夏的陌生的港口广场上,流逝过去,无可捉摸无可把握地消失不见。我想起我少年时读过的一位黑人诗人的自传,那本书和那个诗人的名字却都已经忘记了,但是我记得那种感觉,那种从那时候就深深潜入我心灵并且这么多年来就一直留在那里的那种感觉。那时候我中学还没有毕业。那本书里有一个章节写到他的恋爱,他和初恋的女友在一个黄昏里分手,两个人坐在夕阳的窗台上慢慢吃着沾着奶油的草莓,远处是茫茫的北非的海岸线,窗下是窄长的通向海边的街道。他在那个黄昏里所感到的忧伤,所感到的命运的不可捉摸和轻微的无奈,在这么多年以后,在这个海滨的傍晚,浮现到我的心上。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这个城市,前两次是去Korsika和Elba,这次或许也是*后一次,这个城市,这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叫Livorno的意大利港口城市,我以后或许不会再来。这意味着什么吗?或许像一个标志,或许像一个暗示,我想说我只是再一次感到生命的短促和命运的不可捉摸,一切都转瞬即逝。
将近十点钟的时候我们上了开往Sardinien的Moby Lines号客船,天色渐渐暗下来,对面的远洋舰船亮起了点点灯光,有身穿白色水手服的海军兵士在甲板上走动,从船尾可以望见灯火通明的Livorno的夜景。我突然意识到我或许又一次陷入恋爱了。我想到的那个人,此刻或许正坐在他家的阳台上,喝着啤酒,望着夜色出神,身后是房里妻子和孩子的喧闹声。
我不知道在这一刻他会不会想到我。这些年来发生在我身上和周围的事情只是让我感觉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和不可琢磨,而我必须也只能去走属于我自己的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船开的时候,周围喧闹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我感到非常虚弱而疲倦,我拉好毯子,很快进入了睡眠,我睡得安稳而踏实。在梦的帷幕垂下来之前,*后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我大学毕业时一位同学题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那几个字看上去浪漫而苍凉:
一文不名 走遍天涯
我想我的旅途就像我的生命,它开始了便没有可能再停下来,我必须也只能不停地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老了,我真的老了,我或许可以安静地在一个地方栖息下来,心态从容地读所有想读的书,写所有应该写下的故事。
而现在,我应该首先经历我的生命。
01年6月2日
Livorno, Italia
夜行列车
是在从波兰回来的路上,是在夜行列车里。我突然地醒来。窗外的灯光一瞬一瞬地照亮了幽暗的车厢,照亮了在黑暗中我对面一对年轻人的脸。那两张年轻的脸相依着,像两只浮现在黑暗中的洁白的花朵,又像一尊突出在黑幕之中的优美的雕像。女孩子的脸微微向上扬着,纯洁的嘴唇微微张开;男孩子的脸略垂,紧紧挨着女孩子的脸。一掠而过的光线为他们制造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
这对年轻人和我们另外八个人刚刚在波兰的Masuren 湖一带经过了为期一周的帆船航行,一个星期里,我们天天一起住在船舱里,一起在岸上生篝火野炊,我们都亲眼看见这一对年轻人如何由陌生人变成脉脉含情、相依相恋的情人,我们都带着祝福。
在夜间,列车驶过一座座陌生的小镇,在有的月台上停下来,旅客上车、下车,轻声交谈着或大声叫喊着陌生的言语,有哨声传得很远,雪白的光线扫过来,昏黄的灯光又闪过,一切,都具有一部怀旧片的效果。后半夜时,天下起了细雨,雨水划过玻璃窗外轻微的声响和火车的隆隆声混成一片。
经常是在这种时候,旧事像碎片一样迎面拂来,让我无可奈何,让我产生似曾相识的幻觉和猜疑:我是在生活里,还是在某部电影里,或是某个小说某个故事里?
是在我18岁那年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那时候我们家刚刚从郊区妈妈单位的家属宿舍搬到城里爸爸单位的家属宿舍不久,家里做了新家俱,为数不多的衣物、书籍、余物便都被井井有条地放进新家俱。妈妈泄露了那个秘密。或许是因为我们姐妹三人都已经长大了,妈妈觉得她在心里存了那么多年的一些话终于可以说出口了,总之妈妈告诉了我们,在爸爸放着他内衣和领带的抽屉的*底层,放着“他老妹子给他的*后一封信”。
爸爸的“老妹子”,并不是我的老姑,她是和爸爸从小一起青梅竹马长大的、爸爸爱过的一个女孩子。她曾经是我爷爷的干女儿,也就是我爸爸的干妹妹。在我爸爸和我姑姑们那些发黄的相册里,我们都见过这个我们不知她名姓的女孩子的照片,她是一个圆脸的、微胖的女孩子,穿着总是非常文雅,发型、眉眼都很温柔。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我爸爸一生中唯一爱过的女人,(她没有我妈妈好看),尽管我母亲和父亲也是从小就认识,也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我妈妈和我二姑从小就是同学,也是*要好的朋友。我妈妈小时候到我爸爸家里去的时候,我爸爸见到她,总是毕恭毕敬地鞠一个躬,叫一声“芬姐好!”--他们到三十三、四岁才想到要和对方结婚。我父母的感情和中国大多数他们那个年代普通知识分子夫妻间的感情一样,他们不和睦,时常吵架,但是他们不分开,他们分不开。
在我18 岁那年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妈妈宣布了我爸爸的秘密。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像册里那个微胖的女孩子是爸爸的干妹妹,并不知道别的。后来我妹妹告诉我,她们俩和我作得一模一样,我趁家里没有人的时候,把那封信从爸爸崭新的内衣(爸爸从来都不穿哪怕只有一点破损或稍旧的内衣,这和妈妈过分的朴素是那么的不同)和漂亮的领带中偷了出来,偷到了厕所里,我锁上了厕所的门,读起那封信来。而那封信,那封信里“什么也没有”,它让我们姐妹三个全都大失所望,它甚至没有一个“爱”字。
我后来回想起那封信的时候,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它好像是一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信,好像是家里人写给家里人,亲戚写给亲戚,同学写给同学的信,总之它不像一封情书,它和在我们十几岁脑子里所设想出来的那种“情书”没有一点沾边。
而它确实是我爸爸真正爱过的那个女人给爸爸的*后一封信。她后来嫁给了别人,好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尽管在照片是她看上去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爸爸把那封信至少保存了二十年,二十年以后,当他的女儿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时候,那封信也依然平平展展的,没有一丝磨损,没有一点尘污。
我那时候对情感事还完全懵懂,真正生活的帷幕在我面前还没有拉开,我只是想,到了有一天我女儿上大学的年纪,在我抽屉内衣的底层,会不会有这样一封收藏了多年的信件,好像年轻时爱过的信物?
从那以后,我就总是带着一丝看不见的伤感,看着我的父亲,还有母亲。
我33岁了。在我父母还没有结婚的年龄,我却已经和我丈夫分手了。
在一个33岁的女子的内衣抽屉里,藏着一些什么秘密呢?有一次在整理内衣时,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我特意翻看了一下,在我放内衣抽屉的*里面、角落里,在一个印着“红艺照相馆”的硬纸盒里,放着我大学毕业的照片,全系的集体合影,男女老少,这让我自己也觉得有一点意外和滑稽;还有就是一两件我姥姥的小小的遗物。我当时想到十几年前我爸爸的内衣抽屉,那封年轻的时候一个女子给他的信,我没有这样的信,在我33岁的时候,我没有这样的信,让我可以放在我放内衣的抽屉里。我知道我也不会有女儿,可以在她18岁上大学的时候让妈妈给她讲一些什么。这是我和我父母的不同,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他们那一代人的不同。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叫洋洋,他是我年轻时候的爱情,也是我一生的爱情。他的照片就摆到桌子上人人见得到的地方,到我这儿的人问,我就说是我的男朋友,大部分不问,他们以为那照片上是我家里的人。
我知道在很远的地方,在洋洋公寓里的什么地方也放着我的照片,我知道如果有别的女孩子问,洋洋会告诉他们说,这是我的女朋友,她在德国。尽管他知道他的女朋友在好几年以前就已经结婚嫁给了别人。
近几年来,我总感到感情的不可追寻,且不说爱情。我不知道是我变得过于现实了,还是异性间的魅力变得减弱了。总之,一点点小小的现实问题,一点点的事物性上的小事,就足以阻止一桩感情的发生。如果我喜欢的那个人住在汉堡,那我就告诉自己,对此事不要再想了,我不会每个周末坐上5、6个小时的火车跑到汉堡去,只是为了去见一个人,我也不愿意让别人周末开上5、6个小时的车子跑到波恩来,只是为了和我吃一顿晚饭。于是这种感情的火花不用点燃就被我三脚两脚地踩灭了。如果在我旅行的同伴中恰好有一个很吸引人又对我很关注的男子,但是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在我拍照片的时候,在我参观教堂或者博物馆那些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的时候,我愿意一个人,专心一意,我不希望旁边跟着个追随者,那对我绝对是一种干扰,我不愿为此分心。
而且我总是没有时间。我没有任何事好忙,但总是时间不够。在我有时间的时候,我发现我并没有心情来“谈情说爱”。我已经忘记了我年轻时是怎么一次又一次谈的“恋爱”,居然有那样的耐心和热情。我只记得那时候和洋洋在一起,洋洋是一个女孩子的全部爱情梦想:他是一个成熟的男朋友,是一个温厚的兄长,是一个浪漫甜蜜的情人,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孩子。在洋洋的身边,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班配,那么漂亮的一对儿。我们没有说过什么天荒地老的话,我们没有海誓山盟,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大礼堂看电影,我们走到哪里都被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们用言语用眼神羡慕地赞叹着、祝福着。和洋洋分手以后,我还是谈过恋爱,但我确实是想不起当初都跟些什么人,都谈过些什么了。总之是很可笑的,我和那些人,因为爱情并不是能“谈”得出来的。
30岁以后,我发现再谈到与私人有关的话题,除了通名报姓以外,其余一切似乎说都多余,至少我是懒于张口谈到自己。我更习惯和大家坐在一起,谈谈天气,谈谈吃,谈谈在哪里有什么音乐会……总之,一切天青云淡、鸡毛蒜皮的话题,都让我觉得比个人的事情比与感情有关的话题值得一说。或者干脆大家一起坐到烟雾缭绕人省嘈杂的小酒馆去,大声说笑叫喊,我把自己的脸孔淹没在那些金发碧眼之中,不觉得有来也,不觉得有从前,真是非常踏实和悠然。
一两年中我偶尔会收到洋洋的一两封信,圣诞节或我生日的贺卡,漂亮而简单,有时候他会写一封长一点的信来,信中也都是一些琐琐碎碎的家常话:他在南方作生意,赚了钱,又赔了钱;他离开公司自己干了,又再回到公司去;春节的时候,他到北方去滑雪,喝多了酒,差点儿没把车开进沟里……其实都是一些平常而好玩的事情,他也用一种平常而好玩的口吻讲起,读着读着不知为什么,我总会眼睛湿润。
我早知道结婚对我们已经是多余的事情了。从多少年前就是这样了。洋洋像是我的一个哥哥,或者我家里的任何什么人,特别是在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他孤伶伶一个人以后。
结婚还是有可能离婚的,而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妹没有这回事的,那种亲情是与生共来、与死同去的,是永远的。
在夜深人静我偶尔睡不着的时候,我会吸一支烟,慢慢走到窗前,我住的是楼的顶层,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一览无余。我常常会打开窗子,呼吸着夜间格外清新寒冷的空气,望着那一扇扇半明半暗的窗子,想着在那一个个陌生的空间里,不知曾上演过、正上演着或是将要上演什么样的人生戏剧,就我自己所经历过的,它确实比任何一部传奇都确确实实地更像一部传奇。
少年时读过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书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像在学校里学过的功课又还给老师一样,不会记住什么,有的看过了便不会忘记。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很短的文章,在哪里读到的却记不起了,叫《夜行驿车》,它是写在很多年前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辆夜行的马拉驿车里,童话作家安徒生对同车一位陌生女性产生的微妙的含蓄的敬意和情感,它没有任何情节。天亮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了,安甚至不知道那个陌生女郎姓字名谁。那篇文章写得像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一样带有一种伤感的诗意和优美。我的一生都会是安的童话的*忠实的读者。
安一生没有结婚。在他的传记中也没有任何和“爱情”有关的情节。
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或许是想到了很早以前读到过的那篇关于安的文章,也才想到给我的这些文字赋予这样一个有点诗意的名字。在从波兰回来的夜行列车里,坐在我对面的那对年轻人,女孩叫海漠娜,23岁,男孩叫该哈德,26岁。
生命中的某些时刻
阳光似乎已经把小院里的杂草晒淡了颜色,有细小的几乎看不见的蝇虫飞来飞去,树叶在初夏的微风中轻微地摇摆,我新洗的衣服排挂在那里,发出清洁温馨的气息。在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觉得:活着真好。
于是在这样的午后时分,在这样普通而惬意的午后时分,我会很自然地想起我生命中的某些片断,某些平常得或许不能再平常。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片断。这些片断,它们属于我的贮存,就像电脑的软盘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把这些软盘从记忆中调出来,拿到大脑里去播放。
是在Rimini(意大利亚德里亚海边的一个渡假城市)。从我们住的房间敞开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的海。其实海和沙滩并不远,它和我们只隔一条街和一小片楼群,天空蓝的不似真实,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清新而温馨。和我同屋的四个年轻的女孩子,席地坐在小小的阳台上,喝着酒,吸着烟,轻声细语地交谈。四个年轻的女孩子都非常美丽:其中唯一黑头发的那个,明媚艳丽得像三十年代好莱坞的明星;住我上床的蒂娜,细小娇弱,白晰的几乎透明;安德莉亚像是从中世纪画上走下来的圣女,脸孔眉眼有一种典雅异常的古典美,安详而无辜;第四个女孩子有一头长长的直直的修建整齐的金发,她长的像那个上唇边有一个美人痣的著名的美国女模特。
在那一刻里,我的心里充满温馨与柔情,我感到我对这四个美丽的女孩子的爱——对陌生人的爱。陌生人,与熟悉的人,从某中角度上来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她们或许像我的姐妹,或许像我中学、大学的同学和好朋友,尽管我知道几天以后我们的旅行团解散,或许我们便不再相见,但在这几天里,我们住在一起,相互关照,情同手足。
在我的记忆中有那些寂寞无比的黄昏和傍晚。
我把自己反锁在家里,因为感到孤寂、害怕孤寂,所以只能沉浸于孤寂,我不会去按一个熟悉的电话号码,也不会想到街上去,简单地把自己混入人流,逃避或解脱似乎在此刻都不是我适当的方式。
我再给自己一根一根地涂指甲油。猩红猩红的指甲油,像浓稠的血液一样的颜色,涂在指甲上。我涂好左手,再涂右手,再涂脚指甲。然后我坐在黑暗里,开始吸烟,一支接一支。烟头的红光在黑暗中一明一灭,我感到我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像涂在指甲上的血红的正在风干的指甲油,像在一明一灭中、在飘忽消散的烟雾中的香烟……
我知道,有一天,我会不再年轻了。
早年的时候,一个朋友写过这样的句子:我们失去了青春,便失去了一切……
那时候,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在作为一个人,整个的生命中,我们所能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不想让自己总是由此跌入一种伤感和忧郁。只是孤寂已经够糟糕的了。
后来,我把指甲油换成了一种蓝颜色,一种亮丽的宝蓝色。它冷静、深邃而明亮,像深海的海水的颜色。
三十四岁的生日是在瑞士过的。本来是要去滑雪的,却遇上了很坏的天气,刮了两三天的大风,接着又下起了雨,而我又偏偏生病。尽管想着别的同伴们在山顶上顶着细雨滑雪也不见得有多大的乐趣,但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生病,总是无聊而让人气馁的事情只好拾一张凳子坐在窗前,窗外是一片绿色草地,已经零零星星开满了细小的白花,草地的尽头是一所小学校。放学的时间到了,便有成群的小孩子从楼里面出来,三三两两地分道回家去,人渐渐走完了,还有一辆小小的黄色的自行车孤独地停在楼下。我怜悯地想到,大概是哪个不幸的小学生被留校了。再抬头看去,果然整个楼都黑了灯,只有一间教师的灯还亮着,那里一定坐着哪个不幸的孩子了,因为什么原因而被留校呢。我决定等下去,看看这个片断的故事能出现什么结局。又过了好久,那一间教室的灯也息了,再过一会,几个孩子背着不同的乐器走了出来,他们相互招招手,便分散不见了。整个楼都黑了灯,像来是再也没有人了,只有那辆小小的黄色的自行车还在楼外的风里雨里。
我忽然感到自己像个小小的被留校的孩子。
……

如花美眷 作者简介

刘利,女,1966年生于天津,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校园活跃分子。曾供职于新闻界和演艺界。1991年留学欧洲。1998年入意大利籍。从1997年开始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从事旅行和摄影。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